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LS 中国式家庭 9787505739543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MLS 中国式家庭 9787505739543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清祥 著
图书标签:
  • 家庭关系
  • 亲子教育
  • 文化差异
  • 社会学
  • 中国社会
  • 家庭教育
  • 行为心理学
  • 生活方式
  • 两代人
  • 沟通技巧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晓月草堂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ISBN:9787505739543
商品编码:29518512231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7-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式家庭

定价:38.00元

作者:徐清祥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7-10-01

ISBN:9787505739543

字数:

页码:35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社会大众,民俗传统文化爱好者

n

★全面阐述中国家庭形态嬗变,深度剖析中国家庭文化内核。

n

★精辟理论加实际案例,给读者提供全新的独特视角。

n

★了解中国家庭文化的应读书籍!为家庭建设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引导与建议。

n

内容提要


《中国式家庭》承接《中国式相亲》《中国式婚姻》,讲述了中国式家庭的历史渊源和种种形态。全书共分十章,四十小节,从中国式家庭的诞生说起,为我们呈现了现代家庭的文化细节,分析了家庭的上行和落势,同时阐述了订立家庭规范的重要性,以及在家庭内时时敲响警钟的必要。在家庭教育方面,作者认为爱是家庭教育的核心。除了内在修养,外在的衣食住行也是家庭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另外,作者重点讲述了老年家庭的特点,对于生命的尊严,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目录


n

目录 
社会之始,幸福之巢,发展之源… 001
章 中国式家庭的诞生… 001
节 从鸡生蛋, 蛋生鸡谈家庭诞生… 002
第二节 古代家庭的形态及演变… 011
第三节 从三训堂整体搬迁谈家居… 024
第四节 现当代家庭类型…033

n

第二章 居家必有道… 041
节 从结婚是爱情的坟墓谈家庭…042
第二节 孝悌与家庭…050
第三节 家庭的“外交”…060
第四节 家族、九族、亲属…070

n

第三章 家庭关系的几何形解析… 079
节 是家庭悲剧,更是尘缘解脱… 080
第二节 中年后家庭的务实追求…087
第三节 丁克超生入赘…094
第四节 丢掉三纲,民主安家…102

n

第四章 现代家庭的文化细节… 109
节 家庭的内“容”… 110
第二节 家庭需要文字记载… 120
第三节 家庭娱乐琐谈… 129
第四节 节日生日忌日的通信… 136

n

第五章 家庭的上行和落势… 143
节 “跳龙门”与进村口… 144
第二节 家庭上行三道坎…152
第三节 从皇帝坐早朝谈家庭上行…159
第四节 一瓣心香说人家…167

n

第六章 家庭的规范… 175
节 知道一点古代家庭规范… 176
第二节 从“喝药”谈家庭规范… 185
第三节 树立良好家风访谈录… 192
第四节 居家三戒… 201
第五节 现当代家范读本七种 … 209

n

第七章 家庭警钟及思考… 221
节 防不胜防的家庭暴力… 222
第二节 家庭警钟三五声… 229
第三节 家有追星人,烦恼说不尽… 238
第四节 婚姻家庭亮黄灯… 245

n

第八章 爱是家庭教化的核心… 253
节 古人教育与家庭… 254
第二节 现当代家庭教化… 263
第三节 走出少幼家教误区… 273
第四节 为孩子找出路… 280

n

第九章 现代家庭的衣食住行… 287
节 居家穿衣漫谈… 288
第二节 做个家庭吃食户… 296
第三节 不做“房奴”做业主 … 304
第四节 旅游旅行旅居… 312

n

第十章 渐行渐远的家庭… 319
节 对老年家庭的奉告… 320
第二节 后的尊严… 328
第三节 家庭的消亡… 334
跋…341

n

n

作者介绍


徐清祥,字汉章,号东园居士。杭州人。吴越信息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吴越史地兼及社会文化史的研究。迄今已出版专著:《吴越古村落》《杭州往事》《民间绍兴》《西湖酒缘暨杭州酒经》《浙江福建古村落自助淳》《中国武林之谜》《杭州秀西湖》《近代象棋国手名局》《苏东坡雅事》《婚姻进行曲》《人间牛马狗》《中国式相亲》《中国式婚姻》等。

文摘


n

小时候我常常被“鸡生蛋,蛋生鸡”这个问题迷惑。读了十多年书之后,自己认为已经找到答案了:应该是“鸡生蛋”,因为生育是受孕问题,只能先有生命体,才能延续后代。
当我在做中国家庭起源的研究时,参阅了许多文献资料,进行比对思考,主流说法是家庭起源于家族。如果此说成立,那么家族起源于什么呢?还不是一个个家庭或一桩桩杂乱的婚姻(集合而成)。所以我认为:要探索古代或现代家庭的起源,可以从是否起源于婚姻或家居着手,因为家庭的主体是人,没有人无所谓有家庭;而人如果没有家居或洞穴,何以依托生命呢?
在述说古代家庭起源前,让我先说个小故事:
一、一个新家庭的诞生
小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大户人家的二,姓孙,名经洵,一位富商的千金,不太有名,但有渴望爱情和婚姻及建立温馨新家庭的本能,让她的心情像火一样地燃烧。燃烧的对象却有大名,是当年许多人都知道的还珠楼主李寿民,新派武侠小说开山作家,才华横溢,上个世纪30 年代前后,创作丰硕,有四十多部作品问世。稍后的宫白羽、朱贞木、郑证因、梁羽生,之后的金庸等都受到他的影响。其作品《蜀山剑侠传》《青城十九侠》等曾风行全国,三四十年代大红大紫。有无数“还珠迷”。他妻子就是因为“迷珠”,才成为他的配偶,其中还有一连串辞退、私奔、告状、刑拘、庭审、兄妹对簿公堂等情节呢。
李寿民(1902 年—1961 年),笔名还珠楼主,四川长寿县人,出身官宦世家,父亲李元甫在晚清时曾任苏州知府,因不满官场黑暗辞官回乡教私塾,后因病逝,家道中落。少年时李寿民随母亲往苏州投亲,进苏州中学读书。曾和邻居少女文珠有初恋关系。后因谋生迁居,暂别了文珠,但怀恋之情依旧。之后文珠曾有误落烟花的一段经历,李曾一度痛不欲生。再后,文珠被一位公子赎身后正式结成夫妻。这时,李寿民才稍稍释怀;但仍然没有找到新的爱情。
上个世纪20 年代后期,李寿民辗转来到天津。据《人民日报海外版》载,李寿民初在天津警备司令部傅作义总司令处任中文秘书。之后,受聘同乡富商孙仲山家任家庭教师,教授孙家大少爷孙经涛及
二孙经洵国文和书法。一方出高薪,一方得清闲,当然是双方乐意。不料后来事情出乎孙仲山的意料。至此孙才懊悔莫及。当时,李寿民二十七岁,满腹经纶,才华横溢,加上举止儒雅,具有男性的许多特征。而孙二豆蔻年华,风姿绰约,情窦初开,两个人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产生了深深的爱,如胶似漆,已经远远超出一般的师生之情。
在孙经洵二十一岁生日那天,李寿民送给孙二一幅墨竹,并附有一封信,表达了爱慕之情。这个情况当然被孙仲山觉察到。起初是客客气气示意,后来是请李寿民另行高就。原以为拉开距离,两人的感情会慢慢淡化,没料到孙二主动去找恋人,并要求老父亲同意她和李寿民结成伉俪。
这一来孙仲山急了:这怎么了得?自家是天津的名门望族,大中银行的董事长,和一个家道已经衰落的平民知识分子结亲倒还不碍事,
可两人辈分很不合(当年将师生当作两代人),再说,这李寿民也太刁钻了,请他来做家教,他倒想做女婿。真是混账透顶。除了气愤,孙仲山坚决不同意。而同时,燃烧起来的爱情炽烈得让孙二采取断然行动:正式离家出走——私奔,和情人到外面去生活,什么豪华婚礼之类统统不要了。她要求天津妇女会庇护,也得到妇女会的支持。另一方面,为了让女儿绝望,也为了泄愤,孙仲山花大力气走通
租界工部局的“后门”,以“拐带良家女子”的罪名,将李寿民刑事拘留。
李寿民有个曾同时任傅作义英文秘书的同事段茂澜,得悉情况后,仗义执言,向工部局申诉,经过一番英文沟通、交涉后李寿民被释放。但孙仲山仍然不肯罢休。一纸诉状,将李寿民告上天津地方法院。罪名是:李利用家庭教师的职位,拐带良家女子出走。从现象来看,事实清楚,确有此嫌。李寿民再次被刑事拘留。这件事关“风化”的事,由于双方均为知名家庭和知名人士,为此,报章杂志纷纷登载消息,在天津引起大轰动。法院开庭时,粗略统计有200 多人到庭旁听。庭审时,诉方由孙仲山的二公子代表老爹出庭,被诉方李寿民萎萎顿顿出庭,因为不管是否“引诱”,但在道德上总有些说不响。庭审开始,诉方陈述事件,振振有词,其中关键之处为:
(一)李寿民被辞退后,孙二跟着跑了,是否属于拐带良家女子?
(二)李寿民有否利用教师职务引诱良家女子之嫌?如果有,罪名何称?
(三)如果罪名成立,如何量刑?
(四)即使是自由恋爱,李寿民有否道德问题?
法院开庭审理,如果罪名成立,李寿民肯定有牢狱之灾,为此,天津市到处传说这件案子。
法庭之上,虽说诉方胜算很大,李寿民仅仅有同事段茂澜帮助辩护,眼看着官司要输。不料就在关键时刻,从旁听席上冒出一串娇滴滴的声音:“不是他拐带,是我们自由恋爱!我就是诉状所说的孙经洵!”这一声石破天惊。众人回头一看,是孙二!情况至此,原告的代理人、她的亲兄长亦无话可说。如此,法庭不得不当庭宣判李寿民无罪释放。
就这样,在天津妇女会的庇护下,一桩婚姻和一个新家庭终于诞生。以上是现当代一个新家庭诞生的一种方式,就像人们所说,这桩婚姻和这个家庭的诞生,比双胞胎还难分先后。那么远古时代的家庭
是怎么诞生的呢?在讨论远古时家庭如何诞生前,让我们先探讨一下家庭成立的条件。
二、构成家庭的必要条件
怎样才能称为家?家庭由哪些元素组成?这是我们在认识家庭起源之前必须明确的问题。因为家庭是指人类的家庭,也就是说,家庭不能离开人,没有人也就不能称家庭。举例说,2004 年笔者下乡调研时,住在新叶村民叶同猛家里。他家有十多间房及一个院子。有的房间堆杂物或柴草,他称这是他的家的一部分;当走近一间简易房时,闻到一股秽气,他说:“这里养着两头猪,是猪窠”,没有说这是他的家的一部分。那么有了人这一元素是不是就能称为家庭?单是有人恐怕也不能称为家;一句流行时语“我想有个家”就是有些年轻人渴望有家的呼声。另外因为人要生活,离不开各种物质及其他生活条件。下面对构成家庭的条件,从硬件、文化、社会属性、血缘及历史传承等四方面做一些列说。
(一)硬件建设方面
其一,必须有固体的建筑物,或有固定的作为住处的结构性硬件。一般应具备:上有顶可遮阳挡雨,周围有壁可自成一室或多室,且需要有一扇或多扇门和窗可供出入,还须利于空气的流动和光线的采集。
并且这个结构性硬件可以足够容人居住。例如一般情况下,可供两三口人居住。
就现代家庭而言,这个居所还必须是自己有权居住的,不论是居住权,或有期限居住权及临时居住的,用现代话来说,就是产权属于你的,或是你有使用权的房子。
其二,必须有人。一般情况下不是单独一人,而是至少有二至三人,且必须是具有生产能力或能获取生活物质的人,并备有生产器具及辅助生产的等;也可以是三代或四代以上的人。血缘婚时期的
部落、氏族聚居,应视为先民大家庭。
其三,必须有可供安居的生活设施。人需要生活,吃喝、睡眠、排泄、活动、休息,这些条件是人类基本的生存需要,作为人类居住的地方——现代家庭,就必须有类似于可以煮饭、可以盛装食物的如碗筷之类的食具及燃料;有可供睡眠及休息的床位和桌椅;此外,还必须要有足够的可供贮藏物件、食物的处所,即必须具有必要的生活设施及相关用品。
其四,家可指核心家庭,也可指主干家庭或联合家庭。就人口而言,单间称房,“房”亦是兄弟姐妹的代词,即随着成员的成长可能分家析产。大房、二房指大兄、二弟之类。杭州有一家百年老店老大房茶食店,系大哥所开,故名。大家庭泛指三代以上共财同居的主干家庭或联合家庭;小家庭则由二代以下的人员组成。斯人独居成一家,
一般应认为是一种狭义的家庭。
(二)家庭文化方面
其五,在这个共同生活的地方,应同时存在规约性质的软件,并形成软环境。既有精神生活中的归善、向上、孝道、和谐、求上进等宗教式的信仰;又具有经济生活的一体性,即经济及生活相互支持的特征。一般情况下,少小的人得到成年人的教育、抚养;年老的人,得到壮年人的照顾、扶养,包括起居生活、食物供给等;年轻力壮的从事生产劳动挣钱养家等。而不是独立的、自顾自的个体,否则不能
算作家庭。
其六,家庭应具有教化功能和示范作用,还兼有生产功能。古代的农、林、牧、渔户虽以生产功能为基础,但其教化示范作用贯穿于家庭的始终。家庭的教育、示范作用,从本质上讲,应具有良性教化
的职责,但由于“人之初,性本私”系先天原性,从家庭利益出发的教育和示范,常常带有小团体利益性质。从而产生“家丑不可外扬”的内敛文化。
其七,中国传统家庭精神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即“闻鸡起舞”精神,有早、勤的含义,它符合东方地理环境的生长元素。但是随着网络传输、全球化的展开,科学的强势,“压迫”着精神信仰的追求,中国式“闻鸡起舞”的东方精神正面临“朝九晚五”、物欲化的强劲挑战,后果难料。
(三)社会属性方面:
其八,家庭和社会及国家的关系是:家庭是社会的一个松散小单元、国家的一个细胞;对国家既有纳税、服役、尽责任、守秩序等义务,也具有受到国家机器保护、服务的权利;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偏废。
其九,现当代中国家庭必须具有在及相关部门合法登记的手续。登记时一般称户;户籍是官方称呼,亦泛指国籍。家庭成员应具有公民的身份。
其十,家庭是让成员产生归属感、温暖感、安全感、隐蔽性、私密性,以及具有物质依托性、精神依赖感的处所。“私人住宅不受侵犯”就是家庭隐蔽性、私密性的法权。这类法权一般不具政治气氛和
阶级属性,是人类的共性。
(四)血缘及历史传承方面:
其十一,一般情况下,现当代家庭的成员,应具有血缘关系;即为父母所生育的下一代人,或系夫妻结合后所生育的子或女;以正在抚养或扶养期间的居多。无血亲关系或同性组成的家庭,应视为特例之家。
其十二,家庭具有延续人类、进行优生优育的权利和义务。生育是家庭成员的权利,应该得到尊重,也是家庭的职责;一般不提倡 “丁克”,在特定时期实行计划生育,是调节中国家庭人口的措施,
每一个公民应该遵守。
其十三,家庭可以新生,亦会消亡;也可能转化,永远在原生家庭生存是不可能的。迄今为止,还没听说存在几千几百年的家庭。存在或游离于社会内外的家庭,都具有上行或落势的趋向,是一个不断
流变的人与物质的结合体。
三、从“鸡生蛋, 蛋生鸡”谈家庭诞生
无论是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或摩尔根的《古代社会》,关于家庭的起源,都没有延伸到生命的起源。是的,那是另外一个课题,没必要追溯。不过,我在上面已经提及“部落起源于什么”问题,并自我解释为:许多先民聚居并衍生一些杂乱的(小家庭),从而使部落、氏族得以延续。也就是说,部落或氏族是由许多个说不清的杂乱婚姻集成。这样一来不是成了“家庭来自氏族,氏族又来自普那鲁亚婚姻(伙婚),伙婚又源于血缘婚的部落,部落又来自多桩‘小家庭式’及其乱婚”!这岂不是如“鸡生蛋,蛋生鸡”那样纠结!由此,我想起了几件事:
1. 前些时,我曾和朋友吴亚卿先生讨论过“家庭起源于家族”的说法。他认为,从氏族公社算起,这个论断可以成立。如果再往前追溯,则很难说明白。恰巧那天他有乡友送来一篮土鸡蛋。他指指篮子
说:“部落就像一篮子鸡蛋,一个鸡蛋就像一个‘小家庭’。将一个个鸡蛋取出来,恰如分裂成一个个‘小家庭’。”接着他话锋一转说,“鸡蛋孵化出鸡(这里指母鸡)后再生鸡蛋,这样不是仍然可以演化成一篮子鸡蛋!”是的,从氏族公社算起,家庭来源于氏族或家族可以成立,氏族来自“家庭”也是一种说法。
2. 早几年我曾在《科学发现报考古发现》版面上看到一幅配图。画面是一只饿狼正扑向一个健壮的先民,先民举起手中的木棒捅向饿狼。一副生死搏斗的场景。对照构成家庭的条件条“必须有固定
的作为住处的结构性硬件”,则搏斗背景的洞穴显然是先民的家居,从而推测所谓部落,可能是相近的一个个小洞穴及先民因生存需要而组成,也可能在一个大洞穴中聚居着许多先民形成部落。
3. 对照“构成家庭的必要条件”第二条“必须有人,且必须是有生产能力或获取生活物质的人”,则画面的先民正在为获取食物和野兽搏斗,但结果难料。后总起来说几句。无论是远古或太古,是人或猿人,总有男女之別,并因此繁衍后代,延续生命。人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也不可能从地下冒出来,更不可能悬在半空中生活,必须着了“地”才能生存。这个“地”可能是洞穴、窑洞或树洞,即家居,从这个认识出发,
无生命特征的家居(洞穴)应该早于先民!记得《》上有一种说法:“上帝捏了两个泥人,然后吹了口气赋予灵性,这对男女就是早的人。”又记得小时候曾听到“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还看过西方科学的解释:人是从海洋生物进化而来。不管这说那说,家庭都不可能离开自然生成物这个基础,家居早于有人的家庭应是另一种说法。

n

n

序言



《东方智慧的现代回响:跨文化视角下的中国家庭变迁》 导言:一个时代的缩影,一户家庭的变迁 本书深入探讨了在社会快速转型、全球化浪潮冲击下的当代中国家庭结构、亲子关系、代际互动以及核心价值观的深刻演变。我们不满足于对传统“中国式家庭”的刻板印象,而是力求展现其在现代化进程中展现出的复杂性、韧性与动态平衡。通过对不同地域、不同社会阶层家庭的案例剖析,本书试图捕捉那些在传统与现代、集体与个体之间寻求出路的真实生活图景。 第一部分:基石的松动与重构 第一章:从“血缘共同体”到“情感联结体” 中国传统家庭结构以宗法血缘为核心,强调父权、长幼有序与家族责任的绝对性。本章首先梳理了这种结构的历史渊源及其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功能。随后,重点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个体意识的觉醒、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家庭内部权力结构发生的微妙变化。户主权威的弱化、夫妻关系的民主化趋势,以及“小家庭”对“大家庭”的优先考量,构成了家庭核心功能从“生产与生存单位”向“情感抚慰与精神寄托中心”转型的关键驱动力。我们考察了“核心家庭”的扩大化——即如何将姻亲关系、亲戚网络纳入新的情感协商范畴,而非仅仅停留在血缘义务层面。 第二章:生育观念的“革命性”转变 生育不再仅仅是延续香火的社会责任,而演变为个人自我实现和情感投资的重要路径。本章详细分析了独生子女政策的长期影响(即使政策已调整),如何塑造了“四二一”或“四二二”结构下的家庭压力格局。我们将生育决策置于宏观经济压力(如教育成本、住房压力)和微观心理需求(如自我价值实现、丁克选择)的交汇点进行考察。特别关注“延迟生育”与“不育问题”的社会心理学解读,以及围绕“二孩”、“三孩”政策,年轻一代在职业发展与家庭责任之间所做的艰难权衡。这种权衡,深刻地改变了家庭规模与代际关系的质量。 第二章:婚姻模式的多元化与“个体化”陷阱 婚姻,作为家庭的法定基石,正经历前所未有的解构与重塑。本章探讨了“闪婚”、“晚婚”、“不婚主义”的兴起,以及离婚率上升背后的深层社会学动因——不仅仅是经济独立,更是对传统婚姻契约中“牺牲个体”部分的集体拒绝。我们比较了都市精英阶层对“伴侣关系”的更高要求,与在城乡结合部,婚姻仍被视为“稳定器”的现实之间的张力。同时,考察了网络交友、新型社交模式对传统“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彻底颠覆,以及由此带来的“择偶焦虑”与“亲密关系建立的障碍”。 第二部分:代际张力与文化对话 第三章:跨越数字鸿沟的“夹心层” 中国家庭的显著特征之一是多代同堂或紧密联系,这使得代际冲突成为常态。本章聚焦于“夹心层”——中年一代,他们既要承担对年迈父母的赡养责任(“孝道”的现代演绎),又要应对子女在教育、价值观上与自身产生的巨大差异。我们将“孝道”的内涵从物质供养拓展到精神陪伴与情感尊重,探讨了如何平衡传统孝道压力与个人生活空间的需求。此外,还深入分析了数字技术在加剧代际隔阂(信息茧房)与弥合代际距离(科技辅助养老、子女远程关怀)两方面的双重作用。 第四章:教育:从“望子成龙”到“顺性发展”的迷思 教育,是中国父母投入情感与资源最多的领域。本章批判性地审视了“鸡娃文化”的社会根源,它既是资源稀缺环境下的理性选择,也是父母焦虑的投射。我们对比了以应试选拔为导向的教育模式与西方推崇的“以儿童为中心”理念之间的碰撞。重点分析了新兴的中产阶级家庭对素质教育、国际视野的追求,以及这如何在无形中构筑了新的教育不平等。对“躺平育儿”现象的剖析,揭示了部分家庭在不堪重负后对过度竞争模式的被动反抗。 第三章:家庭中的性别角色重塑 尽管社会进步显著,但家庭内部的性别分工仍旧充满矛盾。女性普遍受过高等教育,并深度参与社会劳动,然而“隐形家务劳动”和“照料责任”的分配并未完全对称。本章探讨了“丧偶式育儿”现象中父亲的缺位,以及职场女性在追求事业成功时,必须面对的来自家庭内部的隐形审视与道德压力。对于年轻一代而言,如何构建更平等的伴侣关系,如何让男性更多地参与育儿与家务,是检验现代家庭成熟度的重要标尺。 第三部分:家庭的韧性与未来展望 第五章:社会支持网络的变异:从邻里到社区 在原子化趋势下,传统基于血缘和地理邻近的社会支持网络正在瓦解。本章考察了新兴的“功能性社群”——如育儿群组、兴趣社团、线上互助平台——如何部分填补了传统大家庭的缺失。我们分析了社区服务(托幼机构、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在减轻家庭负担方面的潜力与不足,并探讨了如何利用现代城市规划和社区建设来重建一种更具包容性、支持性的“公共育儿”环境。 第六章:家与“乡”:流动的中国家庭 数以亿计的流动人口构成了中国家庭版图中最具动态性的部分。本章分析了“留守家庭”的特殊困境——亲子分离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以及“候鸟式”家庭模式对夫妻情感维系的挑战。同时,考察了返乡潮或城市定居后,原有的乡村社会资本如何被重新激活或被城市生活彻底消解的过程。这些流动,定义了当代中国家庭的地理形态与情感边界。 结语:在不确定性中寻找安顿 中国家庭正处于一个深刻的十字路口。它既继承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基因,又必须应对前所未有的全球化、信息爆炸和经济转型压力。本书认为,中国式家庭的未来不在于简单回归传统,也不在于盲目模仿西方模式,而在于其在持续的文化张力中,不断协商、创新和适应的能力。成功的现代中国家庭,是那些能够灵活界定边界、尊重个体差异,并以更具韧性的情感契约来维系其核心价值的家庭。这是一种充满矛盾、但又生机勃勃的生命状态。 (本书力求以扎实的田野调查和深入的社会学分析为基础,展现中国家庭如何在“变”与“不变”的交织中,继续承担起社会最小细胞的复杂使命。)

用户评价

评分

《MLS 中国式家庭》这本书,带给我的冲击是多方面的。它让我意识到,所谓的“中国式家庭”,并非一个标签化的概念,而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演变的复杂集合体。书中对于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剖析,既有温情脉脉的瞬间,也有充满张力的冲突。我看到了父母对子女的“控制欲”背后,是对孩子未来深深的担忧;也看到了子女对父母的“叛逆”,其实是渴望被理解和尊重。书中对这些复杂情感的呈现,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只有真实的存在。它引导我去思考,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家庭应该如何适应,如何在保留传统美德的同时,也拥抱新的观念。这本书让我有机会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去审视中国式家庭的演变轨迹,以及它在现代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许多家庭的喜怒哀乐,也促使我对自己所处的家庭环境,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反思。

评分

这本《MLS 中国式家庭》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坐在一张老旧但舒适的沙发上,听着一位长者娓娓道来。书中描绘的家庭场景,虽然细节各异,但总有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那种父母对子女的无微不至的关怀,有时甚至到了让人觉得“喘不过气”的地步,但转念一想,背后又藏着多少担忧与爱。还有那种“为了孩子好”的教育理念,虽然在现代社会看来可能有些许保守,但它所传递出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却是跨越时代的。书中对于家庭成员之间沟通的描写,也特别真实。很多时候,明明关心着彼此,却用错了方式,或者根本就没有机会好好说,于是就有了误会,有了隔阂。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拉扯,是中国式家庭里再常见不过的戏码了。我特别喜欢书中那些细致入微的描写,比如餐桌上的对话,长辈对晚辈的催婚,都仿佛是一幕幕正在我身边上演的戏剧,让我忍不住去思考,我自己的家庭,或者我所认识的家庭,是不是也有着类似的影子。

评分

读这本书之前,我对“中国式家庭”这个概念,说实话,是带着点模糊的想象。大概是受影视剧和一些碎片化信息的影响,觉得它一定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不容易”,家长里短,鸡毛蒜皮,但又透着一股子浓浓的亲情,像是一碗热腾腾但偶尔会烫嘴的汤。拿到这本《MLS 中国式家庭》,我首先被它朴实的封面和书名吸引了,没有华丽的辞藻,直击主题,让人觉得这本书里讲的,一定是真实的生活,是很多人都能感同身受的故事。我一直对研究社会现象、家庭关系的书籍很感兴趣,因为我觉得,了解一个社会的肌理,最好的切入点就是家庭,而中国式家庭,又承载了太多的历史文化印记和时代变迁。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我走进一个更加真实、立体、甚至有些意想不到的中国家庭图景,去理解其中的种种困境与温情,去感受那些在平凡日子里涌动的复杂情感。

评分

阅读《MLS 中国式家庭》的过程,像是一次深入的社会学田野调查。它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人物关系刻画,而是试图去剖析中国式家庭背后深层的文化根源和时代背景。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家庭价值的重视,以及对传统观念与现代冲击之间矛盾的深刻洞察。书中对不同代际之间价值观的碰撞,以及这种碰撞对家庭内部关系产生的微妙影响,都有着细致的描绘。比如,父母辈的“吃苦耐劳”观念,与年轻一代对自我实现和生活品质的追求,如何在同一个屋檐下并行,又如何产生摩擦。这种多维度的观察,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家庭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中国社会变迁的书。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家庭模式,思考它们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的,又将如何继续演变。

评分

翻开《MLS 中国式家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烟火气和人情味的世界。书中那些关于家庭日常的点点滴滴,细碎而真实,没有刻意的煽情,却能轻易触动人心。我看到了父母为了家庭默默付出的一切,看到了他们对子女无私的爱,尽管有时这种爱会显得笨拙,甚至让人感到压力。我也看到了子女在成长过程中,面对家庭期望和自我追求的挣扎,看到了他们在努力维系亲情的同时,也在寻找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书中对于“孝道”、“责任”、“牺牲”这些中国传统家庭观念的讨论,也让我产生了深刻的共鸣。它们是如何在中国式家庭中被解读和实践的,又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着怎样的挑战,这些都是书中引人深思的部分。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家庭成员之间情感联结的细腻捕捉,那种无言的默契,那种深埋心底的牵挂,都是中国式家庭最动人的底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