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庭院裏的西洋菜:中國的外來植物·蔬菜
定價:38.00元
售價:31.2元,便宜6.8元,摺扣82
作者:蔣逸徵
齣版社:上海文化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8-05-01
ISBN:9787553507385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庭院裏的西洋菜——中國的外來植物·蔬菜》屬於“中國的外來植物”係列彩色叢書。講述餐桌上的蔬菜故事。黃瓜、茄子、菠菜、辣椒、番茄、鬍蘿蔔……今天我們吃慣瞭的許多蔬菜,原本始自遙遠的他鄉。外來蔬菜改變瞭我們的口味,同樣影響著我們的文化。這本書詳細介紹不同時期傳入中國的蔬菜,豐富有趣,圖文並茂。
內容提要
《庭院裏的西洋菜——中國的外來植物·蔬菜》一書重點介紹瞭40種不同曆史時期引進中國的常見外來蔬菜,探究它們傳入中國的經過、中文名稱的由來,以及被中國人接受並喜愛的過程。比如漢代從西域引入瞭黃瓜、芫荽等,這些外來蔬菜部分原産於西亞,部分原産於地中海沿岸、印度,通過陸上“絲綢之路”傳入。唐代的中外交流達到瞭一個高峰,菠菜等蔬菜被當作貢品傳入中國。明代,隨著世界航海大發現,原産於美洲大陸的蔬菜也遠渡重洋傳播到瞭中國,番薯、馬鈴薯、番茄等正是在這個時期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傳入的,至清末民初基本完成本土化。這些外來蔬菜極大地影響瞭中國,本書不僅探究外來蔬菜傳入中國的過程、名稱的由來,還著重介紹瞭它們在中國獲得的文化涵義,如何一步步在中國紮根獲得喜愛,以及中外蔬菜文化的異同。
目錄
001扁豆
004冰菜
007菠菜
012菜豆
015蠶豆
019大蒜
024豆瓣菜
027番茄
032番薯
036番杏
039荷蘭豆
043鬍蘿蔔
048黃瓜
052黃鞦葵
056茴香
059豇豆
062菊苣
065捲心菜
068苦瓜
072辣椒
077蘆筍
081落花生
085綠豆芽
088馬鈴薯
094苜蓿
098南瓜
103茄子
108芹菜
112青花菜
115雙孢蘑菇
118絲瓜
122甜菜
125豌豆
130萵苣
134西葫蘆
137芫荽
140洋蔥
144洋薊
148玉蜀黍
151芝麻菜
作者介紹
蔣逸徵,女,生於上海,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碩士畢業,文學碩士,著有《舌尖上的上海》《看著看著就餓瞭》,譯有《手繪餐桌上的小食光》等,編有《詞綜:——尋覓詞語的足跡》。
文摘
黃瓜
黃瓜是葫蘆科黃瓜屬,我們食用的是其嫩瓠果,植物學上稱作假漿果。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東北女作傢蕭紅,在《後花園、爺爺和我》裏有段的話:“黃瓜願意開一個謊花,就開一個謊花,願意結一個黃瓜,就結一個黃瓜。若都不願意,就是一個黃瓜也不結,一朵花也不開,也沒有人問它。”
這種植物原産於印度熱帶地區,史載西漢時,張騫齣使西域帶迴中國,初被稱為“鬍瓜”。《本草綱目》記載:“張騫使西域得種,故名鬍瓜。”
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寫道:“收鬍瓜,候色黃則摘。”這也是我們今天稱其為“黃瓜”的原因,因為它成熟後皮會變成黃色。不過,現在人們都不會等到黃瓜的皮色發黃後食用,而是喜歡皮色翠綠、吃起來脆生生的嫩黃瓜。
“鬍瓜”是何時改名為“黃瓜”的呢?有種普遍的說法是後趙石勒諱稱“鬍”字,所以把“鬍瓜”改稱為“黃瓜”。但也有人認為,石勒改名之說乃牽強附會,認為是隋朝時期改名的。唐代吳兢的《貞觀政要》記載:“隋煬帝性好猜防,專信邪道,大忌鬍人,乃至謂鬍床為交床,鬍瓜為黃瓜,築長城以避鬍。”唐代杜寶《大業雜記》也記載:“(隋煬帝)自幕北還至東都,改鬍床為交床,鬍瓜為白露黃瓜,改茄子為昆侖紫瓜。”北宋蘇軾《浣溪沙》詞中寫道:“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繰車。牛衣古柳賣黃瓜。”
黃瓜還有個彆稱叫“王瓜”。明代小說《》的背景是萬曆中期,其中寫道不少酒席菜肴,“案鮮”之一就有“麯灣灣的王瓜拌遼東金蝦”。清代吳偉業《詠王瓜》寫道:“同摘誰能待,離離早滿車,弱藤牽碧蒂,麯項戀黃花。客醉嘗應爽,兒涼枕易斜。齊民編月令,瓜路重王傢。”老捨小說《正紅旗下》也寫道:“到十鼕臘月,她要買兩條豐颱暖洞子生産的碧綠的、尖上還帶著一點黃花的王瓜。”“王”與“黃”讀音相近,但筆畫數少瞭很多,也是“王瓜”流行的原因吧。
黃瓜喜溫,不耐寒,盛産於夏季。所以在過去,嚴鼕裏的新鮮黃瓜很稀有。古人很早就開始溫室種植反季節黃瓜。唐代的王建《宮前早春》描述:“酒幔高樓一百傢,宮前楊柳寺前花。內園分得溫湯水,二月中旬已進瓜。”明代王世懋《學圃餘疏》記載:“王瓜齣燕京佳,其地人種之火室中,逼生花葉……”
梁實鞦在散文裏寫道:“在北平,和香椿拌豆腐可以相提並論的是黃瓜拌豆腐,這黃瓜若是鼕天溫室裏長齣來的,在沒有黃瓜的季節吃黃瓜拌豆腐,其樂也何如?”在北方的都城裏,鼕天裏的黃瓜價格不菲。明末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記載:“元旦進椿芽、黃瓜……一芽一瓜,幾半韆錢。”談遷《北遊錄》記載:“三月末,以王瓜不二寸輒韆錢。”清代嘉慶年間的《京都竹枝詞》寫道:“黃瓜初見比人參,小小如簪值數金。微物不能增壽命,萬錢一食亦何心?”可見,作為反季節蔬菜的代錶,鼕天裏的黃瓜可不是一般地貴。
既然在過去,黃瓜不是一年四季都能吃到的,那麼醃漬黃瓜也彆具風味。歐洲人喜歡酸黃瓜,中國人喜歡醬黃瓜,都脆嫩爽口、誘人食欲。
彆名:鬍瓜、刺瓜、王瓜、青瓜、吊瓜、唐瓜、勤瓜
拉丁名:Cucumis sativus Linn
科屬:葫蘆科黃瓜屬
原産地:印度熱帶地區
傳入時間:西漢
……
序言
001扁豆
004冰菜
007菠菜
012菜豆
015蠶豆
019大蒜
024豆瓣菜
027番茄
032番薯
036番杏
039荷蘭豆
043鬍蘿蔔
048黃瓜
052黃鞦葵
056茴香
059豇豆
062菊苣
065捲心菜
068苦瓜
072辣椒
077蘆筍
081落花生
085綠豆芽
088馬鈴薯
094苜蓿
098南瓜
103茄子
108芹菜
112青花菜
115雙孢蘑菇
118絲瓜
122甜菜
125豌豆
130萵苣
134西葫蘆
137芫荽
140洋蔥
144洋薊
148玉蜀黍
151芝麻菜
這本書的書名,"庭院裏的西洋菜",讓我一下子就聯想到那種充滿煙火氣的生活場景。西洋菜,我們日常餐桌上常見的一種綠葉菜,它的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樸實和親切。但緊隨其後的“中國的外來植物·蔬菜”這個標簽,卻為這樸實的蔬菜增添瞭一層神秘的麵紗。這究竟是一個怎樣的故事?作者蔣逸徵是如何將一個看似平凡的蔬菜,上升到“外來植物”這個宏大的曆史文化層麵的?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書中是否會詳細追溯西洋菜的起源,它到底是從哪個遙遠的國度來到中國的?是沿著古老的絲綢之路,還是通過海上貿易?在它來到中國的初期,它又是以一種怎樣的姿態齣現的?是作為一種藥材,還是一種觀賞植物,亦或是直接作為食物?書中是否會描繪西洋菜在中國不同地域,不同氣候條件下的生長情況,它又是如何適應中國的土壤和環境的?我特彆好奇,在中國的庭院裏,西洋菜是如何被人們發現、種植並最終融入日常飲食的?有沒有一些關於西洋菜在中國飲食文化中地位演變的有趣記載?比如,它是否曾經被視為一種“高檔”食材,或者在某個時期,因為某種原因而變得特彆受歡迎?這本書或許不僅僅是關於一種蔬菜的曆史,它更是關於中國飲食文化開放性和包容性的一個縮影,展示瞭無數外來物種在中國土地上紮根、生長、並最終成為我們生活一部分的生動過程。
評分“庭院裏的西洋菜”,這書名充滿瞭生活氣息,仿佛能聞到泥土的芬芳和陽光的味道。我一下子就想到瞭自傢後院,或者是一些老城區裏,那些綠意盎然的小角落,西洋菜就在那裏靜靜地生長,滋養著我們的生活。然而,“中國的外來植物·蔬菜”這幾個字,又讓我想到瞭更深層次的含義。這是一種怎樣的植物,它又是如何來到中國的?它在中國生根發芽,最終變成我們餐桌上的常客,這中間一定充滿瞭故事。蔣逸徵老師會以怎樣的方式來講述這個故事呢?是嚴謹的植物學考證,還是生動的曆史敘事?書中是否會描繪西洋菜在中國不同地區的分布和種植情況?例如,它在南方濕潤的氣候下,和在北方乾燥的環境下,會有怎樣的不同?我特彆希望能在這本書裏看到,作者如何將西洋菜的“外來”身份,與中國豐富的飲食文化相結閤。它是否在傳播的過程中,吸收瞭中國本土的烹飪技藝,形成瞭獨特的中國式吃法?有沒有一些關於西洋菜在中國飲食文化中地位變遷的有趣記載?比如,它曾經是一種不為人知的野菜,還是某種地方名菜的主角?這本書可能不僅僅是關於一種蔬菜的曆史,它更可能是一部關於文化交流和融閤的生動注腳,展示瞭無數外來物種如何在中國這片土地上,與本土文化和諧共存,並最終豐富瞭我們的生活。
評分“庭院裏的西洋菜”,這個書名首先給我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感覺。我腦海中浮現的是中國式的庭院,那些綠植環繞,充滿生活氣息的小角落,而西洋菜,很可能就在那裏默默生長。但緊隨其後的“中國的外來植物·蔬菜”這一副標題,卻立刻讓我的好奇心被點燃。這是一種怎樣的“外來”?又是如何在中國這片土地上,從一個“異鄉客”,變成我們餐桌上熟悉的一員的?蔣逸徵老師在這本書中,會以怎樣的視角來解讀這個故事?是嚴肅的植物學研究,還是生動的曆史文化溯源?我特彆想知道,書中是否會詳細描繪西洋菜的起源,它的“移民”路綫,以及它在中國落地生根的艱難與奇妙。例如,它又是如何剋服水土不服,如何在中國多樣的地理環境中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我期待著書中能夠描繪齣,西洋菜在中國不同地區,因地製宜的種植方式,以及它如何被融入中國豐富多樣的烹飪文化中。它是否在與中國本土蔬菜的交流碰撞中,演變齣瞭新的風味和烹飪技巧?這本書給我的感覺,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蔬菜的書,它更像是一扇窗,讓我們能夠窺探到中國飲食文化中,那些不為人知的“混血”基因,以及這片土地對外來文明的包容與融閤。
評分光是“庭院裏的西洋菜”這個書名,就有一種說不齣的親切感。我腦海裏立刻浮現齣中國傳統庭院的畫麵,那些古老的磚牆,青石闆路,以及角落裏隨處可見的綠意,而西洋菜,就應該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默默生長,散發著生命力。但“中國的外來植物·蔬菜”這個副標題,卻為這個溫馨的畫麵增添瞭一層曆史的厚重感和探險的色彩。我很好奇,作者蔣逸徵是如何挖掘齣西洋菜的“移民”故事的?這本書會從植物學的角度,去剖析西洋菜的基因起源和適應性嗎?還是會更側重於曆史學和文化學的角度,去講述它跨越山海,來到中國的整個過程?我特彆想知道,西洋菜在中國經曆瞭怎樣的“本土化”過程?它最初是如何被中國人發現和種植的?有沒有一些關於它在中國早期應用的記載?比如,它是否曾被視為一種藥材,或者在某一時期,因其獨特的口感和營養價值而受到推崇?書中是否會描繪西洋菜在中國不同地域的種植差異和飲食習慣的演變?例如,它在南方的水鄉澤國,與在北方的乾旱地帶,是否有著截然不同的生長方式和烹飪方法?這本書給我的感覺,不僅僅是關於一種蔬菜的介紹,它更像是一部關於文化交流和物質傳播的微觀史,通過一株小小的西洋菜,摺射齣中國這片土地在曆史長河中,接納、融閤外來文明的開放胸懷。
評分這本書的標題,“庭院裏的西洋菜”,簡直就像是一首充滿詩意的散文。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這樣一個畫麵:在某個寜靜的午後,陽光透過斑駁的樹影灑進一處古色古香的庭院,幾株翠綠的西洋菜在石砌的角落裏生機勃勃地生長著,散發齣淡淡的清香。而“中國的外來植物·蔬菜”這個副標題,則為這幅寜靜的畫麵注入瞭一層厚重的曆史感和文化思考。這讓我不禁好奇,作者蔣逸徵是如何將這兩種看似不太協調的元素——庭院的溫馨與外來植物的宏大敘事——巧妙地融閤在一起的?他是否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將西洋菜從遙遠的國度漂洋過海,來到中國,又如何一步步融入尋常百姓傢的餐桌,成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書中對西洋菜的植物學特性是否有深入的描寫?例如,它的生長習性,對土壤和氣候的要求,以及它在中國不同地域環境下可能發生的細微變化。我想象著,作者可能不僅僅是介紹西洋菜的“來華”曆史,更會深入探討它在中國飲食文化中的地位演變。從最初的“稀罕物”到如今的“傢常菜”,這中間經曆瞭怎樣的過程?是哪些烹飪方式讓它變得如此受歡迎?書中有沒有關於西洋菜在不同時代、不同階層人群中的不同意義的解讀?這本書或許能幫助我理解,一個“外來”的物種,是如何在異國他鄉找到自己的位置,並最終融入當地的生態和文化之中的。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蔬菜的知識讀物,它更像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文化探索,讓我以全新的視角去審視我們身邊的食物,以及它們背後所承載的文明交流的故事。
評分“庭院裏的西洋菜”——這個標題本身就營造瞭一種溫馨而充滿生活氣息的畫麵感。我能想象到,在某個寜靜的午後,陽光穿過竹林,灑在泛著水光的庭院裏,幾株碧綠的西洋菜在角落裏肆意生長,散發著淡淡的清香。然而,“中國的外來植物·蔬菜”這個副標題,卻立刻將這種個人化的溫馨,提升到瞭一個更宏大的曆史文化維度。這讓我不禁好奇,作者蔣逸徵是如何將一個我們再熟悉不過的蔬菜,賦予瞭“外來客”的身份,並展開一段跨越時空的旅程敘述?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西洋菜的起源,它究竟是從哪個遙遠的國度漂洋過海來到中國的?是沿著古老的陸路商道,還是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它最初來到中國時,是以何種形式齣現的?是作為一種珍貴的藥材,還是作為一種新奇的觀賞植物?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描繪西洋菜在中國不同地理環境下的生長狀態,它又是如何在中國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並逐漸被中國人所認識和接受的。這本書是否會通過一些具體的曆史事件或人物,來講述西洋菜在中國傳播過程中的點滴細節?例如,某位外國傳教士的引種,某次偶然的貿易,或是某個朝代的政策鼓勵?我更希望看到,作者如何將西洋菜的“外來”身份,與中國深厚的飲食文化相融閤,它又是如何在中國人的餐桌上,從一個“異鄉客”變成瞭一個不可或缺的“傢庭成員”。
評分“庭院裏的西洋菜”這個名字,給我的第一感覺就是一種溫暖而親切的居傢氣息。我一直覺得,蔬菜的敘事,如果能從“庭院”這個視角切入,會比冷冰冰的學術論述來得更加生動有趣。想象一下,這本書可能描繪瞭許多傢庭後院裏,那片綠油油的西洋菜,它不僅僅是餐桌上的食材,更是傢庭記憶、生活方式的一部分。然後,“中國的外來植物·蔬菜”這個副標題,又把這種個人化的溫情,提升到瞭一個更廣闊的視角。這讓我開始思考,那些我們認為“本土”的蔬菜,究竟有多少是真正意義上的“原住民”?西洋菜的“外來”身份,是否也摺射齣中國飲食文化本身就是一個不斷融閤、吸收外來元素的開放性過程?蔣逸徵老師在這本書中,是否會像一位耐心的導遊,帶領讀者去探尋西洋菜在中國傳播的曆史足跡?它從哪個國傢來?經過瞭哪些地方?又是在什麼時候,以何種方式,真正地在中國落地生根?書中是否會通過一些具體的曆史事件或人物,來勾勒齣西洋菜在中國傳播過程中的點點滴滴?例如,某位外國傳教士的攜帶,某次貿易往來的偶然,亦或是某個朝代的政策推動?我特彆希望能在這本書中看到,西洋菜如何在中國這片土地上,與本土的植物、本土的飲食習慣産生奇妙的化學反應,最終被中國人民所接受和喜愛。這本書或許不僅僅是關於一種蔬菜,它更可能是一部關於中國飲食文化演變史的側寫,一部關於文化交流與融閤的生動教材。
評分“庭院裏的西洋菜”這個書名瞬間就勾起瞭我的好奇心。西洋菜,這個我平時餐桌上常見的蔬菜,竟然還與“中國的外來植物”這個標簽掛鈎,這本身就充滿瞭戲劇性。我一直以為它是某種古老的、根植於中國本土的蔬菜,沒想到還有這樣一層“移民”身份。蔣逸徵老師在書中是如何娓娓道來西洋菜的遷徙之路的呢?是通過考古證據、曆史文獻,還是民間傳說?我想象著作者可能走訪瞭哪些古老的庭院,尋訪瞭哪些世代以種植西洋菜為生的老農,挖掘瞭多少關於這種綠色蔬菜的古老故事。書中是否會描繪西洋菜在中國不同地區生根發芽的獨特風貌?例如,在江南水鄉,它是否與小橋流水人傢融為一體,在北方寒冷的土地上,它又經曆瞭怎樣的適應與變遷?我甚至開始想象,這本書記載的不僅僅是西洋菜本身,更是中國這片土地在曆史長河中接納、融閤外來物種的宏大敘事。它是否也像人類一樣,經曆瞭漂泊、適應、融入,最終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這本書是否會讓我重新審視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食物,去思考它們背後隱藏的遙遠旅程和跨文化交流的故事?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當西洋菜第一次踏上中國土地時,是怎樣的情景,又是誰將它帶到瞭這裏,它當時在中國又扮演著怎樣的角色?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蔬菜的書,它更像是打開瞭一扇通往曆史、地理、文化交融的大門,讓我得以一窺那些“外來客”在中國土地上書寫的生命傳奇。
評分“庭院裏的西洋菜”,這個標題瞬間就勾起瞭我的閱讀興趣。它描繪瞭一幅溫馨而富有生活氣息的畫麵,讓我聯想到中國傳統庭院中,那些充滿生機的小角落。而“中國的外來植物·蔬菜”這個副標題,則為這幅畫麵增添瞭一層曆史的厚重感和跨文化的視角。我立刻想知道,蔣逸徵老師在這本書中,將如何講述這株“外來客”在中國的生命曆程。它究竟是從哪個遙遠的國度來到中國的?又是在什麼時候,以何種方式,最終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紮根並繁衍?我特彆好奇,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西洋菜在中國不同地域的適應性,以及它如何與中國的本土植物進行“交流”和“融閤”。例如,它在南方潮濕的氣候下,與在北方乾燥的土地上,是否有不同的生長姿態和營養價值?我更期待的是,作者能夠通過生動的筆觸,描繪齣西洋菜在中國飲食文化中的地位演變。它是否曾經被視為一種稀有的珍饈,還是早已成為尋常百姓傢餐桌上的常客?書中是否會提供一些關於西洋菜在中國不同時期的烹飪方法和飲食習慣的記載?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關於一種蔬菜的科普,更像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文化探索,讓我能夠以全新的視角,去理解中國飲食文化的開放性、包容性和生命力,以及無數外來物種如何在這片土地上,書寫屬於自己的獨特篇章。
評分“庭院裏的西洋菜”——僅僅是這個書名,就足以勾起我對這本書的強烈興趣。它不僅僅點明瞭書的主角——西洋菜,更描繪瞭一個充滿生活氣息的場景,仿佛能聞到泥土的芬芳和綠葉的清香。然而,“中國的外來植物·蔬菜”這個副標題,則為這份溫馨增添瞭一層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深度。這讓我開始思考,我們餐桌上如此熟悉的西洋菜,竟然還有著“外來移民”的身份?作者蔣逸徵是如何揭開這段不為人知的曆史的?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西洋菜的起源地,它又是如何跨越韆山萬水,來到中國的?我很好奇,在它初次踏上中國土地時,是怎樣的情景?是被視為稀罕的異域珍品,還是悄無聲息地融入瞭某個角落?書中是否會描繪西洋菜在中國不同地域的傳播過程,以及它如何適應中國的氣候、土壤和人文環境?我特彆期待能夠看到,作者如何將西洋菜的植物學特性、生長習性,與中國的曆史、文化、飲食習慣相結閤,講述它在中國土地上生根發芽,並最終成為中國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故事。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蔬菜的書,它更可能是一部關於文化交流和物質傳播的生動寫照,展現瞭中國這片土地在曆史長河中,對外來物種的接納、融閤和轉化。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