基本信息
書名:理解生活
定價:35.00元
作者: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齣版社:機械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111562993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理解生活》是阿德勒焦慮現代都市人自我啓發的13堂生活課,這也是一本生活指南。幫助我們認識生命不同階段問題的形式、本質和根源,剋服職業、社交和婚戀的睏難,成就美好生活。
心理大師阿德勒給焦慮都市人的生活解藥
自我啓發之父的13堂生活課
人生苦難重重,但人人皆能有所成就
理解生活,和每個階段的自己不期而遇
阿德勒說,人天生就有追求成功和幸福的意願和對未來的期望,包括觀念和價值觀。這一目標會促使個體積極嚮上,努力剋服並補償自卑感。個體為自己製訂瞭一個獨特的優越目標或成功目標,並朝著這個目標努力。
每個人在生命曆程中都會遇到三大問題——職業問題、社交問題和婚戀問題。它們迫使人們做齣應答,迫使人們處理這些問題,正是從對這些問題的解答中,每個人看到瞭自己對人生意義的理解。每個人生問題的答案反映瞭一個人的生活風格,生活風格決定瞭他的未來。
聽阿德勒講述生活的13堂課,認識生命不同階段問題的形式、本質和根源,剋服睏難,追逐未來。
目錄
目錄
導讀 活齣阿德勒心理學,擇你所愛的人生
推薦序一 來自維也納的心靈教育大師
推薦序二 近看是矮子,遠看是巨人
章
個體心理學原理 ‖001
一個人遺傳瞭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早期生活中如何利用自身的遺傳特質。
第二章
剋服缺陷 ‖021
總想遠離那些比自己強的孩子,而與比自己弱的孩子玩,這種不正常的自卑感被稱為“自卑情結”。
第三章
自卑情結和優越情結 ‖038
具有自卑情結的人假定自己是優越的,進而産生瞭優越情結;正常的個體沒有優越情結,甚至都沒有優越感。
第四章
生活風格 ‖054
山榖中鬆樹的生長方式和山頂的鬆樹不一樣,人類也是如此。
第五章
早期迴憶 ‖069
早期迴憶不是原因,它們隻是一些綫索,讓我們知道過去發生瞭什麼,以及事態是如何發展的。
第六章
行為和態度 ‖084
行為本身源於態度,又是態度的錶達;態度是個體對生活的錶現。
第七章
夢及其解析 ‖099
意識和無意識共同構成瞭完整的個體。夢是個體心理的錶達和活動形式。
第八章
問題兒童及教育 ‖114
所有問題兒童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徵。通常來說,他們都很懦弱。
第九章
錯誤的生活風格:
一個案例 ‖136
孩子隻想到處惹事,搞得大傢圍著他團團轉。這些行為與他的生活目標和原型是一緻的。他的目標就是淩駕於他人之上並控製他人,占據父母所有的注意力。
第十章
行為不良和缺乏社會興趣 ‖150
有些人之所以沒有自卑情結和優越情結,是因為他們的社會興趣、勇氣和常識使他們將自卑感和優越感應用在對社會有意義的方麵。
第十一章
戀愛和婚姻 ‖162
隻有能夠適應社會的人纔能解決戀愛和婚姻問題。大多數婚姻問題都是因為當事人缺乏社會興趣。
第十二章
和性問題 ‖176
在生命早期就齣現瞭。性驅力應該被約束在一個有意義的目標之內。
第十三章
結論 ‖188
作者介紹
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生於維也納,現代世界的精神分析學者,也是“個體心理學”的創始者,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與弗洛伊德、榮格齊名,世界心理學史中無法避開的少數璀璨的心理學傢之一,心理學界泰鬥級人物。
其學說以“自卑感”與“創造性自我”為中心,並強調“社會意識”。主要概念是創造性自我、生活風格、假想的目的論、追求優越、自卑感、補償和社會興趣。他繼承和發揚瞭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念,但其基本觀點與之大相徑庭。其著作有《自卑與》《理解人性》《理解生活》《兒童的人格形成及其教育》等。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一生閱曆豐富,磨難頗多。他在幼年時期患上瞭佝僂病,看上去又矮又醜,又曾在5歲那年患上肺炎險些喪命,不幸的童年也使得他在兄弟們之間常感到自卑。但生活的挫摺並未使他消沉,相反,他通過自己的努力不斷自己,1895年,他獲得瞭維也納大學醫學博士學位,並成為一名醫生;1902年他加入弗氏集團,並成為維也納心理分析學會的主席及《心理分析學刊》的編輯;一戰期間,他曾在奧國軍隊當軍醫,戰爭結束後退役,隨後在維也納從事兒童心理學的輔導工作。同時,將他的專業技能嚮大量專業和非專業的人士進行展示和傳授。從此名聲大振;1926年,他受聘於哥倫比亞大學;1932年,受聘為長島醫學院教授;1935年,在美國創辦瞭國際個體心理學學刊;1937年,他受邀到歐洲講學,因疲勞過度,心髒病突發離世。
文摘
序言
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一個思想的迷宮,但每一次的探索,都讓我更加接近齣口。我以前總是追求一種“穩定”的生活狀態,害怕任何形式的改變和挑戰。然而,生活本身就是一場持續的變革,我們不可能永遠停留在原地。這本書給瞭我一種麵對不確定性的勇氣。它讓我明白,追求“意義”比追求“穩定”更為重要。人生的價值,在於我們如何去創造和貢獻,在於我們如何去體驗和學習。我開始反思我的職業選擇,我的興趣愛好,我的人生目標。我不再僅僅是為瞭生存而工作,而是去尋找那些能夠讓我感到充實和有意義的事情。即使遇到睏難和挫摺,我也能夠以一種更積極的心態去麵對,因為我知道,每一次的經曆,無論好壞,都在塑造著我,都在讓我變得更強大,更成熟。這本書,讓我對生活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也讓我對未來充滿瞭信心。
評分我一直認為,人際關係的處理是我生活中最頭疼的問題之一。我總是小心翼翼,害怕說錯話,害怕引起不必要的誤會。我試圖討好每一個人,生怕失去任何一份友情或親情。然而,這種刻意的迎閤,反而讓我感到疲憊不堪,也讓我離真實的自己越來越遠。這本書就像是為我打開瞭一扇窗,讓我看到瞭另一種與人相處的方式——真誠和獨立。它告訴我,我們之所以會陷入人際關係的睏境,往往是因為我們試圖通過“控製”他人來獲得安全感,或者通過“迎閤”他人來獲得價值感。真正的連接,建立在彼此的獨立和尊重之上。我開始嘗試去錶達真實的自己,去設定健康的界限,去理解他人的需求,但同時我也學會瞭不再為他人的情緒負責,也不再強求所有人都喜歡我。這種“適度的疏離”和“真誠的靠近”,讓我的人際關係變得更加輕鬆和自然,也讓我感受到瞭真正的歸屬感,而不是一種虛假的依賴。
評分生活中的煩惱,常常如同纏繞的毛綫球,越想解開,越是混亂。我一直是個傾嚮於內省的人,喜歡在獨處時消化情緒,尋找根源。然而,很多時候,我發現自己陷入瞭思維的死鬍同,反復咀嚼過去的錯誤,或是擔憂未知的明天,卻始終無法找到一條齣路。這本書的齣現,就像是為我提供瞭一張地圖,上麵標注著一些我從未留意過的路徑。它讓我明白,我們之所以會感到痛苦,往往是因為我們固守著一些不閤時宜的觀念,或者試圖扮演一個不屬於自己的角色。那種“追求完美”的壓力,那種“被他人認可”的渴望,究竟是從何而來?這本書一層層地剝開這些迷思,讓我看到瞭更本質的問題。我開始嘗試去擺脫那些不必要的“應該”,去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去關注當下,去為自己的人生目標而努力,而不是為瞭迎閤他人。這種“自我接納”的力量,是我以前從未真正體會過的。我不再害怕犯錯,因為錯誤也是成長的一部分。
評分長久以來,我習慣於將生活中的許多不如意歸咎於外部因素,例如社會環境、傢庭背景,甚至是運氣不好。我總覺得,如果一切都能按照我期望的那樣發展,我一定會更快樂。然而,這本書卻像一麵鏡子,照齣瞭我內心深處的“受害者情結”。它告訴我,我們並非被動的接受者,而是積極的創造者。我們對生活的態度,我們如何理解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一切,最終決定瞭我們是否能夠幸福。這是一種多麼強大的力量!突然之間,我感覺自己從一個被動的棋子,變成瞭一個可以掌握自己命運的棋手。我開始審視那些我一直抱怨的人和事,嘗試去理解他們的立場,去看到事件背後的復雜性。這種理解,並非是為瞭原諒,而是為瞭讓自己能夠從中抽離,不再被負麵情緒所睏擾。我學會瞭不再將希望寄托在改變外界,而是將精力聚焦於改變自己,改變我對生活的看法和反應。這是一種內在的解放,讓我感到前所未有的自由。
評分初次翻開這本書,我並沒有抱持著什麼特彆的目的,隻是覺得“理解生活”這個書名觸動瞭我內心深處某種莫名的渴望。我總是覺得,生活就像一張龐大的、錯綜復雜的網,我們每個人都是其中一個節點,在無休止的連接與互動中尋找自己的意義。有時候,我會在人群中感到孤獨,也會在獨處時思考生命的價值。這本書,似乎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從另一個維度去審視我過往的經曆、我的人際關係,乃至我對未來的規劃。讀著讀著,我仿佛看到瞭一盞燈,在黑暗中為我指引方嚮,讓我開始反思那些曾經習以為常的念頭和行為模式。它沒有給我直接的答案,而是教會我如何提問,如何去探索,如何用一種更積極、更有建設性的方式去麵對生活中的種種挑戰。我開始意識到,很多時候,我們的睏境並非源於外界,而是來自我們內心深處對世界的解讀方式。這種“解讀方式”的調整,纔是真正改變生活的關鍵。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改變的可能性,讓我對生活多瞭一份期待,少瞭一份迷茫。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