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幻由人生——蒲鬆齡傳(平)
定價:45.00元
作者:馬瑞芳
齣版社:作傢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7-01
ISBN:9787506374422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作者以史筆勾勒人物命運,解析舊跡時不乏妙筆。把故事、學術思考置於一個空間裏為之,有奇異的效果。從清代的典章製度、官場風氣、民間習俗、士大夫意趣裏,尋找小說傢超齣常人的智慧之源。通達與敏銳,蒼涼與平靜中說齣舊文人的隱秘。世俗之情與遠世的詩意在一個奇異的維度裏展開,很有立體之感。
文史專傢孫鬱
這是蒲鬆齡研究者真確的記述,化史為詩,從生活經曆中尋覓創作的軌跡;這是《聊齋誌異》研究者的新見,化詩為史,從詩文中窺視作者心路的曆程;這是作傢幻化而成的故事鏈——形神兼備的人物傳記,可望成為蒲傳中一次新的。
文學專傢劉茵
內容提要
這是一本翔實的、帶有學術意味的人物傳記。作者是研究蒲鬆齡的大傢,又有文學寫作的經驗,故下筆縱橫捭闔,情思縷縷,除瞭人物鮮活外,曆史的語境也被一一點綴齣來。一個在科舉路上不得誌的文人形象被勾勒得栩栩如生,諸多曆史話題浮現其間,乃文學畫廊的奇景,有身臨其境的美感。
全書的寫法很有特色,對傳主的身份、傢事、交遊、形跡均有詳細的描述,考據、細讀、理論思考都在感性的書寫裏得到錶達。文字自然老到,是體貼曆史的一種陳述。作者考察蒲鬆齡的傢事,很有史傢的感覺,是深通文學史與文化史的一種沉思。描述蒲鬆齡科舉的挫摺之路,故事生動有趣,將材料消化於感性的空間裏。底層讀書人的價值取嚮,民俗與風氣,都有聲有色。
目錄
捲首語
引言/世界短篇小說從這兒崛起
部/風華正茂
章/蒲鬆齡齣生與先祖民族之謎
第二章/山東頭名秀纔
第三章/迷惘而珍貴的青春歲月
第四章/確立為人要則——王永印傢坐館
第二部/南遊作幕
第五章/漫嚮風塵試壯遊
第六章/新聞總入鬼狐史
第七章/刺貪刺虐入骨三分
第三部/七年睏窘
第八章/高官朋友和嶗山之行
第九章/傢徒四壁婦愁貧
第十章/秀纔入闈飛鴻鎩羽
第十一章/泰山行和詩——王觀正傢坐館
第十二章/捲入瀋傢紛爭——瀋天祥傢坐館
第十三章/《聊齋誌異》初步成書
第四部/西鋪坐館
第十四章/初到西鋪
第十五章/畢府的聊齋知音
第十六章/畢府的賓客們
第十七章/結識王士禛
第十八章/孫蕙和顧青霞
第十九章/科場重挫及科舉作
第二十章/終生磨一書
第二十一章/俚麯和雜著
第二十二章/平民生涯
第二十三章/曆下遊蹤
第五部/暮年傢居
第二十四章/老臥蓬窗
第二十五章/聊齋傳韆古
附錄一/相關史料與文章/
附錄二/蒲鬆齡年錶
附錄三/參考文獻
後記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馬瑞芳,女,生於山東省青州市,迴族人。1965年畢業於山東大學中文係,現為山東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古代文學學科學術帶頭人,兼任中國作協全委會委員、中國紅學會常務理事、復旦大學古代文學研究基地學術委員、山東省作傢協會副主席、山東省常委。2005年起在中央電視颱《百傢講壇》主講《馬瑞芳說聊齋》共24講。主要著作有:《蒲鬆齡評傳》、《聊齋誌異創作論》、《從聊齋誌異到紅樓夢》。長篇小說《藍眼睛黑眼睛》、散文《學海見聞錄》《煎餅花兒》獲得過全國性文學奬項。
文摘
序言
這部傳記的筆觸,如同清晨薄霧中若隱若現的古村落,帶著一種既熟悉又疏離的韻味。作者似乎並未試圖將主人公塑造成一個高大全的完美形象,反而精準地捕捉瞭那些微妙的人性掙紮與時代背景下的無奈。我讀到那些關於科舉路上的屢試不第,那種知識分子在理想與現實夾縫中求生的焦慮,讀來令人感同身受。尤其是對蒲鬆齡先生那些軼聞瑣事的描繪,不是簡單的好奇心滿足,而是在這些看似瑣碎的日常裏,窺見瞭其思想深處的萌芽與蛻變。比如書中對他與鄉人交往、對民間故事的收集過程的細緻刻畫,讓我看到瞭一個飽含人文關懷的記錄者,而非僅僅是那個寫齣誌怪小說的文人。那些對古代社會階層固化、人情冷暖的白描,雖然不直接提及書名,卻能讓人聯想到那個特定時代背景下,一切光怪陸離的想象,或許都源於對現實的深刻洞察和批判。全書的敘事節奏張弛有度,時而如涓涓細流,緩緩鋪陳人物的內心世界,時而又如山洪暴發,將讀者拉入曆史的宏大敘事之中,讀來酣暢淋灕,深思不輟。
評分坦率地說,我對這種將個體生命置於宏大曆史背景下進行審視的作品,一嚮抱有很高的期待,而這部作品在很大程度上滿足瞭我對“深度”的苛求。它的文字風格是沉鬱而富有韻味的,偶有幾處精妙的比喻,像是瞬間點亮瞭晦暗的場景,讓人豁然開朗。比如,對某個特定時期社會氛圍的描摹,所用的詞匯和句式,都帶著一種曆經滄桑後的厚重感。更重要的是,作者似乎對“孤獨”這一主題有著深刻的理解和錶達。主人公在世俗的洪流中,如何保持其獨特的觀察角度和批判精神,這一點被刻畫得入木三分。這種孤獨不是無病呻吟,而是知識分子在堅持自我與迎閤環境之間的痛苦抉擇。書中對於這種內心煎熬的描摹,充滿瞭哲思的力量,讀後讓人不禁反思,在任何時代,保持思想的獨立性,需要付齣何等巨大的代價。
評分這部作品的迷人之處,在於它成功地平衡瞭曆史的真實性與文學的想象力。它既有紮實的史料支撐,使得人物的成長曆程有據可查,又巧妙地避開瞭那種枯燥的流水賬敘事。閱讀過程中,我時常能感受到一種強烈的“在場感”,仿佛自己就置身於那個煙霧繚繞、人聲鼎沸的古代小鎮。作者對於環境光影、氣氛渲染的文字功力極強,使得文字本身就帶有一種古典的韻味。我尤其贊賞作者處理關鍵轉摺點的技巧,那些決定性的事件,往往不是被大肆渲染,而是通過周圍人物的反應、環境的細微變化來側麵烘托,從而營造齣一種“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張力。這種細膩且高級的敘事手法,讓整本書讀起來絲滑流暢,節奏感極佳,仿佛一麯精心編排的交響樂,高低起伏,層次分明,讓人意猶未盡,值得反復品味其中蘊含的文化底蘊與人生況味。
評分我必須說,閱讀體驗上,這本書提供瞭一種非常剋製的敘事美學。它沒有過分煽情,也沒有刻意拔高,而是用一種近乎冷靜的筆調,去描摹一個特定曆史時期知識分子群體的心路曆程。這種“不動聲色的力量”,恰恰是它最吸引我的地方。書中對於清代社會風貌的構建,簡直是一幅幅精美的風俗畫捲,從茶館裏的談笑風生,到鄉村祠堂裏的等級森嚴,每一個細節都處理得恰到好處,不喧賓奪主,卻為人物的命運提供瞭堅實可感的背景支撐。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曆史轉摺點時所展現的功力,那些關於地方官員更迭、民間思潮湧動的描寫,讓人物的決策和選擇顯得無比真實可信。盡管我們都知道最終的文學成就,但在閱讀過程中,更多感受到的是一個鮮活的、有血有肉的人,在時代洪流中如何努力保有其獨立的精神空間。那種對“人”的本真狀態的捕捉,超越瞭單純的傳記記錄,更像是一部關於精神自救的史詩。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頗具匠心,讀起來像是在解開一個層層遞進的謎團。作者似乎很擅長運用“伏筆”與“照應”的技巧,開篇看似漫不經心提及的一些童年經曆或地方習俗,到中後段都會以一種意想不到的方式,迴歸並解釋瞭人物某些關鍵行為的動機。尤其是對特定文化符號的解讀,相當到位。比如,書中對某種民間信仰的闡釋,不是停留在錶麵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瞭它與士人階層內心世界相互作用的復雜關係。我喜歡這種“疏密有緻”的敘述方式,它要求讀者必須保持專注,去體會字裏行間那些未被言明的張力。這種敘事手法,使得即便是對那個時代背景並不十分熟悉的人,也能通過人物的情感脈絡,逐步進入那個充滿奇譎想象與嚴酷現實的復雜世界。讀完之後,閤上書本,腦海中浮現的不是零散的史實,而是一條清晰、完整、充滿生命力的精神軌跡。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