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产品设计思维(全彩)
定价:69.90元
作者:洛可可创新设计学院 编著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99650
适读人群 :全国高等院校产品设计学生已经产品设计爱好者。
洛可可创新设计学院系列丛书首本,把洛可可的设计思维和商业实战经验分享给大家。站酷,视觉中国联合。国内多位大咖联合。
北京洛可可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为客户提升产品力的创新设计公司,作为中国工业设计*,北京洛可可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并迅速由一家工业设计公司发展成为一家实力雄厚的整合创新机构,旗下设立洛可可创新设计学院以培养实用型、创意型高端设计人才为目标,通过打造中国设计教育全新实战教育模式和实训平台,将企业的设计产业体系与学生的知识教育培养以及现代科技的研究成果相结合,对高校的学生提供创新文化产业就业与创业的经验支持、可借鉴蓝本,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终实现设计学子从校园到职场的“零过渡”。本书总结了洛可可12年的设计经验全方面的展示了设计那点事-如何成为一名的设计师。
第1 章 设计审美
1.1 审美的定义/ 2
1.2 审美的意义/ 6
1.3 审美三境界/ 10
1.4 换位审美/ 27
1.5 审美在设计中的作用/ 38
第2 章 设计思维
2.1 设计的核心原则:以用户为
中心/ 42
2.1.1 以用户为中心的意义/ 44
2.1.2 以用户为中心的重要性/ 45
2.1.3 甄别用户/ 47
2.2 设计的核心价值:以创新为
驱动/ 60
2.2.1 创新与创新思维 60
2.2.2 产品创新 62
2.2.3 产品创新的原理 64
第3 章 现在带你重新认识产品
设计
3.1 工业设计定义/ 74
3.2 设计研究/ 80
3.3 设计创意/ 82
3.4 产品研究/ 90
3.5 用户研究/ 93
3.6 市场研究/ 95
第4 章 怎样成为一名的产品
设计师——看、思、学、做
4.1 看/ 104
4.1.1 观察产品/ 106
4.1.2 产品结构/ 108
4.2 思/ 110
4.2.1 分析用户/ 112
4.2.2 思用户体验/ 113
4.3 学/ 114
4.3.1 创新技能/ 116
4.3.2 Sketch/ 117
4.3.3 软件应用/ 118
4.4 做/ 120
4.4.1 IDmind 创新头脑法则
Industrial Design/ 122
4.4.2 ELKAY 净水机/ 124
第5 章 案例分析
5.1 案例分享(一)/ 138
5.2 案例分享(二)/ 163
5.3 案例学习计划/ 174
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我感受到的是一种对“产品应用”的极致关注。很多设计书籍往往止步于概念的提出和形式的描绘,但这本书却始终围绕着“产品如何真正被使用,如何解决用户的问题,如何创造价值”来展开。它强调的是,设计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赋能用户,提升他们的生活品质或工作效率。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用户场景分析”的部分,作者通过构建一系列生动的生活场景,让读者设身处地地去体会用户在使用产品时的真实需求和痛点。书中还探讨了“情感化设计”的理念,如何让产品在功能之外,还能与用户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读这本书,让我明白,一个伟大的产品,一定是经过了无数次的应用场景推演和用户体验打磨的结晶。它不再是一件孤立的物品,而是一个能够融入用户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这种“以终为始”的设计思路,对我来说具有非常大的启发意义。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就像在茫茫的书海中找到了一个宝藏。我一直对产品设计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往往不知道如何将脑海中模糊的想法转化为具体的设计方案。这本书以一种非常系统化的方式,从“为什么”出发,深入剖析了产品设计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如何做”的指导。它打破了我对设计“灵感突发”的迷思,让我明白,优秀的设计背后,往往是对原理的深刻理解和对流程的严谨把控。书中关于“形态与功能的关系”的阐述,让我对“形式追随功能”有了更深的认识,但也指出在某些情况下,功能也可以反过来引导形态的演进。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用户测试与迭代”的论述,作者强调了在设计过程中不断收集反馈的重要性,并提供了一些实用的测试方法。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产品设计的整个生命周期都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不再是零散的知识点,而是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它不仅教会我如何去“看”产品,更教会我如何去“思考”产品。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本来以为会是那种堆砌大量概念、理论,读起来枯燥乏味的学术著作。然而,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跳脱的叙事方式和生动的案例吸引了。书中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复杂的术语,而是从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产品出发,循循善诱地引导读者去思考“为什么这个东西长这样?”、“它这样做有什么好处?”。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用户同理心”的部分,作者并没有直接讲“同理心”这个词,而是通过描绘一位典型用户的一天,详细展现了他们在使用产品时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境和情绪波动。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我切实地感受到,好的设计不仅仅是美观,更在于对用户需求的深刻洞察和情感的连接。书中的配图也十分精良,不是那种干巴巴的示意图,而是充满艺术感的手绘草图和高质量的实物照片,每一张图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设计故事,让人忍不住停下来仔细品味。读这本书,更像是在和一位经验丰富的设计师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他用他的智慧和经验,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创新世界的大门,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身边的一切,发现设计无处不在的魅力。
评分老实说,我拿到这本书时,对“外观与结构设计教程”这个副标题并没有抱太大期望,以为会是机械的图纸讲解和技术参数的堆砌。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我从未想过的方式,将技术性与艺术性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作者在讲解结构设计时,并没有使用枯燥的专业术语,而是通过大量的3D模型和爆炸图,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产品内部的运作原理。我尤其喜欢关于“材料选择与工艺流程”的那部分,作者不仅仅列举了各种材料的特性,还深入分析了不同材料在外观质感、触感以及成本上的差异,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最终产品的用户体验。书中还穿插了许多历史上的经典设计案例,分析了它们在结构和外观上的创新之处,让我看到了设计与科技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到,一个成功的产品,绝不仅仅是外表的漂亮,更是内在结构精妙、工艺考究的体现。它给了我一种全新的视角,去欣赏那些隐藏在产品背后的智慧。
评分初次接触到这本书,我抱持着一种半信半疑的态度,毕竟“创新思维”这个词在如今的商业领域已经有些泛滥,很多书籍都试图将它包装成一种万能的钥匙。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没有停留在空泛的口号上,而是将“创新”分解成了一系列可执行、可落地的方法论。比如,它提出的“逆向思维”模型,并不是简单地让你颠覆现状,而是引导你去分析现有解决方案的痛点,然后从中寻找突破口。书中列举了许多不同行业的案例,从消费电子到家居用品,再到公共服务,每一个案例都清晰地展示了如何运用特定的思维工具来解决实际的设计难题。我尤其喜欢书中的“头脑风暴”章节,它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的头脑风暴技巧,并强调了如何营造一个鼓励发散性思维的环境。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尝试将书中的方法应用到我目前工作中遇到的一个小项目上,惊喜地发现,那些困扰了我很久的问题,竟然可以通过一些看似简单却极其有效的思考方式迎刃而解。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是,创新并非天赋,而是一种可以通过学习和练习获得的技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