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乒乓球技战术训练与提高
定价:16.00元
作者:赫光安
出版社:金盾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6-01
ISBN:978750826090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22kg
编辑推荐
本书是面向庞大的乒乓球业余爱好者群体,从实战攻防的角度出发,为他们提供学球、练球和比赛等方面的技战术训练方法。
本书作为一本普及型图书,为了能让爱好者充分理解技战术,它的前半部分简要介绍了乒乓球运动的一些基本术语和常识性知识;后半部分针对乒乓球实战进攻和防守技术进行了透彻的分析,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解了实用、有效的训练方法。乒乓球是一项充满技巧和智慧的运动,在小小的竞技桌面上,球速那样快,旋转如此强,器材、打法五花八门,技、战术千变万化,要想取胜,必须反应高度灵敏,具有应对各种复杂变化的智慧,因此,乒乓球运动也被看作是体能和心理的双重较量,在本书的第四章,就根据我国乒乓球业余爱好者中普遍存在的“重技术,轻视体能和心理训练”的现状,分析了乒乓球运动体能和心理训练等综合素质对取得竞技比赛胜利的重要性。
内容提要
这是一本全面介绍乒乓球技战术知识及实战攻防综合训练的大众普及型读物。全书共分四章,按基础知识、乒乓球技术训练、乒乓球战术训练、综合素质训练的顺序进行论述,着重讲解了各项技战术的训练方法和运用技巧,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实战指导性。
本书适合初、中级水平的乒乓球爱好者及业余体校、俱乐部教练员、运动员阅读使用。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实用性体现在它对“训练计划”的科学规划上。很多乒乓球训练书籍只会罗列训练内容,但这本书却非常细致地划分了不同水平球友的周期性训练目标。比如,初学者需要建立的是“肌肉记忆”,而中级选手则要进入“技术熟练度”的提升阶段,高级选手则要专注于“比赛体能储备与专项耐力”。它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月度训练模板”,明确规定了每个月应该侧重加强哪方面的能力,并给出了具体的训练课表示例。例如,在力量训练部分,它没有推荐那些需要大量器械的复杂动作,而是结合乒乓球运动特点,设计了一系列自重和辅助性的身体素质训练,比如弹力带抗阻练习,这些对于业余爱好者来说,既安全又高效。最让我欣赏的是,书中还强调了“训练后的恢复与记录”的重要性,鼓励读者建立自己的训练日志,量化每一次训练的强度和成果,从而实现科学的、可持续的进步。这本书确实不是一本速成秘籍,它是一套严谨、科学的进步路线图,让人明白成功需要有条不紊的积累。
评分这本新书的封面设计得十分醒目,色彩的运用很有活力,一看就是面向对运动有热情的读者的。我翻开扉页,首先被作者的引言所吸引,他没有大谈特谈那些高深的理论,而是用非常接地气的语言讲述了自己从一个乒乓球爱好者成长为高水平选手的历程中的心路历程。读起来感觉像是有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坐在你身边,娓娓道来,分享他的“武功秘籍”。书中关于球拍选择和胶皮搭配的部分,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指南。我以前总是盲目跟风购买器材,搞得自己一头雾水,但这本书清晰地列出了不同打法、不同技术风格下,器材搭配的黄金法则,甚至连不同品牌胶皮的微小特性差异都做了详尽的对比分析。特别是关于底板形变与支撑力的关系阐述,深入浅出,让我对“为什么我的进攻总感觉差一口气”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参数罗列,而是充满了实战的智慧,让人忍不住想立刻拿起球拍去验证一番。这本书在基础功的打磨上也有独到的见解,它强调的不是重复次数,而是每一次击球时身体的协调性和发力点,这种注重质量而非数量的训练理念,无疑能帮助业余球友高效地突破瓶颈。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质量,说实话,让我非常惊喜。在这个充斥着廉价印刷品的时代,能看到一本如此用心制作的体育书籍,实属难得。特别是那些动作分解图,简直可以作为教科书级别的范例。每一张图都清晰地标注了关键的身体部位,比如转体轴心、引拍弧线、以及最容易被忽视的重心转移路径。我过去看一些视频教程,总觉得动作的某个瞬间难以捕捉,而这本书通过多角度的慢镜头还原,完美解决了我的困惑。尤其是反手拧拉和侧身抢冲这两个我一直头疼的技术点,书里用整整一个章节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剖析,配上了非常精准的文字描述,比如“发力时,想象你的腰部像一个扭转的弹簧,而不是一根僵硬的木棍”,这种形象的比喻,让抽象的发力过程变得具体可感。此外,书中还穿插了一些知名教练员对这些动作的点评,从不同专家的视角来看同一个技术,提供了多维度的理解,极大地丰富了我的技术认知。阅读体验非常流畅,纸张的触感也很好,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看得出出版方在细节上确实下了真功夫。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彻底颠覆了我对“战术”的传统理解。我以前总觉得战术就是“发球抢攻”或者“拉开再突击”之类的固定套路。然而,这本书深入探讨了基于个体技术特点的动态战术体系构建。它不是简单地教你如何模仿世界冠军的打法,而是引导读者进行深层次的自我诊断——你的正手优势有多大?你的台内小球处理的成功率如何?你的体能极限在哪里?然后,根据这些“数据”,作者指导读者如何“量身定制”一套最适合自己的得分模式。书中关于“如何根据对手的弱点快速调整战术”的章节尤其精彩,它提出了一个“三板球预判模型”,通过观察对手前三板的接发球和第三板回球的质量,来迅速锁定其战术意图和习惯性线路,从而提前布置下一板的应对。这种由内而外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战术设计理念,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自信,因为我不再是机械地执行战术,而是真正理解了战术背后的逻辑。
评分从阅读的收获来看,这本书对于提高临场应变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很多时候,比赛的胜负就在一瞬间,不是技术不行,而是心理和判断失误。书中有一部分专门讨论了“压力环境下的决策制定”,这部分内容非常具有洞察力。它剖析了人在紧张时容易出现的认知偏差,比如“隧道视野”——只看到球台的一部分,忽略了对手的跑位。作者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心理调节技巧,比如在发球前进行“三秒呼吸暂停法”,用短暂的生理干预来重置大脑的专注度。更重要的是,它还提供了针对不同比分和局势的心理博弈策略。比如在关键分时,如何利用“示弱”来诱使对手犯错,或者如何通过快速的、看似随意的击球来打破对手的节奏。这些内容超越了单纯的技能指导,更像是一本高级的心理博弈指南。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看待比赛的格局一下子打开了,不再仅仅关注球是否下台,而是开始关注整个比赛的“气场”和“势能”的转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