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87542624369 听说 爱 上海三联书店 肖亚

9787542624369 听说 爱 上海三联书店 肖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肖亚 著
图书标签:
  • 文学
  • 上海
  • 城市文学
  • 散文
  • 文化
  • 随笔
  • 生活
  • 当代文学
  • 肖亚
  • 杂文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聚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ISBN:9787542624369
商品编码:2955791889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7-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听说 爱

定价:28.00元

作者:肖亚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7-04-01

ISBN:9787542624369

字数:260000

页码:25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女人的诉说女人爱听,换来女人的欢笑,女人的泪。
有哪种职业比诉说还好呢!
是的,我诉说了许多故事,女人的故事,女人的爱情故事。
我敢打赌:这本书男人也会读!没有男人的介入,哪有女人的故事、女人的精彩呢?
但我是献给女人的。
男人读了,就忘了。女人读了,还会去诉说。像我一样,去没完没了地诉说。含着笑,流着泪,像女人一样地,认认真真地编织着、诉说着爱情的故事。

目录


我是那只想飞的风筝
在花开的季节收获秋雨
爱的账单——隐形的情人
爱,穿不过性的墙
此岸还是彼岸
丝丝难断
天之娇女
永远有多远
现实与现实的交错
争抢一生的爱
挣扎在暧昧的漩涡中
捡拾失落的自尊
多多的故事
雕刻时光
橱柜里的骷髅
当爱已成鸡肋

红玫瑰,白玫瑰
行走在情感的夹缝中
一个“陌生人”
离离合合,走走停停
昨日之歌
世上哪有树缠藤
如何告别那一场爱断情伤
面具人
上一站爱情,下一站幸福
想要一个透明的你

作者介绍


肖亚,现任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一级播音员。主持节目类型先后涵盖新闻、曲艺、音乐、经济、访谈、娱乐、服务等多种领域,广受听众好评与专业人士的肯定。除了在广播领域卓有成绩,还频频涉猎舞台与电视节目的主持,多次在大型舞台晚会及活动中亮相。曾参与主持了多届上海国际电

文摘


序言



《城市脉络:现代上海的变迁与记忆》 作者:[虚构作者姓名,例如:李文博] 出版社:[虚构出版社名称,例如:东方视野出版社] ISBN:[虚构ISBN,例如:9787542890123] --- 内容提要: 《城市脉络:现代上海的变迁与记忆》是一部深入剖析二十世纪以来上海城市空间、社会结构与文化心理演进的宏大叙事。本书不仅关注宏观的历史事件和政策导向如何塑造了这座东方大都市的物理面貌,更着重挖掘隐藏在街巷肌理、里弄格局和市民日常实践背后的复杂社会动力。作者以扎实的史料为基础,结合空间理论和城市社会学视角,勾勒出上海从传统市镇向现代大都会转型的关键节点,并探讨了在不同历史时期,个体如何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构建和再定义“上海经验”。 本书的核心议题围绕“流动性”与“固着性”的张力展开:流动性体现在资本的涌入、人口的迁徙、建筑风格的更迭以及思想观念的碰撞;而固着性则表现在特定的地域文化、家族纽带、以及上海人对于“精致生活”的执着追求。通过对南京路商业史、法租界园林住宅的变迁、工人新村的建设以及城市更新(或称“拆迁”)过程的细致考察,本书试图还原一个多层次、非线性的上海城市发展图景,挑战了将上海视为单一、同质化现代性样本的传统看法。 第一部分:海派起源与早期都市化(1843-1927) 本部分聚焦于上海作为通商口岸的形成,以及早期租界体系如何催生了独特的“折衷主义”城市形态。作者首先梳理了土地的初始圈占与功能分区,重点分析了外滩的崛起如何确立了上海作为金融和贸易枢纽的地位。不同于单纯的建筑史叙述,本书探讨了洋行、买办阶层与本地士绅在城市空间中的权力博弈。 条约口岸的地理重塑: 探讨了黄浦江沿岸的港口建设如何改变了传统的江南水网结构,并引入了大规模的西方规划理念。 里弄的诞生与社会分层: 详细分析了石库门建筑作为一种融合中西生活方式的居住形态,它如何成为特定阶层身份的象征,并成为城市内部阶层隔离的物质载体。 公共空间的社会性: 考察了早期剧院、茶馆、公园等公共场所的功能演变,它们如何成为新式社交、娱乐以及政治宣传的场所。 第二部分:现代性的加速与都市文化的鼎盛(1927-1949) 这一阶段,上海的都市化进程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成为远东的“模范”与“问题”的集合体。本书侧重于消费文化、大众传媒与城市生活的相互作用。 “摩登”的景观构建: 深入分析了如新华路、霞飞路(淮海路)沿线的新式公寓和花园洋房的建筑语言,它们如何模仿西方,同时又被上海特有的气候和生活习惯所修正。 消费主义的勃兴与市民心理: 研究了百货公司、咖啡馆、电影院等场所如何塑造了“海派”市民的新型身份认同,这种身份认同建立在对时尚、效率和个人享乐的追求之上。 空间中的政治角力: 探讨了不同政治力量(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外国势力)如何利用城市规划、治安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来实施其统治策略,以及市民如何在这种高压下发展出独特的生存智慧。 第三部分:规划的介入与城市形态的重构(1949-1990)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的城市发展逻辑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向。本书关注社会主义规划理念如何与既有的城市肌理发生冲突与融合。 “生产优先”的城市布局: 分析了郊区工业区的扩张、大型居住区的建设,以及内城空间如何被重新定义为服务于工业生产和集体生活的载体。大量历史街区的改造和拆除,是本部分着重探讨的主题。 单位制与居住空间: 探讨了“单位”作为社会组织单元对居住环境的决定性影响,从供应住房到组织日常生活,单位如何固化了居民的社会网络,并影响了城市内部的通勤模式和公共资源的分配。 历史遗产的保护与争议: 考察了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城市记忆和物质遗产是如何被选择性地保留或抹去的,以及这些决策对今天城市身份认同的遗留影响。 第四部分:全球化时代的转型与身份重塑(1990至今)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上海再次被推向了全球化的前沿。本部分着重于浦东的开发、旧城改造以及数字技术对城市空间认知的影响。 金融中心建设与“垂直城市”: 探讨了陆家嘴天际线的形成如何象征着新的经济权力结构,以及这种高度集中的商业区如何与旧城区的日常肌理形成鲜明的对比和张力。 “旧区改造”的社会成本: 批判性地审视了大规模的城市更新项目,分析了其对原住民社区的冲击,以及“新移民”与“老上海人”在争夺城市空间和文化话语权时的复杂互动。 记忆的数字化与场所精神的消解: 考察了在社交媒体和虚拟地图普及的背景下,上海的“场所精神”是否正在被抽象化、标签化,以及人们如何通过新的技术手段试图“重建”或“怀旧”他们失去的城市空间。 结论: 《城市脉络》认为,现代上海并非一个简单的成功案例,而是一个充满内在矛盾的复杂有机体。它的“现代性”从来不是单一线性的输入,而是通过不断的吸纳、过滤和本土化改造,在传统与未来、精英与大众、国家权力与市民生活之间进行持续的拉扯和平衡。本书旨在提供一个更具层次感和批判性的框架,以理解上海如何成为今天的样子,以及它如何继续在历史的重压和未来的期许中寻找自己的定位。 --- 读者对象: 城市史爱好者、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者、建筑与城市规划专业学生,以及所有对现代中国城市变迁过程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读了一本关于上海的书,虽然封面上的信息我有点记不清了,只记得好像是“听说”这个系列,还有“爱上海”这样的字样,出版社好像是上海三联书店。这本书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旅游指南,更像是一部浓缩了上海百年历史变迁的史诗。作者以一种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上海这座城市的灵魂。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对老上海风情的刻画,那些石库门里的生活细节,弄堂里的家长里短,仿佛都随着文字在我眼前鲜活起来。读到那些关于旧时上海人的生活片段,我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温情与坚韧。书中对不同年代上海的解读也让我受益匪浅,从十里洋场的繁华,到战争年代的沉寂,再到改革开放后的勃兴,每一个时期都被描绘得有血有肉。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历史事件的解读,它们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通过生动的故事和人物来展现,让人更容易理解和体会。读完这本书,我对上海这座城市有了更深的认识,它不再只是一个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让我对这座城市充满了敬意和好奇。

评分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上海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是由媒体塑造的,是那种光鲜亮丽,充满机遇的都市形象。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更加写实,更加细腻的方式,展现了上海的另一面。它不是只关注那些高高在上的光环,而是深入到城市的肌理,讲述那些普通人的生活,那些平凡的喜怒哀乐。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上海女性形象的刻画,她们既有时代赋予的独立和坚韧,又有骨子里流淌着的吴侬软语般的温柔。读到那些关于她们在不同历史时期所经历的故事,我能感受到她们的智慧、她们的无奈,以及她们对生活的热情。书中对上海话的运用,虽然我不完全懂,但那种语调和情感,却能穿透语言的障碍,直接抵达人心。这本书让我觉得,上海的魅力,并不仅仅在于它的经济实力,更在于它所孕育出的独特的人文精神和生活方式,这才是真正让这座城市与众不同的地方。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在上海的老街巷里一次漫无目的的散步,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遇到怎样的惊喜。我之前对上海的了解,大多停留在外滩的灯火辉煌和陆家嘴的摩天大楼,但这本书却带我深入到了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书中描述的那些隐藏在闹市中的小巷,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市井人家,那些世代相传的老手艺,都让我觉得耳目一新。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上海美食文化的介绍,不是那种冰冷的菜谱,而是融入了历史和故事的叙述。读到那些关于点心、小吃背后的小故事,我仿佛都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食物香气,嘴里也忍不住开始分泌口水。书中还描绘了许多上海的文化符号,比如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电影明星,那些在咖啡馆里激扬文字的文人墨客,那些在舞台上挥洒汗水的戏曲名角,都让这座城市充满了艺术气息和人文情怀。这本书让我觉得,上海不只是一个经济中心,更是一个充满故事和情感的文化宝库。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觉得“惊喜连连”的书。我原本以为自己对上海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才发现自己之前的认知是多么的浅显。它让我看到了上海不为人知的一面,那些隐藏在繁华背后的故事,那些被时间尘封的记忆。书中对上海建筑的描写,尤其让我着迷。不仅仅是那些宏伟的建筑,更包括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老洋房、石库门,它们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上海人的故事。我记得书中有一段描写,关于一个老房子的改造,作者把整个过程写得像一部电影,充满了戏剧性和人情味。还有对上海弄堂文化的描绘,那种邻里之间的守望相助,那种集体生活的温馨,都让我觉得在这个越来越疏离的时代,是多么珍贵的存在。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上海这座城市,它不仅仅是一个现代化的符号,更是一个充满历史沉淀和人文温度的有机体。

评分

一本关于上海的书,在我的阅读清单里,它属于那种“慢”的类型。我需要花很多时间去体会,去咀嚼,去感受作者的每一句话。它不像那种快餐式的读物,能够在短时间内提供大量信息,而是需要你静下心来,与作者一同沉浸在上海的时光里。书中对于上海不同区域的描写,都充满了独特的韵味。比如,它会带你走进静安寺的宁静,感受那份古老的庄严;也会带你穿梭在法租界的梧桐树下,体会那份浪漫的异域风情;更会让你在老城厢的烟火气中,找到属于这座城市最真实的心跳。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文字中流露出的那种对上海深深的眷恋和热爱,这种情感贯穿了整本书,也深深地感染了我。它不仅仅是在介绍上海,更是在讲述一个关于爱、关于回忆、关于成长的故事。每次读到书中关于上海人生活方式的描述,都让我觉得特别亲切,那种精打细算又不失生活情趣的智慧,至今依然是上海人身上最鲜明的标签。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