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高性能,低功耗,高可靠三维集成电路设计
定价:169.00元
售价:123.4元,便宜45.6元,折扣73
作者: 林圣圭,杨银堂,高海霞,吴晓鹏,董刚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118113464
字数:
页码:520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高性能,低功耗,高可靠三维集成电路设计》系统地介绍了三维集成电路设计所涉及的一些问题,包括物理设计自动化、结构、建模、探索、验证等,分成五部分,共20章。部分为三维集成电路设计方法及解决方案,主要讨论硅通孔布局、斯坦纳布线、缓冲器插入、时钟树、电源分配网络;第二部分为三维集成电路的电可靠性设计,主要讨论硅通孔-硅通孔耦合、电流聚集效应、电源完整性、电迁移失效机制;第三部分为三维集成电路的热可靠性设计,主要讨论热驱动结构布局、门级布局、微流通道散热问题;第四部分为三维集成电路的机械可靠性设计,主要分析全芯片和封装级机械应力、机械应力对时序的影响、硅通子L界面裂纹;第五部分为三维集成电路设计的其他方面,主要讨论利用单片三维集成实现超高密度逻辑的方法、硅通孔按比例缩小问题,并给出一个三维大规模并行处理器设计实例。
《高性能,低功耗,高可靠三维集成电路设计》可作为高等院校微电子技术、电路与系统等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作为从事三维集成电路设计的相关技术人员的参考资料。
部分 高性能低功耗三维集成电路设计
章 三维集成电路的硅通孔布局
1.1 引言
1.2 研究现状
1.3 基础知识
1.3.1 三维集成电路设计
1.3.2 大允许硅通孔数
1.3.3 小硅通孔数
1.3.4 线长和硅通孔数的折衷
1.4 三维集成电路物理设计流程
1.4.1 划分
1.4.2 硅通孔插入和布局
1.4.3 布线
1.5 三维全局布局算法
1.5.1 力驱动布局简介
1.5.2 三维布局算法简介
1.5.3 三维集成电路中的单元布局
1.5.4 硅通孔位置原理中硅通孔的预布局
1.5.5 三维节点的线长计算
1.6 硅通孔分配算法
1.6.1 硅通孔分配算法的佳解
1.6.2 基于MST的硅通孔分配
1.6.3 基于布局的硅通孔分配
1.7 实验结果
1.7.1 线长和运行时间比较
1.7.2 金属层和硅面积比较
1.7.3 线长和硅通孔数折衷
1.7.4 线长,管芯面积和管芯数折衷
1.7.5 硅通孔协同布局与硅通孑L位置对照
1.7.6 硅通孔尺寸影响
1.7.7 时序和功耗比较
1.8 结论
参考文献
第2章 三维集成电路斯坦纳布线
2.1 引言
2.2 研究现状
2.3 基础知识
2.3.1 问题表述
2.3.2 研究方法简介
2.4 三维斯坦纳树构建
2.4.1 算法简介
2.4.2 计算连接点和硅通孔位置
2.4.3 延时方程优化
2.5 采用硅通孔重布局进行三维树精化
2.5.1 算法简介
2.5.2 可移动范围
2.5.3 简化热分析
2.5.4 非线性规划
2.5.5 整数线性规划
2.5.6 快速整数线性规划
2.6 实验结果
2.6.1 实验参数
2.6.2 树构建结果
2.6.3 延时和线长分布
2.6.4 硅通孔重布局结果
2.6.5 硅通孔尺寸和寄生效应影响
2.6.6 键合类型影响
2.6.7 两管芯和四管芯叠层比较
2.7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第3章 三维集成电路的缓冲器插入
3.1 引言
3.2 问题定义
3.3 研究动机宴例
……
第二部分 三维集成电路设计中的电可靠性
第三部分 三维集成电路设计中的热可靠性
第四部分 三维集成电路设计的机械可靠性
第五部分 其他论题
缩略语
当我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立刻想到了我们团队在研发新一代高性能计算芯片时遇到的瓶颈。我们一直在追求更高的计算密度和更低的单位能耗,但传统的二维平面设计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需求。三维集成电路无疑是未来的一大趋势,而这本书的标题直接切中了我们最关心的问题——如何在高密度的三维结构下,依然能保持卓越的性能,同时将功耗降到最低,并且保证芯片在长期运行过程中不会出现各种匪夷所思的故障。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在三维互连布线、时钟树设计、功耗均衡化以及热管理方面的创新思路。我也会仔细研究书中关于如何通过三维堆叠来缩短关键信号路径、降低电容效应,从而提升速度和效率的论述,同时,对于“高可靠性”的探讨,我也希望能看到一些针对三维结构特有的应力、温度梯度以及工艺缺陷等方面的分析和对策。
评分这本书我刚拿到手,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但从目录和前言来看,它绝对是冲着解决当前半导体行业最棘手问题的去的。现在芯片设计,尤其是面向高性能应用时,功耗和散热就像一对如影随形的孪生子,总是在挑战设计的极限。传统的设计思路往往是在性能和功耗之间做艰难的权衡,而这本书似乎在探索一种全新的范式,试图通过三维集成技术来突破这个瓶颈。我特别关注它在“高性能”和“低功耗”这两个核心目标上,将如何结合三维堆叠的优势来发挥作用。比如,缩短互连长度带来的时序和功耗改善,在更小的空间内集成更多的功能单元,以及如何巧妙地管理这些密集堆叠的热量,这些都是我非常期待在书中找到答案的。我猜测它应该会涉及一些前沿的材料科学、先进的封装技术,甚至可能是一些全新的电路设计理念,来共同支撑起“高性能”和“低功耗”的承诺。
评分这本书似乎瞄准的是一个非常具有前瞻性的研究和工程领域,其核心价值在于“高性能”、“低功耗”和“高可靠性”这三个看似难以同时完美兼顾的特性,通过“三维集成电路设计”这一技术来实现。我个人认为,现在很多高性能计算、人工智能、5G通信等应用,都在迫切需要这样的技术突破。如果这本书能够系统地阐述三维集成在提升计算密度、降低通信延迟、减少能量损耗方面的具体优势,并提供相应的理论模型和设计工具链的指导,那无疑会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和工程师提供宝贵的参考。我期待书中能讲解如何在高密度堆叠下有效散热,如何优化电源管理以适应动态功耗变化,以及在复杂的三维结构中如何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通信的稳定性。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高可靠性”这一部分尤其感到好奇。在传统二维芯片设计中,可靠性一直是工程师们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去解决的问题,诸如电迁移、热应力、辐射效应等等。而将芯片“叠起来”之后,情况变得更加复杂。三维集成电路的设计,如何在多层结构中保证信号的完整性,如何有效应对不同层级之间由于温度差异和机械应力带来的潜在失效风险,如何设计出能在极端环境下依然稳定工作的电路,这些都是摆在我面前的巨大挑战。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针对三维集成特有的可靠性问题,给出系统性的分析和创新的解决方案。也许会涉及到新的测试方法、失效机理分析,甚至是基于可靠性驱动的设计流程。毕竟,在很多关键应用领域,如航空航航天、汽车电子,甚至是一些工业控制系统,可靠性往往是比性能或功耗更为首要的指标,这本书若能在这一点上提供深刻的见解,那就太有价值了。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可能是一本非常硬核的技术手册,面向的是那些已经具备扎实微电子学基础,并且对前沿技术有深入需求的资深工程师和研究人员。我设想它会包含大量复杂的公式推导、详细的电路拓扑图,以及对不同设计选项的深入比较分析。特别是“三维集成电路设计”这个方向,目前在国内的书籍市场上相对较少,大部分内容可能还是停留在比较基础的介绍层面。如果这本书能提供关于三维堆叠、垂直互连、异构集成等关键技术的详细设计方法,甚至是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那将是极大的福音。我特别期待它能够解答如何在三维结构中实现高效的电源分配和信号路由,如何进行跨层级的功耗和性能协同优化,以及如何评估和管理三维集成电路的整体良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