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发展与保护研究
定价:56.00元
作者:王海军
出版社: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56813069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以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和体育学为基础,借鉴和整合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依托国家宏观政策支持,对河北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研究。发挥河北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下的区位优势,充分利用京津在国际的强大辐射作用,拓展河北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空间,提出可持续生态发展策略,实现更好地弘扬中国特色民族传统文化的目的
目录
作者介绍
王海军,男,硕士,出生于1983年,现任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师,长期从事体育教学、龙舟和秋千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训练工作,主持和参与省部级课题多部,先后在SCI、EI和期刊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文摘
序言
从装帧和阅读体验来看,这本书也体现了出版方的用心。纸张的质感很好,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尤其是一些关键图表的排版,清晰得令人印象深刻。对于像我这样,需要经常在书中标记重点和查阅索引的读者来说,这本印刷精良的书籍本身就是一种享受。而且,全书的引文注释详尽规范,参考文献的覆盖面极广,从国内顶尖学府的博士论文到国际知名期刊的文章都有涉猎,这为任何想要进一步深入研究该领域的读者,提供了一张高质量的学术地图。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兼具学术深度、人文关怀和前沿视野的力作,它不仅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更重要的是,它成功地激发了每一个读者内心深处对本土文化价值的重新认同与珍视。
评分读罢此书的中间部分,我最大的感受是“触动”。作者对“保护”这一主题的阐述,并非停留在口号层面,而是真正走进了一线,去触摸那些正在消逝的脉搏。书中描绘的场景,比如对偏远山区祭典仪式的抢救性记录,那些文字和配图的组合,仿佛让我亲临现场,感受到了那种空气中弥漫的虔诚与汗水交织的味道。特别是有几个章节,详述了在经济开发背景下,传统体育场地和相关文化生态链条如何被破坏、被挤压的过程,那种无力感和紧迫感,让人读来不胜唏嘘。我尤其关注到作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中的一些复杂困境的描述,那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记录缺失,更是地方政府、社区民众与学术界之间在利益诉求上的微妙博弈。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没有回避这些现实的“痛点”,反而将其作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得整部作品的论述显得格外真实可信,少了学究气,多了人文关怀。
评分这本书在结构安排上的精妙设计,也值得称赞。它没有采用传统的“按地域划分”的叙事模式,而是巧妙地构建了一张跨越时空的文化网络。例如,作者将几个看似不相关的少数民族的“点火”或“狩猎”相关的传统仪式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对这些仪式中共同蕴含的宇宙观和人地关系的探讨,揭示出深层次的文化同源性。这种宏观的视野和微观的聚焦相结合的手法,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产生“原来如此”的顿悟感。我个人认为,对于那些希望了解中国文化多元性,但又苦于传统民族学著作过于晦涩的普通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切入点。它用严谨的学术框架,包装了极其生动鲜活的民间故事和实践经验,使得复杂的研究课题变得平易近人,真正做到了学术研究的社会效益最大化。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让人肃然起敬,一看封面设计,那种沉稳又不失底蕴的色彩搭配,瞬间就把我拉进了那个充满历史厚重感的世界。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开篇对“传承”与“发展”这两个核心概念的精妙拆解。它不仅仅是在罗列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名录,更深入地探讨了在当代社会快速变迁的洪流中,这些活态的文化遗产是如何艰难地维系其生命力的。比如,书中对某一个特定地域的摔跤技艺演变路径的追踪,细致入微,从古代的军事训练,到祭祀仪式中的地位更迭,再到如今作为体育竞技项目被引入商业运作,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时代张力。作者没有采取一味歌颂的姿态,而是坦诚地剖析了在现代化冲击下,年轻一代对这些“老旧”文化产生的隔阂与疏离感,并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思考,比如如何通过数字化手段和现代传播学理论,让这些传统技艺重新焕发生机,而不是仅仅成为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这种既扎根于历史,又面向未来的批判性思维,极大地提升了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可读性。
评分我必须提到这本书在方法论上的创新性。许多研究传统文化的著作,往往局限于文献考证或定性访谈。但在这部作品中,作者明显融入了当代人类学和传播学的研究方法。书中穿插了一些关于传统体育项目如何被大众媒体重新“编码”和传播的案例分析,比如某个地方性的射箭比赛如何通过短视频平台获得了远超预期的关注度,以及这种关注度对当地文化传承人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这种对“媒介赋权”与“文化异化”之间复杂关系的探讨,是这本书最能体现其时代价值的部分之一。它不再将传统文化视为静止不变的标本,而是将其置于一个动态的、持续被塑造和被消费的场域中进行审视。这种多维度、跨学科的交叉研究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文化保护”这个议题的传统认知边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