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科學外史 Ⅱ
定價:48.00元
作者:江曉原
齣版社:復旦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8-01
ISBN:9787309107944
字數:185000
頁碼:299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大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科學外史》係作者為法國科學雜誌《新發現》之中文版所撰寫的專欄文章結集。作者從曆史上種種趣事入手,揭示科學之前世今生,將科學從人們盲目迷信和崇拜的神壇上請下來,還其應有麵目。行文之中,注重科學技術與社會、文化諸外部因素之關聯及互動;作者又喜用學術眼光分析逸聞趣事,常有標新立異之論點及錶達——初看似乎離經叛道,細察則仍言之成理。而對於唯科學主義之弊端及謬誤,作者關注尤多。
《科學外史》齣版後已獲七項榮譽,包括首屆(2013)年度“中國好書”、3屆上海圖書奬一等奬等。《科學外史·II 》作為續編,思想性更強,論戰色彩更濃,在當下某些爭議問題上的立場更鮮明。
目錄
作者介紹
江曉原,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院長。曾任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首任院長、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副理事長。已齣版著作70餘種,發錶學術論文140餘篇,以及大量書評、影評、文化評論等,並長期在京滬等地報刊撰寫個人專欄。
文摘
序言
雖然還沒有機會深入閱讀《科學外史 Ⅱ》,但衝著江曉原老師的名字,我就知道這本書不會是簡單的教科書式羅列。他的著作,總有一種化繁為簡,又將簡單事物復雜化的奇妙能力。所謂“外史”,便是要打破那些被官方或主流敘事所塑造的“正史”,去關注那些被忽略、被壓抑、甚至是被誤解的角落。我猜想,這本書會繼續沿著這個思路,去挖掘那些在科學史上,沒有占據中心舞颱,但卻扮演瞭某種“幕後推手”的角色的人物、思想或事件。比如,那些在科學探索的早期,徘徊於科學與僞科學邊緣的嘗試,它們或許在今天看來荒謬可笑,但在當時,卻可能是人們認識世界的一種探索方式。又或者,是那些在科學傳播過程中,那些起到瞭“橋梁”作用的公眾人物、科普作傢,他們如何將復雜的科學概念,以一種易於理解的方式呈現給大眾,從而影響瞭整個社會的科學認知水平。我尤其感興趣的是,江老師會如何處理這些“邊緣”信息,如何在不失嚴謹的前提下,讓它們讀起來引人入勝,甚至發人深省。科學的發展,從來都不是一個孤立的個體英雄的史詩,而是一個社會、文化、經濟等多重因素交織作用下的復雜過程。而江老師,恰恰是能夠捕捉到這些復雜性的少數人之一。
評分江曉原老師的《科學外史》係列,我一直關注著,尤其是在接觸瞭第一部之後,對“科學史”這個傳統學科的解讀方式就有瞭新的認識。這次的第二部,雖然我還沒來得及細讀,但從已有的信息和過往的經驗來看,它一定又是一次對科學發展脈絡中那些“不那麼主流”的側麵的深刻挖掘。第一部裏,那些被主流科學敘事所遮蔽的人物、事件和思想,被江老師抽絲剝繭般地呈現在我們麵前,讓人驚嘆於科學發展並非一條筆直嚮前的坦途,而是充滿瞭迂迴、碰撞甚至是一些“意外”的轉摺。我特彆期待,第二部會繼續延續這種“挖掘”的風格,去觸碰那些可能更不為人知,但同樣對科學的形成和演變産生過重要影響的“邊角料”。比如,科學與哲學、宗教、社會思潮之間的復雜互動,那些曾經被認為是“異端”的思想如何最終被整閤或被批判,亦或是那些在特定曆史時期閃耀過,但最終被時間長河衝刷掉的科學火花。這本書的價值,我想不僅在於提供知識,更在於它提供瞭一種審視科學史的“視角”,一種不被宏大敘事所裹挾,而是關注個體、關注細節、關注“意外”的視角。這種視角,對於理解科學的本質,理解科學的局限性,都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它,去探索那些隱藏在光鮮外錶下的,更真實、更復雜的故事。
評分江曉原老師的《科學外史》係列,我已經將第一部奉為經典,它徹底顛覆瞭我之前對科學史的刻闆印象。所以我對第二部,抱有極高的期待。我理解的“外史”,就是去關注科學史中那些“不那麼光鮮”的部分,那些被主流敘事所迴避或邊緣化的元素。這本書,我想一定又會是一次對科學發展“潛規則”的深刻洞察。科學從來都不是純粹的理性産物,它受到社會、政治、經濟,甚至個人情感的影響。那些被我們奉為圭臬的科學理論,背後往往有著復雜的誕生過程,其中可能包含瞭妥協、鬥爭,甚至是一些並非完全“科學”的考量。我期待江老師能夠繼續用他犀利的筆觸,去揭示這些“幕後故事”。例如,某個偉大的科學發現,在它誕生之初,可能遭到瞭怎樣的質疑和阻礙?又是哪些社會力量,在關鍵時刻推動瞭它的發展?或者是,那些在曆史上曇花一現的科學思潮,它們為何最終被淘汰,又對後來的科學發展産生瞭怎樣的間接影響?這些“旁枝末節”,恰恰是理解科學全貌的關鍵。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看到,科學史的真正麵貌,比教科書上描繪的要更加豐富、更加麯摺、也更加令人著迷。
評分對於江曉原老師的《科學外史》係列,我始終抱有一種非常特彆的閱讀態度,那是一種既期待又略帶“挑戰”的心理。因為我深知,他的文字從來都不是平鋪直敘的,而是充滿瞭深度和隱喻,總能在看似尋常的敘述中,挖掘齣不尋常的意義。第二部《科學外史 Ⅱ》,雖然我還沒深入閱讀,但僅憑其“外史”二字,就足以讓我興奮。我設想,這本書會繼續深入探討那些被科學史主流敘事所忽略的側麵,那些在科學發展的長河中,扮演著“非主流”角色的思想、人物或事件。比如,在科學傳播的早期,那些試圖用各種方式(包括一些現在看來帶有錶演性質的方式)來吸引公眾注意力的科學傢,他們是如何構建自己的科學形象,又是如何利用當時的社會文化資源來推廣科學的。又或者是,那些在科學理論形成過程中,扮演瞭“翻譯者”或“整閤者”角色的知識分子,他們如何將前沿的科學思想,轉化為更易於被大眾理解的語言,從而影響瞭社會的科學觀念。江老師的文字,往往有一種“以小見大”的力量,他能夠從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入手,引申齣對整個科學發展軌跡的深刻思考。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再次體驗到這種“頓悟”的快感,能夠看到科學的復雜性,以及它與人類社會之間那種難以分割的聯係,甚至,能夠看到科學發展背後,那些不那麼“純粹”的動力。
評分讀江曉原先生的著作,總有一種“原來如此”的豁然開朗感。他的文字,與其說是講述科學史,不如說是講述“科學是如何成為現在的樣子”的故事,而這個故事裏,常常充滿瞭意想不到的“配角”和“插麯”。《科學外史》係列,尤其是第二部,我預感它將繼續挑戰我們對於科學進步綫性發展的固有認知。科學的發展,從來不是一個獨立封閉的係統,它深深地根植於當時的社會文化、政治經濟,甚至是藝術和宗教之中。很多時候,那些被我們認為是“偉大的科學發現”,背後可能就隱藏著一係列不為人知的妥協、權衡,甚至是策略。我非常好奇,在第二部裏,江老師會如何剖析這些“科學外”的因素,又是如何將它們巧妙地串聯起來,形成一個更加立體、更加動態的科學圖景。也許是那些在科學革命時期,試圖調和科學與宗教之間矛盾的學者,他們的努力雖然最終未能完全成功,卻為後來的科學傳播和接受奠定瞭基礎;又或者是,某個看似無關緊要的社會事件,卻意外地催生瞭某個重要的科學研究方嚮。這種“細節決定成敗”或者“蝴蝶效應”式的敘事,正是江老師的魅力所在。我期待他能繼續用他那特有的、略帶玩味的筆觸,為我們揭示科學世界裏那些“不可言說”的秘密,讓我們重新審視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科學知識的來源和演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