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数学卷-中国科学技术史
定价:289.00元
作者:郭书春,李兆华,卢嘉锡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0-01
ISBN:9787030290533
字数:
页码:858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1.80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数学是中国古代*为发达的基础科学学科之一,约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4世纪初于世界先进水平。中国传统数学是当时世界数学发展的主流。中国传统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既可用于现今的中小学数学教学,也对当前的数学研究有某些启迪作用。
《中国科学技术史·数学卷》根据对原始文献的深刻研究,以重新划分的中国数学发展各阶段为序,试图系统论述远古至清末中国数学的主要成就、思想、理论贡献以及重要的数学典籍、杰出的数学家,并探讨其产生的社会经济、政治、思想和文化背景,是对截止到21世纪初中国数学史研究成果的新全面总结。
《中国科学技术史·数学卷》既是数学史专业工作者的参考读物,也适合从事数学、历史、文化、教育工作的各界人士和爱好者阅读。
目录
总序
前言
编 中国数学从兴起到形成一门学科——原始社会到西周时期的数学
章 中国数学的兴起——原始社会的数学
节 图形观念的形成
一 图形观念的产生
二 从方位观念看图形观念
三 原始的作图工具——规矩准绳
第二节 数概念的形成与原始的记数方法
一 数概念的产生
二 原始的记数方法
第三节 传说中的数学人物
一 伏羲
二 黄帝和隶首
三 尧、舜、禹和倭
第四节 从原始社会晚期的社会结构看当时数学的发展
第二章 数学形成一门学科——夏、商、西周三代的数学
节 十进位值制记数法的形成
一 甲骨文和金文中的数字
二 十进位值制记数法
第二节 数学成为一门学科
一 社会管理和工作的需要与数学的发展
二 数学进入教学科目
三 商高及其所掌握的数学知识
第二编 中国传统数学框架的确立——春秋至东汉中期的数学
第三章 春秋至汉代数学概论
节 春秋战国秦汉数学与社会及文化背景
一 春秋战国数学与社会及文化背景
二 秦汉数学与社会及文化背景
第二节 算法式数学在春秋战国时期达到高峰
一 整数四则运算在春秋时期的普及
二 分数、比和比例的广泛使用
三 从先秦文献看春秋战国时代的算法化数学——“九数”
四 先秦时期的其他数学知识
第三节 理论思辨倾向——春秋战国数学的新动向
一 墨家与数学
二 名家的数学思想
三 先秦道家等学派的无限思想
四 春秋战国时期的理性思辨与数学
第四节 秦简《数》与汉简《算数书》
一 秦简《数》
二 《算数书》的体例、表达方式及特点
三 《算数书》的编纂
四 《算数书》的内容及其在中国数学史上的地位
第五节 《周髀算经》和陈子
一 《周髀算经》
二 陈子
第六节 《九章算术》和张苍、耿寿昌
一 《九章算术》的内容
二 《九章算术》的体例和编纂
三 《算数书》与《九章算术》
四 《九章算术》的特点与弱点及其在世界数学史上的地位
五 《九章算术》的版本
六 张苍和耿寿昌
第七节 其他数学家和数学著作
一 许商和《许商算术》、《杜忠算术》
二 尹咸和刘歆
三 张衡和马续
第四章 分数、率与盈不足
节 分数及其四则运算法则
一 分数及其表示
二 分数四则运算法则
第二节 今有术与衰分术、均输术
一 今有术
二 衰分术
三 均输术
第三节 盈不足术
一 盈不足诸术
二 盈不足术在一般数学问题中的应用
第五章 面积、体积、勾股与测望
节 面积
一 直线形面积
……
第三编 中国传统数学理论体系的完成——东汉末至唐中叶的数学
第四编 中国传统数学的高潮——唐中叶至元中叶的数学
第五编 传统数学主流的转变与珠算的发展——元中叶至明末数学
第六编 西方数学的传入与中西数学的会通——明末至清末的数学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总跋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总序
前言
编 中国数学从兴起到形成一门学科——原始社会到西周时期的数学
章 中国数学的兴起——原始社会的数学
节 图形观念的形成
一 图形观念的产生
二 从方位观念看图形观念
三 原始的作图工具——规矩准绳
第二节 数概念的形成与原始的记数方法
一 数概念的产生
二 原始的记数方法
第三节 传说中的数学人物
一 伏羲
二 黄帝和隶首
三 尧、舜、禹和倭
第四节 从原始社会晚期的社会结构看当时数学的发展
第二章 数学形成一门学科——夏、商、西周三代的数学
节 十进位值制记数法的形成
一 甲骨文和金文中的数字
二 十进位值制记数法
第二节 数学成为一门学科
一 社会管理和工作的需要与数学的发展
二 数学进入教学科目
三 商高及其所掌握的数学知识
第二编 中国传统数学框架的确立——春秋至东汉中期的数学
第三章 春秋至汉代数学概论
节 春秋战国秦汉数学与社会及文化背景
一 春秋战国数学与社会及文化背景
二 秦汉数学与社会及文化背景
第二节 算法式数学在春秋战国时期达到高峰
一 整数四则运算在春秋时期的普及
二 分数、比和比例的广泛使用
三 从先秦文献看春秋战国时代的算法化数学——“九数”
四 先秦时期的其他数学知识
第三节 理论思辨倾向——春秋战国数学的新动向
一 墨家与数学
二 名家的数学思想
三 先秦道家等学派的无限思想
四 春秋战国时期的理性思辨与数学
第四节 秦简《数》与汉简《算数书》
一 秦简《数》
二 《算数书》的体例、表达方式及特点
三 《算数书》的编纂
四 《算数书》的内容及其在中国数学史上的地位
第五节 《周髀算经》和陈子
一 《周髀算经》
二 陈子
第六节 《九章算术》和张苍、耿寿昌
一 《九章算术》的内容
二 《九章算术》的体例和编纂
三 《算数书》与《九章算术》
四 《九章算术》的特点与弱点及其在世界数学史上的地位
五 《九章算术》的版本
六 张苍和耿寿昌
第七节 其他数学家和数学著作
一 许商和《许商算术》、《杜忠算术》
二 尹咸和刘歆
三 张衡和马续
第四章 分数、率与盈不足
节 分数及其四则运算法则
一 分数及其表示
二 分数四则运算法则
第二节 今有术与衰分术、均输术
一 今有术
二 衰分术
三 均输术
第三节 盈不足术
一 盈不足诸术
二 盈不足术在一般数学问题中的应用
第五章 面积、体积、勾股与测望
节 面积
一 直线形面积
……
第三编 中国传统数学理论体系的完成——东汉末至唐中叶的数学
第四编 中国传统数学的高潮——唐中叶至元中叶的数学
第五编 传统数学主流的转变与珠算的发展——元中叶至明末数学
第六编 西方数学的传入与中西数学的会通——明末至清末的数学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总跋
我拿到这本书时,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探究欲望。【XH】这个标志,带着一种神秘感,而“数学卷-中国科学技术史”的标题,则精准地击中了我一直以来对中国古代数学与科技结合的好奇心。我一直觉得,很多时候我们谈论中国古代科技,更多的是关注那些具体的“成品”,比如都江堰、大地构造仪、造纸术等等,但对于支撑这些“成品”背后的“原理”,尤其是数学原理,了解得并不深入。我想知道,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挖掘这些“原理”?它是否会讲述古代数学家们是如何运用数学工具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比如,他们是如何利用几何学来设计建筑的?如何利用代数学来解决工程问题?如何利用算学来推动天文学和历法学的发展?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清晰、易懂的方式,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具体的科技应用相结合,让我能够真正理解数学在中国古代科技发展中扮演的至关重要的角色。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的第一感觉是非常“中国风”。那种淡淡的泛黄的纸张质感,再加上“中国科学技术史”这几个字,让我立刻联想到古籍和历史文物。而“数学卷”的后缀,则让我好奇这本书会如何将数学这一相对抽象的学科,与那些具体的、充满历史感的科技成就联系起来。我一直觉得,数学是支撑起很多科技发展的底层逻辑,但我们平时接触到的科技史,更多的是关注那些直观的发明和应用,比如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等等。我迫切地想知道,这本书会如何深入挖掘,在这些耳熟能详的科技成就背后,数学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例如,古代的建筑工程,如长城、都江堰,其精密的结构和稳固性,必然离不开数学的计算和设计。古代的农学,如精耕细作、水利灌溉,也需要数学知识来指导。这本书是否会通过具体的案例,来证明数学在中国古代科技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我希望它能让我看到,原来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并非是简单的经验累积,而是蕴含着深厚的数学智慧。
评分当我看到“【XH】数学卷-中国科学技术史”这个书名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绝对不是一本泛泛而谈的科普读物。首先,“数学卷”的限定,就意味着它会深入到数学的核心,而“中国科学技术史”的背景,则让这种深入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非常感兴趣,但总觉得很多时候,我们对这些成就的了解仅停留在一些零散的知识点上,比如祖冲之的圆周率计算,刘徽的割圆术等等。我希望能有一本书,能够系统地梳理和阐释中国古代数学是如何支撑起那些辉煌的科技成就的。我很好奇,这本书会从哪些方面来展开论述?它是否会探讨古代数学在天文学、历法学、建筑学、军事学等领域中的具体应用?它是否会介绍古代数学家的生平事迹和他们的研究方法?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够用一种既严谨又不失趣味的方式,来展现中国古代数学的独特魅力,让我能够真正理解,数学在中国古代科技发展中所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
评分我一直以来都对古代的计术和度量衡体系非常感兴趣。在现代社会,我们习惯了统一的国际标准单位,但回溯历史,中国古代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计术和度量衡。这本书的题目,【XH】数学卷-中国科学技术史,让我不禁猜测,它是否会深入探讨这些内容?我特别好奇,古代的数学家们是如何制定和完善这些计术和度量衡体系的?它们是如何在当时的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例如,古代的测量土地的“亩”,是如何根据地理条件和作物种类来定义的?古代的重量单位,比如“斤”、“两”,它们在不同朝代的具体数值又有多大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又对当时的经济贸易和科技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列举一些数据和名称,更能通过具体的例子,展现古代先贤在制定和应用这些计术和度量衡时的智慧和考量。我希望它能够让我对中国古代计量体系有一个更加清晰、更加全面的认识,并从中体会到古代数学在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首先是被它“中国科学技术史”这个宏大的主题所吸引。作为一个对历史略有涉猎的人,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灿烂的科技成就心驰神往,但总觉得在很多方面,我们对这些成就的理解还不够深入。而“数学卷”这个限定,则让我意识到,原来数学在中国科技发展中扮演着如此核心的角色。我一直以为,科技的进步更多是依靠一些具体的发明创造,比如火药、指南针、造纸术等等,但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开始反思,这些发明背后,是否有着更深层次的数学逻辑支撑?例如,指南针的精确定位,是否需要精确的球面几何学知识?造纸术的改良,是否与测量纸张的密度、厚度有关?古代的建筑,比如宏伟的宫殿、精密的农具,其设计和制造的背后,必然涉及到大量的测量、计算和几何学原理。我迫切地想知道,这本书会如何剥开这些科技成就的外衣,深入到其数学的骨髓,向我展示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科学的中国古代科技图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填补我对中国古代数学在科技应用方面的认知空白,让我明白,原来数学并非是束之高阁的学问,而是支撑起古代辉煌文明的重要基石。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它非常有分量。不是指物理上的重量,而是精神上的。 “中国科学技术史”这几个字,本身就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和创造力。“数学卷”的后缀,则让我意识到,原来数学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中一个极其重要却常常被忽视的方面。我一直对古代的测量技术和计算方法非常着迷,比如古代的度量衡体系,古代的记数方法,以及古代的几何学知识。我想知道,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探讨这些内容?它是否会介绍古代数学家是如何进行精确测量的?他们是如何处理大量的计算数据的?他们的几何学知识是如何应用于工程建设和天文观测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罗列一些公式和定理,更能通过生动有趣的例子,来展现古代数学的实用性和创造性。我希望它能让我看到,原来在中国古代,数学并非是象牙塔里的学问,而是实实在在地推动着科技进步,改善着人们的生活。
评分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刻,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古代数学家的形象,那些在简陋条件下,凭借着智慧和毅力,探索宇宙奥秘的先驱们。我想知道,这本书是否会描绘出他们的生活场景,他们的研究环境,以及他们是如何在那个时代,将数学理论推向新的高度的?例如,阿基米德式的发现,在中国古代是否有类似的“ Eureka!”时刻?这本书会不会通过讲述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来展现这些数学家的个性和他们的创新精神?我尤其好奇,中国古代的数学教育是如何进行的?在缺乏现代教科书和课堂的情况下,知识是如何传承和发展的?这本书会不会触及到古代数学的教学方法、学习心得,甚至是他们对数学本身的哲学思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感受到,数学不仅仅是冰冷的数字和公式,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探索未知世界的钥匙。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对中国古代的数学家们产生深深的敬意,并从中汲取一些学习和探索的动力。
评分当我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脑海中立刻闪现出古代的智慧光芒。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颇为自豪,但总觉得对它们背后的数学逻辑缺乏深入的了解。“数学卷”这个限定,恰恰是我一直以来渴望探索的方向。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如何阐释数学在中国古代科技史中的地位和作用?它是否会重点介绍古代数学家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创新思路和方法?例如,他们是如何利用数学来设计和建造那些宏伟的建筑?如何利用数学来制定精准的历法?如何利用数学来发展农业和军事技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罗列历史事实,更能让我感受到古代数学家们的智慧和创造力。我期待它能够让我看到,数学并非是孤立的学科,而是渗透在中国古代科技的方方面面,是中国古代文明繁荣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吸引力,采用了古色古香的纸张质感,搭配上简洁却充满力量的【XH】标志,再辅以“数学卷-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字体,一下子就让人联想到历史的厚重感和知识的深度。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迫不及待地翻开,虽然我并不是数学领域的专业人士,但从小就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科技发展有着浓厚的兴趣。我一直觉得,我们古代的先贤在没有现代科技的辅助下,能够创造出如此精妙的数学理论和技术,是令人难以置信的。这本书的题目就精准地抓住了这一点,它不是一本枯燥的数学教材,也不是一本泛泛而谈的科技史,而是将这两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尤其好奇,这本书会如何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具体的科技应用相结合,例如,古人是如何运用数学知识来测量土地、设计建筑,甚至制定历法的?古代的数学家们,比如刘徽、祖冲之,他们的智慧是如何体现在当时的科技发展中的?这本书能否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将这些复杂的历史和数学知识呈现出来,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也能领略到中国古代数学的魅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能引发读者对中国古代智慧的思考,对我们民族科技发展历程的自豪感。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带着一种历史的沉淀感。当我的目光落在“【XH】数学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上时,我的思绪立刻被拉回到那个辉煌的古代。我一直对中国的古代科技非常着迷,尤其是那些在今天看来依旧令人惊叹的发明和创造。然而,我总觉得,我们在讨论这些科技成就时,往往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基础——数学。这本书的出现,正好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认知空白。我迫切地想知道,这本书会如何解读数学在中国古代科技发展中的作用?它是否会从天文学、建筑学、农学、军事学等多个角度,来展现数学的广泛应用?它是否会介绍古代数学家们是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进行复杂计算和精确测量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看到,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并非是偶然的灵光乍闪,而是建立在深厚的数学理论和严谨的计算基础之上的。我希望它能让我对中国古代数学家的智慧和贡献,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