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构造(下)

汽车构造(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姚勇 著
图书标签:
  • 汽车构造
  • 汽车工程
  • 汽车技术
  • 机械工程
  • 车辆工程
  • 汽车原理
  • 汽车维修
  • 汽车设计
  • 内燃机
  • 底盘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电子工业出版社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75364
商品编码:29509664205
包装:平塑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6-03-01

具体描述



商品参数

读者对象:

职业院校师生及社会在职人员



内容介绍

 内容介绍:

 本书通过对典型实例的结构分析,系统介绍了现代汽车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全书分上下册包括7章。第1章介绍了汽车发展简史和汽车基本概念。第2~3章介绍汽车发动机原理和构造,第4章介绍新能源汽车,第5章介绍汽车底盘的原理和构造,第6章介绍车身和附属装置,第7章介绍电器设备。本书介绍了一些近年来出现的汽车新结构。可作为中高职和大、中专院校汽车工程专业教材,也可作为汽车工业部门的工作人员的阅读参考资料。




目录

第5章  汽车底盘构造    (1)

5.1   离合器    (1)

5.1.1  离合器的作用    (1)

5.1.2  离合器的分类    (2)

5.1.3  摩擦式离合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4)

5.1.4  摩擦式离合器的分类    (5)

5.1.5  膜片弹簧离合器    (5)

5.1.6  周布螺旋弹簧离合器    (8)

5.1.7  离合器的操纵机构    (9)

5.1.8  汽车传动系对离合器的要求    (11)

5.2   变速器    (11)

5.2.1  变速器的作用和组成    (12)

5.2.2  变速器的分类    (12)

5.2.3  手动变速器的构造及工作原理    (14)

5.2.4  变速器的操纵机构    (22)

5.2.5  分动器    (26)

5.3   万向传动装置    (27)

5.3.1  万向节    (28)

5.3.2  传动轴和中间支承    (34)

5.4   驱动桥    (36)

5.4.1  主减速器    (36)

5.4.2  差速器    (40)

5.4.3  半轴与桥壳    (44)

5.5   转向系统    (46)

5.5.1  机械转向系统    (46)

5.5.2  动力转向系统    (49)

5.5.3  电子控制动力转向系统    (54)

5.6   制动系统    (61)

5.6.1  车轮制动器    (64)

5.6.2  人力制动系统    (68)

5.6.3  驻车制动与辅助制动系统    (78)

5.6.4  制动防抱死系统    (82)

5.7   车架与车桥    (89)

5.7.1  车架    (90)

5.7.2  车桥    (92)

5.8   车轮与车胎    (96)

5.8.1  车轮    (96)

5.8.2  车胎    (98)

5.9   悬架    (103)

5.9.1  弹性元件    (104)

5.9.2  减振器    (108)

5.9.3  非独立悬架    (111)

5.9.4  独立悬架    (113)

第6章  车身及其附属装置    (119)

6.1   轿车车身的功用及组成    (119)

6.2   轿车车身的结构与造型    (120)

6.2.1  车身分类    (120)

6.2.2  轿车车身    (121)

6.3   车门的功用及组成    (121)

6.4   车窗的功用及组成    (123)

6.5   轿车座椅    (123)

6.6   汽车后视镜    (124)

6.7   车厢空气滤清器    (125)

6.8   汽车安全气囊(SRS)    (127)

第7章  汽车电气系统    (129)

7.1   汽车电源系统    (134)

7.1.1  蓄电池    (137)

7.1.2  交流发电机及其调节器    (138)

7.2   汽车起动系统    (140)

7.2.1  概述    (140)

7.2.2  起动机    (146)

7.2.3  减速起动机和永磁起动机    (154)

7.3   汽车照明与信号系统    (158)

7.3.1  汽车照明装置    (159)

7.3.2  汽车信号装置    (161)

7.3.3  常用标识符号    (165)



机械心脏的律动,钢铁骨架的脉络——探索汽车的另一半奥秘 当您翻开《汽车构造(下)》,请允许我们引领您进入一个充满智慧与工程之美的世界。如果说“上”篇如同一场深入骨髓的解剖,揭示了汽车这台精密机器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那么“下”篇,则将视角转向那些赋予它生命、使其得以奔腾呼啸、承载无数旅程的关键系统。它不仅仅是机械原理的堆砌,更是人类对于速度、安全、舒适与效率不懈追求的生动写照。 动力与传动的交响:心脏与脊梁的奥秘 在本册内容中,我们将首先聚焦于汽车的“心脏”——发动机。但这里的探讨,已不再是简单的汽油机或柴油机原理介绍。我们将深入解析现代发动机在效率、环保和性能方面所做的巨大飞跃。从多气门技术、可变气门正时(VVT)到缸内直喷(GDI)和涡轮增压技术,每一个创新都凝聚着工程师的心血,旨在榨取每一滴燃油的最大能量,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排放。我们会详细剖析不同类型发动机(如直列、V型、水平对置)的设计哲学,以及它们各自在功率输出、平顺性和空间布局上的优势。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深入探讨发动机控制单元(ECU)如何如同大脑般,通过无数传感器收集的数据,实时精确地调控着燃油喷射、点火时机、进气量等关键参数,确保发动机在各种工况下都以最佳状态运行。 紧随其后,是汽车的“脊梁”——传动系统。这里,我们不再满足于基础的手动挡或自动挡变速箱。我们将详细介绍当今主流的几种传动形式:行星齿轮式自动变速器(AT)如何通过液力变矩器和一组行星齿轮组合,实现平顺且智能的换挡;双离合器变速器(DCT)如何通过两套离合器实现几乎无间隙的动力传递,带来媲美手动挡的响应速度;以及无级变速器(CVT)如何利用锥轮与钢带(或链条)的配合,在理论上提供无限个传动比,让动力输出始终处于最佳区间。每一个系统,都将伴随其核心部件的详细解析,例如AT中的液力变矩器工作原理,DCT中的离合器控制逻辑,以及CVT中的液压系统与钢带(链条)的配合方式。我们还将探讨四轮驱动(4WD)、全轮驱动(AWD)系统的工作机制,它们如何通过复杂的差速器和分动器,将动力合理分配到各个车轮,显著提升车辆的抓地力和脱困能力,尤其在复杂路况下的表现。 底盘与操控的精妙:支撑与引导的艺术 当动力源源不断,我们需要一个稳健而灵活的“骨架”来承载这一切,并将其转化为可控的运动。底盘系统,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本部分,我们将深入剖析现代汽车悬架系统的复杂性。传统的麦弗逊式、双叉臂式悬架将不再是终点,我们会着重介绍多连杆独立悬架的设计理念,其通过多根连杆的精确联动,能够更精细地控制车轮的运动轨迹,从而在舒适性和操控性之间取得更佳平衡。同时,电子控制悬架(ECS)和空气悬架(Air Suspension)等先进技术也将得到详尽阐述,它们如何通过传感器和执行器,根据路况和驾驶模式主动调整阻尼系数或弹簧刚度,让每一次颠簸都被细致过滤,每一次过弯都游刃有余。 转向系统,作为驾驶者与车辆沟通的桥梁,也将被赋予全新的维度。液压助力转向(HPS)的平稳可靠,将被电子助力转向(EPS)的节能高效和智能化所超越。我们会详细讲解EPS如何通过电动机提供转向辅助,以及它如何与车身稳定控制系统(ESC)相结合,实现主动转向修正,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提供自动泊车辅助。 制动系统,是保障行车安全的核心。除了对盘式制动和鼓式制动的基本原理进行复习,我们将重点展开对防抱死制动系统(ABS)、电子制动力分配系统(EBD)和制动辅助系统(BAS)的深入解读。ABS如何通过快速的“点刹”来防止车轮抱死,确保转向能力;EBD如何根据车轮载荷智能分配制动力,优化制动效率;BAS又如何在紧急制动时,自动加大制动力度,缩短制动距离。这些看似微小的辅助功能,却在关键时刻扮演着拯救生命的守护者角色。 车身与安全的守护:防护与舒适的融合 车身,不仅仅是包裹机械部件的外壳,更是乘员安全的坚固堡垒。在本章节,我们将深入探讨现代汽车车身设计的精妙之处。承载式车身(Unibody)与非承载式车身(Body-on-frame)的设计差异,它们各自的优势与适用场景,以及材料科学的进步,如高强度钢、铝合金甚至碳纤维复合材料,如何被巧妙运用,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减轻车身重量,提升燃油经济性和操控性能。 而主动安全与被动安全系统,则是守护生命最重要的屏障。我们将详细解析安全气囊(Airbag)的工作原理,从碰撞传感器的触发,到气体发生器的瞬间充气,再到气囊展开的角度和力度控制,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密的计算。安全带预紧器和限力器如何协同工作,在碰撞发生时将乘员牢牢固定,并以可控的方式释放能量。 超越这些基础的被动安全,主动安全系统更是科技赋能的典范。自适应巡航控制(ACC)如何通过雷达或摄像头感知前方车辆,并自动调整车速以保持安全距离;车道偏离预警(LDW)和车道保持辅助(LKA)系统如何通过识别车道线,提醒驾驶者或主动修正方向;盲点监测(BSM)系统如何实时监测车辆侧后方的盲区,避免变道时的危险;而最重要的,是集成在车身稳定控制系统(ESC)中的各种电子辅助功能,如牵引力控制系统(TCS),它们如何协同工作,在湿滑路面或紧急避让时,有效防止车辆失控。 电子电气与智能互联:大脑与神经的进化 最后,但同样至关重要,我们将目光投向驱动现代汽车走向智能化的电子电气系统。从车载诊断系统(OBD)的不断发展,到越来越复杂的车载网络(如CAN总线),它如何实现各个控制单元之间的信息高速交换,如同人体的神经网络般高效。 集成式的车身控制模块(BCM),如同车辆的“中枢神经”,管理着车灯、雨刷、门锁等众多功能。而信息娱乐系统,早已不再是简单的收音机和CD播放器,它集成了导航、影音娱乐、手机互联(如Apple CarPlay、Android Auto)等功能,甚至通过OTA(Over-the-Air)更新,能够不断为车辆注入新的生命力。 自动驾驶技术的飞速发展,更是将电子电气系统推向了新的高度。从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LiDAR)、高清摄像头等传感器,到强大的车载计算平台,它们共同构成了车辆的“感知”与“决策”能力。虽然本册内容侧重于对现有成熟技术的深入解析,但它也为理解未来自动驾驶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汽车构造(下)》是一次关于工程智慧与前沿科技的深度对话。它将帮助您理解,汽车不仅仅是一堆金属和塑料的组合,而是由无数精妙的系统协同运作,将人类对移动自由的渴望,转化为触手可及的现实。无论是资深车迷,还是初学者,都能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深刻洞见,更全面地理解这台承载我们生活、梦想与远方的伙伴。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章节划分逻辑非常清晰,让我能够很方便地找到自己想要了解的部分。从目录上看,每一章的标题都概括了核心内容,而且循序渐进,似乎是从基础理论逐渐深入到更复杂的应用。这种结构安排对于我这种喜欢系统性学习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我通常会先浏览目录,然后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性地阅读,或者按照章节顺序一步步来。这本书的目录设计似乎考虑到了这一点,每个小标题都像一个独立的知识点,可以单独理解,又可以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我尤其对其中几个章节的标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它们听起来就非常实用,而且似乎解答了我一直以来的一些疑问。我希望书中能有丰富的图例和表格来辅助说明,因为我发现,很多抽象的原理,只有通过直观的视觉呈现,才能真正理解透彻。

评分

这本书的参考资料和附录部分做得非常详尽,这对于深入研究非常有用。我浏览了后面的参考文献列表,里面包含了许多权威的学术著作和期刊,这表明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做了大量的研究和考证,保证了内容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我还注意到附录中可能包含了一些专业的数据表格、公式推导或者术语解释,这些都是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补充。我通常会把这些部分当作一种“宝藏”,在遇到疑难点或者需要进一步查证的时候,它们总能提供及时的帮助。对于想要更深入地了解某个主题的读者来说,这样的附录能够极大地节省他们寻找额外资料的时间。我希望这本书的附录能够包含一些常用公式的速查表,以及一些行业标准或者法规的简要介绍,这样会更加实用。

评分

这本书的插图质量着实令人惊艳。那些细节描绘得极为细致,仿佛将真实的机械部件呈现在眼前。我反复翻看其中几幅关于发动机内部结构的示意图,每一个零件的形状、大小、相对位置都清晰可见,甚至连一些细微的纹理都描绘得栩栩如生。这对于我理解那些抽象的机械原理至关重要。我一直认为,一本优秀的工程类书籍,如果缺乏高质量的插图,将会大打折扣。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我特别喜欢那些分解图,能够直观地展现出复杂组件是如何组装在一起的,以及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这些图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也极具观赏性,让人忍不住多看几遍。我希望书中还能有更多的3D透视图或者动态示意图,那样的话,学习效果会更上一层楼。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严谨,用词准确,没有丝毫的含糊不清。我注意到作者在描述一些专业术语时,还会给出相应的解释,这对于像我这样非专业出身的读者来说,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而且,作者的表述方式非常有条理,句子之间衔接自然,逻辑性很强,读起来不会感到生涩或者晦涩。我发现,在阅读过程中,我能够很轻松地跟着作者的思路走,一步一步地理解复杂的概念。这种清晰流畅的表达方式,让我更加专注于知识本身,而不是纠结于文字的含义。我非常欣赏这种“化繁为简”的能力,能够将深奥的知识以一种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本身就是一种高超的学问。我期待书中能够穿插一些实际案例的分析,这样我就可以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加深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吸引人,封面的插画色彩鲜艳,线条流畅,给人一种专业又不失艺术感的感觉。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也很好,厚实而光滑,翻阅时没有毛糙感,这对于一本需要反复查阅的工具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考量。我特别喜欢封面设计中那些精巧的图示,它们似乎已经预示了书中内容会是多么细致入微。虽然我还没有开始深入阅读,但光是这份精心制作的外观,就让我对这本书的品质充满了期待。我一直觉得,一本好的书籍,从内到外的每一个细节都应该体现出它的价值。这本书的印刷清晰度也很高,字迹工整,排版疏密得当,即使是长篇幅的描述,也不会让人感到眼花缭乱。这是一种对读者体验的尊重,也是对知识本身的敬畏。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看看里面究竟蕴含着怎样精彩的内容,它能带给我怎样的惊喜,又能在我的学习之路上给我带来怎样的帮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