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槐资源评价与引种研究

刺槐资源评价与引种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敏生,谷俊涛 著
图书标签:
  • 刺槐
  • 资源评价
  • 引种研究
  • 林木育种
  • 生态适应性
  • 植物地理
  • 生物多样性
  • 干旱区绿化
  • 资源利用
  • 植物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学向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林业出版社
ISBN:9787503886645
商品编码:29585350993
包装:平装-胶订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12-01

具体描述


内容介绍
杨敏生、谷俊涛、waxg进茂、张军等著的《刺槐资源评价与引种研究》以guo内外重要造林树种刺槐为研究对象,从全guo范围内收集了刺槐次生种源种子,营建了对比试验林,从生长性状、抗逆性、等位酶、D*A等不同水平对我guo刺槐资源进行了评价,并kai展了引种和选育研究,揭示了guo内刺槐群体遗传变异规律,证明刺槐在我guo已初步形成次生种源地理变异,群体遗传结构复杂,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本书是编写人员对刺槐资源多年的研究成果,可为从事林业、园林、园艺等方面的高等院校学生、科研院所研究人员、生产技术人员*goxg参考。

目录
qiax言 *1章 刺槐研究进展 1.1 刺槐的起源和分布 1.2 刺槐生物学特性 1.3 guo外刺槐研究 1.4 我guo刺槐研究 *2章 刺槐种源试验研究 2.1 刺槐生长性状的种源差异分析 2.2 刺槐生长性状多年多点遗传参数估算 2.3 刺槐种源适应性的遗传变异 2.4 刺槐种源遗传稳定性统计量估算 2.5 刺槐种源变异主成分分析 2.6 刺槐种源聚类分析 2.7 优良种源和个体的选择

qiax言
*1章 刺槐研究进展
1.1 刺槐的起源和分布
1.2 刺槐生物学特性
1.3 guo外刺槐研究
1.4 我guo刺槐研究
*2章 刺槐种源试验研究
2.1 刺槐生长性状的种源差异分析
2.2 刺槐生长性状多年多点遗传参数估算
2.3 刺槐种源适应性的遗传变异
2.4 刺槐种源遗传稳定性统计量估算
2.5 刺槐种源变异主成分分析
2.6 刺槐种源聚类分析
2.7 优良种源和个体的选择
第3章 刺槐抗寒性研究
3.1 群体间细胞膜透性与抗寒性
3.2 群体间枝条失水率与抗寒性
3.3 群体问水分饱和亏缺与抗寒性
3.4 苗木生长恢复试验
3.5 抗寒性综合评定结果
3.6 刺槐群体间抗寒性地理变异模式
3.7 电阻抗*测定刺槐种源抗寒性参数的对比分析
3.8 电导率*测定刺槐种源抗寒性分析
3.9 电导率*和电阻抗*的对比
第4章 刺槐耐盐性研究
4.1 不同盐浓度胁迫对刺槐实生苗的筛选
4.2 不同浓度盐胁迫刺槐生理指标的分析
4.3 盐胁迫下刺槐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第5章 刺槐群体等位酶变异分析
5.1 等位酶群体变异
5.2 等位酶种源变异
5.3 goxg试刺槐种源遗传距离及聚类分析
5.4 刺槐种源等位酶遗传参数与产地气象因子相关性分析
第6章 基于D*A标记的刺槐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6.1 刺槐群体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
6.2 刺槐群体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6.3 刺槐群体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
第7章 刺槐群体根瘤菌遗传多样性分析
7.1 根瘤菌菌株的分离与鉴定
7.2 根瘤菌的16S rR*A基因PCR—RFLP图谱分析
7.3 16S rR*A基因PCR—RFLP聚类分析
7.4 根瘤菌遗传距离与地理和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7.5 16S rR*A基因全序列测定及系统发育
7.6 刺槐根瘤菌的抗逆性分析
第8章 大叶红花槐引种研究
8.1 红花槐的物候期和生长表现
8.2 红花槐的饲用特性
8.3 红花槐无性系抗寒性分析
8.4 红花槐无性系耐盐性分析
8.5 红花槐的根插繁殖技术
8.6 红花槐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第9章 单叶刺槐生物学特性及组织培养体系研究
9.1 单叶刺槐的生物学特性
9.2 单叶刺槐的光合特性
9.3 单叶刺槐的营养指标测定
9.4 单叶刺槐组织培养
9.5 单叶刺槐的观赏特性
*10章 欧洲刺槐种源群体等位酶变异分析
10.1 各位点等位基因数变异
10.2 各位点等位基因有效数目变异
10.3 各个位点等位基因频率变异
10.4 Hardy—Wexberg平衡检测
10.5 不同基因位点预期杂合度
10.6 基因位点的多样性分析
10.7 种源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综合分析
10.8 种源的地理变异分析
10.9 遗传参数与生态环境相关性分析
参考文献
缩略语

显示全部信息

刺槐资源评价与引种研究 前言 作为一种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的豆科植物,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以其强大的适应性、快速的生长能力以及多样的用途,在多个国家和地区扮演着重要的生态和经济角色。从提供薪柴、建筑材料,到改善土壤肥力、固氮固沙,再到作为蜜源植物,刺槐的价值不言而喻。然而,随着全球环境的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对刺槐这一重要资源的深入了解、科学评价和优化利用显得尤为迫切。 本书旨在系统地梳理当前刺槐资源的研究现状,并在此基础上,聚焦于刺槐的资源评价体系构建以及在不同生态环境下的引种适应性研究。我们将从刺槐的生物学特性出发,探讨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布格局、遗传多样性以及生态适应机制。在此基础上,本书将详细阐述如何科学地评价刺槐的资源潜力,包括其生长量、生物量、材性、固氮能力、生态固沙效益以及作为经济作物(如蜂蜜)的产出潜力等。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本书将投入大量篇幅探讨刺槐的引种研究。引种是跨越地域界限,将一种植物引入新的生长环境的科学活动。成功的引种不仅需要深入了解目标物种的特性,更需要对潜在引种地的环境条件进行全面评估。本书将分析影响刺槐引种成功的关键因素,如气候、土壤、水分、病虫害等,并结合实际案例,探讨不同地区在引种刺槐时可能遇到的挑战与机遇。通过对现有引种材料的评估和优良种质资源的筛选,本书将为在适宜地区推广应用刺槐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以期实现刺槐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 第一章 刺槐的生物学特性与全球分布 1.1 刺槐的植物学特征 刺槐,学名Robinia pseudoacacia L.,属于豆科(Fabaceae)蝶形花亚科(Faboideae),刺槐属(Robinia)。本章将对其关键的植物学特征进行详细描述,为后续的资源评价和引种研究奠定基础。 形态特征: 刺槐为落叶乔木或灌木,通常可达15-25米高,甚至更高。树冠开展,枝条光滑或有稀疏的短刺。叶片为奇数羽状复叶,长约10-25厘米,由7-19枚小叶组成。小叶椭圆形至卵状披针形,长约2-5厘米,先端钝圆或微凹,基部圆形,全缘,纸质,两面光滑,绿色。叶柄光滑。 花: 花为总状花序,腋生,长约5-12厘米,每花序有5-15朵花。花萼钟状,先端5裂,裂齿三角形。花冠白色,芳香,为典型的蝶形花冠。旗瓣宽阔,翼瓣狭长,龙骨瓣内有2枚雄蕊,其中1枚腹面开裂,形成雄蕊管。 果实: 果实为荚果,线形,扁平,长约5-10厘米,宽约0.8-1.2厘米,成熟时为棕褐色,通常含有4-7粒种子。 种子: 种子为肾形,扁平,直径约3-5毫米,棕褐色,种皮坚硬。 根系: 刺槐拥有强大的根系,能够深入土壤,并通过根蘖进行无性繁殖,这是其快速扩张和顽强生命力的重要原因。根系具有发达的根瘤,能够与固氮菌共生,固定空气中的氮素。 1.2 刺槐的遗传多样性 遗传多样性是物种适应环境变化的基础。本节将概述刺槐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现状。 起源与进化: 刺槐原产于北美洲东部,特别是在阿巴拉契亚山脉地区。其进化历史与其适应性特征紧密相关。 群体遗传学: 研究表明,刺槐在自然分布区和引入区均表现出一定的遗传分化。不同的种群可能携带不同的适应性基因,这对于筛选优良引种材料具有重要意义。 分子标记研究: 利用SSR、ISSR、AFLP等分子标记技术,已对刺槐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多方面的评估,揭示了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变异模式和亲缘关系。这些研究为刺槐的种质资源保护和改良提供了分子层面的证据。 1.3 刺槐的全球分布格局 刺槐凭借其极强的适应性,已从原产地扩散至全球多个大陆,成为一种广布物种。 原产地: 北美洲东部,包括美国东部和东南部,以及加拿大东南部。 引入与传播: 刺槐最早在17世纪被引入欧洲,此后逐渐传播到亚洲、非洲、大洋洲等地区。其传播主要依赖于人类的引种、贸易以及自然扩散。 主要分布区: 在亚洲,刺槐广泛分布于中国、朝鲜、日本、印度等国家。在欧洲,广泛分布于西欧、中欧、东欧以及地中海地区。在其他大洲,也在南美洲、非洲、大洋洲的部分地区有栽培和分布。 环境适应性: 刺槐能够适应多种气候类型和土壤条件,包括从温带到亚热带,从干旱到湿润,从贫瘠到肥沃的土壤。然而,在极端寒冷或干旱的地区,其生长会受到限制。 入侵性问题: 在某些地区,刺槐的强大繁殖能力和生长优势使其成为入侵物种,可能对当地的原生植被和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在引种时需要充分考虑其潜在的入侵风险。 第二章 刺槐资源的评价体系构建 对刺槐资源的评价,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系统性的考量,以全面了解其潜在价值和应用前景。本章将围绕资源评价的关键要素展开讨论。 2.1 生长发育与生物量评价 生长发育是评价森林资源的基础,而生物量评价则能更直观地反映资源的生产力。 生长量指标: 年平均生长量(IMA): 指单位时间内树木平均生长的高度和胸径。 材积生长量: 指单位时间内树木材积的增长量,是评价木材资源的重要指标。 林分密度与生长: 评价标准密度和实际密度对林分生长量的影响,以及最优密度区间的确定。 生长周期分析: 评估刺槐达到经济采伐年龄所需的时间,以及其生长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变化。 生物量构成与分布: 地上生物量: 包括树干、枝、叶等部分,是评价薪炭材、纸浆材以及生物能源潜力的主要依据。 地下生物量: 包括根系,与土壤改良、水土保持能力密切相关。 全树生物量: 综合评价刺槐的整体生产能力。 生物量分配模型: 分析刺槐在不同器官间的生物量分配规律,对于预测生长和优化管理具有指导意义。 影响因素分析: 气候因素: 温度、降水、光照等对刺槐生长的影响。 土壤因素: 土壤肥力、质地、pH值、水分等。 管理措施: 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 遗传因素: 不同刺槐种质的生长潜力差异。 2.2 材性及其应用潜力评价 刺槐的木材用途广泛,评价其材性是评估资源价值的关键环节。 物理性能: 密度: 影响木材的强度、硬度和加工性能。 强度: 包括抗压、抗拉、抗弯、抗剪等强度指标,决定了其在建筑、工程等领域的应用范围。 硬度: 影响木材的耐磨损性和加工难度。 收缩率与稳定性: 评价木材在干燥过程中的变形程度,关系到其制作家具、地板等产品的质量。 化学性能: 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含量: 影响木材的纸浆化性能和生物能源潜力。 提取物含量: 如单宁、酚类等,可能具有药用或工业价值。 加工性能: 易锯性、易刨性、易胶合性: 影响木材的加工成本和产品质量。 耐久性: 刺槐木材通常具有较好的天然耐久性,抗腐朽和白蚁侵蚀能力较强,尤其是在未处理状态下。 应用领域分析: 建筑与工程: 桥梁、桩木、铁路枕木、栅栏等。 家具与室内装饰: 纹理美观,易于着色和抛光。 造纸与人造板: 作为纤维原料。 能源: 薪炭材,生物质能源。 其他: 工具柄、农具等。 2.3 生态功能评价 刺槐在生态保护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其生态功能的评价不容忽视。 固氮能力评估: 根瘤菌共生: 刺槐与根瘤菌共生,能够固定空气中的氮素,提高土壤肥力。 固氮量测定: 通过同位素稀释法、乙炔还原法等技术,定量测定刺槐的固氮量。 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评估刺槐林分对土壤氮素含量、有机质、pH值等的影响。 水土保持与防沙固沙能力: 根系固土作用: 强大的根系能够有效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 地表覆盖: 枝叶覆盖能够减少雨水冲刷和风蚀。 抗旱耐贫瘠性: 刺槐在干旱、贫瘠的土地上也能生长,因此是退化土地修复的理想树种。 沙丘固定: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刺槐被广泛应用于沙丘固定和荒漠化治理。 生物多样性支持: 为昆虫提供栖息地和食物: 刺槐的花粉和花蜜是重要的蜜源,也为多种昆虫提供了栖息和食物来源。 为鸟类提供栖息地: 茂密的树冠为鸟类提供了良好的繁殖和栖息场所。 对群落结构的影响: 评估刺槐在引入地区对当地植物群落结构和物种组成的影响,区分其积极作用与潜在的入侵性。 2.4 经济效益评价 刺槐作为一种多用途经济树种,其经济效益的评价涵盖了多个方面。 木材产品收益: 商品材生产: 评价木材的产量、质量以及市场价格。 薪炭材生产: 评价薪炭材的产量和市场需求。 蜜源产业收益: 蜂蜜产量: 评价刺槐花期长短、花量以及对蜂蜜产量的贡献。 蜂产品价值: 刺槐蜂蜜以其优质和独特的风味,具有较高的市场价值。 养蜂产业带动: 刺槐种植对发展区域养蜂业的促进作用。 其他经济价值: 饲料价值: 刺槐叶片和嫩枝可作为优质饲料。 药用价值: 刺槐花、叶、皮等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观赏和绿化价值: 在城市绿化和风景区建设中的应用。 成本效益分析: 种植成本: 土地、苗木、管理、人工等费用。 维护成本: 病虫害防治、修剪等。 市场风险评估: 市场价格波动、政策变化等。 第三章 刺槐的引种研究 引种是引进优良种质资源,拓宽物种应用领域,解决区域性生态或经济问题的有效途径。刺槐的引种研究需要科学的设计和严谨的评估。 3.1 引种的理论基础与意义 生物学适应性原理: 引种成功与否,取决于目标物种与新环境的匹配程度。需要考虑气候、土壤、水分、光照、生物互作等关键因素。 生态学适应性: 考察刺槐在新环境中的种群动态、繁殖能力、扩散能力,以及对当地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 经济学可行性: 评估引种后刺槐的生长速度、产量、品质及其市场前景,确保引种具有经济效益。 引种的意义: 生态修复: 在退化土地、沙区、矿山复垦区等推广种植,改善生态环境。 经济发展: 发展林业、养蜂业,提供优质木材和蜂蜜。 生物多样性丰富: 增加区域植物种类,丰富景观。 应对气候变化: 种植具有良好适应性的刺槐,增强生态系统的韧性。 3.2 引种前环境条件的评估 在进行刺槐引种之前,对潜在引种地的环境条件进行全面细致的评估是至关重要的。 气候因子评估: 温度: 年平均气温、极端最低/最高气温、无霜期长度、活动积温等。刺槐通常适宜在年平均气温5-15℃的地区生长,但某些品种也能耐受更低的温度。 降水: 年降水量、降水分布规律、干旱指数。刺槐耐旱性较强,但适度的降水有利于其生长。 光照: 光照时长、强度,日照百分率。刺槐喜光,需要充足的光照。 风: 风速、风向,以及风对幼苗和成树的影响。 土壤因子评估: 土壤质地: 沙土、壤土、粘土的适宜性。刺槐对土壤要求不严,但疏松、透气的沙质壤土最适宜。 土壤肥力: 有机质含量、氮磷钾等营养元素含量。虽然刺槐耐贫瘠,但肥沃土壤能显著提高生长速度。 土壤pH值: 刺槐适宜在中性至微碱性土壤中生长,pH值在6.0-7.5之间为宜。 土壤水分: 土壤持水能力、地下水位。避免长期积水。 地形地貌评估: 坡度与坡向: 影响光照、水分和土壤侵蚀。 海拔高度: 影响温度和气候条件。 生物因素评估: 病虫害情况: 了解当地可能存在的对刺槐构成威胁的病虫害,以及已有的病虫害防治措施。 现有植被: 评估刺槐引入后与现有植被的竞争关系,以及可能对本土物种产生的影响。 3.3 刺槐种质资源的筛选与引进 选择适宜的刺槐种质资源是引种成功的关键。 来源地选择: 优先选择与目标引种地气候、土壤条件相似的刺槐种质来源地。 优良种质鉴定: 生长性状: 依据目标,筛选生长速度快、生物量高、树形优良的种质。 抗逆性状: 筛选抗旱、抗寒、抗病虫害能力强的种质。 经济性状: 筛选材性好、蜜源潜力大、固氮能力强的种质。 引进方式: 种子引进: 收集当地适宜气候条件下自然繁殖的刺槐种子。 苗木引进: 购买或交换健康的、无病虫害的刺槐苗木。 无性系引进: 通过插条、嫁接等方式引进具有优良性状的无性系。 检疫与注册: 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植物检疫,确保引进的种质不携带检疫性病虫害。 3.4 引种试验的设计与实施 引种试验是验证刺槐在新环境适应性的重要环节。 试验区选择: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符合评价要求的试验地点。 试验小区设置: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析因设计等统计学方法,科学设置试验小区,减少误差。 种植密度与株行距: 根据不同试验目的(如材用、薪炭用、蜜源用)设定合理的种植密度和株行距。 试验内容: 生长指标监测: 定期测量株高、胸径、冠幅等,计算生长量。 生物量测定: 在适宜时期进行取样,测定不同器官的生物量。 材性鉴定: 评估木材的各项物理力学性质。 抗逆性表现: 记录在极端气候条件下(如干旱、霜冻)的生长表现。 病虫害发生情况: 监测病虫害的发生率和危害程度。 生态功能评估: 测定固氮量、土壤肥力变化等(如适用)。 经济效益初探: 评估初步的产量和潜在的市场价值。 试验管理: 严格按照试验设计进行田间管理,包括除草、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确保试验数据的准确性。 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建立完善的数据收集系统,对试验数据进行专业的统计分析,得出科学结论。 3.5 引种结果的评估与推广策略 基于引种试验的结果,对刺槐的引种适应性进行综合评估,并制定推广策略。 综合适应性评估: 生长表现: 评价引种刺槐在新环境下的生长速度、最终大小和产量。 抗逆性: 评估其对当地不利环境因素(如干旱、低温、盐碱)的耐受能力。 病虫害抗性: 评估其对当地主要病虫害的抵抗能力。 繁殖能力: 评价其在新环境下的种子繁殖和无性繁殖能力。 生态风险评估: 评估其潜在的入侵风险,是否会排挤本土物种,或对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 适宜性区划: 根据评估结果,确定刺槐在新区域的适宜种植范围和条件。 推广模式: 重点推广区域: 确定最适宜引种的区域,优先进行大面积推广。 适度推广区域: 在条件相对适宜的区域,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推广。 谨慎推广或不适宜区域: 避免在风险较高的区域进行推广。 技术指导与培训: 为推广区域的种植者提供先进的刺槐栽培、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技术指导,举办培训班。 种质资源选育: 若引种的刺槐表现出优异性状,可进一步开展选育工作,培育适合当地的新品种。 政策支持: 争取相关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如资金补贴、技术推广等,促进刺槐产业健康发展。 可持续发展: 在推广过程中,始终强调刺槐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可持续利用,避免过度砍伐和生态破坏。 结论 本书通过对刺槐生物学特性、全球分布、资源评价体系构建以及引种研究的系统阐述,旨在为刺槐资源的科学评价与优化利用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刺槐作为一种兼具生态功能和经济价值的树种,其在全球范围内展现出巨大的潜力。然而,要充分发挥其价值,必须基于科学的评价和审慎的引种。 资源评价体系的构建,需要将生长发育、材性、生态功能以及经济效益等多个维度有机结合,形成一套全面、客观的评价标准。这有助于我们准确地认识刺槐的潜力和局限,从而做出更明智的资源管理和开发决策。 引种研究是实现刺槐资源跨区域优化配置的关键环节。成功的引种不仅要求我们深入了解刺槐的遗传变异和适应性,更需要我们对潜在引种地的环境条件进行科学评估,并对引种试验结果进行严谨的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规避风险,确保引种的成功,并为当地的生态和经济发展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 展望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日益增强,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更加精细化的资源评价和更加科学化的引种策略,刺槐这一宝贵的自然资源必将在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本书的出版,希望能够为相关研究者、管理者和实践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共同推动刺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发展。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我迷上了关于植物学史和物种迁徙的书籍,总觉得了解一个物种的过去和它如何在世界各地扎根的故事,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在。 《刺槐资源评价与引种研究》这个书名,让我立刻联想到刺槐这种植物的传播和演化历史。 我尤其好奇,这本书会不会追溯刺槐最初的起源,以及它如何一步步走向世界各地?“资源评价”可能不仅仅是关于它现在的经济价值,而是包含了一种历史的视角,比如在过去,人们是如何认识和利用刺槐的?它的生态习性是如何被发现和研究的?而“引种研究”部分,我想象它会详细介绍在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尝试将刺槐引入新大陆或新地区的具体过程,包括遇到的困难、成功的原因,以及对当地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 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历史性的案例,比如某位探险家或植物学家是如何发现并推广刺槐的,或者在某个国家,刺槐是如何成为重要的经济树种的。 这种跨越时间维度的叙述,能让我从一个更广阔的视角去理解刺槐这个物种的生命力,以及人类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这比单纯的科学数据分析更具吸引力。

评分

我最近在翻阅一些关于林业经济的书籍,希望能找到一些关于速生林材替代品的资料,毕竟现在对木材的需求量一直很大,而且价格也时常波动。偶然看到了《刺槐资源评价与引种研究》这本书的书名,当时就心生好奇。虽然我不是专门研究刺槐的,但“资源评价”和“引种研究”这两个词让我觉得这本书可能触及到一些我感兴趣的领域。比如,它会不会提到刺槐在不同地区的生长潜力,或者它在适应性、抗逆性方面的表现?我尤其关心的是,如果刺槐作为一种经济林木,它的经济价值如何?是否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能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其他木材资源的压力?或许它会详细分析刺槐的经济效益,比如生长周期、木材产量、用途开发等,这些都是我作为一名关注林业经济发展的读者非常想了解的。同时,关于“引种研究”,我猜测书中会探讨将刺槐引入新地区时需要考虑的各种因素,比如气候、土壤条件,以及对当地生态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这些信息对于了解如何科学有效地推广和利用一种新的林业资源至关重要,也能帮助我更好地评估刺槐在不同地理环境下作为经济林的潜力和可行性。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改变我们对某些常见植物认知的书籍情有独钟。许多时候,我们对身边司空见惯的事物缺乏深入的了解,比如那些默默生长在路边、田野里的树木。《刺槐资源评价与引种研究》这个书名,在我看来,就好像一把钥匙,能打开一扇关于刺槐这种植物的全新认知之门。我很好奇,这本书会如何“评价”刺槐这种资源?是仅仅从木材产量和经济价值的角度出发,还是会更全面地审视它的生态价值?比如,刺槐是否对土壤有改良作用?是否是重要的蜜源植物,对养蜂业有什么贡献?再者,“引种研究”这个部分,让我联想到它可能涉及科学的育种技术、栽培方法,以及在不同生态系统中进行试验和推广的经验。我相信,对于任何一个希望了解并可能利用一种植物资源的人来说,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信息。它或许会为我们提供关于刺槐在地理分布、品种选择、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实用指导,帮助我们理解如何更好地“驾驭”这种植物,让它发挥更大的价值,而不是仅仅将其视为一种普通的树种。

评分

我对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的议题非常关注,并且经常思考如何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刺槐资源评价与引种研究》这本书的书名,虽然看起来有些专业,但我从中看到了它可能蕴含的关于“可持续利用”的理念。我想象,“资源评价”不仅仅是评估刺槐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考察它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比如它是否能够改善土壤肥力,是否是某些生物的栖息地,或者它在固碳、涵养水源方面的贡献。而“引种研究”部分,我猜想书中会非常重视“科学性”和“审慎性”。它是否会探讨在引种过程中,如何评估刺槐对当地原有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如何避免其成为入侵物种,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种植方式,最大化其生态效益,同时最小化其负面影响?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刺槐在生态恢复、荒漠化治理等方面的应用案例,或者阐述如何通过优化种植模式,使刺槐林既能产生经济效益,又能提升生物多样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些内容对于我理解如何利用一种植物资源来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评分

我在工作中经常需要处理一些关于农业推广和技术引进的案例分析,其中涉及到如何评估一种新技术的潜在效益和风险。《刺槐资源评价与引种研究》这本书的书名,让我觉得它可能包含了许多与此相关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分析。特别是“资源评价”这一块,我想象它会包含一套严谨的评估体系,用来衡量刺槐在不同环境下的生长表现、材积、品质,甚至是它在应对病虫害、干旱等不利条件时的韧性。这对于判断刺槐是否适合在某个特定区域进行大规模种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引种研究”,则可能深入探讨了跨区域引种时所面临的挑战,比如外来物种的潜在入侵风险,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选育和栽培技术,最大程度地规避这些风险。我会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展示在不同地区成功引种刺槐的经验,以及在引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这些内容对于我撰写相关的技术推广方案,或者评估类似项目具有很高的借鉴意义,能让我从更宏观和更具操作性的角度去理解资源开发与利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