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外史 Ⅱ 江晓原 9787309107944

科学外史 Ⅱ 江晓原 978730910794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江晓原 著
图书标签:
  • 科学史
  • 科技史
  • 中国科学
  • 科学普及
  • 江晓原
  • 文化史
  • 历史
  • 科普
  • 思想史
  • 社会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书逸天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9107944
商品编码:29574627734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4-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科学外史 Ⅱ

定价:48.00元

作者:江晓原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8-01

ISBN:9787309107944

字数:185000

页码:299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科学外史》系作者为法国科学杂志《新发现》之中文版所撰写的专栏文章结集。作者从历史上种种趣事入手,揭示科学之前世今生,将科学从人们盲目迷信和崇拜的神坛上请下来,还其应有面目。行文之中,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诸外部因素之关联及互动;作者又喜用学术眼光分析逸闻趣事,常有标新立异之论点及表达——初看似乎离经叛道,细察则仍言之成理。而对于唯科学主义之弊端及谬误,作者关注尤多。
  《科学外史》出版后已获七项荣誉,包括首届(2013)年度“中国好书”、3届上海图书奖一等奖等。《科学外史·II 》作为续编,思想性更强,论战色彩更浓,在当下某些争议问题上的立场更鲜明。

目录


作者介绍


江晓原,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曾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副理事长。已出版著作70余种,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以及大量书评、影评、文化评论等,并长期在京沪等地报刊撰写个人专栏。

文摘


序言



《科学外史》第二卷:穿越历史长河,洞悉科学文明的脉络 《科学外史》系列,以其宏大视野和深刻洞见,为读者呈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科学文明发展图景。第二卷,由著名学者江晓原倾情打造,不仅是对前卷思想的延续与深化,更是对人类科学探索之路一次更为细腻、更为全面的审视。本书并非一本枯燥的科学史教科书,而是一次智慧的启迪,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带领我们深入理解科学如何塑造了我们今日的世界,以及它在人类文明演进中的复杂角色。 一、 科学的诞生与早期形态:从混沌中孕育理性之光 江晓原教授在本卷中,将我们带回科学的黎明时期。这并非简单地梳理古希腊的哲学思辨,而是追溯那些隐藏在神话、宗教和早期文明中的科学萌芽。从古巴比伦的天文观测,到古埃及的几何测量,再到古印度与古中国的数学成就,本书细致地勾勒出不同文明在认识自然、探索规律方面的独特贡献。 作者并没有将科学视为一个突然出现的“奇迹”,而是将其置于具体的历史土壤之中,考察其如何受到社会、经济、宗教、哲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缓慢生长。他会探讨早期文明中,观察、记录、计算等科学行为是如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渐积累经验,并最终孕育出早期的理性思考模式。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本卷将重点探讨“科学”这一概念本身的演变。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科学”并非始终如一,它曾与哲学、技艺、甚至魔法交织在一起。理解这种演变,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科学”是一种特定的认知方式和知识体系,它的形成有着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二、 科学的传播与冲突:文明的交融与碰撞中的智慧激荡 科学的发展从来不是孤立的,它如同一条河流,在不同的文明之间穿梭、汇聚、融合,也伴随着激烈的碰撞。第二卷深入剖析了科学知识在不同文化之间的传播路径,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产生的复杂互动。 本书会详细介绍,诸如阿拉伯文明在保存和发展古希腊科学遗产中的关键作用,以及这些知识如何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到欧洲,从而点燃了欧洲科学革命的火种。我们会看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科学家们,如何吸收、改造、甚至挑战前人的思想,形成了一个动态的知识网络。 同时,江晓原教授也毫不回避科学在传播过程中所遇到的阻力与冲突。宗教的禁锢、政治的干预、社会的偏见,都曾是阻碍科学进步的藩篱。本书将以翔实的史料,揭示这些冲突的本质,以及科学家们如何在逆境中坚持探索,用理性的光芒冲破愚昧的阴霾。 三、 科学的制度化与专业化:学科的形成与知识体系的构建 随着近代科学的兴起,科学的研究和传播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第二卷将聚焦于科学的制度化与专业化进程。 本书会探讨,大学、科学院等学术机构的建立,如何为科学研究提供了稳定的平台和支持。科学社团的兴起,期刊的创刊,以及科学会议的召开,都极大地促进了科学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加速了知识的积累与传播。 同时,科学的专业化也体现在学科的划分与精细化上。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是如何逐渐独立出来,形成各自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本书将深入分析这一过程,揭示不同学科之间如何相互借鉴,又如何独立发展,共同构建起今天庞大而精深的科学知识体系。 此外,江晓原教授还会探讨科学研究的范式转变。从牛顿力学到相对论,从经典物理到量子力学,科学思想的每一次飞跃,都伴随着对旧有范式的颠覆和新范式的确立。理解这些范式转变,对于把握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至关重要。 四、 科学与社会:影响、反思与未来展望 科学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第二卷将着重探讨科学对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以及人类对科学的不断反思。 本书会考察,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的进步如何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生产模式和社会结构。从蒸汽机的发明到电力的广泛应用,从化学工业的兴起到信息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一直是推动社会变革的最强大力量之一。 然而,科学并非总是带来福音。核武器的出现、环境污染的加剧、生物技术的伦理争议,都让人们开始审视科学的另一面。江晓原教授将引导读者思考,我们应该如何理性看待科学的双重性,如何在追求科学进步的同时,规避其可能带来的风险。 更重要的是,本书还会深入探讨科学与人文的融合。科学不应是脱离人性的冷冰冰的知识,它需要与人文关怀相结合,服务于人类的福祉。作者会鼓励读者,以更广阔的视野来看待科学,理解科学在人类文明整体中的位置,以及它在构建更美好未来中的独特作用。 五、 总结:一部引人入胜的科学文明史诗 《科学外史》第二卷,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洞见的著作。江晓原教授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独特的视角,将枯燥的历史事件和复杂的科学概念,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和发人深省的思考。本书并非仅仅是对科学历史的陈述,更是一次对人类理性精神的礼赞,一次对科学与文明关系的深刻反思。 阅读此书,我们将不仅增长科学知识,更能提升科学素养,培养批判性思维,从而更清晰地认识我们所处的时代,以及我们正在走向的未来。它是一次思想的旅行,一次智慧的启迪,一次对人类探索未知、创造文明的壮丽史诗的深度体验。本书值得每一个对科学、对历史、对人类文明感兴趣的读者细细品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江晓原老师的《科学外史》系列,我一直关注着,尤其是在接触了第一部之后,对“科学史”这个传统学科的解读方式就有了新的认识。这次的第二部,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读,但从已有的信息和过往的经验来看,它一定又是一次对科学发展脉络中那些“不那么主流”的侧面的深刻挖掘。第一部里,那些被主流科学叙事所遮蔽的人物、事件和思想,被江老师抽丝剥茧般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让人惊叹于科学发展并非一条笔直向前的坦途,而是充满了迂回、碰撞甚至是一些“意外”的转折。我特别期待,第二部会继续延续这种“挖掘”的风格,去触碰那些可能更不为人知,但同样对科学的形成和演变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边角料”。比如,科学与哲学、宗教、社会思潮之间的复杂互动,那些曾经被认为是“异端”的思想如何最终被整合或被批判,亦或是那些在特定历史时期闪耀过,但最终被时间长河冲刷掉的科学火花。这本书的价值,我想不仅在于提供知识,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审视科学史的“视角”,一种不被宏大叙事所裹挟,而是关注个体、关注细节、关注“意外”的视角。这种视角,对于理解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的局限性,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去探索那些隐藏在光鲜外表下的,更真实、更复杂的故事。

评分

读江晓原先生的著作,总有一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感。他的文字,与其说是讲述科学史,不如说是讲述“科学是如何成为现在的样子”的故事,而这个故事里,常常充满了意想不到的“配角”和“插曲”。《科学外史》系列,尤其是第二部,我预感它将继续挑战我们对于科学进步线性发展的固有认知。科学的发展,从来不是一个独立封闭的系统,它深深地根植于当时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甚至是艺术和宗教之中。很多时候,那些被我们认为是“伟大的科学发现”,背后可能就隐藏着一系列不为人知的妥协、权衡,甚至是策略。我非常好奇,在第二部里,江老师会如何剖析这些“科学外”的因素,又是如何将它们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更加立体、更加动态的科学图景。也许是那些在科学革命时期,试图调和科学与宗教之间矛盾的学者,他们的努力虽然最终未能完全成功,却为后来的科学传播和接受奠定了基础;又或者是,某个看似无关紧要的社会事件,却意外地催生了某个重要的科学研究方向。这种“细节决定成败”或者“蝴蝶效应”式的叙事,正是江老师的魅力所在。我期待他能继续用他那特有的、略带玩味的笔触,为我们揭示科学世界里那些“不可言说”的秘密,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科学知识的来源和演变。

评分

对于江晓原老师的《科学外史》系列,我始终抱有一种非常特别的阅读态度,那是一种既期待又略带“挑战”的心理。因为我深知,他的文字从来都不是平铺直叙的,而是充满了深度和隐喻,总能在看似寻常的叙述中,挖掘出不寻常的意义。第二部《科学外史 Ⅱ》,虽然我还没深入阅读,但仅凭其“外史”二字,就足以让我兴奋。我设想,这本书会继续深入探讨那些被科学史主流叙事所忽略的侧面,那些在科学发展的长河中,扮演着“非主流”角色的思想、人物或事件。比如,在科学传播的早期,那些试图用各种方式(包括一些现在看来带有表演性质的方式)来吸引公众注意力的科学家,他们是如何构建自己的科学形象,又是如何利用当时的社会文化资源来推广科学的。又或者是,那些在科学理论形成过程中,扮演了“翻译者”或“整合者”角色的知识分子,他们如何将前沿的科学思想,转化为更易于被大众理解的语言,从而影响了社会的科学观念。江老师的文字,往往有一种“以小见大”的力量,他能够从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入手,引申出对整个科学发展轨迹的深刻思考。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再次体验到这种“顿悟”的快感,能够看到科学的复杂性,以及它与人类社会之间那种难以分割的联系,甚至,能够看到科学发展背后,那些不那么“纯粹”的动力。

评分

江晓原老师的《科学外史》系列,我已经将第一部奉为经典,它彻底颠覆了我之前对科学史的刻板印象。所以我对第二部,抱有极高的期待。我理解的“外史”,就是去关注科学史中那些“不那么光鲜”的部分,那些被主流叙事所回避或边缘化的元素。这本书,我想一定又会是一次对科学发展“潜规则”的深刻洞察。科学从来都不是纯粹的理性产物,它受到社会、政治、经济,甚至个人情感的影响。那些被我们奉为圭臬的科学理论,背后往往有着复杂的诞生过程,其中可能包含了妥协、斗争,甚至是一些并非完全“科学”的考量。我期待江老师能够继续用他犀利的笔触,去揭示这些“幕后故事”。例如,某个伟大的科学发现,在它诞生之初,可能遭到了怎样的质疑和阻碍?又是哪些社会力量,在关键时刻推动了它的发展?或者是,那些在历史上昙花一现的科学思潮,它们为何最终被淘汰,又对后来的科学发展产生了怎样的间接影响?这些“旁枝末节”,恰恰是理解科学全貌的关键。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看到,科学史的真正面貌,比教科书上描绘的要更加丰富、更加曲折、也更加令人着迷。

评分

虽然还没有机会深入阅读《科学外史 Ⅱ》,但冲着江晓原老师的名字,我就知道这本书不会是简单的教科书式罗列。他的著作,总有一种化繁为简,又将简单事物复杂化的奇妙能力。所谓“外史”,便是要打破那些被官方或主流叙事所塑造的“正史”,去关注那些被忽略、被压抑、甚至是被误解的角落。我猜想,这本书会继续沿着这个思路,去挖掘那些在科学史上,没有占据中心舞台,但却扮演了某种“幕后推手”的角色的人物、思想或事件。比如,那些在科学探索的早期,徘徊于科学与伪科学边缘的尝试,它们或许在今天看来荒谬可笑,但在当时,却可能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探索方式。又或者,是那些在科学传播过程中,那些起到了“桥梁”作用的公众人物、科普作家,他们如何将复杂的科学概念,以一种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给大众,从而影响了整个社会的科学认知水平。我尤其感兴趣的是,江老师会如何处理这些“边缘”信息,如何在不失严谨的前提下,让它们读起来引人入胜,甚至发人深省。科学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英雄的史诗,而是一个社会、文化、经济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复杂过程。而江老师,恰恰是能够捕捉到这些复杂性的少数人之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