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通信电缆结构设计
:38.00元
售价:27.7元,便宜10.3元,折扣72
作者:倪艳荣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1-01
ISBN:9787111402305
字数:357000
页码:22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899kg
本书从通信电缆的基本理论出发,逐步阐明通信电缆的结构设计、生产工艺及测试方法。同时也对通信电缆回路间的相互干扰特性、外界电磁场对它们的影响以及对这些影响的防护作了介绍。其主要内容包括通信电缆的电气特性,对称电缆、射频同轴电缆、串音及串音防卫度,电缆的生产工艺及测试等。
本书既可作为高校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电缆行业及相关行业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作为一个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对《通信电缆结构设计》这本书一直抱有很高的期待,因为电缆的结构设计直接关系到通信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尤其是在高速率、长距离传输的背景下,结构的重要性更是显而易见。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于不同类型电缆(例如,超高频同轴电缆、高密度多芯光纤电缆等)在结构设计上的细节阐述,比如导体材料的选择、绝缘层的介电常数优化、屏蔽层的设计原理以及护套材料的耐候性和机械强度考量。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剖析这些设计参数如何协同工作,共同提升电缆的传输带宽、降低信号衰减、抑制串扰,并抵御外部电磁干扰。此外,对于现代通信系统中日益普及的光纤电缆,其内部的纤芯、包层、缓冲层以及加强件的结构设计,对我来说是极具吸引力的。我希望能够理解不同光纤结构(如单模、多模)在传输特性上的差异,以及它们如何通过精密的结构设计来实现低损耗、高带宽的远距离通信。如果书中能涉及一些国际标准和行业规范在电缆结构设计中的应用,那就更有指导意义了。
评分我是一名从事通信线路维护工作的技术人员,日常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通信电缆的故障,很多时候,电缆的结构设计如果不合理,或者材料老化,就很容易出现问题。因此,我一直想找一本能详细介绍通信电缆结构的书,以便更好地理解故障产生的原因,并为未来的维护和抢修提供理论支持。《通信电缆结构设计》这本书,我希望它能在我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上给出答案。比如,为什么有些电缆在潮湿环境下容易发生绝缘击穿,这是否与绝缘材料的吸湿性以及电缆的密封结构有关?又或者,为什么有些老旧的铜缆会因为外部机械应力而导致性能下降,这是否与电缆的填充材料、加强筋设计有关?我特别希望书中能有关于电缆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老化机理以及相应的结构防护措施的介绍,例如防潮、防腐蚀、抗拉伸、抗挤压等。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常见故障的诊断思路,并将其与电缆的结构缺陷联系起来,那将极大地提升我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评分最近迷上了通信技术,尤其是那些承载着信息洪流的物理载体,比如通信电缆。虽然我不是专业搞设计的,但出于好奇心,还是找了本关于通信电缆结构设计的书来翻翻。拿到这本《通信电缆结构设计》,厚实沉甸甸的,封面设计也比较稳重,一看就是那种比较专业的书籍。我最感兴趣的是电缆的物理结构是如何影响其传输性能的,比如为什么有的电缆要包裹那么多层材料,这些材料的作用是什么,还有不同类型的电缆,像光纤电缆和铜缆,它们在结构上有哪些本质的区别,这些区别又会带来哪些性能上的差异。我希望这本书能用一种相对容易理解的方式来解释这些复杂的原理,毕竟我的背景是应用端,而不是纯粹的材料学或物理学。另外,我也想了解一下,在设计过程中,有哪些常见的挑战和权衡,比如成本、耐用性、环境适应性等等。如果书中能有一些实际案例或者历史发展沿革的介绍,那就更好了,这样可以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这些结构设计背后的逻辑和演变。总的来说,我对这本书的期望是,它能带我进入通信电缆的“内部世界”,让我对这些默默无闻的“信息高速公路”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在某个行业展会上,我第一次接触到一些前沿的通信技术,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那些看似简单却又极度精密的通信电缆。这让我产生了对通信电缆结构设计的好奇心。《通信电缆结构设计》这本书,我更倾向于从宏观和应用的角度去理解。我希望书中能描绘出通信电缆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发展脉络,比如在早期电话通信、广播电视传输、再到如今的5G网络和数据中心,电缆结构是如何演变的,是为了满足哪些新的技术需求?我也想了解,在设计一款新的通信电缆时,工程师们会遵循怎样的流程和决策过程,例如市场需求分析、性能指标设定、材料选型、结构优化、以及各种仿真和测试。书中如果能包含一些不同代际通信电缆结构的比对分析,阐述其优劣以及技术迭代的驱动力,那将非常有启发性。另外,我也想知道,在追求更高传输速率和更大数据容量的道路上,结构设计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以及未来通信电缆结构可能的发展趋势。
评分作为一名对信息传输物理基础充满兴趣的爱好者,我认为通信电缆的结构设计是连接虚拟信息与现实世界的关键桥梁。《通信电缆结构设计》这本书,我希望它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那些支撑通信畅通的工程美学。我尤其想了解,电缆内部各个组成部分的精确几何形状、材料特性(如导电率、介电常数、磁导率、光学折射率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是如何被精确计算和控制的,以达到最小化信号失真、最大化传输效率的目标。例如,在同轴电缆中,内导体和外导体的同轴度要求有多高?在光纤中,纤芯和包层的折射率差是如何精确控制的?我希望书中能对这些关键结构参数的物理意义和工程实现进行详细解读,并且能够穿插一些基本的电磁场理论或波动光学原理的解释,来帮助理解结构设计背后的科学依据。如果书中还能提及一些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通信电缆结构设计案例,并分析其创新之处,那将更能激发我的阅读兴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