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博物馆 北京通信电信博物馆

纸上博物馆 北京通信电信博物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海波,郭丽 著
图书标签:
  • 博物馆
  • 通信
  • 电信
  • 北京
  • 历史
  • 文化
  • 科技
  • 展览
  • 收藏
  • 纸上博物馆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华文京典专营店
出版社: 同心出版社
ISBN:9787547706367
商品编码:2963634559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纸上博物馆 北京通信电信博物馆

定价:46.00元

作者:刘海波,郭丽

出版社:同心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8-01

ISBN:9787547706367

字数:

页码:27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北京通信电信博物馆隶属于中国联通北京市分公司,是一座特色鲜明的电信专业博物馆。始建于1994年,初馆址位于北黄城根北街皇城根局内(A馆),馆舍为北平北局旧址(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在北京市文物局正式注册登记,展陈面积四百多平方米,展陈内容以北京市内历史为主。
  2008年在骡马市大街北京联通综合楼内新建B馆,展陈面积三千多平方米,使北京地区电信事业的历史得到全面展示。
  北京通信电信博物馆集通信历史文化、电信科普和新通信业务体验于一身,融合现代科技手段,使观众身临其境,感受北京电信事业一百三十年来的发展演变。

目录


走,一起去北京通信电信博物馆

序厅 古代通信轶事

没纸没字也通信

有字的通信像个宝

'飞毛腿'与马拉松

烽火传军情

早的漂流瓶

飞鸽信使

风筝通信

鸿雁传书

动线 迎接电信时代的黎明

电信时代的前奏

'上帝创造了何等奇迹'

'沃森,我需要你'

大洋彼岸传来的'S'

……

作者介绍


文摘


《纸上博物馆 北京通信电信博物馆》:
  是比电报更为方便更实用的通信工具,不但具有实时沟通的优势,还避免了电报需要撰写电报稿、翻译电文等专业知识,所以一经问世,就迅速普及开来。然而,清的高权力中心——紫禁城,却迟迟不愿向敞开大门。
  慈禧太后晚年,常住颐和园,这里成了慈禧太后日常办工、休息娱乐和会见外国公使的地点,成了中国真正的权力中心。主管洋务和外交事务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成了外务部,也在颐和园墙外设立了分支机构——外务部公所。为了请示汇报方便,1902年,自东城东堂子胡同的外务部至颐和园架设专用线,线路全长24公里,由外务部和步兵统领衙门共同出资,由璞尔生的“电铃公司”承包建设。当时北京还没有官办的局,只有璞尔生的“电铃公司”在经营北京的业务。
  1908年8月,行将就木的慈禧太后又下旨,自颐和园水木自亲殿至来薰风门东配殿架设专线,“专备上用”。这时候的光绪皇帝因为戊戌变法失败,早已被软禁在瀛台。这条专线,成了慈禧太后随时了解光绪皇帝动向的“皇家专线”。1908年11月,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撒手人寰,这条专线的作用也随之告终。2005年,原北京网通公司(现北京联通)经过历史证,与颐和园合作,在水木自亲殿开辟了“皇家专线展”长设展览,向人们展示了清朝高统治者对先进通信手段从观望、徘徊到接受的过程。
  “老佛爷”虽然在颐和园大肆尝试外国新技术一一电灯、、小火轮,但在紫禁城的皇宫内,却禁止安装,从中我们仍然能感知到清皇室对洋务的矛盾态度。现代通信工具的诱惑是难以阻挡的,1910年,42岁的隆裕太后(光绪帝皇后,慈禧太后的侄女)打破了“老佛爷”不许在皇宫装的禁令,传旨内务府在后宫安装10门交换机一部,并在长、建福官、储秀宫安装了6部内线,这是我国的皇家局。原北京网通公司(现北京联通)于2006年与故宫博物院合作,在储秀宫绥福殿开办了“皇家局”常设展览,揭秘了曾深藏在皇宫大内的现代手段。
  ……

序言



《纸上博物馆:北京通信电信博物馆》 一、 博物馆的诞生与使命:一部通信史的缩影 北京通信电信博物馆,坐落于这座古老又现代的都市心脏地带,它并非一座简单的展陈空间,而是一部跳跃的、鲜活的中国通信电信发展史的缩影。它的建立,承载着记录、梳理、研究和传播通信技术变迁使命,旨在向公众展示从古代烽火狼烟到现代光纤万里的壮丽画卷。每一件展品,每一段文字,都凝聚着无数通信先驱的智慧与汗水,见证着中华民族在信息时代砥砺前行的坚实步伐。 博物馆的诞生,源于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未来的期许。它汇聚了中国通信电信领域各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实物、文献、图片和模型,力求以最直观、最生动的方式,呈现通信技术如何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乃至整个社会的面貌。从最早的邮驿系统,到电报、电话的诞生,再到广播、电视的普及,直至如今的网络通信、移动互联的飞速发展,博物馆都 meticulously 地梳理了其脉络,勾勒出一条清晰的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并行轨迹。 它的使命,不仅仅是陈列历史,更是启迪当下,激励未来。通过深入浅出的展览设计,博物馆希望让参观者,无论是耄耋老人还是稚嫩孩童,都能在其中找到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连接点,理解通信技术对于国家强大、民族复兴的巨大推动作用。它是一个知识的宝库,一个思想的碰撞场,一个激发创新灵感的源泉。 二、 展陈亮点:穿越时空的通信之旅 北京通信电信博物馆的展陈设计,是一场精心策划的穿越时空的通信之旅。它依据通信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划分为多个主题展区,每个展区都如同一个独立的博物馆,拥有各自独特的叙事和亮点。 古代通信的智慧: 在展区的开端,参观者将领略到中国古代人民在通信领域的卓越智慧。从烽火台的狼烟,到信鸽的飞翔,再到驿站的马蹄声,这些古老的通信方式,虽然原始,却在当时极大地促进了信息的传播和国家的治理。精美的复原模型和详实的史料,将带您回到那个信息传递仍显珍贵的时代,感受古人的创新精神。 电报与电话的时代: 随着工业革命的浪流席卷而来,电报和电话的发明,彻底改变了世界的通信格局。博物馆将重点展示中国早期引进和发展电报、电话的历程,以及它们如何改变了商业、军事和日常生活。您将有机会看到锈迹斑斑的早期电报机,古朴的电话机,以及那些承载着无数往事的通信线路图。在这里,您可以想象那个通过电波传递信息、跨越山海的声音,是如何激荡起时代的涟漪。 广播电视的黄金时代: 广播和电视的出现,将信息传播带入了大众时代。博物馆的这一展区,将带领您回顾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历程。从收音机里传出的嘹亮歌声,到黑白电视机前的全家欢聚,再到彩色电视的普及,这些时代的印记,勾勒出几代人的共同记忆。您可以近距离观察不同时期的收音机、电视机,了解它们在技术和设计上的演变,感受大众传媒如何塑造着社会文化。 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的革命: 进入21世纪,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开启了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博物馆将全面展示中国在互联网、移动通信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从第一台拨号上网的电脑,到早期移动电话的笨重机身,再到如今智能手机的普及和5G网络的构建,这一展区充满了科技感和未来感。您可以了解中国互联网产业的崛起,移动通信技术的迭代更新,以及它们如何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社交模式和经济形态。 通信技术的未来畅想: 在博物馆的尾声,参观者将有机会一窥通信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前沿技术,正在与通信技术深度融合,预示着更加智能、便捷、互联互通的未来。这一展区将通过互动体验和前瞻性展示,激发参观者对科技未来的无限遐想。 三、 互动体验:让历史“活”起来 北京通信电信博物馆深知,单纯的陈列难以完全激发观众的兴趣。因此,博物馆在设计中融入了大量的互动体验项目,力求让参观者在动手实践中,更深刻地理解通信技术的原理和发展。 模拟通信体验: 参观者可以亲手操作模拟的电报机,体验发送和接收电报的过程,感受信息传递的即时性。还可以拨打老式的电话机,体验不同年代的通话方式。 网络连接探索: 通过模拟不同时代的互联网接入方式,让观众了解从拨号上网到宽带,再到光纤和无线网络的演进过程。 AR/VR互动: 利用增强现实(AR)和虚拟现实(VR)技术,观众可以“穿越”回历史场景,体验古代通信的氛围,或者“进入”通信设备内部,了解其工作原理。 通信技术科普活动: 博物馆定期举办各类通信技术科普讲座、工作坊和知识竞赛,邀请专家学者为观众讲解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原理和应用,并将枯燥的科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四、 珍藏与传承:守护信息时代的记忆 北京通信电信博物馆不仅是一处展陈场所,更是一座珍贵的文献和实物宝库。它积极收集、整理、保护和研究与中国通信电信发展相关的各类珍贵史料和实物,涵盖了各个时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设备、文献、照片、影像资料等。 馆藏之重: 博物馆的馆藏,是研究中国通信电信发展史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源。每一件藏品背后,都可能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都承载着一段历史的记忆。博物馆的研究人员,正致力于对这些藏品进行深入的梳理和研究,挖掘其历史价值和学术意义。 数字化保护: 随着科技的发展,博物馆也积极推进藏品的数字化保护工作。通过高精度扫描、三维建模等技术,将珍贵的实物和文献转化为数字资源,方便公众查阅和研究,同时也为藏品提供了更长久的保存保障。 学术研究与交流: 博物馆积极开展学术研究,与国内外相关机构、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动通信电信历史研究的深入发展。它也是一个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吸引着众多学者、专家前来参观、交流、合作。 五、 参观指南:开启您的通信探索之旅 北京通信电信博物馆,欢迎每一位对通信历史、科技发展充满好奇的参观者。 交通指南: 博物馆交通便利,有多条公交线路和地铁线路可达。具体信息可在博物馆官方网站查询。 开放时间: 博物馆全年开放,周一至周五为正常开放时间,周末及法定节假日可能有特殊安排。建议提前查询官方公布的最新开放时间。 票务信息: 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政策,部分特殊展览或活动可能需要额外购票。 导览服务: 博物馆提供人工导览和自助导览设备,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 教育活动: 博物馆定期举办各类教育活动,如亲子体验、主题讲座、夏令营等,适合不同年龄段的观众参与。 结语: 《纸上博物馆:北京通信电信博物馆》这本书,不仅仅是为这座实体博物馆的一次忠实记录,更是对中国通信电信发展史的一次深度回溯与全面梳理。它将带您穿越时空,领略通信技术如何从原始走向智能,如何连接世界,如何塑造未来。无论您是通信行业的从业者,还是对历史文化感兴趣的普通读者,亦或是对未来科技充满憧憬的学生,这本书都将为您打开一扇理解信息时代、洞察科技脉搏的窗口。它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也是一份面向未来的启示录。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通信电信博物馆”这类题材是持保留态度的,总觉得会是官方叙事居多,缺乏人情味。然而,《纸上博物馆》完全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它用一种近乎口述史的笔触,将那些沉睡在展柜里的老物件赋予了鲜活的生命。我特别喜欢其中穿插的一些老北京人对“第一次通话”、“第一封电报”的记忆片段,这些小故事极大地增强了代入感。比如,描述一个偏远地区的人第一次通过电话与远方的亲人通话时的激动心情,那种纯粹的喜悦和震撼,隔着纸张都能感受到。而且,这本书在展现技术进步的同时,也巧妙地融入了城市变迁的视角,比如老式电话局的选址、拉线的艰辛等等,都反映了老北京城市规划和生活方式的变迁。它不仅仅是通信史的侧写,更像是半部北京的社会生活史,读完后感觉对这座城市的理解又深了一层,不愧是“纸上博物馆”的精妙呈现。

评分

我个人对书籍的收藏价值也比较看重,而这本《纸上博物馆》在这一点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它的开本适中,装帧结实耐用,印章和防伪标记的处理也很有博物馆特有的那种严谨感。更重要的是,它所承载的历史信息密度非常高,但呈现方式却极其优雅。书中对早期电信基础设施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克服过程的描述,让我对基建工作者有了更深一层的敬意。尤其是关于北京这座城市如何从零开始构建起现代通信网络的细节,那些关于架线、铺设地下管道的艰辛,读来让人肃然起敬。它让我们意识到,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便捷通信背后,是无数前辈默默付出的汗水和心血。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集学术性、艺术性和人文关怀于一体的优秀作品,值得反复品读和珍藏。

评分

从一个纯粹的阅读体验角度来说,《纸上博物馆 北京通信电信博物馆》的阅读节奏把握得非常好,读起来一点也不累。它没有陷入那种长篇累牍的理论阐述,而是通过一系列精炼的侧面描写,构建起一个立体的博物馆空间。书中收录的一些早期通信设备的设计草图和专利文件复制件,简直是工业设计的爱好者的大福利,那些简洁而实用的线条美学,在今天的极简主义设计中依然能找到影子。作者在描述技术更迭时,也保持了一种克制的态度,既肯定了进步的伟大,也没有完全否定过去的价值,体现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尊重。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将“纪念”这件事做出了“传承”的意义,让后人能从前人的智慧结晶中汲取力量。我感觉这不仅仅是一本面向特定群体的书,它完全有潜力成为一本面向大众的、关于中国近现代科技发展的重要参考读物。

评分

这本《纸上博物馆 北京通信电信博物馆》真是一本宝藏啊!我本来以为这只是一本枯燥的行业纪念册,没想到里面竟然蕴含着如此丰富的历史信息和人文情怀。当我翻开第一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老旧的电报机和电话机的插图,每一个细节都描绘得栩栩如生。文字部分对通信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梳理得非常清晰,从早期的有线电报到后来的无线电、电话,再到如今的移动通信,仿佛能看到一条清晰的技术演进脉络。特别是对早期通信设备的设计理念和当时社会背景的描述,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看得津津有味。它不仅仅是记录设备,更是记录了一个时代人们沟通方式的变迁,那种跨越空间的渴望和实现过程中的智慧,读来让人感慨万千。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也十分考究,纸张的质感和印刷的清晰度都体现了出版方的用心,每一页都像是在精心布置的一个个微型展厅,让人流连忘返,极力推荐给所有对科技史和北京地方文化感兴趣的朋友。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结构非常巧妙,完全不像一般的技术手册那样死板。它采用了主题式的划分,比如“拨号的艺术”、“电波的远航”等,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个精心策划的展览单元。图文并茂的处理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准,那些老照片的修复质量令人赞叹,有些泛黄的老照片里的人物表情和背景环境细节都被保留了下来,让人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年代。我尤其欣赏它在解释复杂技术原理时所采取的类比手法,非常通俗易懂,即便是对电子工程一窍不通的人也能大致领会其精髓。这种科普的诚意,在专业的行业出版物中是难得一见的。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沟通技术精英与普通大众之间的桥梁,让那些曾经辉煌的通信成就得以被更广泛的群体所理解和珍视。这本书放在案头,随时翻阅,都能获得新的启发和乐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