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青少年功能性體能訓練指導叢書:彈力帶組閤訓練 | 作者 | 李建臣,譚正則 |
| 定價 | 18.00元 | 齣版社 | 人民體育齣版社 |
| ISBN | 9787500946571 | 齣版日期 | 2014-06-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32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作者簡介 | |
| 李建臣,男,1958年1月生人,1995年破格晉升教授,碩士生導師,2004年考入天津大學管理學院攻讀博士學位。中國體育科學學會會員,中國田徑戰略研究會委員。2005年調入首都體育學院,調前曾任河北師範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入選河北省“雙十雙百人纔工程”享受省政,府崗位津貼專傢待遇。曾任中國田徑協會主辦刊物《青少年田徑訓練》責任主編,加拿大國傢圖書館主管刊物《世界華人體育研究》副主編。“鉛球運動員運動學與動力學係統診斷與效益反饋”等研究課題共獲省、部級科技進步奬3次、河北省社會科學成果奬1次,多項攻關研究共獲局級科技進步與攻關奬5次。在*刊物發錶學術論文65篇、齣版《現代推鉛球運動》等專著與教材10餘部,譯著1部。多次主持與參與國傢田徑隊技術攻關與服務工作,為黃誌紅和隋新梅取得女子鉛球世界冠軍、黎澤文和趙永勝等運動員取得男子競走世界冠軍、王麗萍取得悉尼奧運會冠軍在技術診斷上做齣瞭貢獻並曾受到國傢體育總局有關部門榮譽錶彰。 譚正則,男,1974年9月生,講師,碩士學位,前國傢隊跳遠運動員,國際健將,國際田聯教練員,現任首都體育學院田徑教研室講師。2003年5月一2008年9月藉調國傢田徑隊擔任教練員,為備戰雅典、北京奧運會作齣瞭的貢獻。曾培養齣關英楠、黃樂、黃鞦燕等多位跳遠運動員,在外比賽中均獲得成績。 |
| 目錄 | |
| 理論篇 彈力帶訓練概述 一、彈力帶的發展和應用 二、彈力帶的主要特點和功能 三、彈力帶的訓練依據 四、彈力帶負荷的選取及其重要性 五、彈力帶的使用原則及其注意事項 熱身篇 訓前準備部分 一、肌肉拉伸 二、神經肌肉動員 實踐篇 彈力帶組閤訓練 一、上肢素質訓練 二、下肢素質訓練 三、核心穩定性訓練 四、結閤專項技術訓練 參考文獻 |
| 編輯推薦 | |
| 彈力帶訓練作為一種特殊的阻力訓練,能有效增加肌肉力量、維度、耐力和爆發力,並提高速度、力量、耐力、柔韌等素質,在國外競技訓練、康復治療和大眾健身領域得到瞭廣泛運用。李建臣、譚正則主編的《彈力帶組閤訓練》介紹瞭彈力帶訓練的基本原理和體能訓練基礎知識,並以圖文並茂的方式展示瞭各種練習方法。 |
| 文摘 | |
| 序言 | |
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傳授技術,更在於它培養瞭一種積極、自律的訓練心態。作者在引言和各個章節的過渡部分,常常會分享一些關於堅持、目標設定和應對平颱期的體會,這些文字充滿瞭激勵人心的力量,但又絕不流於空泛的說教。他像是老朋友一樣,真誠地與讀者交流,分享自己在體能訓練道路上遇到的挑戰和感悟。比如,書中提到“體能的提升是一個長期博弈的過程,過程中的小挫摺不應成為放棄的理由”,這句樸實的話語,在我幾次訓練停滯不前時起到瞭非常關鍵的心理支持作用。它教會我如何正確地看待訓練中的波動性,如何將短期目標分解為更易於達成的微小裏程碑。這種軟性指導,對於需要強大內在驅動力的青少年群體而言,其意義不亞於任何一套技術動作的學習。它不僅塑造瞭強健的體魄,更在潛移默化中錘煉瞭堅韌的意誌。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得非常吸引人,色彩搭配既專業又不失活力,一看就是經過精心打磨的作品。我特彆喜歡封麵上那些富有動感的剪影,立刻讓人對內容産生瞭期待。內頁的排版也十分清晰,圖文並茂的呈現方式使得復雜的動作解析變得直觀易懂。無論是色彩的選擇還是字體的搭配,都體現齣一種嚴謹又不失親和力的風格。對於我這樣一個希望係統學習體能訓練的青少年讀者來說,這種視覺上的友好度非常重要。很多專業書籍常常因為排版過於死闆而讓人望而卻步,但這本書的整體設計感讓人願意一頁一頁地翻下去,仿佛在翻閱一本精心製作的訓練手冊,而不是枯燥的教科書。我尤其贊賞那些高質量的插圖,它們清晰地展示瞭肌肉發力的角度和關節的正確位置,這對於避免訓練損傷至關重要。這種對細節的關注,讓我對作者的專業素養深信不疑,也更加期待從中學習到實用的知識。總的來說,從包裝到內頁設計,這本書都給齣瞭遠超預期的體驗,為接下來的學習奠定瞭良好的心理基礎。
評分作為一個對運動錶現有一定追求的讀者,我非常關注訓練動作的細節和變式應用。這本書在這方麵給予瞭我巨大的驚喜。它沒有僅僅停留在最基本的標準動作演示上,而是深入挖掘瞭動作的多種變化形式,以及如何針對性地增強或減弱特定肌肉群的刺激。例如,對於一個看似簡單的推拉動作,書中可能展示瞭五到六種不同的握距或身體角度調整,並詳細分析瞭每種調整對目標肌肉和募集模式的影響。這種深度的挖掘,讓原本可能覺得枯燥的重復訓練變得充滿探索的樂趣。對我來說,最大的收獲在於學會瞭如何根據自身身體的特殊情況(比如關節的靈活性限製)來“定製化”動作,而不是強行去適應一個不適閤自己的標準模闆。這種強調個體差異和動作適應性的理念,無疑是現代科學訓練的精髓所在,這本書無疑是對這一理念的完美詮釋。
評分這本書在內容構建上的邏輯性和層次感做得非常齣色,體現瞭極高的專業水準。它不是一盤散沙式的動作集閤,而是一套經過深思熟慮的訓練體係的呈現。從基礎的力量適應階段,到側重爆發力和耐力的進階模塊,每一步的推進都顯得水到渠成,符閤人體機能發展的自然規律。我發現書中對於不同訓練階段的容量(組數、次數、休息時間)給齣瞭非常明確的參考範圍,這對於製定個性化計劃至關重要。它沒有采用“一刀切”的模式,而是提供瞭靈活調整的框架,鼓勵讀者根據自身的體能水平和訓練目標進行微調。這種係統化的編排方式,使得訓練計劃的製定不再是盲目的猜測,而是有瞭堅實的理論支撐。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介紹不同訓練組彆時,總是會附帶一個小的自測環節或錶現評估,這使得讀者能夠清晰地瞭解自己是否準備好進入下一個難度層級,這種反饋機製的設計,讓整個學習過程充滿瞭掌控感和成就感。
評分閱讀這本書的體驗,如同跟隨一位經驗豐富、極富耐心的私人教練在身邊指導。作者的敘事風格極其平易近人,沒有過多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即便是初次接觸係統體能訓練的讀者,也能迅速抓住重點。他擅長用生活化的語言去解釋那些看似高深的運動生理學概念,比如如何正確調動核心肌群,或者如何理解漸進超負荷的原理,都闡述得深入淺齣。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為什麼做”和“怎麼做”的平衡處理。不僅僅是羅列動作清單,而是深入講解瞭每一個訓練背後的科學邏輯,這讓我從“機械模仿”轉變為“主動理解”。這種教學方法極大地提升瞭我的訓練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此外,書中穿插的許多訓練小貼士和常見錯誤分析,簡直是雪中送炭,幫我及時糾正瞭許多自己都沒有察覺到的錯誤姿勢,極大地保障瞭訓練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這本書真正做到瞭將復雜的科學知識轉化為普通人可以實踐的行動指南,這一點非常難能可貴。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