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焦虑的意义 |
| 作者 | 罗洛·梅,朱侃如 |
| 定价 | 39.80元 |
| 出版社 | 漓江出版社 |
| ISBN | 9787540779184 |
| 出版日期 | 2016-10-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本书是一代心理学大师罗洛·梅的代表作,针对当代普遍、突出的心理问题——焦虑而写。 作者检视了不同的焦虑理论,从哲学、生物学、心理学、文化学等多角度分析了焦虑发生的心理本质及其积极意义。他挑战了“精神健康就是没有焦虑”的流行观念,坚称焦虑恰是人类的基本处境,焦虑可以使我们免于无聊困乏,使我们的心智敏锐,并开创出人类存在所必需的张力。他的思考点出了一个当代研究中几乎没有触碰的主题,那就是焦虑与智慧、创造力和原创性的关联,进而引导人们以积极的而非具有毁灭性的方式来处理焦虑。另外,罗洛·梅还根据针对未婚妈妈等人群的大量临床案例,指出了管理焦虑的具体方法和途径。他令人信服地告诉我们,焦虑可以成为人们正向转变的动力,因为唯有在直面并且处理焦虑后,自我实现才可能发生。 本书对当代深陷焦虑之中的各界人士极有参考价值。 |
| 作者简介 | |
| 作者/罗洛·梅(RolloMay) 美国存在主义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也是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的代表人物之一。1909年生,哥伦比亚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长期担任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等名校教授,并曾担任怀特学院的主任分析师。与心理学家阿德勒(Alfred Adler)、苏利文(Harry Stack Sullivan)、弗洛姆(Erich Fromm)、存在主义神学家蒂利希(Paul Tillich)等交往密切。罗洛·梅曾获得过美国心理学会的临床心理学科学和职业杰出贡献奖、美国心理学基金会心理学终身成就奖章。出版著作有《人的自我寻求》《爱与意志》《焦虑的意义》《权力与无知:寻求暴力的根源》《创造的勇气》《自由与命运》《存在之发现》和《哭喊神话》等二十余部。《焦虑的意义》为其代表作之一。 译者/朱侃如 毕业于台湾中兴大学、美国天普大学,翻译工作者。译有《神话》《坎伯生活美学》《千面英雄》《女性主义》《维根斯坦》《荣格心灵地图》《哭喊神话》《权力与无知》《焦虑的意义》等书。 |
| 目录 | |
| 初版前言 修订版序 PartⅠ 焦虑的现代诠释 1 20世纪中叶的焦虑 文学 社会研究 政治场景 哲学与神学 心理学 本书意旨 2 焦虑的哲学诠释 斯宾诺莎:理性克服恐惧 帕斯卡:理性的偏失 克尔恺郭尔:19世纪的焦虑 3 焦虑的生物学诠释 惊吓模式 焦虑与灾难反应 焦虑的神经学与生理学面向 巫毒死亡 焦虑的身心面向 文化与疾病的意义 4 焦虑的心理学诠释 动物会焦虑吗? 孩童恐惧的研究 关于压力与焦虑 晚近的焦虑研究 焦虑与学习理论 我的评论 5 心理治疗师的焦虑诠释 弗洛伊德的焦虑进化论 兰克:焦虑与个体化 阿德勒:焦虑和自卑感 荣格:焦虑与非理性的威胁 霍尔奈:焦虑与敌意 沙利文:焦虑即是被否定的不安 6 焦虑的文化诠释 历史面向的重要性 文艺复兴时期的个人主义 工作与财富中的竞争性个人主义 弗罗姆:当代文化中的个体孤立 卡迪纳:西方人的成长模式 7 焦虑理论的摘要综合 焦虑的本质 正常的焦虑和神经性焦虑 焦虑的起源 焦虑能力的成熟 焦虑与恐惧 焦虑与冲突 焦虑与敌意 文化与社群 PartⅡ 临床分析与焦虑 8 焦虑个案研究 我们想找的答案是什么 哈罗德·布朗:潜藏在重度焦虑下的冲突 结论 9 未婚妈研究 研究方法 海伦:运用理智抵抗焦虑 南希:期望与真实之战 阿格尼丝:敌意与侵略性所带来的焦虑 路易丝:受排斥却不焦虑 贝茜:被父母排斥却无焦虑 多洛雷丝:严重威胁下的焦虑型恐慌 菲莉丝:人格贫瘠而不焦虑 弗朗西丝:压缩V.S.创造性冲动 夏洛特:以精神病逃避焦虑 赫斯特:焦虑、反抗与叛逆 萨拉与埃达:两位黑人女性的焦虑 艾琳:焦虑、过度谨慎和害羞 10 案例研究拾遗 潜藏在恐惧下的焦虑 冲突:焦虑的来源 双亲的排斥与焦虑 期望与现实的落差 神经性焦虑与中产阶级 PartⅢ 焦虑的管理 11处理焦虑的方法 的处境 毁灭性方式 建设性方式 12焦虑与自我发展 焦虑和人格贫乏 创造力、智力与焦虑 自我的实现 参考书目 焦虑检验清单 |
| 编辑推荐 | |
| l17世纪是数学的年代,18世纪是物理科学的年代,19世纪是生物学的年代,20世纪呢?是“心理学的世纪”。诗人奥登写下《焦虑的年代》,加缪则命名为“恐惧的世纪”。 l本书是美国存在主义心理学大师罗洛·梅代表作,主要讨论“焦虑的意义以及它对人类经验的价值”。焦虑有它毁灭性的部分,但也有建设性的部分。“面对焦虑”一直是人类的生存课题。在人类祖先发展思考能力,以及运用象征与工具来拓展保护范围方面,焦虑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l但是到了现代,人类的焦虑对象已不再是远祖时代老虎和乳齿象的猎物,而是受伤的自尊,被自己的族群孤立,或在竞争中受到失利的威胁。焦虑的形式已经改变,但是焦虑经验依然大体相同。 l焦虑无所不在,如果我们能穿透政治、经济、商业、专业或家庭危机的表层,深入去发掘它们的心理原因,或者试图去了解当代艺术、诗歌、哲学与宗教的话,我们在每个角落几乎都会碰到焦虑的问题,并以某种方式与之共处。 本书是为那些感受到今日社会的压力和焦虑冲突的人而写的,也是为那些寻求焦虑的意义、原因,以及可能的因应之道的人而写的。而对于现代心理治疗学派的比较研究感兴趣的人,又不妨把本书当作教科书,其中呈现了这个领域十几位代表人物的观点。要了解这些不同学派,通过焦虑理论的比较是*有效的。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那种淡淡的、略带忧郁的色彩,配合着略显锋利的字体,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拿到书的时候,就感觉它不是那种轻松愉悦的读物,而是一种会引人深思,甚至可能有点挑战性的存在。拿到书的当下,我脑海中浮现出很多关于“焦虑”的画面:考试前的紧张、工作中的压力、人际关系中的不安,甚至是面对未知未来的那种迷茫。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探索的意味,“焦虑的意义”——仿佛在说,焦虑不仅仅是一种负面的情绪,它背后或许隐藏着更深层的含义,一种我们尚未理解的价值。我特别期待它能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来解读我们生活中如此普遍的情绪,颠覆我以往对焦虑的认知。我猜想,它可能会带我走进一个更广阔的心理学领域,去理解焦虑是如何形成的,它对我们的成长又有何种作用。这本书的出版信息显示作者是[美]罗洛·梅,这位心理学家我之前并没有接触过,但光是“罗洛·梅”这个名字,就带有一种学者特有的严谨和深度感,让我对其内容充满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帮助我更好地面对和处理内心的焦虑,而不是一味地逃避。
评分拿到这本《焦虑的意义》,首先吸引我的就是它别具一格的装帧设计,厚实的书页,略带复古的字体,无不散发着一种沉甸甸的思考感。我一直认为,焦虑是我们现代人绕不开的话题,它无处不在,却又常常被我们忽略或者妖魔化。而这本书的名字,直接点出了问题的核心——“意义”,它似乎在暗示,焦虑并非只是无意义的恐慌,而是可能蕴含着某种不为人知的价值。我脑海中构想的这本书,或许会像一位智者,循循善诱地引导我去审视内心深处的那些不安,去理解它们是如何在我们生命中滋长的。它可能会涉及到哲学层面的探讨,比如自由、选择、责任这些根本性的议题,而焦虑,恰恰是这些议题最直接的体现。我期待作者能够用深刻而富有洞察力的文字,剖析焦虑的根源,以及它如何成为我们走向更成熟、更完整自我的助推器。我希望读完这本书,我能够重新定义我对焦虑的看法,不再视其为敌人,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可以被理解和转化的生命体验。
评分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通过朋友的推荐了解到这本书的。当时我正经历一段低谷期,内心充满了各种不确定和不安,对未来感到迷茫。书名“焦虑的意义”一下子就击中了我的痛点,我当时迫切地想要找到一种理解和解决焦虑的方法。我总觉得,我们往往把焦虑视为洪水猛兽,急于将其扑灭,但或许我们忽视了它可能带来的积极一面。这本书的作者是[美]罗洛·梅,我之前有听说过他的一些著作,对他的心理学理论非常感兴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看到焦虑背后隐藏的潜能,也许它是一种创造力的催化剂,一种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自我、认识世界的契机。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进行一次深入的内心探索,帮助我理解焦虑是如何与我们的成长、选择以及人生的意义紧密相连的。我希望它能给我一些启示,让我能够以更从容、更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焦虑的意义》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不是一本简单的“如何克服焦虑”的指南,而更像是一次深入的哲学式探讨。它提出的“意义”二字,瞬间就让我联想到“存在”、“自由”、“选择”等更宏大的概念。我猜测,这本书可能会从一种更深刻的心理学或存在主义的角度,去解剖焦虑的本质。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触及人类存在根基的书籍充满兴趣,因为我总觉得,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微小的焦虑,其实都源于更深层次的生命困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为什么我们会感到焦虑,焦虑本身是不是一种正常的、甚至是有益的生命体验?它会不会是某种警示,提醒我们正在偏离自己真正的道路?我期待作者能够提供一些独特的见解,挑战我固有的观念,让我看到焦虑背后可能蕴含的成长机会,或者它与创造力、责任感之间的联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让我不再惧怕内心的不安,而是学会与之共处,并从中汲取力量。
评分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是被它所传递出的那股沉静而有力量的气息所吸引。书脊上的文字虽然简洁,却透露出一种对事物本质的探求。我立刻联想到生活中的种种时刻,那些让我们心跳加速、思绪翻腾的瞬间,它们究竟是我们脆弱的信号,还是某种内在的觉醒?“焦虑的意义”这个书名,像一句古老的箴言,等待着被解读。我曾尝试阅读过一些关于心理学的书籍,但总觉得有些理论过于抽象,难以与我的日常生活产生共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更加贴近人心的方式,探讨焦虑这一复杂的情感。它或许会从存在主义的视角出发,触及到人类最根本的生存困境,以及我们在面对自由和责任时的挣扎。我期待作者能够引导我去看清焦虑背后的“为什么”,而不是仅仅关注“如何摆脱”。这本书的译者是朱侃如,这让我对翻译的质量有了信心。一本好书,离不开优秀的译者,能够将原著的思想精髓准确无误地传达给读者,本身就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我希望这本书的翻译能够流畅自然,富有文采,同时又不失原著的深刻内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