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对象:
职业院校师生及社会在职人员
内容介绍:
本书通过对典型实例的结构分析,系统介绍了现代汽车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全书分上下册包括7章。第1章介绍了汽车发展简史和汽车基本概念。第2~3章介绍汽车发动机原理和构造,第4章介绍新能源汽车,第5章介绍汽车底盘的原理和构造,第6章介绍车身和附属装置,第7章介绍电器设备。本书介绍了一些近年来出现的汽车新结构。可作为中高职和大、中专院校汽车工程专业教材,也可作为汽车工业部门的工作人员的阅读参考资料。
第5章 汽车底盘构造 (1)
5.1 离合器 (1)
5.1.1 离合器的作用 (1)
5.1.2 离合器的分类 (2)
5.1.3 摩擦式离合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4)
5.1.4 摩擦式离合器的分类 (5)
5.1.5 膜片弹簧离合器 (5)
5.1.6 周布螺旋弹簧离合器 (8)
5.1.7 离合器的操纵机构 (9)
5.1.8 汽车传动系对离合器的要求 (11)
5.2 变速器 (11)
5.2.1 变速器的作用和组成 (12)
5.2.2 变速器的分类 (12)
5.2.3 手动变速器的构造及工作原理 (14)
5.2.4 变速器的操纵机构 (22)
5.2.5 分动器 (26)
5.3 万向传动装置 (27)
5.3.1 万向节 (28)
5.3.2 传动轴和中间支承 (34)
5.4 驱动桥 (36)
5.4.1 主减速器 (36)
5.4.2 差速器 (40)
5.4.3 半轴与桥壳 (44)
5.5 转向系统 (46)
5.5.1 机械转向系统 (46)
5.5.2 动力转向系统 (49)
5.5.3 电子控制动力转向系统 (54)
5.6 制动系统 (61)
5.6.1 车轮制动器 (64)
5.6.2 人力制动系统 (68)
5.6.3 驻车制动与辅助制动系统 (78)
5.6.4 制动防抱死系统 (82)
5.7 车架与车桥 (89)
5.7.1 车架 (90)
5.7.2 车桥 (92)
5.8 车轮与车胎 (96)
5.8.1 车轮 (96)
5.8.2 车胎 (98)
5.9 悬架 (103)
5.9.1 弹性元件 (104)
5.9.2 减振器 (108)
5.9.3 非独立悬架 (111)
5.9.4 独立悬架 (113)
第6章 车身及其附属装置 (119)
6.1 轿车车身的功用及组成 (119)
6.2 轿车车身的结构与造型 (120)
6.2.1 车身分类 (120)
6.2.2 轿车车身 (121)
6.3 车门的功用及组成 (121)
6.4 车窗的功用及组成 (123)
6.5 轿车座椅 (123)
6.6 汽车后视镜 (124)
6.7 车厢空气滤清器 (125)
6.8 汽车安全气囊(SRS) (127)
第7章 汽车电气系统 (129)
7.1 汽车电源系统 (134)
7.1.1 蓄电池 (137)
7.1.2 交流发电机及其调节器 (138)
7.2 汽车起动系统 (140)
7.2.1 概述 (140)
7.2.2 起动机 (146)
7.2.3 减速起动机和永磁起动机 (154)
7.3 汽车照明与信号系统 (158)
7.3.1 汽车照明装置 (159)
7.3.2 汽车信号装置 (161)
7.3.3 常用标识符号 (165)
这本书的章节划分逻辑非常清晰,让我能够很方便地找到自己想要了解的部分。从目录上看,每一章的标题都概括了核心内容,而且循序渐进,似乎是从基础理论逐渐深入到更复杂的应用。这种结构安排对于我这种喜欢系统性学习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我通常会先浏览目录,然后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性地阅读,或者按照章节顺序一步步来。这本书的目录设计似乎考虑到了这一点,每个小标题都像一个独立的知识点,可以单独理解,又可以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我尤其对其中几个章节的标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它们听起来就非常实用,而且似乎解答了我一直以来的一些疑问。我希望书中能有丰富的图例和表格来辅助说明,因为我发现,很多抽象的原理,只有通过直观的视觉呈现,才能真正理解透彻。
评分这本书的参考资料和附录部分做得非常详尽,这对于深入研究非常有用。我浏览了后面的参考文献列表,里面包含了许多权威的学术著作和期刊,这表明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做了大量的研究和考证,保证了内容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我还注意到附录中可能包含了一些专业的数据表格、公式推导或者术语解释,这些都是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补充。我通常会把这些部分当作一种“宝藏”,在遇到疑难点或者需要进一步查证的时候,它们总能提供及时的帮助。对于想要更深入地了解某个主题的读者来说,这样的附录能够极大地节省他们寻找额外资料的时间。我希望这本书的附录能够包含一些常用公式的速查表,以及一些行业标准或者法规的简要介绍,这样会更加实用。
评分这本书的插图质量着实令人惊艳。那些细节描绘得极为细致,仿佛将真实的机械部件呈现在眼前。我反复翻看其中几幅关于发动机内部结构的示意图,每一个零件的形状、大小、相对位置都清晰可见,甚至连一些细微的纹理都描绘得栩栩如生。这对于我理解那些抽象的机械原理至关重要。我一直认为,一本优秀的工程类书籍,如果缺乏高质量的插图,将会大打折扣。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我特别喜欢那些分解图,能够直观地展现出复杂组件是如何组装在一起的,以及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这些图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也极具观赏性,让人忍不住多看几遍。我希望书中还能有更多的3D透视图或者动态示意图,那样的话,学习效果会更上一层楼。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严谨,用词准确,没有丝毫的含糊不清。我注意到作者在描述一些专业术语时,还会给出相应的解释,这对于像我这样非专业出身的读者来说,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而且,作者的表述方式非常有条理,句子之间衔接自然,逻辑性很强,读起来不会感到生涩或者晦涩。我发现,在阅读过程中,我能够很轻松地跟着作者的思路走,一步一步地理解复杂的概念。这种清晰流畅的表达方式,让我更加专注于知识本身,而不是纠结于文字的含义。我非常欣赏这种“化繁为简”的能力,能够将深奥的知识以一种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本身就是一种高超的学问。我期待书中能够穿插一些实际案例的分析,这样我就可以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加深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吸引人,封面的插画色彩鲜艳,线条流畅,给人一种专业又不失艺术感的感觉。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也很好,厚实而光滑,翻阅时没有毛糙感,这对于一本需要反复查阅的工具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考量。我特别喜欢封面设计中那些精巧的图示,它们似乎已经预示了书中内容会是多么细致入微。虽然我还没有开始深入阅读,但光是这份精心制作的外观,就让我对这本书的品质充满了期待。我一直觉得,一本好的书籍,从内到外的每一个细节都应该体现出它的价值。这本书的印刷清晰度也很高,字迹工整,排版疏密得当,即使是长篇幅的描述,也不会让人感到眼花缭乱。这是一种对读者体验的尊重,也是对知识本身的敬畏。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看看里面究竟蕴含着怎样精彩的内容,它能带给我怎样的惊喜,又能在我的学习之路上给我带来怎样的帮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