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纸上博物馆 北京通信电信博物馆
定价:46.00元
作者:刘海波,郭丽
出版社:同心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8-01
ISBN:9787547706367
字数:
页码:27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北京通信电信博物馆隶属于中国联通北京市分公司,是一座特色鲜明的电信专业博物馆。始建于1994年,初馆址位于北黄城根北街皇城根局内(A馆),馆舍为北平北局旧址(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在北京市文物局正式注册登记,展陈面积四百多平方米,展陈内容以北京市内历史为主。
2008年在骡马市大街北京联通综合楼内新建B馆,展陈面积三千多平方米,使北京地区电信事业的历史得到全面展示。
北京通信电信博物馆集通信历史文化、电信科普和新通信业务体验于一身,融合现代科技手段,使观众身临其境,感受北京电信事业一百三十年来的发展演变。
目录
走,一起去北京通信电信博物馆
序厅 古代通信轶事
没纸没字也通信
有字的通信像个宝
'飞毛腿'与马拉松
烽火传军情
早的漂流瓶
飞鸽信使
风筝通信
鸿雁传书
动线 迎接电信时代的黎明
电信时代的前奏
'上帝创造了何等奇迹'
'沃森,我需要你'
大洋彼岸传来的'S'
……
作者介绍
文摘
《纸上博物馆 北京通信电信博物馆》:
是比电报更为方便更实用的通信工具,不但具有实时沟通的优势,还避免了电报需要撰写电报稿、翻译电文等专业知识,所以一经问世,就迅速普及开来。然而,清的高权力中心——紫禁城,却迟迟不愿向敞开大门。
慈禧太后晚年,常住颐和园,这里成了慈禧太后日常办工、休息娱乐和会见外国公使的地点,成了中国真正的权力中心。主管洋务和外交事务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成了外务部,也在颐和园墙外设立了分支机构——外务部公所。为了请示汇报方便,1902年,自东城东堂子胡同的外务部至颐和园架设专用线,线路全长24公里,由外务部和步兵统领衙门共同出资,由璞尔生的“电铃公司”承包建设。当时北京还没有官办的局,只有璞尔生的“电铃公司”在经营北京的业务。
1908年8月,行将就木的慈禧太后又下旨,自颐和园水木自亲殿至来薰风门东配殿架设专线,“专备上用”。这时候的光绪皇帝因为戊戌变法失败,早已被软禁在瀛台。这条专线,成了慈禧太后随时了解光绪皇帝动向的“皇家专线”。1908年11月,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撒手人寰,这条专线的作用也随之告终。2005年,原北京网通公司(现北京联通)经过历史证,与颐和园合作,在水木自亲殿开辟了“皇家专线展”长设展览,向人们展示了清朝高统治者对先进通信手段从观望、徘徊到接受的过程。
“老佛爷”虽然在颐和园大肆尝试外国新技术一一电灯、、小火轮,但在紫禁城的皇宫内,却禁止安装,从中我们仍然能感知到清皇室对洋务的矛盾态度。现代通信工具的诱惑是难以阻挡的,1910年,42岁的隆裕太后(光绪帝皇后,慈禧太后的侄女)打破了“老佛爷”不许在皇宫装的禁令,传旨内务府在后宫安装10门交换机一部,并在长、建福官、储秀宫安装了6部内线,这是我国的皇家局。原北京网通公司(现北京联通)于2006年与故宫博物院合作,在储秀宫绥福殿开办了“皇家局”常设展览,揭秘了曾深藏在皇宫大内的现代手段。
……
序言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通信电信博物馆”这类题材是持保留态度的,总觉得会是官方叙事居多,缺乏人情味。然而,《纸上博物馆》完全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它用一种近乎口述史的笔触,将那些沉睡在展柜里的老物件赋予了鲜活的生命。我特别喜欢其中穿插的一些老北京人对“第一次通话”、“第一封电报”的记忆片段,这些小故事极大地增强了代入感。比如,描述一个偏远地区的人第一次通过电话与远方的亲人通话时的激动心情,那种纯粹的喜悦和震撼,隔着纸张都能感受到。而且,这本书在展现技术进步的同时,也巧妙地融入了城市变迁的视角,比如老式电话局的选址、拉线的艰辛等等,都反映了老北京城市规划和生活方式的变迁。它不仅仅是通信史的侧写,更像是半部北京的社会生活史,读完后感觉对这座城市的理解又深了一层,不愧是“纸上博物馆”的精妙呈现。
评分我个人对书籍的收藏价值也比较看重,而这本《纸上博物馆》在这一点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它的开本适中,装帧结实耐用,印章和防伪标记的处理也很有博物馆特有的那种严谨感。更重要的是,它所承载的历史信息密度非常高,但呈现方式却极其优雅。书中对早期电信基础设施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克服过程的描述,让我对基建工作者有了更深一层的敬意。尤其是关于北京这座城市如何从零开始构建起现代通信网络的细节,那些关于架线、铺设地下管道的艰辛,读来让人肃然起敬。它让我们意识到,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便捷通信背后,是无数前辈默默付出的汗水和心血。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集学术性、艺术性和人文关怀于一体的优秀作品,值得反复品读和珍藏。
评分从一个纯粹的阅读体验角度来说,《纸上博物馆 北京通信电信博物馆》的阅读节奏把握得非常好,读起来一点也不累。它没有陷入那种长篇累牍的理论阐述,而是通过一系列精炼的侧面描写,构建起一个立体的博物馆空间。书中收录的一些早期通信设备的设计草图和专利文件复制件,简直是工业设计的爱好者的大福利,那些简洁而实用的线条美学,在今天的极简主义设计中依然能找到影子。作者在描述技术更迭时,也保持了一种克制的态度,既肯定了进步的伟大,也没有完全否定过去的价值,体现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尊重。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将“纪念”这件事做出了“传承”的意义,让后人能从前人的智慧结晶中汲取力量。我感觉这不仅仅是一本面向特定群体的书,它完全有潜力成为一本面向大众的、关于中国近现代科技发展的重要参考读物。
评分这本《纸上博物馆 北京通信电信博物馆》真是一本宝藏啊!我本来以为这只是一本枯燥的行业纪念册,没想到里面竟然蕴含着如此丰富的历史信息和人文情怀。当我翻开第一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老旧的电报机和电话机的插图,每一个细节都描绘得栩栩如生。文字部分对通信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梳理得非常清晰,从早期的有线电报到后来的无线电、电话,再到如今的移动通信,仿佛能看到一条清晰的技术演进脉络。特别是对早期通信设备的设计理念和当时社会背景的描述,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看得津津有味。它不仅仅是记录设备,更是记录了一个时代人们沟通方式的变迁,那种跨越空间的渴望和实现过程中的智慧,读来让人感慨万千。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也十分考究,纸张的质感和印刷的清晰度都体现了出版方的用心,每一页都像是在精心布置的一个个微型展厅,让人流连忘返,极力推荐给所有对科技史和北京地方文化感兴趣的朋友。
评分这本书的编排结构非常巧妙,完全不像一般的技术手册那样死板。它采用了主题式的划分,比如“拨号的艺术”、“电波的远航”等,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个精心策划的展览单元。图文并茂的处理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准,那些老照片的修复质量令人赞叹,有些泛黄的老照片里的人物表情和背景环境细节都被保留了下来,让人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年代。我尤其欣赏它在解释复杂技术原理时所采取的类比手法,非常通俗易懂,即便是对电子工程一窍不通的人也能大致领会其精髓。这种科普的诚意,在专业的行业出版物中是难得一见的。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沟通技术精英与普通大众之间的桥梁,让那些曾经辉煌的通信成就得以被更广泛的群体所理解和珍视。这本书放在案头,随时翻阅,都能获得新的启发和乐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