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书名:你要懂的地理知识
定价:28.0元
作者:王贵水著
出版社: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2-01
ISBN:9787563941780
字数:185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虽然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但是不用心注意的话,对地球的认识就很可能非常有限。譬如,日食和月食是怎么形成的?你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吗?新的一天从地球上的哪里开始?地理大发现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有些地方很冷,有些地方却很热?这些问题涉及天文、水文、地质、地貌、动物、植物、气象等多方面的知识。
  地理是一门十分有用、有趣的科学。它研究的是以人类为中心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自古以来,人们经常用“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来形容一个人学识的渊博。从实用的角度来说,人类就是地理环境的一部分,地理知识就在人们的身边,无处不在。在日常生活中掌握并运用地理知识的益处俯拾即是。譬如2004年12月26日,一个年仅10岁的英国小女孩蒂莉·史密斯,运用刚学到的有关海啸的地理知识,拯救了100多个在海边玩兴正浓的游客。地理知识已经成为现代人不可缺少、终身受用的知识素养之一。
内容提要
本书用新的资料和的数据,详细介绍大千地理世界。全书分门别类地向读者介绍了地球、海洋、草原、高原、沙漠、山脉、江河湖泊等地理知识,让我们通过清新的文字叙述了解地球在漫长岁月中的起源、发展和演变,以及地球“身上”各个部位的形成,特点和分布。
  本书力求融学术、知识、趣味和探索于一炉,让广大地理知识爱好者对自然地理、对自己所在的星球有一个比较全面的、客观的认识和了解。
目录
作者介绍
王贵水,党政专题研究员,政经热点畅销书作家、图书策划人。广涉政、史、经各领域。目前对廉政、执政话题极为关注。文笔畅达,著述颇丰。主要代表作《新形势下领导干部面对媒体十堂必修课 》、《公民社会主义荣辱观》等三十多本署名代表作。
文摘
  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远在46亿年以前起源于原始太阳星云。地球会与外层空间的其他天体相互作用,包括太阳和月球。地球是地球生物的家园,是目前宇宙中已知存在生命的天体。
  宇 宙起 源
  宇宙是如何起源的呢?这是从古代哲学家到现代天文学家一直都在苦苦思索的问题。经过了哥白尼、赫歇耳、哈勃的从太阳系、银河系到河外星系的探索宇宙三部曲,宇宙学已经不再是幽深玄奥的抽象哲学思辨,而是建立在天文观测和物理实验基础上的一门现代科学。
  到20世纪,出现了两种比较有影响的“宇宙模型”。一是静态模型,一是大爆炸模型。20世纪20年代后期,爱德温·哈勃发现了红移现象,说明宇宙正在膨胀。20世纪60年代中期,阿尔诺·彭齐亚斯和罗伯特·威尔逊发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这两个发现给大爆炸理论以有力的支持。
  现代宇宙系当中有影响的一种学说是大爆炸模型,又称大爆炸宇宙学。根据大爆炸宇宙学的观点,大爆炸的整个过程是:在宇宙的早期,温度极高,在100亿度以上。物质密度也相当大,整个宇宙体系达到平衡。宇宙间只有中子、质子、电子、光子和中微子等一些基本粒子形态的物质。但是因为整个体系在不断膨胀,结果温度很快下降。当温度降到10亿度左右时,中子开始失去自由存在的条件,它要么发生衰变,要么与质子结合成重氢、氦等元素;化学元素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形成的。温度进一步下降到100万度后,早期形成化学元素的过程结束(见元素合成理论)。宇宙间的物质主要是质子、电子、光子和一些比较轻的原子核。当温度降到几千度时,辐射减退,宇宙间主要是气态物质,气体逐渐凝聚成气云,再进一步形成各种各样的恒星体系,成为今天看到的宇宙。大爆炸模型能统一地说明以下几个观测事实:
  (1)大爆炸理论主张所有恒星都是在温度下降后产生的,因而任何天体的年龄都应比自温度下降至今天这一段时间为短,即应小于150亿年。各种天体年龄的测量证明了这一点。
  (2)观测到河外天体有系统性的谱线红移,而且红移与距离大体成正比。如果用多普勒效应来解释,那么红移就是宇宙膨胀的反映。
  (3)在各种不同天体上,氦丰度相当大,而且大都是30%。用恒星核反应机制不足以说明为什么有如此多的氦。而根据大爆炸理论,早期温度很高,产生氦的效率也很高,则可以说明这一事实。
  (4)根据宇宙膨胀速度以及氦丰度等,可以具体计算宇宙每一历史时期的温度。大爆炸理论的创始人之一G伽莫夫曾预言,今天的宇宙已经很冷,只有温度几度。1965年,果然在微波波段上探测到具有热辐射谱的微波背景辐射,温度约为3K。
  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起源于一个单独的无维度的点,即一个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无尺度但却包含了宇宙物质的奇点。至少是在120亿~150亿年以前,宇宙及空间本身由这个点爆炸形成。在一次无与伦比的大爆炸中分裂成无数碎片,形成了今天的宇宙。1948年,俄裔美籍物理学家G伽莫夫等人,又详细勾画出宇宙由一个致密炽热的奇点于150亿年前一次大爆炸后,经一系列元素演化到后形成星球、星系的整个膨胀演化过程的图像。但是该理论现在仍存在许多使人迷惑之处。
 ……
序言
在信息时代,我们每天都会接收到海量的信息,但很多时候,我们却对信息背后的地理背景感到模糊。一本好的地理读物,应该能够帮助我们拨开迷雾,建立起对世界的清晰认知。“你要懂的地理知识”这个书名,传递出一种“干货”和“必备”的感觉。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对那些我一直以来都模模糊糊的地理概念的清晰阐释。比如,什么是“地缘政治”?它又是如何影响国际关系的?我们常听到的“气候带”、“时区”等概念,在现实生活中究竟是如何运作的?我更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够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将这些知识串联起来,让我看到地理知识的“生命力”。它不仅仅是课堂上的内容,更是影响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重要因素。能否通过一些案例研究,让我看到地理知识如何被应用到实际问题解决中,比如灾害预警、资源开发,甚至是城市规划?我渴望这本书能成为我理解世界的“导航仪”,让我能够更自信、更深入地探索这个充满未知和惊喜的星球。
评分从小时候起,我便对地图充满了迷恋,总觉得那上面蜿蜒的河流、高耸的山脉、广袤的平原,都蕴含着无数的故事。然而,在学校里学习的地理,往往侧重于记忆和应试,很多时候让我觉得失去了探索的乐趣。“你要懂的地理知识”这个书名,让我看到了摆脱这种模式的可能性。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重新认识地理,不是机械地记忆,而是以一种更宏观、更动态的视角去理解地球。我想知道,是什么力量塑造了如此多样的地貌?大陆漂移的原理究竟是怎样的?板块运动又如何引发地震和火山?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这些令人惊叹的自然过程,让我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深刻地理解我们所居住的这颗星球。也许,书中还会涉及一些与地理相关的社会文化现象,比如为什么一些文明会诞生在河流附近?地形对人类的迁徙和发展又有着怎样的影响?这些跨学科的连接,无疑会让我对地理知识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真是直击人心,“你要懂的地理知识”,这不正是很多人在学习或者生活中常常感到缺失的那一部分吗?我一直对世界的模样、山川河流的形成、不同气候下的风土人情充满好奇,但传统的地理教材总给我一种枯燥、公式化的感觉,仿佛只是一个个冰冷的数据和图表。王贵水老师的这本书,从书名上就传递出一种“亲民”和“实用”的信号,让我感觉它不是一本高高在上的学术著作,而是像一位耐心而博学的长辈,在娓娓道来那些我们本应知晓的地理常识。我尤其期待它能解答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疑问,比如为什么有些地方夏天热冬天冷,有些地方却四季如春?海啸是怎么形成的?季风气候会给当地带来怎样的影响?这些问题,不只是地理课本上的知识点,更是构成我们认识世界、理解生活的重要线索。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更生动、更易于理解的方式,将这些复杂的地理现象呈现在我面前,让我能够真正“懂”地理,而不仅仅是“记住”地理。
评分我一直认为,地理知识是构成一个人世界观的重要基石。我们生活在一个联系日益紧密的世界,了解不同地区的地理特征,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新闻事件背后的地理逻辑,更能培养一种跨文化的理解和包容。这本书的标题“你要懂的地理知识”,让我感觉它像是一本“生存指南”,帮助我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更清晰地辨析世界。我希望这本书能超越纯粹的自然地理,更多地探讨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气候变化对全球粮食安全的影响,水资源的分布如何决定一个地区的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地理挑战又有哪些?我更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地理学的思维方式,比如如何从地理的角度分析一个社会问题,如何利用地理信息来做出更明智的决策。这本书能否帮助我培养一种“地理眼”,让我能够更敏锐地观察周遭的世界,并从中发现那些隐藏在表面之下的地理规律?
评分作为一个对旅行充满热情的人,地理知识对我来说就像是旅行地图的灵魂。每次计划一次新的旅程,我都会忍不住想了解目的地的地理环境,那里的地形地貌会对旅行体验产生怎样的影响?比如,去山区旅行,需要注意哪些与海拔、气候相关的安全事项?去海滨城市,又该如何理解潮汐的规律?“你要懂的地理知识”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这种“学以致用”的需求。我希望它能不仅仅是介绍地理概念,更能将这些概念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甚至与旅行息息相关。比如,通过了解山脉的走向,我能更好地规划徒步路线;通过理解洋流的分布,我能更好地选择潜水点;通过掌握气候类型的特点,我能更合理地打包行李。这本书能否提供一些有趣的地理小故事,或者分享一些地理知识在旅行规划中的实用技巧?我期待它能成为我旅行前的“地理启蒙读物”,让我带着更深刻的理解去探索世界,让每一次的旅行都不仅仅是视觉的享受,更是知识的拓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