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从红星胡同到“798”
定价:46.00元
售价:33.6元,便宜12.4元,折扣73
作者:那日松
出版社: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0-01
ISBN:978751220450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3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摄影新批评丛书》以跨学科的视角对中国当代摄影的现象和特征进行梳理和思考,以摄影批评、摄影史研究、随笔以及访谈等灵活多样的文本样式,全面呈现中国摄影历史与现状的文化图景。本书为《摄影新批评丛书》之一。从编辑到主编,从媒体人到策展人,从体制内到体制外,从红星胡同到“798”,全书通过策展人那日松二十年摄影从业生涯的回顾,以亲历者的视角,还原了中国摄影近二十年来的一些重大节点。其中,既有作者作为媒体人的采访、随笔,也有作者作为策展人的被访、评论,一段平常而又波澜起伏的人生经历,几许对中国摄影良性健康发展的期望,这是个人的从业生涯,也是中国摄影前行的印记。
目录
003 序
辑摄影的故事
016在“红星茶座”的日子里
020 2001年,我和《摄影之友》
022《 PHOTO》杂志中文版的故事
第二辑在路上
030策展人要突显和提升作品的品质
040映画廊更像是一个“媒体”
044影像专题:对话那日松
052向摄影致敬
066技术之美
070观念摄影,我们缺的不是一般多
078中国摄影市场还处在自娱自乐的阶段
082中国的影像市场缺的不是画廊
084策展人像导演,创意要不断打磨
088在路上—那日松访谈
112那日松:当摄影来敲门
126映画廊主人与他的“明星”猫
第三辑评论与随笔
134漫话中国摄影节
142风的旅人—《四季—西藏农民的日常生活》策展前言
146影像的力量—《紫禁城国际摄影大展作品集》后记
148你的眼睛已经睁开了—《像素》期卷首语
152八月的朋友和奇迹—《像素》第二期卷首语
156冬季里的影像风景—《像素》第三期卷首语
160没有画册,你算是摄影家吗?—《像素》(第五、六期)合刊卷首语
164没有风光,只有风景…… —《不一样的风景》展览前言
166纪实与虚构—解读欧阳星凯的“洪江古镇”
168那些阳光灿烂的影像—《八十年代中学生》画册后记
172《 八十年代中学生》展览侧记
176闲话“大理摄影节”
180象乱—《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当代影像特展》前言
182失落的灵魂,在荒野中重生—《失落园》摄影展前言
184故乡的路—《故乡的路—少数民族摄影师联展》前言
186如何观看—关于中国的少数民族摄影师
188影像游牧者:巴义尔—《蒙地色彩》画册前言
192透过藏纸的影像—《印像德格》摄影展前言
194在“市场”的大门前
196观念”来自你的真实感受
198“ 真诚”的摆拍—1949年至1978年中国肖像摄影
202中国摄影人的“奴性”
204中国摄影:一个坏的时代,一个好的时代
第四辑摄影师
210吕楠:好东西是在沉默中完成的
216卢广:勇敢的心在寻找中国真相
220北侠黑明
224摄影之狼—阿音
228王搏:永不放弃希望的人
238汪芜生:大隐隐于市
242王建军:中国西部摄影
252城市里的梦境与现实—陆元敏
260一个关于职业摄影记者的话题—访雍和
266老黄不“黄”—记首届中国大赛金奖获得者黄旭升
272时光深处的文化之旅—李玉祥
276美女与摄影师
294贾育平:“美”不胜收的摄影人生
296肖全:理想主义的影像见证
306金平的创作与收藏
308真实的背后—赵铁林访谈
316再忆赵铁林
320怀念张谦
324纪念西方
326林然:时间空间的影像实验
340观念十八度灰—徐勇访谈
348西藏腹地旅行记
作者介绍
那日松,北京798映艺术中心/映画廊艺术总监。《像素》杂志主编。曾多次担任外摄影节策展人。策划多个大型摄影展览。主编和策划多本重要摄影书籍、画册。
文摘
序言
在未读《从红星胡同到“798”》之前,我脑海中已经勾勒出了无数种可能。那日松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沉静的力量,让人联想到那些埋藏在时光深处的故事。而“红星胡同”,这个充满烟火气的名字,仿佛自带一种温度,勾勒出我童年记忆里,或者长辈口中那些充满人情味的老北京景象。我可以想象,那里有孩子们在嬉戏打闹,有街坊邻居的闲聊,有日子缓缓流淌的安详。而“798”,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存在,它是当代艺术的集散地,是创意与灵感的碰撞场,是现代都市的符号,代表着前卫、时尚、与国际的接轨。这两个意象的结合,让我感到一种强烈的视觉和情感冲击。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极其个人化、同时又具有时代意义的方式,来讲述这段从过去到现在的转变。或许,作者会在这本书中,将红星胡同的温暖与“798”的活力巧妙地融合,用他的视角,去解读城市变迁的轨迹,去探索艺术的生命力,去回溯那些被时光淹没却依然鲜活的记忆。这不仅仅是一次地理的迁移,更可能是一次精神的抵达,一次对自我身份和文化根源的追寻。
评分我一直觉得,伟大的作品往往蕴含着作者对生活最深切的体悟和对时代的独特视角。《从红星胡同到“798”》这个书名,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一种强烈的对比和跨越。红星胡同,它天然就带着历史的厚重感,带着老北京独特的韵味,那里承载着多少寻常百姓的喜怒哀乐,多少淳朴的生活习俗。而“798”,则是现代艺术的代名词,是充满创意、前卫、甚至有些叛逆的象征,它代表着一种新的审美,新的生活方式,以及与世界对话的窗口。这两个极具代表性的地点,被那日松串联在一起,让我不禁好奇,这中间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这是否仅仅是地理位置上的变迁,还是作者个人生命经历的写照?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读到他对这两种截然不同文化符号的深刻解读。他是否会描绘出胡同里那些被时光雕刻的痕迹,那些淳朴的情感?又是否会展现“798”里那些充满激情的艺术碰撞,那些先锋的设计理念?这不仅仅是一本书名,更像是一条时间轴,一个文化坐标,一个引人深思的故事的起点,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这条轴线上,在那日松的笔下,究竟展开了怎样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
评分“798”,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工业遗存的粗犷与当代艺术的精致并存的奇妙碰撞。而“红星胡同”,则瞬间将我拉回到了充满温情的过去,那些蜿蜒曲折的小巷,那些低矮的平房,那些邻里间熟悉的笑脸。当这两个意象被那日松用一本书名《从红星胡同到“798”》连接起来时,我的好奇心被彻底点燃。我猜想,这本书或许不是一本单纯的写景散文,也不是一本纯粹的艺术评论,而更像是一部跨越时空的个人史诗,一段关于城市演变与个人成长的宏大叙事。作者在那日松,他的人生轨迹是否就如同从一条蜿蜒的小巷走向一个充满活力的艺术中心?他在红星胡同里经历了怎样的童年,又是在怎样的契机下,与“798”结下了不解之缘?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看到他如何用细腻的笔触,捕捉胡同里的生活气息,那些细微的声响、气味,以及人情味。同时,我也好奇他如何理解“798”作为当代艺术的载体,它所代表的意义,它如何吸引着无数的创作者和观众。这本书,会不会像一把钥匙,打开我通往一个未知世界的大门,让我得以窥见一个时代变迁的侧影,以及一个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沉浮与蜕变?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串联起过去与现在、传统与现代的叙事充满兴趣。《从红星胡同到“798”》这个书名,恰恰戳中了我的这一点。我想象这本书不会仅仅停留在简单的空间转换,而是会深入挖掘这两个地标背后承载的文化基因和时代精神。红星胡同,它代表的不仅仅是地理位置,更是那个时代的生活方式、人际关系、价值观念。它可能隐藏着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一群人的故事,一代人的成长轨迹。而“798”艺术区,它的出现则标志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转型,文化艺术的繁荣,以及与国际接轨的步伐。这两个看似截然不同的“点”,却被“从……到……”这样一条线索串联起来,这本身就充满了一种张力。我期待作者能够在这本书中,用他的笔触,描绘出这种张力如何在个体生命中体现,如何在社会变迁中演化。或许,书中会穿插着一些历史的碎片,一些人物的访谈,一些作者亲身经历的感悟。我甚至能预想到,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过往与书中的描绘进行对照,去寻找那些被遗忘的、被忽略的,但却同样珍贵的记忆。这本《从红星胡同到“798”》,在我看来,很可能是一部关于时间、空间、记忆和身份的深刻探索。
评分那日松,一个名字里就透着几分历史沉淀和艺术气息的作者,当我知道他出了新书《从红星胡同到“798”》时,内心涌起一股强烈的期待。虽然我还未曾有机会翻开这本书,但仅凭书名,我便能想象出它可能蕴含着怎样的故事。红星胡同,这四个字仿佛自带温度,勾勒出老北京城根儿下寻常巷陌的烟火气,那是多少代人记忆里最温暖的底色。在那里,或许有儿时的嬉戏打闹,有邻里间的淳朴情谊,有那些不为人知的岁月痕迹。而“798”,又是另一番景象,那是当代艺术的聚集地,是无数创意和梦想碰撞的火花之地,是时尚、先锋、国际化的代名词。从一个朴实无华的胡同,到一个充满现代活力的艺术区,这之间的跨越,该是怎样的一段旅程?那日松,这位作者,他是否曾在这两个截然不同的空间里生活,或者,他又是以怎样的视角去观察和记录这一切?我脑海中不禁勾勒出无数画面:晨曦微露时,红星胡同里炊烟袅袅,老人摇着蒲扇闲聊;傍晚时分,“798”里灯火阑珊,艺术家们在画室里挥洒灵感。这本书,会不会是作者对时代变迁的深刻洞察,是对城市发展进程的细腻描绘,抑或是他个人成长经历与艺术追求交织的独特叙事?光是想象,就觉得引人入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