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新编乒乓球入门与提高
定价:39.80元
售价:29.1元,便宜10.7元,折扣73
作者:胡元斌
出版社: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53802856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零基础从入门到精通
数百幅彩图全程讲解
实用小技巧简单易学
乒乓球被誉为我国“国球”,它将强身健体、竞技娱乐很好地结合起来,深受人们喜爱。长期参加乒乓球运动,不仅可以提高人体的协调性、灵敏性,对身心健康也是非常有益的。本书系统介绍了乒乓球历史演变、特点和作用、竞赛场地、相关术语、基本球技、基本战术、技术训练、竞赛规则等内容,非常实用。
我发现这本书在对器材的介绍和选择方面,信息量实在太少了,这对于希望根据自身情况优化装备的读者来说,是一个明显的短板。器材是技术发挥的物质基础,无论是底板的形变、胶皮的粘性与硬度,还是它们之间如何协同作用产生不同的旋转和速度,这本书都只是轻描淡写地提了一句“选择适合自己的”。但“适合”的标准是什么?对于一个推挡为主的防守型选手,和一台以快攻为主的选手,他们对底板的形变要求是截然不同的,这本书却没有提供任何关于“根据打法选择器材”的明确指南。比如,如何通过更换不同硬度的海绵来调整击球的形变与回球初速,如何理解碳素与纯木在形变恢复速度上的差异,这些专业领域的知识点,几乎全被跳过了。这使得初学者在购买了第一套球拍后,很容易因为不了解器材特性而对自己的技术产生错误的归因,认为是自己水平不行,而不是器材不匹配。因此,作为一个全面的教学指南,它在器材和技术结合的交叉领域,留下了巨大的信息真空。
评分在介绍完基础技术动作后,这本书对于“如何科学地训练”这一核心环节的处理,显得非常草率和缺乏条理。训练方法论是区分一本普通读物和一本专业教材的关键。我原以为会看到一套循序渐进的、针对不同技术弱点的分组训练计划,比如如何通过三分钟一组的定点喂球来固化发力模式,或者如何设计半场对抗来提高击球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然而,这本书提供的“训练建议”更像是“练习的建议”,缺乏科学的周期性规划和强度控制。它没有告诉读者,在训练周期的初期、中期和后期,应该侧重于哪些技术训练,强度如何递增,以及如何穿插体能和恢复训练。例如,长时间的拉球训练后,如何通过专门的步法训练来缓解腿部疲劳并保持爆发力,这些实战中至关重要的问题,书中完全没有涉猎。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只是掌握了一些动作的“是什么”,但完全不知道在实际训练中,应该“如何系统地、有效地”去应用和巩固这些知识,这使得它的指导性大打折扣,更像是一本动作图解手册而非训练圣经。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立刻注意到了它在版式设计和图片选择上所透露出的一种略显陈旧的气息。这套教材的图片质量,坦白说,与当下动辄使用高清慢动作分解图的专业书籍相比,显得有些模糊和滞后。很多关键的技术动作,比如反手拧拉的发力路径,或者侧身攻球时的引拍幅度,仅仅依靠几张静态的、光线不佳的照片来阐述,这对于视觉学习者来说无疑是一种障碍。我需要通过图片清晰地看到击球瞬间的手型、身体的扭转角度以及眼睛的落点,但这本书中的插图往往捕捉的都是动作的起始或结束,而错过了最核心的“撞击点”。此外,文字叙述的风格也偏向于教科书式的、略显枯燥的命令式口吻,缺乏一种引导和鼓舞人心的力量。例如,在谈到如何克服心理压力,如何在比分胶着时保持专注力时,书中只是简单地提及“要自信”、“要稳定”,而没有提供任何行之有效的心理训练方法或案例分析。对于高水平业余爱好者而言,技术瓶颈往往是心理层面的,而本书在这方面的探讨近乎于无,显得不够全面和与时俱进。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在战术思想的构建上,显得非常保守和缺乏创新性。它花了大量的篇幅讲解了双打的发球和接发球的站位,但这些站位和套路,在我看来,基本停留在二十年前的水平。在现代乒乓球越来越强调“抢先上手”、“快速变化”的背景下,书本中推荐的那些“一板过”或保守相持的战术,很容易被对手通过快速的落点变化和线路控制所瓦解。特别是关于中远台的衔接和如何处理弧圈球的战术组合,介绍得过于简单化了。例如,当对手拉高吊弧圈到我方中路大角时,最佳的拧拉或者反拉的线路选择和衔接步法,书中并没有给出清晰的、多变的选择方案。它似乎默认所有读者都是在相对理想的球台条件下进行训练,没有充分考虑业余球馆中常见的“跑位不便”、“球台偏软”等现实问题。这使得这本书更像是为专业体校的初级学员准备的,对于追求实战效果的普通球友来说,它的战术指导价值相当有限,读完之后,感觉自己的战术思维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拓展,反而可能因为墨守成法而吃亏。
评分这本名为《新编乒乓球入门与提高》的图书,我个人在翻阅后最大的感受是,它在基础理论的讲解上显得有些过于简略和模式化了。比如在介绍正手攻球的站位和准备姿势时,文字描述虽然清晰,但缺乏对不同身高、不同打法选手如何微调站位的实战指导。很多初学者在模仿书本上的标准姿势后,往往会感到身体僵硬或发力别扭,而这本书似乎没有充分考虑到个体差异。更让我觉得不足的是,对于旋转的解读和控制技巧的讲解,深度远远不够。它只是提到了“摩擦”和“推顶”这些基础概念,却未能深入剖析如何通过手腕和前臂的细微变化,来制造出具有强烈上旋、侧旋或下旋的球,尤其是在面对高速来球时,如何瞬间调整触球点以稳定回球的细节,书中几乎是空白。我期待的不仅是“怎么做”,更是“为什么这样做会产生这样的效果”,以及在不同场馆、不同球台上的适应性调整策略,而这本教材在这方面未能给出令人满意的、可操作性强的进阶指导。感觉它更像是一本面向完全零基础人群的、过于保守的教学大纲,对于想要从“会打”迈向“会赢”的读者来说,提供的实战养分偏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