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社会心理学(第11版)
定价:128.00元
作者:(美) 戴维·迈尔斯(David Myers)著,侯玉波,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11541004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推荐迈尔斯《社会心理学》11版的N个理由:1. 全新的内容。与第8版相比,增加了2000多处全新的研究资料,新增和更新内容达50%以上。社会心理学近十年发展迅猛,成果累累,新的研究成果和趋势都反映在《社会心理学》11版之中,资料更新到2011年。2. 影响力广泛。已被翻译成12种语言,再版10余次,累计达300万册,中文版重印42次,逾40万册。3. 的译者团队。北大、北师大、南开、浙大四所大学9位知名的心理学教授参与了翻译工作,其中包括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乐国安,副理事长金盛华。4. 豪华的编辑团队。6位编辑都是心理学研究生,4位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学系,2位毕业于北师大心理学系,专业功底扎实,保证了本书编校的学术和专业质量。5. 学界评价好。津巴多曾说,“戴维·迈尔斯清晰、严谨的写作风格,优雅、雄辩的文辞在当今整个心理学界无人能出其右。”彭凯平曾说,“戴维·迈尔斯的《社会心理学》已经成为典范,是评价其他教科书的一把标尺。”6. 严谨而鲜活。每项研究、每个观点都言而有据,指明作者和年代,都反映在4000多篇参考文献之中。《社会心理学》还采用了大量生动的插图、幽默的漫画、睿智的名言、清晰的表格、优美的语言,读来赏心悦目,不忍释卷。7. 读者评价高。《社会心理学》在豆瓣被近万名读者评为9分,有着近千条书评和书摘,深受读者喜爱。在三家网店中有着一万多条的评论。8. 兼具感性与理性。《社会心理学》将科学的严谨性与人文的宽泛性密切结合,既有名人名言、社会生活的生动案例,又有实证研究、理论剖析。9. 设计印制精美。单栏留白,图文并茂,不逊原版的阅读体验。迈尔斯的《社会心理学》持续畅销30余年,连续再版10次,版版,越出越精。全球超过300万册,有800多万名读者利用它学习社会心理学。中文版重印了42次,逾40万册。迈尔斯的《社会心理学》是中国乃至世界非常具有影响力、性的经典之作,可读性很强,既有科学的严谨性,又有人文的形象性,读者能在快乐阅读的同时轻松掌握社会心理学的知
内容提要
戴维·迈尔斯的《社会心理学》是美国多所大专院校社会心理学教学所采用的教材,自出版以来深受广大师生和社会心理学爱好者的喜爱,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有着广泛的影响力。本书译自第版。
全书共分四编:社会思维、社会影响、社会关系和应用社会心理学。第章(社会心理学导论)着重介绍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重要观点、价值观对心理学的影响、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等内容,为读者系统完成后面四编社会心理学的课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编(章)着重探讨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涉及自我概念、自尊、自我控制、自我服务偏差、印象管理、社会信念和判断、态度与行为的相互影响等内容。第二编(章)着重探讨我们如何彼此影响和联系,深刻剖析社会影响的威力。涉及态度与行为的文化根源、社会服从的力量、说服的原理和群体影响等内容。第三编(章)着重探讨我们彼此如何发生联系,分析了人与人之间感受和行为的正负极性:偏见、攻击、吸引与亲密、利他、冲突与和解。第四编(章)着重将前面章节中的理论原理、研究成果应用到现实生活之中,社会心理学的应用其实贯穿全书,但这编系统介绍了社会心理学在临床、司法等领域中的应用,后还展望了社会心理学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的关系,尤其探讨了在面临人口增长、过度消费、全球变暖等生态危机时,社会心理学应该发挥的作用。
戴维·迈尔斯充分发挥了其在心理学写作方面无与伦比的才能,将科学的严谨性和人文的宽泛性巧妙地结合,兼具感性和理性,能让读者在愉快的阅读过程中轻松掌握心理学知识。可以说迈尔斯的《社会心理学》甫一问世即成为同类图书的翘楚,即使是抽象严谨的科学知识,都能通过生动的插图、幽默的漫画、睿智的引言、清晰的表格、优美的语言鲜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知识的学习变成愉快的旅程。每次再版迈尔斯都会向全球心理学的师生们征求意见,以保证本书学术的前沿性、定义的性、研究的严谨性、理论的全面性。此外还通过一些专栏启发读者思考,如“聚焦”关注社会心理学历史上的一些经典研究;“研究特写”介绍当前社会心理学的一些重大发现;“研究背后的故事”则能让读者了解这些社会心理学大师们的研究之路。本书适合心理学、社会学等专业的广大师生,同时也适合对社会心理学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目录
中译版序言
致中国读者
作者来信
前言
第章社会心理学导论
编 社会思维
第章社会中的自我
第章社会信念和判断
第章态度和行为
第二编 社会影响
第章基因、文化与性别
第章从众和服从
第章说 服
第章群体影响
第三编 社会关系
第章偏见:不喜欢他人
第章攻击:伤害他人
第章吸引与亲密:喜欢他人与爱他人
第章帮助行为
第章冲突与和解
第四编 应用社会心理学
第章社会心理学在临床领域中的应用
第章社会心理学在司法领域中的应用
第章社会心理学与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结 语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美戴维·迈尔斯()
戴维·迈尔斯自从获得爱荷华大学的博士学位之后,就在密歇根的霍普学院工作,成为心理学教授,并且开设了多门社会心理学的课程。霍普学院的学生邀请他在毕业典礼上发言,并评选他为“杰出的教授”。
在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迈尔斯曾在多种科学书籍和期刊上发表过多篇论文,包括《科学》《美国科学家》《心理科学》和《美国心理学家》等。
迈尔斯同时还致力于把心理科学介绍给普通大众。他在多种杂志上发表过科普类文章,如《今日教育》和《科学美国人》等。他的本著作中包括《幸福与直觉的追寻:权力与危害》。
他撰写的《心理学》(由心理学家黄希庭教授组织翻译并审校,*第版已于年月出版)是当今畅销的心理学导论性教材,全球有数百万学生在用它来学习心理学。同样,这本《社会心理学》在过去的多年中占了将近的市场份额(社会心理学类书籍)。正如他在《心理学》第版前言中所写的,“我希望以一种充满热情的、富有个性的方式来讲述心理学,而不仅仅用一种严谨的科学方式”。这应该就是他的教材如此受欢迎的秘诀吧。
由于迈尔斯在研究和写作领域的突出贡献,他曾获得众多奖项,包括美国心理学会的“高尔顿·奥尔波特奖”、美国脑和行为联合会的“杰出科学家奖”、美国人格及社会心理学分会的“杰出服务奖”以及“年美国科学院总统奖”,等等。
戴维·迈尔斯还是城市人际关系委员会的主席,帮助创建了一个快速发展的协助中心,以扶助贫困家庭,同时他还去过数以百计的大学和社区做演讲。他还写了一些听力丧失的文章,倡导在美国进行一场助听技术革命()。
他常年骑自行车上下班,每天中午都会去打篮球,他还是希望学院校篮球队的粉丝。迈尔斯夫妇共同育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他还有一个孙女。
文摘
序言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被注入了一种全新的“观察模式”。以前,我可能只会关注事情的表面,但现在,我能够更深层次地去挖掘其背后的社会心理学原理。它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的“滤镜”,让我能够更敏锐地捕捉到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又极其关键的人类互动细节。书中关于“人际吸引”和“亲密关系”的章节,让我对爱情、友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浪漫的邂逅,更是基于相似性、互补性、相互性以及社会交换理论的复杂互动。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沟通”在关系维护中的作用的阐述,这对我处理自己的人际关系非常有启发。另外,对于“说服与社会影响”的详细讲解,真的让我受益匪浅。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辨别信息的真伪,如何不被别有用心的宣传所误导,这本书给出了非常实用的框架和视角。它让我更加警惕那些试图操纵我们想法的策略,也让我学会了如何更有效地进行沟通和说服。我最欣赏的是,这本书在探讨一些严肃的社会议题时,始终保持着一种客观、中立的态度,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来支撑观点,而不是流于空泛的道德评判。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让我对书中的内容深信不疑,也让我学到了如何以一种更加科学的方式来理解复杂的社会现象。总之,这本书是一次思想上的洗礼,让我对“人”和“社会”有了前所未有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带来的冲击力是无法用简单的“好”来形容的。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传递者,更像是一位引路人,带领我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思考维度。在我看来,社会心理学不仅仅是关于“他人”的学问,更是关于“我们”的学问。这本书出色地展现了这一点,它让我看到了自身行为模式中那些不自觉的社会化痕迹,以及群体压力如何悄无声息地塑造我们的想法和感受。书中关于“群体动力学”的讲解尤为精彩,它揭示了群体决策的复杂性,以及从众、去个体化等现象的根源。我常常会反思自己在过去经历过的各种群体活动,比如团队项目、社交聚会,然后对照书中的理论,才恍然大悟,原来当时的行为背后有如此深层的心理动因。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停留在描述现象,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些现象背后的认知和情感过程,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个体的社会行为。例如,关于“偏见与歧视”的讨论,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对他人形成的负面看法,可能并非源于个体本身的恶意,而是系统性社会因素和认知偏差的产物。这种深入的分析,让我学会了更加客观地看待社会问题,减少了主观臆断,增加了理解的深度。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分析工具,让我能够更清晰地洞察人际关系的奥秘,理解社会规范的形成,甚至预测某些社会现象的发生。它让我不再是一个被动接受社会影响的个体,而是变成了一个能够主动分析和理解社会环境的人。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评价,可以用“醍醐灌顶”来形容。它以一种令人信服的方式,解释了那些我们常常遇到的,但又难以言说的心理现象。例如,书中关于“助人行为”的探讨,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告诉我们“要乐于助人”,而是深入分析了旁观者效应、利他主义的动机,以及社会规范如何影响我们的助人决策。这让我对人性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一直对“社会认同”的概念很感兴趣,而这本书在这方面的讲解非常到位。它详细阐述了群体认同的形成机制,以及群体成员对内和对外行为的不同表现。这让我更加理解为什么我们在不同群体中会有不同的表现,以及群体归属感对个体心理的重要性。这本书也让我开始审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很多行为。比如,为什么我会在超市排队时感到焦虑,为什么我会在集体讨论中选择沉默,为什么我对某些广告会毫无抵抗力。这些问题,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找到了清晰的答案。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是一种能够应用到生活中的智慧。书中提供的研究案例和实验设计,也让我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感受到了科学研究的魅力。这本书让我明白,社会心理学并不是虚无缥缈的理论,而是根植于我们日常生活的,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有力工具。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太多的惊喜!作为一个对人类行为和互动机制一直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我一直想找到一本能系统地讲解这些奥秘的入门读物。我曾尝试过一些网上零散的资料,但总觉得不成体系,缺乏深度。直到我翻开了这本《社会心理学(第11版)》,我才真正感受到了知识的系统性和严谨性。从最初对“从众效应”的好奇,到深入了解“认知失调”背后的心理机制,再到对“社会认知”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每一章都像是在为我揭开一层新的帷幕。作者在解释复杂概念时,并没有采用生硬枯燥的学术语言,而是巧妙地融入了大量贴近生活的案例,比如为什么人们在群体中会做出与自己平时不同的行为,或者为什么我们会对某些人产生莫名的好感。这些案例的选取非常贴切,让我能够轻松地将书中的理论与自己的生活经历联系起来,从而加深理解。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社会影响”的章节,它详细阐述了说服、宣传以及说服抵抗的心理过程,这对于我理解当今信息爆炸时代各种媒体的影响力非常有帮助。阅读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用一种更批判、更深刻的视角去观察周围的世界和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它让我意识到,很多看似随机的行为背后,都隐藏着深刻的社会心理学原理。这本书的篇幅虽然不小,但内容填充得非常扎实,一点也不觉得冗余,反而让人感觉知识量非常丰富,读起来非常有满足感。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价值,在于它帮助我构建了一个更加完整和深刻的社会心理学知识体系。在此之前,我可能对某些现象有所耳闻,比如“晕轮效应”、“锚定效应”,但始终缺乏一个系统性的理解。这本书像一块拼图,将这些零散的碎片有机地连接起来,形成了一幅清晰的图景。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社会建构”的章节,它让我意识到,我们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是社会互动和文化建构的结果。这对于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为何会有不同的行为模式,以及社会规范如何被塑造和维持,提供了非常有力的解释。书中对“权力与服从”的探讨,也让我印象深刻。它揭示了权威如何影响个体的行为,以及个体在面对不公正命令时可能出现的心理冲突。这对于理解历史上的许多事件,以及现实中的一些社会问题,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我一直认为,学习社会心理学,不仅仅是为了了解“别人”,更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自己”。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引导读者进行自我反思,理解自身在社会互动中的角色和动机。它鼓励我们质疑自己习以为常的观念,以更开放和批判性的态度去面对世界。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清晰流畅,即使是复杂的概念,也能被讲解得通俗易懂,这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总之,它是一本能够启迪思想、提升认知,并且具有高度实践意义的佳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