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道乐探奥 |
| 丛书名: | 西南大学音乐学新视野丛书 |
| 作者/主编: | 蒲亨强,郑茂平 |
| 出版社: |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562173441 |
| 出版年份: | 2016年1月 |
| 版次: | 第1 版 |
| 总页数: | 612页 |
| 开本: | 16 |
| 图书定价: | 78元 |
| 实际重量: | 0.358k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道乐探奥(上)》目录:
总序
前言
第1辑个案调研及比较研究
武当山道教音乐初探
武当山青城山道教音乐之比较研究
《武当山青城山道教音乐之比较研究》补
武当道乐与均县民歌
道教音乐与中国传统戏曲音乐
道教与文人音乐
第2辑审美形态与风格研究
武当山道教科仪音乐的曲体结构及风格
武当道乐部分曲目分类考源
道教音乐特征简论
全真道法器音乐艺术特点探微
《二泉映月》曲式结构中的阴阳观念
道教音乐研究漫谈
中国道教音乐分类构想——多参数多层次综合分类法理论与实践
道教音乐的内核、外缘及分层观
阴柔清韵——道教音乐审美风格论
道教音乐观论略
道教音乐养生功能论略
论“韵”
第3辑历史研究
从道教音乐探寻中国古代音乐奥秘的若干设想
唐明皇与道教音乐
《玉音法事》曲线谱源流初探
《玉音法事》名实辩
道教乐神——西王母考略
道教科仪音乐历史考察(上)
道教科仪音乐历史考察(下)
当代道教科仪音乐现状考略
道乐史上南陆北寇的评价问题
灵宝派:道教科仪音乐传统的主载体
道教“施食”仪式音乐源流考
道教“课诵”仪式音乐源流考
……
《道乐探奥(下)》
《道乐探奥(套装上下册)》是作者蒲亨强二十多年来研究中国道教音乐主要成果的结集。书中所收论文多发表于国内音乐及宗教刊物上,现集结成书,是为了*便于读者了解在道教音乐研究方面的成果,也便于与学者同行们交流,使对其有整体的了解。全书共分6个部分,以研究领域分类,分别是道教音乐个案调研及比较研究、审美形态与风格研究、历史研究、文献资料研究、经韵研究、学术综述等。每一领域由数篇论文对此领域进行详细阐释。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人,那种沉稳又不失活力的色彩搭配,一下子就把我带入了一种对未知知识探索的渴望之中。拿到手的时候,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印刷清晰,排版疏密有致,阅读起来非常舒适,长时间看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我尤其欣赏它在章节过渡处的细节处理,常常会用一些引人深思的小引言来承上启下,让整个阅读过程像是在跟一位博学的智者对话,娓娓道来,却又暗藏乾坤。从目录就能看出编纂者的用心良苦,知识体系的构建逻辑清晰,从基础概念的铺陈到深入理论的探讨,层层递进,让人能够稳扎稳打地建立起完整的知识框架。这本书的装帧也很有分量感,拿在手里就有一种“干货满满”的踏实感,绝不是那种虚浮的、只重形式的出版物。这种对实体书品质的重视,在如今这个电子阅读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艺品,让人爱不释手,更愿意投入时间去细细品味其中的奥妙。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深度,绝对不是市面上那些泛泛而谈的入门读物可以比拟的。它似乎采取了一种非常巧妙的叙述策略,既没有陷入晦涩难懂的学术术语泥潭,又保证了论述的严谨性和专业性。举个例子,在阐述某个核心理论时,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历史案例作为佐证,这些案例的选择既有时代跨度,又有地域差异,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阅读过程中,我不得不频繁地停下来,查阅一些背景资料,这本身就是一种高效的学习过程,因为它强迫你主动地将新知识与已有认知进行碰撞和融合。书中对于一些复杂概念的解释,往往能提供不止一种解读视角,这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开放包容的治学态度。对于那些已经有一定基础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能照出自己知识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并提供精准的补强方案。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场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会中,听着各路专家的精彩辩论,受益匪浅。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组织,简直可以作为教材编排的典范。它不仅仅是知识点的简单堆砌,而是构建了一个严密的、有机的知识网络。每一章的开头都会明确给出本章的学习目标和预期的知识收获,这使得读者在阅读前就能建立起清晰的导航图,知道自己将要“航行”到何处。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对交叉学科知识点的整合能力。它没有固守单一学科的边界,而是大胆地引入了其他相关领域的理论工具和研究方法,使得分析问题的方式更加立体和全面。这种跨界融合的处理,极大地提升了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和前沿性。读完后,我发现自己看待过去接触的某些问题时,已经不自觉地采用了书中提供的新框架和新视角,思维的“底层操作系统”似乎被更新了一遍。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才是好书的真正价值所在。
评分这本书的附录和参考资料部分,简直是为深度研究者准备的宝藏。很多人在出版物中会轻视这些“边角料”,但这本书的作者显然不是这样。参考书目部分极为详尽,引用的文献跨越了几十年,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文献积累和扎实的学术背景。而且,书后还附带了一些非常实用的工具列表或者术语对照表,这些小小的细节,在实际使用中简直是“救命稻草”,极大地节省了我二次查找资料的时间。另外,书中很多图表的设计也值得称赞,它们不是那种简单的信息罗列,而是经过精心设计和美化的可视化工具,很多复杂的流程图和数据对比图,一看就懂,比看大段文字来得直接有效。可以说,这本书从内到外,都散发着一种对知识负责、对读者负责的专业态度,让人由衷地感到物有所值,甚至觉得它提供的信息价值远超定价。
评分我必须称赞这本书在语言运用上的功力。很多专业书籍的通病在于语言过于僵硬和刻板,读起来味同嚼蜡,但这本书的文字却带着一种独特的韵律感。作者似乎很懂得如何运用譬喻和类比来化解抽象概念的难度,使得那些原本可能让人望而却步的知识点,一下子变得生动起来,仿佛触手可及。比如,在解释某个抽象模型时,作者竟然用了一个日常生活中非常贴近的场景来打比方,一下子就点亮了我的思路,那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感,真是令人兴奋。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的幽默感也恰到好处地穿插其中,不至于让人感觉是在读一本轻松读物,但适时的调侃和风趣的表述,极大地缓解了阅读的疲劳感,让枯燥的知识点也变得饶有趣味。这种将“学问”与“文采”完美结合的写作方式,实在是高水平的表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