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張滌生傳(中國工程院院士傳記係列叢書)
定價:53.00元
作者:魏嫻
齣版社:人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11-01
ISBN:9787010139074
字數:
頁碼:362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張滌生,生於1916年,今年98歲,是目前健在的年長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整復外科、顯微外科、美容外科和淋巴醫學專傢,被譽為“中國整復外科之父”。 張滌生是中國整形外科的先行者、奠基者之一,學術成果主要體現在顯微外科、頜麵外科和淋巴外科三個領域。1965年,他在《中華外科雜誌》上發錶中國一、通過血管吻接遊離皮瓣移植成功的文獻;次年與陳中偉閤作斷指再植成功;20世紀70年代,應用顯微外科技術,前臂皮瓣一期再造陰莖、蹠趾關節移植重建顳頜關節等手術;80年代,舉辦多次顯微外科學術交流會議,大力推廣顯微外科技術;2011年獲中華顯微外科學會終身成就奬。1976年,開展中國首例頜麵外科手術;以後收治大量顱麵畸形病人,與國外的顱麵外科學界密切交流;1999年齣版顱麵外科學專著;是國際顱麵外科學會榮譽會員、亞太顱麵外科學會創始人之一。1964年微波烘療法治療肢體象皮腫;80年代,開展動物實驗探討烘綁療法的機製,並嚮國際同仁介紹該療法;目前烘綁療法是國際淋巴學會認可的兩項保守治療手段之一。《張滌生傳(中國工程院院士傳記係列叢書)》以客觀的態度,全麵介紹瞭張滌生的生平,重點在於迴顧他在戰爭年代的求學過程,以及如何適應時代變遷。《張滌生傳(中國工程院院士傳記係列叢書)》稿以公正的心態,從多個角度觀照張滌生的學術生涯,重點在於整理成就、總結治學和育人經驗、解讀學科和社會影響。
目錄
序言
序詩歲華吟
章 吳地人傢
一、父望殷殷
二、母愛拳拳
三、兄弟情深
四、傢人聚居
第二章 故園往事
一、國學啓濛
二、小學時光
三、良師名校
四、同學少年
五、懵懂情懷
六、舊日鴻泥
第三章 愛國學子
一、“誤”進中大
二、行動抗日
三、來到華西
四、加入左翼
五、情竇初開
六、朋友音訊
第四章 青年軍醫
一、去圖雲關
二、群英薈萃
三、專注外科
四、苦中作樂
五、奔赴印緬
六、戰地生死
七、軍旅紀事
八、勝利歸國
九、悵惘情事
十、書以言誌
第五章 學習深造
一、公派赴美
二、業精於勤
三、起居雜憶
四、有見有聞
五、選擇迴國
六、韋伯斯特
第六章 起步維艱
一、故人雲散
二、師友提攜
三、結婚成傢
四、抗美援朝
五、轉入二醫
六、趁勢建科
七、截手之爭
第七章 “”淬煉
一、經曆風浪
二、親人凋零
三、“地下保健”
四、病骨難支
五、艱難求索
六、病例拾貝
第八章 事業東風
一、敢為人先
二、對外交流
三、選派後學
四、外事經驗
五、異域花絮
六、造樓攬纔
七、媒體造勢
八、護心救人
九、當選院士
第九章 壯心未歇
一、難捨“白衣”
二、外交後記
三、痛失愛妻
四、九秩華誕
第十章 晚景餘暉
一、心念時事
二、感懷舊事
三、兒孫興旺
四、養頤有道
五、心寬即福
六、圓滿自得
第十一章 學界泰鬥
一、學術總評
二、思想擷英
三、桃李芬芳
四、匯聚英纔
五、擔當道義
張滌生大事年錶
張滌生學術著作選錄
張滌生學術任職集錄
後記
作者介紹
魏嫻,1977年生,江蘇泰州人,整形外科醫生。1994~2001年,就讀於南京大學醫學院,2001年獲臨床醫學碩士學位;2002~2005年,就讀於上海第二醫科大學,2005年獲外科學博士學位。2005~2012年,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整復外科工作。2012年至今,在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徵醫院整形外科從事博士後臨床研究。
文摘
《張滌生傳(中國工程院院士傳記係列叢書)》:
素琴錶姐的媽媽性格爽朗,自得其樂,平時愛打麻將牌,愛聽無锡地方戲——锡劇,張滌生叫她姑媽。姑夫很和善,做豆油生意。素琴是傢中老大,下有弟弟、妹妹8人,很得父母寵愛。每次姑媽聽锡劇,總是帶她和張滌生同去。當時,锡劇劇場離中心城區較遠,在火車站的北麵。他們總是雇兩輛人力車,姑媽單獨乘前一輛,錶姐弟並乘後一輛。去瞭之後,他倆一邊看戲,一邊吃零食,其樂融融!
張滌生上高中期間,每周迴傢一次。素琴錶姐每周日必來串門。張滌生記得,有天下午,他正坐在房門口,埋頭看小說,素琴錶姐突然來瞭。她等瞭一會兒,看滌生弟弟總不抬頭,就伸齣食指,在他鼻頭上輕輕一點,迴首嫣然一笑,飛也似的走瞭。“臨去那鞦波一轉”,瞬間點燃瞭張滌生的青春之火。不過,愛火沒能燎原。後來,張滌生離傢多年。再見麵時,素琴錶姐已經有瞭丈夫,兒女成群瞭。
六、舊日鴻泥
民國時代的隆鼕,嚴寒徹骨,比現在冷得多。鼕至和春節前後,雪花紛飛。到瞭農曆年底,更是滴水成冰,屋簷下掛滿冰淩。人人裹著厚棉服,隻想窩在室內,圍著炭火盆取暖。
待到臘月初,無锡城裏的人傢一般會請農村人幫忙,磨米粉、蒸年糕。張曉初喜歡吃甜食,傢裏每年都要耗上幾鬥米,做紅、白糖年糕。年糕的口感與糯米、粳米的比例有關。糯米越多,糕越綿軟,但是放不久;粳米多瞭,則入口硬澀。依照張曉初的口味,糯米、粳米的佳比例為4:6。
……
序言
我通常對官方口吻的傳記持有警惕態度,總擔心會為瞭歌頌而犧牲掉真實性。然而,這本關於這位工程院院士的傳記,卻意外地展現齣一種剋製的、有節製的贊美。它成功地平衡瞭對曆史功績的客觀陳述和對人物品格的深刻剖析。作者似乎非常注重從第一手資料,比如大量的書信往來、工作日誌甚至同事訪談中去提煉人物的真實性格側麵。這種紮實的史料功底,使得整本書的論述充滿瞭說服力。它沒有迴避人物在科研道路上必然會遇到的挫摺、誤解甚至是自我懷疑的時刻,正是這些“不完美”之處,纔讓這位前輩的最終成就顯得更加光芒萬丈。對於正在進行職業探索的年輕人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種非常寶貴的參照:真正的偉大,往往是在無數次的小心翼翼和堅定不移中積纍而成的,它需要的不僅是智慧,更是對初心的堅守。
評分說實話,我原本對人物傳記這種體裁興趣不大,總覺得會是流水賬式的敘述,枯燥乏味。但是,偶然翻開這本院士傳記,我立刻被它的敘事張力所吸引住瞭。它采用瞭一種非常人性化的視角來構建人物形象,沒有過度拔高,也沒有迴避現實中的掙紮與睏惑。我尤其欣賞作者在穿插人物青年時期求學經曆時的那種“電影化”的描寫,仿佛能看到那個年代的圖書館裏,年輕的學者是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下,通過不懈的努力去追逐知識的火花。這種生動的筆法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沉浸感。它不像教科書那樣高高在上,而是將院士還原成瞭一個有血有肉、有喜怒哀樂的鮮活個體。這種方式不僅讓非專業人士能夠理解其學術貢獻的意義,更能從他們身上汲取到麵對睏難時應有的堅韌和樂觀。這本書的價值,遠超乎瞭我對一本人物傳記的預期,它提供瞭一種更接近真實、更富有啓發性的生命範本。
評分從裝幀設計的角度來看,這套叢書的設計感非常統一且具有紀念意義。拿到手裏,就能感受到紙張的質感和油墨的細膩,這本身就是一種閱讀上的享受。尤其是內頁中穿插的那些老照片,黑白的曆史影像,仿佛帶著塵土和歲月的痕跡,直擊人心。這些照片不僅僅是曆史的見證,更是人物精神狀態的無聲訴說。通過這些影像,讀者可以直觀地感受到那個年代的艱苦樸素與對科學事業的純粹熱愛。照片的選取得極其講究,有些是工作中的嚴肅瞬間,有些則是傢庭生活中的溫馨場景,這種動靜結閤、公私兼顧的呈現方式,使得人物形象更加豐滿立體。這套書的排版也十分考究,留白得當,字體大小適中,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疲勞,看得齣齣版方在細節處理上的用心良苦,使得閱讀過程成為一種非常愉悅的體驗。
評分我一直相信,瞭解一位偉大的科學傢,就是瞭解他所從事的那個領域在特定曆史階段的最高成就和未來走嚮。這套叢書,尤其是這本,在學術性的呈現上做得非常到位。它不是簡單地羅列論文題目和奬項,而是深入淺齣地解釋瞭那些復雜的技術難題和突破的深遠影響。雖然我不是該領域的專傢,但作者巧妙地構建瞭一個由淺入深的邏輯鏈條,讓重要的科學概念變得可以理解。更讓我感到震撼的是,傳記中對“集體智慧”的強調。它清晰地展示瞭每一項重大的科學成就,都不是孤立的個人英雄主義的産物,而是需要一個團隊、一個時代甚至一個國傢作為支撐的係統工程。這種對團隊閤作精神的謳歌,在今天這個強調個人IP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和有教育意義。每一次讀到關鍵轉摺點,我都會忍不住查閱一些相關的曆史資料,這本書起到瞭一個極好的“引路人”的作用。
評分這套院士傳記係列叢書簡直是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門,讓我對中國科技發展曆程中那些默默奉獻的巨人有瞭更深刻的認識。我最近在讀的這本,雖然我還沒讀完,但光是序言和目錄就已經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期待。它不僅僅是記錄瞭一個人的生平事跡,更像是一部濃縮的中國近現代科技史。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將人物的學術成就與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個人命運緊密地結閤在一起,讓人在閱讀傳記的同時,也能感受到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傢國情懷和曆史擔當。那種從文字中滲透齣來的嚴謹和敬意,讓人在翻閱時不由得放慢瞭速度,生怕錯過任何一個細節。特彆是對一些重大科研攻關過程的描述,那種幾代人薪火相傳的艱辛與輝煌,讀來令人熱血沸騰。這部書的裝幀設計也很有分量感,體現瞭齣版社對“院士”這一身份的尊重,拿在手裏沉甸甸的,感覺就像捧著一份厚重的曆史遺産。我非常推薦給所有對科學精神、中國教育史乃至個人奮鬥史感興趣的讀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