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电子产品制造工艺
定价:39.00元
售价:28.5元,便宜10.5元,折扣73
作者:彭弘婧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9-01
ISBN:9787568212700
字数:
页码:18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电子产品制造工艺》是为普通高等学校电子信息、自动化、通信、机电等工科专业而编写的实践类教材。在本科专业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和实践动手能力,通过《电子产品制造工艺》的学习,让学生熟悉电子产品生产的工艺基础、常用元件及设备的使用,了解常见的装联工艺及流水线生产过程,领会生产管理的内容及质量控制的重要性。通过具体的电子产品的生产了解产品的焊接、整机的装配、统调调试、故障的检测分析、维修等工艺流程,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及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夯实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目标中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基础。
我对这本教材的图表和示意图的质量感到非常失望。在描述复杂的机械装配或化学镀层过程时,清晰的视觉辅助是至关重要的,它能大大降低理解难度。然而,书中的插图大多是低分辨率的扫描件或者极其简化的线条图,很多关键的结构细节根本看不清楚。比如,在描述多层板的盲埋孔(BGA/VIPPO)结构时,我需要看到清晰的剖面图来理解不同层间填充材料和电镀的相互关系,但书里给出的图例模糊不清,反而需要我再去上网搜索更清晰的资料来辅助理解。这无疑削弱了教材本身的实用价值,也浪费了读者的学习时间。如果一个工艺手册的图示本身都不能准确传达信息,那么它在专业性上就已经打了折扣。我更倾向于那些投入了大量资源制作高精度、多角度剖面图和流程动态图的专业书籍,因为制造工艺的精髓往往就隐藏在那些肉眼难以察觉的微观结构中,而清晰的图像是揭示这些秘密的最佳工具。
评分我花了不少时间翻阅这本关于“电子产品制造工艺”的书,主要的目的是想看看它对于“绿色制造”和“可持续性”这些现代议题的关注度如何。坦白讲,在这一块,这本书的表现只能算是差强人意,甚至可以说是有些脱节了。在这个时代,任何严肃的工艺书籍都应该将RoHS、REACH等环保法规的最新动态以及无铅焊料的长期可靠性问题放在核心位置进行深入探讨。但这本书似乎沉浸在多年前的标准流程中,对环保材料的兼容性、废弃物处理的最佳实践,以及能源效率的优化策略,着墨甚少。我理解,编写一本涵盖所有前沿技术的书很难,但对于制造业来说,工艺的演进与法规的收紧是并行的。如果一个工艺流程不能在环保和效率之间找到平衡点,那么它的生命周期是极其有限的。我希望作者能够增加一个专门的章节,探讨如何在保证产品性能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而不是将环保要求仅仅当作一个需要满足的列表项来提及。这种对行业未来趋势的洞察力,是区分一本优秀工艺书和一本平庸参考书的关键所在。
评分说实话,我买这本书是冲着它可能涵盖的先进封装技术去的,尤其是对于微型化、高密度互连(HDI)方面的讲解,期待能有些前沿的干货。结果发现,它更像是一本为传统通孔和基础多层板设计的工艺指南。对于现代消费电子产品中越来越主流的BGA、QFN乃至更复杂的系统级封装(SiP)的制造挑战,书中的描述显得相当初级。例如,在讨论热应力管理时,关于特定基板材料(如低Dk/Df材料)的钻孔、电镀和层压过程的特殊要求,书中完全没有涉及。这让我非常困惑,一本声称是现代电子工艺的书,却对当前业界的主流高精尖技术避而不谈,这无疑是巨大的疏漏。我需要的是那种能让人在面对新一代处理器或传感器封装时,能提供具体指导的深度分析,而不是停留在基础的PCB制作步骤上。如果这本书的定位是面向职业技术学校的基础教学,那尚可理解,但对于从事前沿研发和制造优化的工程师而言,它提供的附加值非常有限,更像是一本“历史回顾”而非“未来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老实说,有一点点混乱,逻辑跳跃感比较强。它似乎试图在一个有限的篇幅内塞进太多的内容,导致很多关键环节的讲解深度不够,关联性也不强。比如,前一章还在细致地描述波峰焊的助焊剂涂覆方式,下一章突然跳跃到成品测试的AQL标准,两者之间的过渡非常生硬,读者很难建立起一个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的完整工艺链条认知。一个好的工艺流程书,应该像一条清晰的河流,从源头(设计输入)顺畅地流向终点(出货)。而这本书读起来,更像是把各个工艺站点的说明书随机地拼凑在了一起。我期望看到的是,作者能基于一个典型产品的生命周期,串联起所有制造环节,解释每一个工序是如何影响后续工序的,而不是孤立地介绍每个“点”。这种系统性的缺失,使得读者难以形成全局观,更别提在实际工作中进行跨工序的优化协调了。
评分这本所谓的“电子产品制造工艺”的书,光看书名就让人觉得是一本硬邦邦的技术手册,但读完之后,我得说,它在某些方面确实达到了教科书的水准,但在另一些关键点上,却显得力不从心。比如,它对于SMT(表面贴装技术)的介绍,详尽到可以列出每一种贴片机的工作原理和参数设定,这对于初入行的工程师来说无疑是份宝典。然而,当你真正深入到实际生产线中,会发现很多“工艺窗口”的设定,并非书本上那种理想化的曲线图能完全概括的。实际的生产环境,受温度、湿度、甚至焊膏批次的新旧程度影响都巨大。书中对这些“灰色地带”的讨论几乎没有,全是标准化的流程描述,读起来总感觉像是隔着一层玻璃在看实际操作。我尤其期待它能在“缺陷分析与对策”部分多下功夫,比如常见的虚焊、桥接、锡球等问题,提供一些基于实际案例的、非标准化的快速排查思路。但很遗憾,这部分内容更像是教科书的附录,蜻蜓点水,没有真正抓住制造工艺中最令人头疼的部分。总的来说,适合作为基础知识的入门材料,但想指望它解决生产线上的疑难杂症,恐怕要失望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