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基础 设计 制造工艺
定价:42.00元
作者:(日)电子信息通信学会 组编,岩田 穆,角南英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1-01
ISBN:978703020278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共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基础设计篇,主要介绍VLSI的特征及作用、VLSI的设计、逻辑电路、逻辑VLSI、半导体存储器、模拟VLSI、VLSI的设计法与构成法、VLSI的实验等;下篇为制造工艺篇,主要介绍集成工艺、平板印刷、刻蚀、氧化、不纯物导入、绝缘膜堆积、电极与配线等。
本书内容丰富,条理清晰,实用性强,既可供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研发和设计人员及半导体生产单位管理人员使用,也可作为各院校集成电路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及教师的参考书。
目录
上篇 基础与设计
章 VLSl的特征及任务
1.1 VLSl的概念与基本技术
1.1.1 VLSl的基本技术与发明
1.1.2 学科体系
1.2 VLSl的种类
1.2.1 按功能分类
1.2.2 按器件分类
1.3 半导体技术路线图
1.4 对系统的影响
1.4.1 计算机系统
1.4.2 通信网络系统
1.4.3 数字家电系统
第2章 VLSl的器件
2.1 VLSl的构成要素
2.2 MOS晶体管
2.2.1 MOS的基本构造
2.2.2 MOS的工作原理与工作区域
2.2.3 MOS的电流电压特性
2.2.4 MOS的器件模型
2.2.5 MOS的等效电路模型
2.3 二极管
2.4 电阻
2.5 电容
2.6 电感
2.7 器件隔离
2.8 布线
2.8.1 多层布线
2.8.2 布线电容
2.9 VLSl技术的比例缩小法则
第3章 逻辑电路
3.1 CMOS逻辑电路
3.1.1 倒相器
3.1.2 NAND门
3.1.3 NOR门
3.1.4 传输门
3.1.5 选择器
3.1.6 异或门
3.1.7 CMOS复合门
3.1.8 时钟CMOS逻辑电路
3.1.9 动态CMOS逻辑电路
3.1.10 电流型逻辑电路
3.2 CMOS逻辑电路的工作速度
3.2.1 门延迟时间
3.2.2 布线的延迟时间
3.3 CMOS逻辑电路的功率消耗
3.3.1 CMOS逻辑电路消耗功率的因素
3.3.2 CMOS-VLSl的功率消耗
3.4 控制电路
3.4.1 寄存器
3.4.2 同步系统
3.4.3 计数器
第4章 逻辑VLSl
4.1 数字运算电路
4.1.1 加法运算
4.1.2 减法电路
4.1.3 乘法运算
4.2 时钟的发生与分配
……
第5章 半导体存储器
第6章 模拟VLSI
第7章 无线通信电路
第8章 VLSI的设计方法及构成方法
第9章 VLSI的测试
下篇 制造工艺
0章 LSI的制造工艺及其课题
1章 集成化工艺
2章 平版印刷术
3章 腐蚀
4章 氧化
5章 掺杂
6章 淀积绝缘膜
7章 电极和布线
8章 后工序——封装
引用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让我看到了集成电路设计的宏大图景。在阅读之前,我总觉得集成电路就是一些小的芯片,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意识到,这背后是一个庞大而精密的系统工程。它涵盖了从材料选择、器件设计,到电路布局、制造工艺,再到测试验证等一系列复杂而精细的环节。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摩尔定律”的探讨所吸引,它让我看到了技术进步的惊人速度,以及背后无数科学家和工程师的辛勤付出。书中对不同工艺技术的介绍,比如CMOS、FinFET等等,让我对集成电路的演进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虽然有些技术细节我一时半会儿还无法完全理解,但它已经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了一个清晰的脉络。这本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它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引导,让我学会了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地去分析和理解事物。我感觉自己仿佛站在了一个巨人的肩膀上,看到了一个更加广阔的科学世界。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整体感受,可以用“厚积薄发”来形容。它不像那种速成类的读物,上来就告诉你“秘籍”,而是需要你沉下心来,一点一点地啃。一开始,那些基础的概念,像是打开新世界的大门,让我看到了很多之前从未接触过的领域。特别是关于材料科学和物理特性的讲解,虽然有些地方需要反复阅读才能理解,但一旦理解了,就会觉得豁然开朗。书中的一些章节,会涉及一些复杂的数学推导,对于我这种数学功底不是很扎实的人来说,确实是个不小的挑战。但我发现,作者在讲解这些数学公式的时候,都会尽量结合实际的物理意义,让我知道这些公式到底代表着什么,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抽象的计算上。我尝试着去理解一些工艺流程的细节,比如光刻、蚀刻等,作者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将这些原本非常抽象的过程具象化,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它们是如何一步步实现微观世界的构建的。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让我学会了如何分析问题,如何寻找解决方案。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可以说是我读过的技术类书籍中非常出彩的一个。作者似乎非常清楚读者可能遇到的困惑,所以在内容编排上循序渐进,逻辑性极强。它不像某些书籍那样,上来就抛出一堆高难度概念,而是从最基础的物理原理讲起,一步步深入到复杂的集成电路设计和制造工艺。我特别欣赏它对每一个概念的阐述都非常到位,往往会先给出清晰的定义,然后通过生动的例子进行解释,最后再给出相关的数学模型。这让我感觉学习过程非常顺畅,每一个知识点都能牢牢地掌握。而且,书中还穿插了许多历史发展的小故事,讲述了那些伟大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是如何一步步推动集成电路技术前进的,这不仅仅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更让我体会到了科学研究的艰辛与伟大。我尝试着去复现书中的一些简单例子,虽然过程有些曲折,但每一次成功都让我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感。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位引路人,它点燃了我对这个领域的兴趣,让我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我期待着能够通过这本书,逐渐建立起对集成电路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
评分我感觉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开始更加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电子产品,思考它们内部是如何工作的,是如何实现各种功能的。这种好奇心,让我对科技产生了更深的敬畏。书中对EDA工具的介绍,虽然没有深入到具体的操作层面,但已经让我对现代集成电路设计流程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知道那些复杂的芯片是如何被设计出来的。而且,作者在讲解过程中,并没有过分地强调某个单一的技术点,而是将其置于整个集成电路发展的宏观背景下进行阐述,这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技术之间的联系和演变。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那些关于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领域的讨论,让我看到了集成电路技术无限的可能性。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学习一项技术,不仅仅是掌握技能,更重要的是理解其背后的原理和发展脉络,以及它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评分这本书,我拿到手上沉甸甸的,厚实的书页散发出油墨的清香,就好像一位饱经风霜的智者,静静地等待着我去揭开它的神秘面纱。说实话,刚翻开的时候,扑面而来的专业术语让我有些眩晕,那些密密麻麻的电路图和公式,仿佛一道道高深的符咒,考验着我这个初学者。但我并没有被吓退,反而激起了我内心深处的好奇心。我开始尝试着去理解那些图示的含义,去推敲公式背后的逻辑。虽然很多地方 still 让我一头雾水,但时不时冒出来的“ aha!”时刻,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真的让人无比欣喜。我尤其喜欢书中的一些插图,它们用很形象的方式展示了那些抽象的概念,比如把复杂的晶体管比作水龙头,把电流比作水流,一下子就让我理解了许多之前难以 grasp 的知识点。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时候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耐心细致地讲解每一个概念;有时候又像一位激情四溢的工程师,用充满活力的语言描绘着集成电路的魅力。虽然它更多的是在探讨理论,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对实际应用的憧憬,让我感受到了科技的魔力,也让我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了期待。我希望在接下来的阅读中,能够逐渐掌握这些知识,为将来在相关领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