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音乐欣赏·声乐 |
| 丛书名: | |
| 作者/主编: | 周世斌 |
| 出版社: |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562170747 |
| 出版年份: | 2014年9月 |
| 版次: | 第 3版 |
| 总页数: | 294页 |
| 开本: | 16 |
| 图书定价: | 42元 |
| 实际重量: | 0.422 k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学前专业音乐教育系列教材:音乐欣赏声乐》分为两个部分:音乐欣赏和声乐。本次修订,在音乐欣赏部分,更详细地安排了音乐的基本表现特征、音乐的要素、结构等;在介绍音乐风格、流派的同时,又增加了通俗音乐的内容,填补了以往音乐欣赏教学中这方面内容的不足。在声乐曲方面,增加了一些近年来较新的、优秀的、适合于学前专业的歌曲,使其更适合于学前专业音乐教学使用。
我是一位业余的声乐爱好者,平时主要自学美声唱法,但总感觉自己的音乐素养停留在“会唱”的阶段,对于作品背后的情感张力和音乐语汇的理解总是不够到位。偶然的机会,朋友推荐我看看这本教材,说是对理解歌剧和艺术歌曲的演唱极有帮助。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翻开了它,惊喜地发现,虽然它是一本考研教材,但对声乐作品的鉴赏部分处理得异常到位。它不仅仅是介绍普契尼的作品有多么优美,而是深入探讨了意大利美声学派的核心特征——比如“美声”(Bel Canto)在不同时期如何被赋予新的内涵,从莫扎特的清晰抒情到威尔第的戏剧张力,这本书都给出了清晰的音乐学界定。尤其是在分析咏叹调时,它会结合当时的戏剧背景,讲解旋律线条和节奏处理如何服务于人物的内心冲突。举个例子,书中对某个特定歌剧片段的分析,详细解读了和声走向如何暗示了角色的命运转折,这对我理解如何用声音去“塑造”角色,而不是仅仅“唱出”旋律,提供了极大的启发。它不是教你具体怎么发声,但它教会你“唱什么”和“为什么这么唱”,这种深层次的理解,是任何发声技巧书都无法给予的。
评分我是一名大学音乐系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衔接本科基础理论与研究生研究深度之间的桥梁性教材。市面上很多教材要么过于偏重技术细节,要么过于宏观叙事,难以兼顾。周世斌老师的这本《音乐欣赏》,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从我自身的教学应用角度来看,它的核心优势在于其严谨的逻辑构建和平衡的知识结构。书中对不同音乐体裁(如交响乐、室内乐、清唱剧等)的介绍,都遵循了一个清晰的分析框架:历史背景—结构特征—代表作品赏析。这种标准化的分析模式,不仅方便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也为后续的学术研究奠定了扎实的方法论基础。我尤其欣赏它在案例选择上的独到之处,它选取的作品并非总是最耳熟能详的“金曲”,而是包含了一些在音乐发展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但知名度稍逊的作品,这能有效地拓宽学生的视野,避免陷入“名曲崇拜”的误区。这本书的理论深度足以支撑起高阶课程的讨论,同时它的语言又保持了足够的亲和力,使得它成为我多年来推荐给进阶学生的必备读物。
评分坦白说,我买这本书的初衷其实是想找一本能系统梳理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资料,因为目前市面上很多同类书籍要么过于偏重传统戏曲,要么就是对近百年来的发展脉络梳理得不够清晰。这本《音乐欣赏》虽然大部分篇幅聚焦于西方经典,但其中对于“20世纪音乐的变革”以及“民族音乐元素的吸收与融合”的探讨,让我眼前一亮。周世斌教授的视角显然更具全球性和兼容性,他没有回避现代音乐在探索新语言时所经历的阵痛,比如十二音体系、序列音乐的出现,以及它们对传统听觉习惯的挑战。书中对于这些前卫音乐的介绍,不是简单地贴标签,而是尝试还原了作曲家们在技术革新背后的哲学思考。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穿插介绍了一些早期中国音乐家留学西方后,如何将所学与本土文化进行融合的案例,这种跨文化视角的分析,让我对中国音乐的现代化进程有了更立体、更辩证的认识。这本书虽然篇幅有限,但它提供了一种开放的、不设限的音乐观,鼓励读者去接纳和理解音乐语言的多样性。
评分这本《音乐欣赏》的书,光是拿到手里掂量一下,就能感觉到它沉甸甸的分量,绝不是那种敷衍了事、走马观花的入门读物。我当初买它,主要是为了备考研究生,听说这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的权威版本,周世斌老师的名字在音乐理论界也是响当当的。拿到书后,第一印象是它的装帧设计非常朴实,没有太多花哨的图文,完全是为学术钻研准备的。内页的纸张质量不错,排版清晰,专业术语的解释深入浅出,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对于我们这些非科班出身但立志要在音乐领域深耕的人来说,晦涩难懂的教材简直是灾难。书中对西方音乐史的梳理,不是简单地罗列作曲家和作品,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历史时期音乐风格演变背后的社会文化动因,比如巴洛克时期的对位法如何与宗教改革思潮相呼应,浪漫主义的宏大叙事又如何体现了民族主义的崛起。我特别喜欢它对“曲式分析”那一章的处理,讲解得极为细致,从奏鸣曲式的发展脉络到赋格的结构逻辑,图示清晰,配乐示例的选择也极具代表性。读完这部分内容,再回头听贝多芬的交响曲,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简直是醍醐灌顶,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音乐殿堂的大门。它强迫你从“听热闹”的层面跃升到“懂门道”的层次,是备考路上不可或缺的“内功心法”。
评分对于那些希望提升自己鉴赏品位的普通音乐爱好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可能隐藏在那些看似枯燥的理论章节之下。我最初也担心,作为一本考研教材,它会不会充斥着大量佶屈聱牙的术语和冷僻的知识点,读起来会非常吃力。但实际阅读体验证明,这本书的“周氏风格”在于,它极力避免了学院派的故作高深,反而追求一种“化繁为简”的阐释能力。例如,在讲解“复调音乐”时,它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对位法定义,而是通过形象的比喻,将不同声部的独立线条比作多条河流汇入大海,各自独立却又相互依存,这种描述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此外,书中提供的“聆听指南”部分,更是实用至极。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这段很美”,而是会引导你注意特定的乐器声部、和弦色彩的细微变化,以及段落之间的情绪递进关系。久而久之,你会被这本书训练出一种“主动聆听”的能力,你听音乐时,耳朵会自然而然地去捕捉那些过去被你忽略的、构成音乐美感的精妙结构,这比单纯地听一百张CD都要来得有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