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曹靖华诞辰110周年纪念文集
定价:38.00元
作者:查晓燕
出版社:红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1-01
ISBN:9787505118096
字数:
页码:34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曹靖华诞辰110周年纪念文集》是在2007年“曹靖华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会暨俄罗斯文学国际研讨会”上的纪念文章和论文基础上编纂而成,编辑工作历时两年。“留住记忆”,“继往开来”是该文集的编辑原则。文集的大特点是“纪念”与“研究”并举。它由“纪念文献”与“科学论文”两个部分组成,力求填补和增益以往文集缺位的层面。《曹靖华诞辰110周年纪念文集》将“曹靖华研究”单列一项,使之醒目地纳入学院派体系内的学术研究视野,这在我国应为首倡。
目录
序
上编
“曹靖华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会暨俄罗斯文学国际研讨会”会议文献汇编
贺信·题词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丁石孙贺信
俄中友好协会名誉主席、汉学家齐赫文斯基院士贺信
圣-彼得堡大学东方系教授、汉学家谢列布里亚科夫贺信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中俄友好协会会长陈吴苏先生题词
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题词
作家魏巍贺信
作家袁鹰先生贺信
中国翻译协会会长刘习良贺信
陕西人民出版社刘善继、刑良俊贺信
致辞
俄罗斯驻华大使拉佐夫致辞
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致辞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陈建功致辞
中国现代文学馆原馆长舒乙致辞
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孙郁致辞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俄语教学研究会会长刘利民致辞
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李亚舒致辞
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刘会军致辞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世界文学》编辑部副主编
李政文致辞
河南省卢氏县常委会党组书记尚丁午致辞
纪念文章
恩师与挚友——!纪念曹靖华先生诞辰110周年
怀念曹靖华先生
深深的怀念——纪念曹靖华先生诞辰110周年与逝世20周年
……
下编
作者介绍
文摘
奔赴“赤都”,寻求真理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
曹老原名曹联亚,1897年8月11日出生于河南省卢氏县五里川路沟口村。他的家乡地处八百里伏牛山脉,峰峦叠嶂、林密沟深,曹老的童年就是在这里度过的。其父曹培元,字植甫,晚清秀才,一生从事山区教育。鲁迅先生在《河南卢氏曹先生教泽碑文》(1934)中称赞他:“躬居山曲,设校授徒,专心一致,启迪后进,”“又不泥古,为学日新,作时世之前驱,与童冠而俱迈。”曹老自幼随父求学,农闲上课,农忙则回家务农。1916年秋赴开封入河南省立第二中学学习。“五四”时期在反帝反封建的思潮鼓舞F,他发起并组织了进步社团“青年学会”,他是该会主办的《青年》半月刊的负责人和主要撰稿人。后被河南省学生联合会选为代表,出席了第二届全国学生联合会代表大会。中学毕业后,他升学无钱,求职无门。1920年底,到了上海渔阳里,进入一所“外国语学社”——它是中国党上海发起组培养革命青年的地方,也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诞生的地方,在这里他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春被派往苏联,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这是第三国际为东方各民族培养革命干部的学校,他被安排在中国班学习。1922年夏因病回国,回国后他住在沙滩附近,由于交不起学费,只好作为旁听生到北大红楼旁听,时间是1922年至1924年。1925年他受李大钊同志派遣,奔赴河南开封任国民军第二军苏联顾问团翻译,接着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他从派刀光剑影里走出武汉,再次赴苏,先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列宁格勒东方语言学院等校任教,直至1933年秋回国。
在这段时期,曹老由青少年进入中年,这是人一生中的关键时刻。他接受了时代大潮的洗礼,经历艰难险阻的考验,他走出伏牛山深处,到了中州大邑开封,再到“十里洋场”的上海,接着又跨出国门,奔赴十月革命的“赤都”莫斯科、列宁格勒。后又回到祖国的历史名城北京,再南下武汉、广州等地。其中,河南省立第二中学、上海渔阳里外国语学社、莫斯科东方大学、北京沙滩红楼、北伐战争等是他这段人生旅程中的关键词,特别是渔阳里、苏俄求学和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尤其重要,它在曹老的整个革命生涯中起着决定方向的作用。据曹老回忆,当时在外国语学社与他一起同赴苏联的有、任弼时、肖劲光、蒋光慈、韦素园等七八人,由王一飞带队,他们中不少人后来成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或重要干部,他们的名字载入了人民共和国的史册。曹老写道:“那时,我们党还没有建立,这所学校实际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发祥地”;又说:“渔阳里开辟了一代人的道路,组织、动员了一批又一批青年到莫斯科去取经,到个社会主义国家去学习革命和建设的经验。这种气势是的”。事实上,曹老自己正属于上世纪20年代初去苏联“取经”探宝、寻求救国救民之道的先进青年之列。
……
序言
曹靖华先生是我生平尊敬师辈学者之一,他那种反对统治的斗争精神震动了全国,至今说起来,还虎虎有生气,他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
——季羡林
阅读这些文章,最直观的感受是其思想的深刻性和观点的独特性。作者们似乎都带着一种对时代脉络的深刻洞察力,他们没有停留在表面的论述,而是深入到事物发展的肌理之中,挖掘出那些常人难以察觉的内在逻辑和驱动力。尤其是在探讨某些关键的历史转折点时,那种旁征博引、条分缕析的论证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我发现自己时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其中的某些精妙论断,那种茅塞顿开的感觉,正是优质学术作品带给读者的最大乐趣。不同作者之间的观点碰撞也十分精彩,他们既有基于共同基础的相互印证,也有基于不同立场或研究侧重点而产生的建设性分歧,这种思想的交锋,使得整部文集的层次感和立体感骤然增强,绝非单薄的口号式陈述可以比拟。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典雅中透着沉稳的气质,仿佛能透过封面就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厚重历史感。纸张的选择也极考究,触感温润细腻,即便是初次翻阅,也让人油然而生一种庄重之感。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无论是字体的排版还是插图的选用,都经过了精心的考量,使得整体视觉效果既富有美感又不失学术的严谨性。装帧的工艺水准极高,线装的书脊在翻阅时提供了恰到好处的支撑力,让人在长时间阅读中也能保持舒适。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那种对传统的尊重与对现代审美的融合,让人爱不释手。这种用心的制作,无疑是对所收录内容的最高致敬,也让读者在阅读之前,就已经完成了一次心灵上的洗礼,为即将展开的知识探索做好了最充分的心理准备。它散发出的那种独有的书卷气,是冰冷的电子设备无法比拟的。
评分整体而言,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长期的回味价值。它不是那种读完即弃的快餐式读物,而是那种需要被反复翻阅、在不同人生阶段对照阅读才能体会到其中深意的“常读之书”。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待一些旧有问题的视角发生了微妙而坚实的变化,某些困扰已久的困惑似乎找到了清晰的定位。它不仅仅是提供了一系列现成的答案,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主动去提问和探索的欲望。这种被知识点燃的求知欲,才是衡量一部优秀文集是否成功的最高标准。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通往更深层次理解的桥梁,让我带着更成熟的认知工具,去面对未来的挑战和学习新的知识。这本书的价值,将随着时间的沉淀而愈发显现。
评分文集的选材广度令人惊叹,几乎涵盖了多个看似不相关却又内在关联的领域。从宏观的社会变迁到微观的文化现象,从理论前沿的思辨到具体实践中的经验总结,这种跨学科的视野展现了编者极高的专业素养和广博的知识储备。这种多样性确保了即便你对其中某个特定主题了解不深,也能通过其他相邻领域的讨论,找到理解和切入的独特角度。阅读过程犹如进行一次全景式的知识漫游,每翻过一章,就像到达了一个新的知识高地,向下俯瞰,便能看到更广阔的知识版图。这种不拘泥于单一学科壁垒的编排方式,充分体现了知识的相互渗透性和整体性,非常适合需要建立综合性知识体系的读者。
评分语言的运用是这部文集最令人称道的一点,它成功地在学术的严谨性与文学的感染力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行文流畅自然,节奏张弛有度,即便是处理那些高度专业化、概念密集的论述时,作者们也展现出了极高的文字驾驭能力,晦涩的理论被清晰明了的逻辑链条所串联,使得阅读体验极为顺畅。其中不乏一些富有洞察力的比喻和精辟的总结,这些闪光的文字瞬间点亮了枯燥的论述,使得复杂的思想变得生动可感,也更容易被大脑吸收和记忆。不同作者的文风差异也为阅读增添了趣味性,有人如行云流水般细腻婉转,有人则如磐石般坚定有力,这种风格的交织,避免了整部书因语调单一而产生的疲劳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