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飘在英伦(彩)
:280.00元
售价:204.4元,便宜75.6元,折扣73
作者:宋聚强
出版社:中国摄影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1-01
ISBN:978780236686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2开
商品重量:0.999kg
《飘在英伦》由作者从众多佳作中挑选了180余幅代表作品,用独特的视角生动刻画了英国的风光、人文和建筑,是摄影和旅游爱好者不可多得的英国摄影旅游参考工具书。画册作品题材广泛,使用突破传统的拍摄技法,且每张作品附有详细的拍摄数据,方便影友们参考学习。本画册由中国摄影家协会网策划编辑出版,使用通过FSC认证进口环保铜版纸印刷,色彩还原,装帧精美,是一本高品质的摄影画册。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朱宪民、斯诺克世界冠军丁俊晖分别为本书作序,隆重向读者推荐。
《飘在英伦》画册是作者驱车10万公里,穿越英伦,历时三年完成创作。画册涵盖英国美的摄影旅游景点,可用作旅行参考。作者使用佳能、哈苏、徕卡相机拍摄并附有详细拍摄参数,亦可作为摄影参考书。
风光
建筑
小品
人文
最近我被一本讲述人类行为心理学的书籍深深吸引住了,它没有过多地纠缠于晦涩的实验数据,而是聚焦于日常生活中的“认知偏差”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决策的。作者列举了许多我们身边常见的例子,比如“锚定效应”在我们购物时的潜移默化作用,或者“确认偏误”如何让我们固守错误的信念。最有趣的是,书中有一个章节专门分析了群体行为中的非理性传染性,比如为什么在人群中,个体很容易做出在独处时绝不会做的选择。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控制得非常好,案例与理论穿插得自然流畅,读起来不像是在啃学术著作,更像是在读一部关于“我们自己”的侦探小说。它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的每一个决定,从选择早餐到职业规划,都在思考背后是否存在某种隐藏的心理陷阱。这本书带来的最大收获,是一种更清醒的自我认知,让我对人类心智的复杂性和易错性有了更深的敬畏。
评分这本精装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甸甸的手感,配合封面那略带复古感的插图,仿佛一下子把我带回了某个遥远的、充满故事的年代。我特别留意了纸张的质感,细腻而不失韧性,油墨的印制清晰锐利,即便是细小的字体也毫无模糊之感。这样的用心,足以看出出版方对这本书的重视。书脊的处理也很讲究,书脊在平摊时展现出完美的弧度,即便是反复翻阅,也不担心会损伤书页的连接。内文的排版布局也颇具匠心,留白恰到好处,阅读起来丝毫没有压迫感,眼睛能够得到充分的休息。拿到手时,那种新书特有的油墨香气混合着纸张的清香,是一种非常令人愉悦的阅读前奏。我喜欢这种对实体书制作工艺的尊重,它让阅读行为本身变成了一种享受,不仅仅是信息的获取,更是一种对美学的体验。即便是这个时代电子阅读盛行,但一本制作精良的实体书,它的价值和触感是任何电子屏幕都无法替代的。光是看着它静静地躺在书架上,就已经让人心生欢喜。
评分我正在追更一部探讨近现代科学哲学思辨的系列文章,它对“范式转移”这一概念进行了非常深入且富有个人色彩的解读。不同于教科书上那种标准化的定义,这位作者似乎更倾向于从科学家的个人困境和集体心理预期的角度来剖析突破性发现的诞生。他用了大量的篇幅去分析那些被边缘化的声音,以及当主流理论遭遇无法解释的现象时,整个学术共同体所经历的那种微妙的、近乎信仰危机的过程。语言风格非常犀利,观点常常一针见血,读起来让人感到思维的快感,仿佛跟随作者在知识的迷宫里进行一场高强度的思维体操。不过,这种风格也有挑战性,有些深奥的逻辑链条需要我反复阅读才能完全消化,但正是这种需要努力才能理解的深度,让我更加珍惜每一次“茅塞顿开”的瞬间。这无疑是一本能真正激发读者批判性思维的书籍。
评分我最近读完了一本关于城市历史变迁的著作,其中对于十八世纪末期欧洲城市规划的讨论,尤其吸引我。作者似乎对当时的社会阶层流动有着极其敏锐的洞察力,他细致地描绘了不同阶层的人们在同一片天空下,如何因为居住环境的差异而形成截然不同的生活轨迹和世界观。比如,他通过对几条主要街道的变迁记录,揭示了资本积累如何悄无声息地重塑了人们的日常路径和社交网络。书里引用了大量的当时的地方法规和私人信件,这使得历史的描述不再是冰冷的时间线,而是充满了人情味和烟火气。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抽丝剥茧的能力,他并不满足于表面的描述,而是深入到制度和潜意识的层面去探究驱动这些变化的核心动力。读完后,我看着窗外现代都市的钢筋水泥森林,竟能联想到那些被历史尘埃掩埋的旧时街角,这种跨越时空的代入感,是阅读的至高享受。
评分上个月我沉迷于一本关于古典音乐赏析的入门指南,它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完全避开了那种高高在上、让人望而却步的专业术语堆砌。作者采取了一种极其平易近人的叙事方式,他把巴赫的赋格曲比作精密的建筑结构,把德彪西的印象派音乐描绘成色彩斑斓的光影变化,一下子就拉近了与古典音乐的距离。书中附带的二维码(虽然我更喜欢实体乐谱)提供了大量的曲目链接,让理论学习可以立即与实际聆听相结合。我发现,仅仅是了解了不同乐器组的音色特点,以及作曲家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想要表达的情感张力,就极大地提升了我欣赏音乐的层次感。以前听交响乐只是“热闹”,现在我能听出不同声部之间的对话与角力,这种体验的提升是令人振奋的,它让艺术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精英文化,而是可以融入日常生活的精神食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