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雷达目标成像/雷达技术系列 高新科技译丛
定价:79.00元
作者: 马丁·伯尔纳,H.尤伯拉尔,朱健东,高向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4-01
ISBN:9787118111996
字数:
页码:15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雷达目标成像/雷达技术系列·高新科技译丛》探讨了雷达目标识别和成像的基础理论问题,包括:极化雷达中的矢量信号处理,极化信息对雷达目标识别能力的提升情况;雷达目标散射的数学和物理描述方法,奇点展开法(SEM)和爬行波理论;多维声学逆散射统一理论在电磁波方面的应用。*后,介绍了俄亥俄州立大学“紧缩场”电磁散射的试验测量问题。
由于《雷达目标成像/雷达技术系列·高新科技译丛》的原版成书于20世纪90年代,这些基础理论和技术随着后来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并应用于现有的雷达成像技术,如极化雷达成像。尽管与当时相比,雷达成像技术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是公开出版的关于雷达成像或目标识别技术细节方面的学术专著和论文较为匮乏,《雷达目标成像/雷达技术系列·高新科技译丛》的内容可谓是该方面*基础的理论细节,从对目标识别技术追本溯源的角度来看,《雷达目标成像/雷达技术系列·高新科技译丛》的内容对今后相关技术的发展仍不失为一本很好的参考书。
目录
章 引言
参考文献
第2章 雷达极化在雷达系统中的应用
2.1 不同雷达目标的极化特性
2.2 具体应用中的问题
2.2.1 双极化雷达的配置
2.2.2 极化自适应
2.2.3 雷达系统要求
2.3 无障碍情况下目标探测的优雷达接收机
2.3.1 一些优接收机结构
2.3.2 对性能评估的一些评述
2.4 通过克拉美罗界评估极化多普勒分辨率
2.4.1 信号建模
2.4.2 克拉美罗界与大似然估计
2.5 对部分极化干扰的自适应极化对消
2.5.1 通过极化自适应提高信噪比
2.5.2 极化自适应干扰对消
2.5.3 对部分极化干扰的自适应极化对消结果
2.6 结论和观点
参考文献
第3章 对雷达目标的高分辨能力
3.1 爬行波与奇点展开法之间的联系
3.1.1 Wat80n变换
3.1.2 奇点展开法:导电目标
3.1.3 介质目标
3.2 一般形状平滑目标的表面波共振
3.2.1 有限长圆柱形空腔
3.2.2 有限长导电圆柱体和扁长球体的共振
3.2.3 导电椭球体上表面波的相位匹配
3.3 逆散射的应用
3.3.1 雷达波谱学
3.3.2 镀膜导电球体的逆散射问题
3.3.3 共振频率的瞬态观测
3.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4章 Kirchhoff或Born近似下的多维电磁矢量逆散射统一理论
4.1 理想导电散射体和介质散射体电磁散射的积分表示
4.2 根据Born或Kirchhoff近似对平面波入射进行线性化
4.3 通用矢量全息场的并矢量后向传播
4.4 在频率分集模式下对线性化电矢量Porter-B0jarski方程求解
4.4.1 Born近似中的介质散射体
4.4.2 Kirchhoff近似中的理想导电散射体
4.5 数值模拟
4.6 结论
4.A 奇异函数的一些性质
4.B 根据散射幅度计算通用矢量全息场
参考文献
第5章 雷达截面积测量
5.1 测量理论
5.1.1 测量的校准
5.2 俄亥俄州立大学测量靶场
5.2.1 紧缩场的体系结构
5.2.2 反射器类型和折中考虑
5.2.3 馈电部分
5.2.4 测试目标支架
5.2.5 测量仪器
5.2.6 距离灵敏度
5.3 性能分析
5.3.1 到达方向
5.3.2 近场成像
5.3.3 结论
5.4 对RCS测量结果的分析
5.4.1 频域技术
5.4.2 视线角域处理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最近翻阅的这本关于半导体器件物理与集成电路设计的专业书籍,内容之扎实令人印象深刻。它并非侧重于电路的应用层面,而是深入到了晶体管的物理极限。书中对MOSFET的亚阈值区行为、载流子输运的量子效应,以及极短沟道效应的建模进行了非常详尽的剖析。作者从薛定谔方程和泊松方程出发,逐步推导出了实际器件的工作特性,这种从第一性原理出发的论证方式,让人对“为什么”比“是什么”理解得更深刻。特别是在讨论先进工艺节点下的隧穿电流和热电子效应时,书中列举的实验数据和仿真结果极具说服力。它成功地架起了从量子力学到实际芯片性能之间的桥梁。对于那些不仅仅满足于使用Spice模型,而是希望自己设计或优化新型晶体管结构的研究人员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深度和广度。它是一部需要细细品味,甚至需要对照半导体物理教材来同步阅读的参考书,但其带来的知识深度绝对物超所值。
评分最近拜读了这本关于非线性动力学与混沌理论的巨著,深感震撼。它完全颠覆了我过去对“确定性”的理解。这本书的精彩之处在于,它没有仅仅停留在对洛伦兹吸引子或双摆系统的数学描述上,而是将这些看似随机的现象,巧妙地统一在了同一个理论体系之下。作者在阐述庞加летие映射时,那种从简单迭代函数如何涌现出复杂行为的论证过程,简直像是在进行一场精彩的哲学辩论,只不过论据是严谨的数学公式。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讨论分岔理论时的笔法,从一个参数的微小变化如何导致系统相空间的结构发生剧烈、突变式的改变,这对于理解气候变化、生态系统崩溃乃至金融市场的波动,都提供了极其深刻的洞察力。这本书对专业术语的解释非常到位,但同时也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微积分和微分方程基础,毕竟要深入到李雅普诺夫指数的计算层面。它教会了我,在许多自然和工程系统中,预测的极限并非源于测量工具的精度,而是系统内在的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所决定的。读完后看世界,总会多一层对“不可预测性”的敬畏。
评分这部关于信息论的经典著作,简直是打开了理解复杂系统和通信原理的一扇大门。作者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熵、互信息和信道容量这些核心概念,即便是初学者也能在扎实的数学推导中领会其精妙之处。我记得最清楚的是关于信源编码的部分,它不仅仅是介绍了霍夫曼编码或者算术编码的算法,更是从信息论的底层逻辑出发,解释了为什么这些方法能够达到极限效率。书中的例子大多来源于经典的香农-福尔克纳定理的证明过程,逻辑链条严密得让人拍案叫绝。尤其是关于有噪信道编码的阐述,那几章我反复研读了好几遍,关于LDPC码和Turbo码的性能分析,即便在今天看来,仍然是现代通信系统的基石。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理解所有现代数字技术,从数据压缩到无线传输背后的统一数学框架。读完后,你会发现很多看似不相关的技术领域,其实都共享着同一个信息学的灵魂。如果你想真正搞懂“信息”到底是什么,以及如何有效地处理和传输它,这本书是绕不过去的。它需要的不仅仅是耐心,更是一种对抽象数学美感的欣赏。
评分我拿到手的是一本关于高级光学成像技术与衍射理论的译本,装帧厚重,内容更是令人望而生畏,但一旦沉浸进去,便会发现其精妙绝伦。这本书的核心在于对夫琅禾费衍射和菲涅耳衍射的全面解析,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的成像系统设计中。书中花了大量的篇幅来讨论点扩散函数(PSF)和光学传递函数(OTF),这对于任何想深入理解显微镜、望远镜或情景模式识别系统的人来说,是不可或缺的知识。特别值得称赞的是,作者详细对比了傅里叶光学方法与基于波动方程的直接求解方法的适用场景和优缺点,这在很多入门教材中是被一笔带过的。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比如如何通过设计特定的相位掩模(Phase Mask)来校正像差,或者如何利用阿贝-塞尔光束实现无衍射传输,这本书将抽象的电磁波理论与实际的工程应用紧密地结合了起来。它要求你不仅要懂复变函数,还要对傅里叶变换有直观的感受,这的确是一本面向资深光学工程师和研究人员的案头必备工具书。
评分这是一部关于先进控制系统设计与鲁棒性分析的权威著作。它完全没有停留在经典的PID控制层面,而是直接切入了现代控制理论的核心——状态空间法和现代最优控制。作者在阐述卡尔曼滤波的设计原理时,那种结合了概率论和线性代数的优雅推导,让我对“估计”这一行为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的力度主要体现在“鲁棒性”上,书中对$H_{infty}$控制和$mu$分析的讲解详尽而透彻。它不再满足于系统能够“稳定”运行,而是探讨在模型不确定性、外部干扰和传感器噪声都存在的情况下,如何设计出性能指标得到保证的控制器。这种对不确定性的量化处理,正是现代工程系统,如航空航天和复杂工业流程所迫切需要的。我特别喜欢书中的“奇异值分解”在控制设计中的应用部分,它将复杂的矩阵运算转化为了对系统奇异模式的直观理解。虽然阅读门槛不低,但对于希望将控制理论应用于前沿机器人、自动驾驶等领域的工程师来说,这本书提供了最坚实、最前沿的理论基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