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随机多址通信系统理论及仿真研究
定价:59.00元
售价:44.3元,便宜14.7元,折扣75
作者:丁洪伟,柳虔林,赵一帆,周圣杰,杨志军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115438829
字数:
页码:173
版次:0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本书语言简洁,结构清晰,内容系统全面,注重基础知识与仿真结合。在协议的讲解上,既介绍了协议的原理、吞吐量的具体推导过程,提供了仿真的具体步骤及代码,也提供了处理结果的一些经验技巧和注意事项,以同时提高读者的理论知识和仿真能力。
内容提要
本书介绍了随机多址通信系统广泛应用于物联网、无线传感器网络、移动互联网络、无线局域网、蜂窝通信网络等通信技术的情况;对各类随机多址通信系统进行了建模分析,获得了一系列的解析结果;介绍了各类系统的计算机仿真方法,给出了相关仿真结果。
本书分为10章:章简要介绍后续部分将要进行仿真的十九个协议,以及协议之间相应的区别,让读者对随机多址协议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第2章介绍本书仿真所使用的仿真软件Matlab及仿真的具体流程;第3章详细介绍ALOHA协议,以及其基于Matlab平台的仿真具体方法;第4至第8章分别介绍非坚持CSMA协议、1-坚持CSMA协议、P-坚持CSMA协议、P-检测CSMA协议、二维概率CSMA协议和在其各自协议的基础上改进得来的两个协议,以及协议基于Matlab平台的具体仿真方法;第9章详细介绍二叉树冲突分解算法,以及其基于Matlab平台的仿真具体方法;0章对本书所涉及到的具体协议进行比较,并做了一个简要的总结。
本书可作为通信类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或参考书,也适合从事通信工程领域相关研究人员阅读。
丁洪伟,云南大学信息学院通信工程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随机多址系统、轮询多址系统、无线传感器网络。
柳虔林,云南大学信息学院通信工程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随机多址系统。
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待这本书,它为整个无线通信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理论框架。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沉稳,不卖弄花哨的术语,而是用最精确的数学语言来描述物理现象,这种严谨性是老一辈科学家的风范。书中对于随机过程在多址信道建模中的应用,特别是泊松过程和马尔可夫链的运用,讲解得极其透彻,为我理解随机系统行为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我发现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如何设计一个多址系统,更是在学习一种用随机性来优化复杂系统的思维方式。这本书的价值,已经超越了它本身所覆盖的具体技术范围,上升到了方法论的高度。读完后,感觉自己对无线通信的底层逻辑有了更深刻的洞察力。
评分这本书的配套资源和仿真代码部分,虽然我还没有完全下载和运行,但光是目录和说明就让我感到兴奋。在当代学术研究中,理论和仿真密不可分,缺乏可复现性的研究是缺乏生命力的。作者团队非常体贴地提供了相应的仿真环境搭建指南和关键模块的代码片段,这极大地降低了读者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门槛。对于课堂教学而言,这本书的结构也极为合理,可以作为高年级本科生或研究生的核心教材。每一个章节的末尾都附带了有深度的思考题,这些题目不仅仅是检验理解程度,更是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思考的催化剂。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集理论深度、工程实用性和教学引导性于一体的杰作,是通信领域不可多得的精品力作。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气,黑白灰的搭配给人一种专业而严谨的感觉。初次拿到手里,份量感十足,翻开扉页,看到那密密麻麻的公式和严谨的理论推导,我就知道这不是一本泛泛而谈的科普读物,而是货真价实的学术专著。对于长期在信息论和通信原理领域摸爬滚打的人来说,这种感觉简直是久旱逢甘霖。我特别欣赏作者在绪论部分对该领域发展脉络的梳理,逻辑清晰,层层递进,让人能迅速抓住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尤其是在对现有几种主流多址接入技术进行对比分析时,作者没有简单地罗列优缺点,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数学基础和性能瓶颈,这为后续章节的深入探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对照着以前学过的经典教材进行比对,深感此书在某些前沿问题的阐述上,比我手头上的老旧资料要深刻和前瞻得多。那种拨开云雾见青天的阅读体验,非常畅快淋漓。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简直无可挑剔,字体清晰,图表规范,这对于阅读技术性强的书籍至关重要。我记得有一次深夜还在钻研其中关于信道估计误差对系统容量影响的章节,复杂的矩阵运算和概率分析在清晰的图示辅助下,竟显得没有那么晦涩难懂。作者显然在如何将复杂的数学模型转化为易于理解的工程语言上下了很大功夫。特别是关于资源动态分配的章节,作者引入了几种创新的优化算法,并给出了详细的收敛性证明,这对于研究生和科研人员来说,简直是宝贵的参考资料。我甚至开始思考,能否将其中提出的某种动态调度策略应用到我正在进行的一个实际项目原型中去。这种理论与实践之间紧密的连接性,是衡量一本优秀技术书籍的重要标准,而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充分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工程实践经验。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深度远超我的预期,它不是简单地对“随机多址”这个概念进行综述,而是将其视为一个系统工程,从物理层、MAC层到网络层都进行了细致的入微的剖析。我尤其对其中关于非正交多址接入(NOMA)与传统正交多址接入(OMA)的性能对比部分印象深刻。作者并没有止步于理论上的香农极限分析,而是引入了大量的仿真结果来佐证观点。这些仿真结果的设置非常贴合实际场景,比如考虑了移动性、不同业务的QoS需求等,使得理论推导的结论更具说服力和可靠性。对于我这样希望在博士论文中有所突破的年轻人来说,书中提供的若干未解决问题和未来研究方向的探讨,无疑是极佳的灵感来源,让我对后续的研究工作有了更明确的规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