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而全系列-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组词造句词典(第2版) 9787517601548

小而全系列-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组词造句词典(第2版) 978751760154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高于 孙梦梅 著
图书标签:
  • 同义词
  • 近义词
  • 反义词
  • 组词
  • 造句
  • 词典
  • 语文
  • 学习
  • 工具书
  • 小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ISBN:9787517601548
商品编码:29628237619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6-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小而全系列-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组词造句词典(第2版)

定价:39.80元

售价:29.1元,便宜10.7元,折扣73

作者:高于 孙梦梅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517601548

字数

页码

版次:2

装帧:精装

开本:64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小而全系列-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组词造句词典(第2版)自2007年出版以来,以其收词丰富、功能齐全、简明实用,深受广大读者喜爱。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校的教材及教学内容都发生了一些变化,为了及时反映这些变化,编者对这部词典进行了全面修订。这次修订全面贯彻执行了国家语言文字法规及有关标准。在加强科学性和规范性的原则下,对组词例词的选取、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的对应、造句与词目的对应性以及造句本身的适用性方面,都进行了精心的修改和调整。在组词例词方面,删减了不适用于学生的词语;选取了更具典型性的词语列为词目;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的对应上,进行了严格的调整,使选词更准确;造句在意义和语法正确性方面都进行了重新核查,使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部词典,在质量上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内容提要

小而全系列-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组词造句词典(第2版)是“小而全”系列工具书中的一种,这套工具书都是为满足广大中小学生课堂学习、课外阅读、升学考试以及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实际需要编写而成。《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组词造句词典》以中小学语文教材为基础,并遵循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中的有关规定,共收常用常见的可组词单字2000余个,释义简明、准确;选收常用词语15000余条,配有规范实用的造句;提供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词汇近40000条。

目录


作者介绍

高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硕士学位;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系副教授;主要从事比较语言学的研究与教学。曾出版《多功能英汉词典》(商务国际出版社)、《小学生多功能词典》 孙梦梅,北京市光华路小学高级教师,主编过《汉语成语大全》《汉语成语词典》等工具书。

文摘














序言



《国学经典通识读本:从先秦到明清的思想脉络》 书籍简介: 一、 缘起与定位:架设理解中华文明的坚实阶梯 本书《国学经典通识读本:从先秦到明清的思想脉络》并非孤立地罗列古代典籍的零散知识点,而是以时间为轴线,以核心思想流变为骨架,旨在为当代读者系统梳理和透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赖以建立的哲学基石、政治伦理和社会观念。我们深知,国学浩如烟海,初学者往往迷失于繁复的注释与艰涩的文言之间,难以把握其内在的逻辑关联与历史演进的必然性。因此,本书的定位是“通识”而非“精研”,它力求在广度上覆盖主要的思想流派和关键的历史阶段,在深度上提供清晰的脉络梳理和精要的文本解读,充当读者步入国学殿堂的第一座坚实桥梁。 本书的时间跨度自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延伸至明清之际的学术转型,完整覆盖了中国传统思想发展的黄金时期与成熟阶段。它不仅关注儒、道、法、墨等显学,也兼顾了阴阳五行、兵家、农家等重要学派的贡献,力求展现一个多元共存、相互激荡的古代思想图景。 二、 内容结构与核心特色:跨越千年的思想对话 全书分为五个核心篇章,层层递进,构建起清晰的认知框架: 第一篇:文明的破晓——先秦诸子与思想的源头(约公元前770年—前221年) 本篇聚焦于春秋战国这一思想最为活跃的“轴心时代”。我们将深入剖析儒家(孔子、孟子、荀子)关于“仁、义、礼、性”的思辨如何奠定中国社会伦理的基调;道家(老子、庄子)如何以“道”与“自然”对抗人间的纷争与矫饰;法家(商鞅、韩非子)如何以“法、术、势”构建中央集权的理论基础;以及墨家(墨子)的“兼爱非攻”对早期社会公平的呼唤。我们不仅仅是介绍其观点,更侧重于分析这些思想在面对“大乱”时代时,各自提供的不同“解决方案”,及其对后世政治实践的深远影响。 第二篇:帝国的定型与融合——秦汉经学与独尊之术(约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从秦的短暂统一到汉朝的长期稳定,思想界的主题是如何巩固一个庞大帝国的统治。本篇重点阐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必然性。我们将详细解读董仲舒如何将黄老思想与阴阳五行学说,改造并融入儒家体系,形成适应中央集权的新儒学,探讨《春秋》如何被赋予了新的政治解释权。同时,探讨谶纬之学在民间与官方的传播,以及道家思想在民间隐逸文化中的潜流。 第三篇:转折与重塑——魏晋玄学与佛教的东渐(约公元220年—581年) 这是一个文化观念剧烈碰撞的时代。本篇将详尽分析魏晋玄学的兴起,特别是“竹林七贤”与名士们对“有无之辨”、“名教与自然”的探讨,这实质上是对汉代僵化儒学的反拨与精神解放的追求。更重要的是,佛教思想如何通过其精妙的逻辑和对生命终极关怀的回答,成功地与中国本土思想交融,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如禅宗的雏形,以及对士大夫精神世界带来的巨大冲击。 第四篇:巅峰与完成——隋唐佛学与宋明理学的构建(约公元581年—1644年) 隋唐时期,佛学发展至鼎盛,本书将重点梳理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禅宗等重要流派的教义精髓,分析其如何系统化地回答了宇宙本体论的问题。随后,我们将聚焦于宋明理学,即“新儒学”的诞生。陆九渊的“心学”与朱熹的“理学”之间的对峙与互补,构成了中古后期最核心的哲学议题。理学如何重建了宇宙的秩序(格物穷理),心学如何强调了主体内在的道德自觉(致良知),这些思想对后世的教育体系和个人修养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第五篇:转型与回归——明末清初的实学思潮(约公元1644年以前的思辨与对后世的影响) 面对理学后期僵化和空泛的倾向,明末清初的思想界出现了强烈的“反思”与“务实”的倾向。本篇将介绍以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为代表的“实学”思想。他们不再过度纠缠于宇宙本体论的玄思,而是将目光投向经世济民的实际问题,如对历史的批判性反思、对民本思想的强化,以及对学术研究方法的革新(如“博学于文,行己有恒”)。这种回归现实、注重实证的倾向,为近代学术转型埋下了伏笔。 三、 价值与读者指南:掌握核心,融会贯通 本书在解读复杂概念时,采用了现代学术研究的严谨性与传统文化阐释的流畅性相结合的叙事手法。我们摒弃了晦涩的术语堆砌,力求用清晰、现代的语言重述古人精妙的思维过程。 本书适合以下读者群体: 1. 国学初学者: 渴望建立一个完整、有逻辑的中国思想史框架者。 2. 文史专业学生: 需要一本结构清晰、观点明确的辅助教材,以快速掌握核心脉络者。 3. 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社会人士: 希望理解支撑中华民族精神内核的哲学基础,而非停留在零碎故事和技巧层面者。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不再视古代典籍为遥不可及的古董,而是能理解它们是如何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中,为人类文明提供了深刻且具有永恒价值的智慧方案。本书致力于让读者建立起“今人如何与古人对话”的能力,真正领略国学思想的磅礴气象与深邃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试着对比了几个我平时特别容易混淆的词语组合,比如“精妙”和“巧妙”之间的差异,以及“固执”和“顽固”在褒贬义上的微妙转折。这本书的处理方式非常细腻,它没有简单地给出同义词列表,而是先用一段精炼的文字点明核心语义的侧重点,然后才罗列出同义词群。更重要的是,它的反义词部分也做了升级。它不仅仅给出了最直接的反义词,还会根据语境的不同,提供一系列“情境对立词”,这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词汇联想边界。举个例子,对于一个形容“高尚”的词语,它不仅给出了“卑劣”,还补充了在特定社交语境下可能适用的“市侩”或“庸俗”,这种对语境敏感度的培养,是普通词典难以企及的深度。这感觉就像是请了一位资深的语言学家在旁边耐心为你梳理脉络,而不是冷冰冰的机器翻译。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太贴心了,封面那种磨砂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是用心打磨过的产品。我特别欣赏它在字体选择上的考量,那种清晰而不失古朴的宋体,让我在阅读那些复杂的词条时,眼睛丝毫不会感到疲劳。而且,纸张的选取也很讲究,不是那种一翻就起静电的廉价纸,而是带有微微暖色调的道林纸,即便是长时间对着它查阅,心情也会格外舒畅。书脊的装订工艺也处理得非常到位,可以完全平摊开来,这对于经常需要对比查阅不同词义和例句的学习者来说,简直是福音。要知道,很多工具书为了追求便携性而牺牲了可读性,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到了完美的平衡。我甚至觉得,仅仅是把它放在书架上,都能感受到一种知识的厚重感和品质感,这在当今快餐式出版物中是相当难得的。它的设计语言传达出的信息是:这是一本值得信赖、可以长期陪伴我的工具书,而不是那种用完即弃的参考资料。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对内容本身也抱有了极高的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逻辑简直是一场视觉上的盛宴,完全打破了我对传统词典那种死板、单调的认知。它巧妙地运用了色彩分割和模块化布局来区分“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以及“组词造句”这几个核心功能区。比如,同义词部分可能用了柔和的蓝色作为背景色块,而反义词则用了对比鲜明的橙色,这种视觉上的“导航系统”极大地加快了我的信息检索速度。我发现,当需要快速区分一组词的细微差别时,眼神能迅速锁定到目标区域,根本不需要一行一行地去扫视。更绝的是,它在例句部分的呈现方式。例句不再是孤零零的一句,而是被设计成了一个微型的语境盒子,旁边的空白处还留出了极小的空间供读者手写批注或补充感想,这简直是为深度学习者量身定做的。这种设计理念无疑是在鼓励读者与书本进行“互动”,而不是被动接受信息,这份对学习体验的关怀,真的让人感到惊喜。

评分

这本书在“组词造句”这一块的实用性,远超出了我的预期。我原本以为这部分会是简单的词语搭配集合,但实际上,它提供了一套非常实用的“高阶句式模板”。例如,它会展示如何将一个新学的同义词巧妙地融入到复杂的复合句或者议论文论证结构中,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主谓宾”的基础结构。我注意到,它给出的例句在文学性和专业性上做到了很好的平衡,有些句子读起来甚至带有一种古雅的韵味,非常适合希望提升写作格调的人群。我特别喜欢它在展示反义词的对比句时所下的功夫,通过并置对比,能让人在瞬间领悟到两个对立词汇在语气和力量上的悬殊,这种直观的对比教学法效率高得惊人,让原本晦涩的语法和词义对比变得通俗易懂。

评分

从整体的编纂风格来看,这本书展现出了一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极强的服务精神。它仿佛预判了学习者在不同阶段可能遇到的所有困惑点,并提前设置好了解决方案。我感觉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本“进阶语言修炼手册”。例如,它在解释某些多义词时,会清晰地划分出“物理意义”、“引申意义”和“固定搭配”的层级,确保读者不会因为一个词的多种用法而感到迷茫。这种层次分明的处理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知识的吸收难度,让学习过程变得系统化。在我看来,它成功地将传统语言学知识的深度,转化为了普通读者可以轻松消化的有效信息,这种转化能力,才是它最值得称赞的地方。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信息,而是有效地组织和传递知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