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推動生命係列:我們為什麼會生病
定價:49.00元
作者:【美】倫道夫M.尼斯 【美】喬治C.威廉斯
齣版社:湖南科技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535795038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我們為什麼會衰老?我們為什麼疼痛?我們為什麼會嘔吐?
這是近50年來在生物醫學領域裏寫的很重要的一本書……關於我們的身體為什麼這樣對創傷和疾病作齣反應的有說服力的探索。大多數人都知道達爾文學說,但是現在,在一個新的考察進化論和醫學的領域裏,尼斯和威廉斯博士指齣疾病的許多方麵不過是演化過程的副作用。事實上,人類和他們的敵人——病毒、細菌和寄生蟲之間不斷的戰爭——確實是一場進化史中的軍備競賽。
《我們為什麼會生病》是《*推動叢書》生命係列其中之一,讀這本書總能發齣“啊,居然是這樣?”“太神奇,20年前的預測成真瞭!”的驚嘆,讀完抑製不住想要推薦給更多人。強烈推薦給醫學工作者、關心孩子健康的父母們閱讀。
2018年新版的《*推動叢書》全新設計瞭版式、封麵,提升瞭閱讀體驗,讓讀科普不再艱難。隨書附贈價值39.6元由汪潔、吳京平掰開揉碎,帶你懂科學好書的《經典科普解讀課》6摺券。內容提要
有沒有想過人為什麼會發燒、發炎?孕婦的“晨吐”是什麼原因?為什麼許多人小時候不愛吃青菜,長大之後就愛吃瞭?焦慮、抑鬱和精神疾病這麼糟糕,自然選擇為什麼留下瞭它們?
演化理論是人類理解自然規律的重大突破。人是演化的産物,人類健康的方方麵麵自然也遵循演化規律。主流生物醫學探究疾病的生理過程、分子機製,進而對癥、精準治療。在本書中,作者主張從演化的視角審視人體、疾病、衰老等健康議題, 彆開生麵,旁徵博引,啓發思考,對廣大普通讀者及專業人士都不無裨益。
“沒有演化之光,醫學的一切問題都無法得到理解。”讀過本書,相信你看待人體與疾病的眼光會有所不同,對演化理論也會有更深入的瞭解。目錄
目錄
章 疾病之謎
第2章 自然選擇産生的演化
第3章 感染病的體徵和癥狀
第4章 不斷升級的“軍備競賽”
第5章 受傷
第6章 毒素:生生不息,無處不在
第7章 基因與疾病:缺陷、脫軌以及妥協
第8章 衰老是青春的代價
第9章 演化的曆史遺産
0章 文明病
1章 過敏反應
2章 癌癥
3章 性與生育
4章 精神病是病嗎
第 15章 醫學的演化
注釋
再版後記作者介紹
喬治·C. 威廉姆斯:美國演化生物學傢。生前是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的生物學教授。由於其對演化生物學的貢獻,1999年與E.邁爾、J.M.史密斯榮膺“剋拉福德奬”。道金斯稱其為“美國受尊敬的演化生物學傢之一”。
倫道夫·M. 尼斯:醫生、演化生物學傢。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演化與醫學中心主任。
譯者簡介
易凡:1946年入湘雅醫學院學習,現已退休,原湖南醫科大學(中南大學)學報副編審。
禹寬平:大學教師,遺傳學專業。
校者簡介
傅賀:伊利諾伊大學微生物學博士,現在佐治亞大學海洋科學係從事微觀海洋學研究。之前譯有《消失的微生物》。
葉凱雄:康奈爾大學營養學博士,現在康奈爾大學生物統計和計算生物學係從事博士後研究。研究方嚮包括人類演化、飲食適應和個性化營養。文摘
序言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我們對“生病”這件事的理解,可能真的被許多傳統的醫學觀念所局限瞭。作者提齣的“推動生命”的視角,讓我眼前一亮,仿佛打開瞭一扇通往全新認識的大門。他並沒有簡單地將疾病視為身體的“故障”,而是將其置於更廣闊的生命演化和社會文化背景下進行審視。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關於“炎癥”的討論,過去我總覺得炎癥就是需要立刻消除的敵人,但作者卻提醒我們,許多炎癥反應其實是身體在麵對外界威脅時的一種必要防禦機製,它在驅動身體修復和適應的過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這種“辯證”的看待疾病的方式,讓我開始反思,我們是否過於依賴藥物去“壓製”癥狀,而忽略瞭身體自身的智慧和力量。書中對“權衡”的闡述也極具啓發性,很多時候,我們身體的某些“缺陷”或“易感性”,可能恰恰是在漫長演化過程中,為瞭應對其他更嚴峻的生存挑戰而做齣的“妥協”。這讓我不禁思考,是不是我們當前對健康的定義,也需要更加包容和多元化?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我其實有些好奇,特彆是“推動生命係列”這個前綴,讓人覺得作者似乎要從一個更宏觀、更根本的角度來探討生命現象。而“我們為什麼會生病”這個問題,更是直擊人心,無論年齡大小、無論健康狀況如何,我們都會在人生的某個階段思考這個問題,甚至是親身體驗。我一直以來都對醫學和生物學的交叉領域很感興趣,尤其是那些能解釋我們身體運作機理,以及疾病如何侵襲我們的深層原因的書籍。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顛覆我原有認知的觀點,不僅僅是關於病菌、遺傳,而是能從一個更廣闊的生命演化、環境適應的視角來解讀“生病”這件事。也許它會告訴我,生病並非全然的壞事,而是在生命演進過程中,某些環節的必然産物,甚至是某種適應性策略的副産品。我尤其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將如此宏大而又個體相關的議題,用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呈現齣來的。是嚴謹的科學論證,還是生動的故事敘述?亦或是兩者的巧妙結閤?我希望能在這本書裏找到答案,並獲得對自身健康更深刻的理解。
評分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不僅僅提供瞭一種看待疾病的新視角,更重要的是,它引導我反思瞭我們與自身身體的關係,以及我們與所處環境的關係。作者並沒有給齣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而是鼓勵我們去理解身體的復雜性,去擁抱生命的自然規律。我特彆欣賞他對於“風險”和“收益”之間權衡的闡述,很多時候,我們為瞭規避某些疾病的風險,可能會付齣巨大的代價,甚至是以犧牲生活質量為代價。這本書讓我學會瞭更加辯證地看待健康和疾病,認識到很多時候,所謂的“生病”並非是純粹的負麵事件,它可能是生命在復雜環境中尋求平衡和適應的一種方式。這種開放性的思維方式,讓我感覺豁然開朗,也讓我對未來的健康管理有瞭更積極的態度。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風格和論證方式,給我留下瞭極其深刻的印象。作者的語言並非枯燥乏味的科學術語堆砌,而是充滿瞭洞察力和人文關懷,他能夠將極其復雜的生物學原理,用一種既嚴謹又不失趣味的方式娓娓道來。讀的時候,我常常會停下來,反復咀嚼他提齣的某些觀點,並且會情不自禁地將書中的內容與自己生活中的經曆聯係起來。例如,他關於“細菌共生”的論述,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曾經對“細菌”的負麵認知,瞭解到它們在維持我們身體健康方麵的關鍵作用,甚至是我們自身演化的一部分。這種“宏大敘事”與“個體體驗”的結閤,讓這本書讀起來既有學術的深度,又不失大眾的可讀性。作者的思維方式也非常跳躍,他能夠從進化的視角、社會的角度、甚至是曆史的角度,多維度地去剖析“生病”這一現象,這種跨學科的整閤能力,正是我們當下迫切需要的。
評分坦白說,這本書的內容對我來說,是具有顛覆性的。我一直以來,對於“健康”的理解,都比較簡單直接,認為沒有病就是健康。但這本書讓我認識到,健康的概念遠比我想象的要復雜和動態。作者提齣的“適者生存”在疾病麵前的另一麵——“不適者生存”,或者說,正是某些“不適”推動瞭生命在復雜環境中前行,這個觀點讓我對生命的多樣性和韌性有瞭全新的認識。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現代文明病”的探討,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矛頭指嚮不良的生活習慣,而是將其歸因於我們身體在適應劇烈變化的現代環境中所産生的“滯後性”。這種更具係統性的分析,讓我能夠更平靜地看待一些睏擾我的健康問題,也讓我開始思考,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中,更好地與自己的身體和諧相處,而不是一味地去“對抗”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