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航空史:从原始飞行器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9787509213551

世界航空史:从原始飞行器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978750921355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航空史
  • 飞行器
  • 军事航空
  • 二战
  • 航空技术
  • 历史
  • 交通
  • 科普
  • 战争
  • 飞机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市场出版社
ISBN:9787509213551
商品编码:29623177413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5-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世界航空史:从原始飞行器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定价:60.00元

售价:43.8元,便宜16.2元,折扣73

作者:〔英〕罗伯特·杰克逊(Robert Jackson)

出版社:中国市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5-01

ISBN:978750921355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从人类飞翔的梦想到飞机大量用于战争,从*早的人工飞翼到飞行上百小时、航程上万千米的无人战机,一部世界航空史就是人类飞向蓝天、飞向梦想的历史……百幅珍贵插图,生动精彩叙述,再现人类飞天之路。★★★★★推荐购买:《世界航空史:从喷气机时代到未来之翼》★★★★★

内容提要

几个世纪以来人类做出的所有重大技术进步中,航空可以说是*为重要的。通过400多张照片和插图展示了有关人类征服天空欲望的设计别致、用尽一切可用资料的研究集成。

目录

1 飞翔之梦 
没有人能够准确知道人类何时次飞上蓝天。古时候的传说中夹杂着有关飞行生物和飞行机器的故事,而在很多年里伪科学将这些作为失去的文明了解飞行奥秘的“证据”。一组名为哈卡沙(Halkatha)的巴比伦法律文件据报道包含一段这样的文字:“操作一架飞行机器是一大特权。飞行的知识为古老,是远古众神为挽救生命的馈赠。”另一部零碎的巴比伦文本——《伊塔那史诗》(Epic of Etana)——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到前2400年,描述的似乎是一位牧人飞跃中东的故事,而带他飞翔的是一只他救的鹰。一个类似的传说,时间大约是公元前1500年,包含一位名叫卡乌斯(Kawus)的波斯皇帝。

2 动力飞行先锋:1900—1914 
虽然想要成为飞行员的人们在19世纪后期争相试验各种类型的内燃机,但真正促使载人飞行出现技术革命的是1876年由尼古劳斯·冯·奥托(Nikolaus von Otto)展示的四冲程汽油发动机。

3 战争及和平用途的飞艇 
19世纪后半叶,乘热气球飞行已成为富人广泛接受的消遣娱乐方式。不仅如此,气球也被证明可服务于军事用途,特别是在美国内战中,它们成为观察敌情的重要手段。不过,虽然尝到飞行带来兴奋和喜悦的人群稳定增长,还是有人不感到满足。他们知道在气球里的人不可能真正掌控他的新环境;人们能够爬上云端并安全地返回,但他们落在哪里取决于变幻莫测的风向。直到一位飞行员掌握了操纵气球的一些手段,能够指引气球按照他的选择飞行,对天空的征服才开始成为现实。

4 雄鹰的坠落:世界各地的航空活动 
1914年8月,德国的帝国空军有246架飞机、254名飞行员和271名观察员。其中,有33个战场飞行小队(field flight sections),每个小队有6架飞机;8个要塞飞行小队(fortress flight sections),每个小队有4架飞机。前者归入军队的直接作战控制,一个小队指派给每个单独的部队指挥部,还有的编入作战军团;后者执行的任务是保卫沿着德国边境筑有防御工事的市镇。这些飞机中有大约一半是“鸽”式的,在战前的几年由几家公司——其中包括信天翁(Albatros)、哥达(Gotha)、鲁姆普勒(Rumpler)和德意志飞机工厂(DFW)——大量生产。没有武装的“鸽”式单翼机高飞行速度为96千米/小时(60英里/小时)。其他服役的飞机类型都为双翼机,其中包括德国通用电力公司B.II型(AEG B.II),“信天翁”B.II型,阿维亚迪克B.I、B.II型(Aviatik B.I、B.II)和DFW B.I型。

5 环游世界 
格林尼治时间1919年7月6日下午1点54分,英国硬式飞艇R.34号俯冲向位于纽约米尼奥拉机场的停泊处,完成从东到西横跨大西洋的飞行。它108个小时12分钟前离开苏格兰的伊斯特褔琛(East Fortune),斯科特(G.H. Scott)少校担当这次飞行的指挥。飞艇上还有指挥英军飞艇部队的麦特兰德(E.M. Maitland)准将、一只小猫、一名偷乘者和一位名叫巴兰缇尼(Ballantyne)的飞行员。7月10日,这艘飞艇出乎意料地到达它的目的地,在接受了三天的招待和新闻采访后,它悄悄地返航。7月17日上午6点56分,在经历了75小时2分钟的飞行后,它到达英国诺福克的普勒姆,完成了往返大西洋飞行之旅。

6 飞行的力量 
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两个十年里,动力更为强劲的发动机的发展使得世界主要国家的空军参与到不断打破纪录的演习训练之中,推动飞行距离、持续时间、高度和速度到达已有技术的极限。这些训练将对未来军用和民用飞机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后来的一些飞机直接起源于专门为打破纪录而生产的机型。就长距离飞行而言,英国皇家空军在这一时期一马当先。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开始,皇家空军的海外行动就以一系列打破纪录的远程飞行为特点,这使得参与其中的全体机组人员获得了大量飞越困难地形的航行经验。

7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航空 
1939年3月,德国肢解了捷克,对英国和法国来说很清楚的一点是:他们对德国的妥协政策不再是上策。虽然稍晚了一些,但英国和法国的总参谋部终还是坐到一起制定针对轴心国(后来由德国和意大利组成)的共同防卫策略。德国攻陷捷克后,很快在1939年4月入侵阿尔巴尼亚。此时,如果德国攻击波兰,英国和法国卷入战争的可能性赫然耸现。

作者介绍

罗伯特杰克逊曾经是一名飞行员和飞行教练。现在是一位军事、海军、飞行事务的全职作家,他已出版80多部专著。

文摘


序言



编织天空的梦想:一部探索人类征服天空史诗的恢弘画卷 自古以来,飞翔的渴望便深深烙印在人类文明的基因之中。它如同一个永恒的梦境,驱动着无数先哲、发明家和冒险家,在探索未知的领域中不断求索。本书《世界航空史:从原始飞行器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正是这样一部宏大的史诗,它以细腻的笔触,将人类从仰望星空到驾驭气流,最终翱翔天际的千年奋斗历程,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呈现在读者面前。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技术梳理,更是一次对人类智慧、勇气与梦想的致敬,它勾勒出一条从原始的幻想,到笨拙的尝试,再到真正掌握飞行的壮丽曲线,最终将天空变为人类活动舞台的伟大变革。 本书的叙事并非从某个确切的日期或某项具体发明开始,而是回溯至人类最古老的童年时期,那时的飞翔,不过是遥不可及的神话传说和孩童的奇思妙想。在蒙昧的时代,人们将飞翔的能力赋予了神祇、传说中的生物,或是通过模仿飞鸟的形态来寄托对天空的向往。这些早期对飞翔的朦胧憧憬,如同种子一般,埋藏在人类文明的土壤里,等待着合适的时机破土而出。我们可以想象,在那些星光璀璨的夜晚,原始部落的先民们仰望着翱翔的雄鹰,心中涌动着怎样的羡慕与渴望。这些来自遥远过去的微弱火花,却成为后来熊熊燃烧的航空梦想的源头。 随着人类文明的逐渐发展,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也日益加深。古希腊的智者们,如亚里士多德,开始尝试用理性去解释飞行的现象,尽管他们的结论未必完全准确,但这种基于观察和逻辑的思考,已经标志着人类从纯粹的幻想走向了对现实世界的探索。在中国,古代的工匠们则以更加务实的方式,制造出了诸如孔明灯这样的早期飞行器。这些看似简单的装置,却是人类试图利用自然力量,克服重力束缚的早期大胆尝试。虽然它们还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载人飞行,但其背后所蕴含的创新精神和对空气动力学的初步探索,却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这位伟大的艺术家和科学家,以其超凡的洞察力,对鸟类的飞行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研究。他绘制的无数飞行器草图,充满了前瞻性的设计理念,例如拍打式翅膀的设计,以及对空气动力学原理的初步构想。达·芬奇的贡献,不仅在于他前无古人的设计,更在于他将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用严谨的态度去研究自然,并将其转化为机械设计的蓝图。他所设计的旋翼机、滑翔翼等,即便在当时无法实现,却无疑是人类对飞行器械的一次次大胆想象和概念性突破,预示着未来航空发展的方向。 然而,真正的突破,需要跨越理论到实践的鸿沟。18世纪,人类终于开始掌握了利用热空气或轻于空气的气体的原理,制造出真正能够升空的飞行器。蒙特哥尔菲埃兄弟的热气球,无疑是航空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当巨大的丝绸球囊载着人类第一次升入空中时,那种震撼和喜悦,足以改变人类对自身能力和宇宙认知的边界。随后的氢气球,则以其更高的升力和更长的续航能力,将人类带到了更远的天际。这些早期飞艇的出现,虽然还受制于风力和操控的限制,但它们无疑打开了人类进入天空的大门,让“飞天”从梦想变成了现实。 进入19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内燃机技术的成熟,为制造更复杂、更强大的飞行器提供了可能。硬式飞艇的出现,以其坚固的骨架和充气的气囊,大大增强了飞艇的稳定性和载重能力。齐柏林飞艇的辉煌时期,曾一度成为连接大陆、运输货物和乘客的空中巨舰。它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军事应用,更是将飞艇的战略价值推向了新的高度,尽管其脆弱的结构也暴露了其在战争中的致命弱点。 然而,真正颠覆性的革命,源于对固定翼飞行器的探索。摆脱了气囊的束缚,利用机翼产生的升力,以及强劲的动力系统,固定翼飞机拥有了前所未有的速度、机动性和航程。从早期那些笨拙的、依靠蹬踏板或人力驱动的实验性飞行器,到莱特兄弟在1903年实现人类历史上首次可控、持续的动力飞行,这是一个艰辛而辉煌的历程。他们的“飞行者一号”,也许在今天看来简陋无比,但在那一刻,它划破的不仅仅是空气,更是人类历史的新篇章。 莱特兄弟的成功,如同点燃了航空领域的导火索,无数的探险家、工程师和发明家前赴后继。人们开始不断改进飞机的设计,从翼型、机身结构到发动机技术,每一个细节的突破都推动着航空业的快速发展。克劳德·多尼埃、伊戈尔·西科斯基、路易·布莱里奥等名字,在航空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布莱里奥在1909年成功横渡英吉利海峡,更是将飞机的实用性和潜在价值展现得淋漓尽致,极大地激发了公众对航空的兴趣和信心。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一种残酷而又加速的方式,推动了航空技术的发展。飞机从最初的侦察工具,迅速演变成了一种强大的军事武器。战斗机、轰炸机、侦察机等各种类型的飞机层出不穷,它们在战场上空展开激烈的空战,每一次战斗都迫使工程师们不断提升飞机的性能。战火的硝烟,成为了航空技术发展的催化剂,更先进的发动机、更轻便的材料、更优秀的空气动力学设计,都在战争的需求下被迅速研发和应用。 战争结束后,航空业并未止步不前,反而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民航业开始兴起,跨洋飞行、洲际旅行的梦想逐渐成为现实。工程师们致力于提高飞机的舒适性、安全性和经济性,为普通民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出行方式。液体燃料的内燃机得到进一步优化,金属结构的飞机取代了木材和帆布,机翼的设计也更加精进。喷气式发动机的出现,更是预示着一个更快速、更强大的航空时代的到来。 本书的叙事,则将重点聚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以及战争期间航空技术的飞速演变。在这个时期,航空技术的发展速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喷气式飞机的研发和初步应用,彻底改变了空战的面貌,其极高的速度和机动性,使得传统的螺旋桨飞机相形见绌。德国和英国在喷气式飞机的研发上走在了世界前列,例如德国的Me 262和英国的Gloster Meteor,它们不仅是技术的奇迹,更是战争格局的潜在改变者。 同时,战略轰炸机的技术也在飞速发展,它们能够携带更重的炸弹,飞越更远的距离,对敌方纵深目标进行打击。B-17“飞行堡垒”、B-24“解放者”、兰开斯特等轰炸机,成为了盟军战略打击的重要力量。战斗机的设计也日趋成熟,例如美国的P-51“野马”、英国的“飓风”和“喷火”等,它们凭借优异的性能,在制空权争夺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书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它不仅仅关注飞机的技术细节,更深入地探讨了航空发展背后的人文、经济和社会因素。从最初的飞艇俱乐部到莱特兄弟的艰苦创业,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航空英雄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空战王牌,本书穿插了无数感人至深的人物故事,以及那些推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的关键事件。它揭示了航空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无数个体智慧、不懈努力和时代机遇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原始飞行器的奇思妙想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空中霸权,本书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航空画卷。它不仅是一部技术史,更是一部人类追逐梦想、挑战极限的史诗。通过本书,读者将能深刻理解,人类是如何一步步地从地面走向天空,又如何利用飞翔的力量,改变了世界,塑造了现代文明。这本书,将带你翱翔于历史的长河,感受人类征服天空的壮丽之旅。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四 我对历史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源于那些塑造了我们今日世界的宏大事件,而这本书正是从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为我打开了理解20世纪早期历史的一扇窗。飞机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或武器,它更是科技进步、工业革命、国家竞争乃至社会变革的缩影。作者巧妙地将航空技术的发展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相结合,展现了飞机是如何在短短几十年内,从一个新奇的玩具,演变成改变战争形态、推动全球化的重要力量。阅读过程中,我反复思考,如果当时没有这些航空技术的突破,世界历史将会是怎样一副面貌?书中对于航空业的兴起如何催生了新的产业、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以及它如何促进了国际间的交流和理解(也包括误解和冲突),都有深入的探讨。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飞机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人类如何通过科技来重塑自身命运的生动叙事,让我对历史的理解更加立体和深刻。

评分

评价一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是给所有对天空充满好奇的人们送来了一份厚礼!从古人仰望飞鸟的梦想,到莱特兄弟首次腾空而起的伟大时刻,再到后来飞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扮演的日益重要的角色,每一个阶段的描绘都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人物的鲜活性。作者在叙述时,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事件和人物,更深入地探讨了技术进步背后的驱动力,以及这些发明如何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认知和世界格局。读到早期飞行器的笨拙尝试,感受到的是一种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读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飞机的军事应用,体会到的是科技与战争的冷酷交织。书中对于那些早期航空先驱们的传记式描写尤为精彩,他们的勇气、智慧和执着,仿佛就展现在眼前,让人肃然起敬。即使是对航空史略知一二的读者,也会在这种细致入微的叙述中发现新的亮点和深刻的理解。这是一次穿越时空的飞行,一次关于人类不断挑战极限的壮丽史诗。

评分

评价三 作为一个对机械工程和设计美学都有一定兴趣的读者,这本书在技术层面的讲解让我颇为着迷。作者不仅仅关注了飞机的外观,更深入地剖析了各个时期飞机设计理念的变迁,从早期的木质和帆布结构,到金属机身的出现,再到流线型设计的应用,每一步都充满了智慧的结晶。书中对发动机技术的进步,例如活塞式发动机到喷气式发动机的过渡,以及空气动力学原理在飞机设计中的应用,都做了清晰易懂的解释,即使是非专业人士也能从中获益匪浅。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不同飞机型号的细节描述,例如机翼的形状、螺旋桨的设计、起落架的结构等等,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却构成了飞机性能的关键。读到书中关于某些经典机型是如何通过不断的改进和优化来提升作战效能的案例,我仿佛能看到工程师们在图纸前反复推敲的身影。这本书将冰冷的技术数据与历史事件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展现了人类在征服天空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无穷创造力和智慧。

评分

评价五 对于想要系统了解世界航空发展脉络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和全面的起点。从最早的滑翔机尝试,到内燃机的引入,再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的技术飞跃,直至二战前的快速发展,每一个阶段的过渡和演变都梳理得非常清晰。书中对于关键人物的介绍,如奥托·利林塔尔、莱特兄弟、路易·布莱里奥等,让他们不再是历史书本上的名字,而是有血有肉、充满传奇色彩的探索者。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早期飞行事故的记录,这提醒了我每一次进步的背后都充满了风险和牺牲,也更能衬托出那些坚持下来的人们的伟大。虽然我可能不是航空领域的专业人士,但作者的叙述方式深入浅出,让我能够理解那些复杂的工程原理和战术概念。这本书就像一本详实的百科全书,让我能够快速地构建起对世界航空史的基本认知,并且在阅读中不断产生新的疑问和兴趣,渴望去探索更多更细致的内容。

评分

评价二 我一直对二战时期的空战情有独钟,这本书在这方面的描写简直是让我大呼过瘾!从早期的轰炸机和战斗机设计理念的演变,到各个参战国在航空技术上的竞逐,再到具体的空战战术和著名的空战事件,都得到了极其详尽和精彩的阐述。书中对不同型号飞机的性能分析,例如 Spitfire 的敏捷性,B-17 的坚固性,以及 Messerschmitt Bf 109 的优越性,都让我对这些“空中猛兽”有了更深的了解。而且,作者没有回避战争的残酷性,那些关于飞行员们在战场上经历的生死考验、英勇牺牲的描写,读来令人心痛,也更深刻地理解了战争的代价。书中穿插的许多罕为人知的细节,例如早期雷达技术的发展如何影响了空战,以及情报战在争夺制空权中的作用,都极大地丰富了我的知识储备。对于军事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部不容错过的经典之作,它以宏大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那个决定世界命运的空中战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