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光纤通信原理(第2版)(21世纪高等学校规划教材 电子信息)
定价:29.50元
作者:袁国良著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5-01
ISBN:9787302263319
字数:
页码: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40kg
编辑推荐
本书力求从基础知识出发,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对光纤通信原理进行全面的介绍。
注重可读性和实用性,提供PPt课件,习题解答。
本书可以满足对高等学校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需要,也可供相关专业的学生学习,同时可供从事该领域工作的广大科研与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内容提要
《21世纪高等学校规划教材·电子信息:光纤通信原理(第2版)》主要介绍光纤通信的原理及其发展;光纤通信的物理学基础;光纤的传输理论和特性;光源和光电检测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光发射机和光接收机,光缆和光纤通信器件;光纤通信系统的构成、性能和设计;系统性能的提高,包括光放大和色散补偿技术、光波分复用技术、相干光通信、光孤子通信等;光纤通信的基本实验。
本书力求从基础知识出发,深入浅出、循序渐进,以方便读者阅读。本书可以作为高等学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以作为从事光纤通信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章 光纤通信概述
1.1 什么是光纤通信
1.2 光纤通信的发展历史
1.3 光纤通信的优点及其应用
1.4 光纤通信系统的组成
1.5 光纤通信的发展趋势
小结
习题
第2章 光的性质
2.1 光的反射、折射和全反射
2.2 光的电磁理论
2.3 光的干涉和衍射
2.4 光的偏振
2.5 光的吸收、色散和散射
2.6 光的量子性
2.7 激光
小结
习题
第3章 光纤
3.1 光纤概述
3.2 多模光纤的射线光学理论分析
3.3 阶跃型光纤的波动光学理论
3.4 阶跃型光纤标量模的可导与截止
3.5 光纤的损耗特性
3.6 光纤的色散特性
3.7 光纤的非线性效应
3.8 单模光纤
小结
习题
第4章 光源和光电检测器
4.1 半导体的能带理论
4.2 PN结的能带结构
4.3 光源的异质结结构
4.4 发光二极管
4.5 半导体激光器
4.6 LD的工作特性
4.7 光电检测器
4.8 PIN和APD的工作原理
4.9 光电检测器的工作特性
小结
习题
第5章 光端机
5.1 光源与光纤的耦合
5.2 光调制
5.3 光发射机
5.4 光接收机
5.5 光接收机的噪声分析
5.6 光接收机的误码率和接收灵敏度
5.7 光中继器
小结
习题
第6章 光缆和光纤通信器件
6.1 光纤的温度特性和机械特性
6.2 光缆的种类、材料及其结构
6.3 光纤通信器件及其性能参数
6.4 光纤的连接和光纤连接器
6.5 光纤分路与耦合器
6.6 光衰减器和光隔离器
6.7 光开关
小结
习题
第7章 光纤通信系统
7.1 数字光纤通信系统
7.2 同步数字体系
7.3 光纤通信的线路码型
7.4 光纤损耗和色散对系统的限制
7.5 光纤通信的性能指标
7.6 光纤通信系统设计
7.7 光纤通信工程概述
小结
习题
第8章 系统性能的提高
8.1 光放大器及其工作性能
8.2 掺铒光纤放大器
8.3 光纤喇曼放大器
8.4 色散补偿技术
8.5 多信道复用技术
8.6 光波分复用原理
8.7 光波分复用技术
8.8 光波分复用器
8.9 WDM设计中考虑的重要问题
8.10 相干光纤通信和光孤子通信
小结
习题
第9章 光网络
9.1 SDH光同步数字传送网
9.2 WDM光传送网
9.3 智能光网络
9.4 城域光网络
9.5 光纤接入网
小结
习题
0章 光纤通信实验
10.1 光纤认识实验
10.2 光纤通信基础实验
10.3 光纤衰减系数测量
10.4 多模光纤带宽的测量
10.5 光纤无源器件特性
10.6 光发送实验
10.7 光接收实验
10.8 光波分复用实验
10.9 光纤通信仿真实验
小结
附录A SDH系统光接口标准
附录B 光纤通信常用英文缩写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扎实、全面且与时俱进。作为一本第二版教材,它显然经历了几轮的打磨和修正。我特别喜欢书中在每章末尾设置的“思考题”和“拓展阅读推荐”。思考题往往不是简单的公式套用,而是需要你综合运用本章和前几章知识进行分析的小型案例,这极大地锻炼了我的分析能力。而拓展阅读推荐则像是为我打开了通往更前沿研究领域的大门,它指引我下一步应该去关注哪些最新的研究论文和技术方向。例如,它推荐了关于空分复用(SDM)的一些早期综述,这让我提前接触到了未来光通信可能的发展方向。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帮你掌握了过去和现在(经典理论和成熟技术),还为你指明了未来(前沿研究的入口)。对于任何想在光通信领域深耕的人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笔值得的投入,它为你打下的基础,足以支撑你后续的学习和研究工作,是那种可以从本科用到研究生,甚至在工作多年后依然可以随时翻阅的“常青树”。
评分要说实用性,这本书也绝对是杠杠的。我身边的很多同事,无论他们是做网络集成还是光器件研发的,手里都常备着这本教材。它最大的价值在于,它对关键器件的工作原理的剖析非常到位。比如,在讨论半导体激光器时,书中对分布式反馈(DFB)激光器的耦合系数、有效腔长等参数是如何影响其线宽和边模抑制比的,分析得极为细致。这对于我们进行器件选型和故障排查时,提供了非常直接的指导。很多教材只是泛泛而谈地说“激光器需要窄线宽”,而这本书则深入到了“为什么需要窄线宽,以及如何通过结构设计来实现它”。再比如,涉及到光电探测器时,它清晰地对比了PIN管和雪崩光电二极管(APD)在噪声特性和响应速度上的权衡,这直接影响到我们设计接收端时是选择高增益还是低噪声。这本书的讲解深入到这种“工程权衡”的层面,使得我们读完后,不仅仅是“知道”了原理,更是“懂得”了如何在实际的成本、性能和复杂度之间做取舍。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的排版和资料的组织方式,简直是为自学者量身定做的。我之前尝试过其他几本类似的教材,往往是前半部分理论推导堆砌,后半部分直接跳到系统设计,中间的过渡衔接得非常生硬,让人读完后感觉像是在知识的悬崖边上徘徊。但《光纤通信原理(第2版)》的编排非常平滑,它循序渐进地从光波导的基本特性讲起,逐步引入到光源、探测器的选择标准,最后才落脚到整个光纤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上。我尤其欣赏它在讲解色散补偿那一节的处理方式。它没有直接给出复杂的补偿公式,而是先用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解释了“脉冲展宽”的物理图像,然后才引入了啁啾和负色散光纤的概念。这种“先理解后计算”的教学方法,极大地降低了学习曲线的陡峭程度。对于我这种需要用这本书来快速搭建知识框架的工程师来说,这本书的结构完整性,是它最大的优点之一,它让我对光通信的整体架构有了一个立体而完整的认知,避免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尴尬局面。
评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本教材在处理一些相对“冷门”但至关重要的理论点时,依然保持了足够的关注度。例如,在讲解非线性光学效应,特别是受激拉曼散射(SRS)和受激布里渊散射(SBS)时,很多教材往往只用一页纸带过,认为这是高级内容。然而,这本书用了一个专门的章节,详细分析了这些效应在密集波分复用(DWDM)系统中是如何限制信道数量和传输距离的。它不仅给出了SBS的阈值功率公式,还结合实际的光纤放大器设计,讨论了如何通过控制泵浦功率和光纤长度来抑制这些非线性噪声的积累。这种对系统瓶颈的深入挖掘,让我的视野不再局限于单通道的传输,而是开始关注多用户、大容量背景下的真实挑战。这本书对“系统级”问题的关注,体现了其作为规划教材应有的前瞻性和全面性,它成功地将理论深度和系统广度进行了完美的融合。
评分这本《光纤通信原理(第2版)》真是本宝典!我作为一个初入光通信领域的研究生,对这门学科的认识还停留在比较表面的阶段。一开始拿到书的时候,坦白说,我对它的厚度和专业性还有点忐忑。但是翻开第一章,我就被作者清晰的逻辑和详尽的讲解吸引住了。特别是对于光纤的模式理论和损耗机制的阐述,简直是庖丁解牛,把原本抽象难懂的物理概念通过图示和数学推导讲解得透彻无比。我记得当时为了弄明白不同工作波长下光纤的瑞利散射和弯曲损耗的区别,我反复看了好几遍书中的对应章节,书中不仅给出了理论模型,还结合实际工程中的一些经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这对于我理解“为什么设计系统时要选择1550nm波段”这种实践问题至关重要。它不是那种只罗列公式的书,而是真正教你如何“思考”光纤通信问题的教材。更让我惊喜的是,第二版在保持原有深度的基础上,似乎对最新的超低损耗光纤技术和非线性效应的初步介绍也有所涉及,这使得这本书的生命力又延长了不少。对我来说,它已经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随时在我遇到技术瓶颈时,提供坚实的理论后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