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科学与工程中的洞察力:如何把握复杂性
定价:78.00元
作者:{美] 桑乔伊·马哈詹 潘子欣,徐建军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54783597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世界是复杂的。能让我们更好把握世界,避免被淹没在复杂泥潭中的是日积月累培养出的洞察力。本书将告诉你如何优化自己的思考模式,构建自己的洞察力。
全书围绕思考方法设计。在每一章,通过大量生动的案例教会你一种构建洞察力、把握复杂性的方法工具。工具比案例本身更一般,更有用,你所学的思考工具将适用于各领域以及生活的各个方面。尝试本书介绍的思考方法吧,你会发现世界竟如此统一与和谐。世界原本简洁。
内容提要
科学与工程被认为是关于准确性及性的学问。然而,能让我们更好把握世界复杂性的却是洞察力。《科学与工程中的洞察力》围绕如何培养、优化思考方式而设计。全书分为3大部分。部分告诉你什么是复杂性,如何把你所面对的复杂世界“整理”得简洁、有条理。在此部分,你将学习到“分而治之法”和“抽象”两件工具,来帮助你梳理复杂世界。第2部分教你如何在不损失信息的前提下,把不必要的复杂性舍弃。你将学习到另外3种工具:“寻找不变量”、“正比分析”、“量纲分析”。当面对更复杂的问题,以至于我们已经掌握的方法都无能为力时,我们必须做出“牺牲”——舍弃一部分信息,这便是第3部分的内容:如何在舍弃信息的情况下对问题做出更好地估计。“团块化”和“概率分析”这两种工具将力助你做到这一点。
目录
序
篇 组织复杂性
章 分而治之法
1.1 热身
1.2 铁路与公路
1.3 树图
1.4 需求估算
1.5 对同一个量用多种方法进行估算
1.6 与直觉对话
1.7 物理估算
1.8 小结和进一步的问题
第2章 抽象
2.1 燃烧碳氢化合物释放的能量
2.2 扔硬币游戏
2.3 抽象的目的
2.4 类比
2.5 小结及进一步的问题
第二篇 忽略复杂性且无信息丢失
第3章 对称性与守恒
3.1 不变量
3.2 从不变性到对称操作
3.3 物理对称
3.4 黑箱模型与守恒量
3.5 能量守恒与阻力
3.6 飞行
3.7 小结及进一步的问题
第4章 正比分析
4.1 人口标度
4.2 找出标度指数
4.3 流体力学中的标度指数
4.4 数学中的标度指数
4.5 二维中的对数标度
4.6 优化飞行速度
4.7 小结及进一步的问题
第5章 量纲
5.1 无量纲量
5.2 一个独立的无量纲量
5.3 更多的无量纲量
5.4 温度和电荷
5.5 原子,分子和材料
5.6 小结和进一步的问题
第三篇忽略复杂性时有信息丢失
第6章 团块化
6.1 近似!
6.2 对数标度的取整
6.3 典型值或特征值
6.4 将团块化用于形状
6.5 量子力学
6.6 小结及进一步的问题
第7章 概率分析
7.1 作为可信度的概率:贝叶斯概率
7.2 合理的范围:为何分而治之法有效
7.3 无规行走:黏滞性与热流
7.4 无规行走的输运
7.5 小结和进一步的问题
第8章 简单案例
8.1 热身
8.2 两区域
8.3 三区域
8.4 两个无量纲量
8.5 小结及进一步的问题
第9章 弹簧模型
9.1 键弹簧
9.2 能量分析
9.3 产生声,光及引力辐射
9.4 辐射的效应:蓝天与红日
9.5 小结及进一步的问题
后的话:长期持久的学习
参考文献
索引
作者介绍
桑乔伊?马哈詹(Sanjoy Mahajan):斯坦福大学物理学学士,剑桥大学数学学士,加州理工学院物理学博士,曾任教于麻省理工学院、剑桥大学、欧林工程学院等。多年以来,在多所高校致力于科学课程的教学设计与改革。在麻省理工学院开设广受好评的公开课“科学与工程中的近似艺术”。
徐建军:复旦大学物理系教师,长期从事理论物理的科研与教学工作,著有《物理学中的群论基础》及译作《不论——科学的极限与极限的科学》等。
潘子欣: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学生。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吸引人,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一种探索的乐趣。作者在讲解复杂的科学和工程概念时,并没有使用过多的专业术语,而是巧妙地运用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或者历史故事来辅助说明,这让整个阅读过程变得轻松而富有启发性。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书中提出的“好奇心驱动”的学习理念,他强调了保持对未知世界的好奇是产生洞察力的源泉。这与我一直以来的学习经历非常契合,因为我发现,当我真正对某个领域感到好奇时,我就更容易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深入研究,并且在这种过程中,往往能收获意想不到的发现。书中对于“迭代式学习”的讲解也让我受益匪浅,它告诉我们,学习和解决问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不断尝试、反思、改进的过程。这种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能够有效地降低学习的门槛,并且增强学习的信心。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科学难题和工程奇迹,背后都有着一套可以学习和模仿的思考模式。作者并不是直接罗列大量的科学原理或工程案例,而是着重于“如何思考”这件事。他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类比,将抽象的“洞察力”具象化,让我明白,洞察力并非天生的天赋,而是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和方法获得的。书中对于“复杂性”的解读也十分到位,它没有回避复杂,而是教我如何去拥抱它,甚至是利用它。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系统思维”的部分,以往我习惯于将问题拆解成一个个孤立的部分来分析,但这往往忽略了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整体的涌现特性。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真正的理解来自于对整体的把握,来自于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来自于理解因果链条。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对我日常的工作和学习都有着极大的启发,让我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看待问题,而不是停留在表面。
评分我一直认为,真正的知识不仅在于知道“是什么”,更在于明白“为什么”以及“如何做”。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对后者的渴望。它并没有直接告诉读者某个科学原理有多么精妙,或者某个工程项目有多么宏伟,而是深入到“如何思考”的层面,挖掘出产生这些成就的内在逻辑。作者在书中提出的“模式识别”能力,对我来说是尤为宝贵的一课。他解释了如何通过观察和分析,从看似无关的现象中发现隐藏的联系和重复出现的规律。这不仅适用于科学研究,也对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决策制定非常有帮助。此外,我非常赞同书中关于“跨学科融合”的观点。在当今高度专业化的时代,很多重大的突破都来自于不同学科的交叉与融合。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思考如何打破学科壁垒,借鉴不同领域的思想和方法论的视角,这对于我拓展思维边界,激发创新灵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评分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这本书的,当时我正在为一项复杂的项目感到焦虑,感觉自己被大量的技术细节和不确定的因素所困扰,脑子里乱糟糟的一团麻。无意中翻阅这本书,它就像一道光,瞬间照亮了我前进的方向。书中关于“简化复杂性”的论述,让我找到了突破口。它并不是简单地要求我们忽略细节,而是提供了一种策略,教我们在纷繁的信息中,找到最关键的要素,建立起清晰的逻辑框架。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非线性思维”的章节,它打破了我以往固有的线性思维模式,让我认识到,在很多情况下,原因和结果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直线关系,而是充满了反馈和循环。这种新的视角,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一些看似反直觉的现象,并且能够更有效地进行预测和规划。总的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科学和工程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更聪明地思考的书。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科技感和一种深邃的思考,银灰色的底色搭配着抽象的几何图形,似乎在暗示着内容将是关于知识的深度探索。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将复杂概念化繁为简的书籍抱有极大的兴趣,总觉得它们像是一把钥匙,能够打开我理解世界的新大门。这本书的名字,‘科学与工程中的洞察力:如何把握复杂性’,光是听着就让人充满了期待,特别是‘洞察力’这个词,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积,更是一种智慧的闪光,一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我常常在学习一些新的科学或工程知识时,感到无从下手,各种公式、原理、模型交织在一起,让人眼花缭乱,这时候就特别渴望有一本能够提供系统性思路和方法论的书籍,能够指导我如何去梳理、分析,最终找到问题的核心。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我在面对庞大的信息量和错综复杂的问题时,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找到突破口,而不是被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而且,‘科学与工程’这两个领域本身就充满了挑战性,它们往往需要严谨的逻辑和深刻的理解,如果这本书能够在这两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提供一种跨领域的思考方式,那将是非常宝贵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