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传染性海绵状脑病 | 作者 | 赵德明 |
| 定价 | 68.00元 | 出版社 |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565504280 | 出版日期 | 2012-02-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1.121Kg |
| 内容简介 | |
赵德明主编的《传染性海绵状脑病》对传染性海绵状脑病在外*的研究进展进行汇编,从分子生物学与传染病学、流行病学等多个角度,较为系统地介绍传染性海绵状脑病的研究史、生物学特性、诊断方法、治疗和风险控制,以及朊蛋白疾病与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关系;并分别对疯牛病、痒病、鹿科动物慢性消耗性疾病、传染性水貂脑病、猫科动物和动物园动物的传染性海绵状脑病从流行病学、临床和病理学、诊断和防治等多方面的*研究进行阐述;附录部分列出TSEs疾病编年表,OIE关于疯牛病防控的标准及国际TSEs风险评估的制度等,便于读者了解TSEs疾病的研究历史和防控策略;同时还对本实验室近些年和朊蛋白有关的研究工作进行全面的总结,以期抛砖引玉和各位同仁共同探讨。《传染性海绵状脑病》内容新颖翔实、图文并茂,不仅可作为对本疾病感兴趣的专业人员的基础读本,也为有意从事本领域研究的学者提供参考。 |
| 作者简介 | |
| 赵德明,山东省人,现为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动物海绵状脑病实验室首席科学家。目前社会有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理事、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副理事长、兽医病理学分会理事长、北京市顾问,《Journalof VeterinaryScience》杂志编委会委员、《北京实验动物科学》副主编,全国疯牛病风险防范专家委员会委员、届全国动物防疫专家委员会大动物病专家组组长、科技部届国家实验动物专家委员会委员等。长期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动物海绵状脑病和牛结核病等人畜共患病。先后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SCI论文40余篇。编(译)著8部,其中主编教材1部,主译著作3部。获得省部级奖励12项,并于2011年12月获得农业部颁发的(狂犬病灭活疫苗)新兽药证书。 |
| 目录 | |
| 篇 总论章 传染性海绵状脑病概述 1.1 传染性海绵状脑病的研究史 1.2 传染性海绵状脑病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1.3 传染性海绵状脑病的发病机制 1.4 新发现的朊蛋白疾病 1.5 朊蛋白类似蛋白的研究 1.6 朊蛋白疾病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1.7 朊蛋白疾病治疗研究进展 1.8 朊蛋白疾病的风险评估 1.9 朊蛋白疾病尚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第2章 朊蛋白生物学特性和遗传学特性 2.1 朊蛋白的理化特性 2.2 朊蛋白的结构生物学 2.3 朊蛋白的生理功能 2.4 朊病毒的复制、转运机制 2.5 PrPc向PrPSc转化的可能机制 2.6 朊蛋白疾病的种间屏障机制 2.7 朊蛋白毒株的研究 2.8 朊蛋白的抗体 2.9 朊蛋白基因的突变 2.10 朊蛋白的免疫学研究 2.11 朊蛋白的分子伴侣 参考文献第3章 朊蛋白作用因子 3.1 PrP与金属离子的关系 3.2 朊蛋白与核酸分子 3.3 其他与PrP作用的因子 参考文献第4章 朊蛋白疾病与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关系 参考文献 第2篇 各论第5章 疯牛病 5.1 概述 5.2 流行病学 5.3 临床与病理 5.4 检测与诊断 5.5 防治 参考文献第6章 羊痒病 6.1 概述 6.2 流行病学 6.3 临床与病理 6.4 检测与诊断 6.5 防治 参考文献第7章 鹿科动物慢性消耗性疾病 7.1 概述 7.2 流行病学 7.3 临床与病理 7.4 检测与诊断 7.5 防治 参考文献第8章 传染性水貂脑病 8.1 概述 8.2 病原学 8.3 流行病学 8.4 临床与病理 8.5 检测与诊断 8.6 防治 参考文献第9章 猫科动物海绵状脑病 9.1 概述 9.2 流行病学 9.3 临床与病理 9.4 检测与诊断 9.5 防治 参考文献0章 动物园动物海绵状脑病 10.1 概述 10.2 流行病学 10.3 临床与病理 10.4 检测与诊断 10.5 防治 参考文献附录 附录1 TSEs疾病编年表 附录2 OIE关于疯牛病防控的标准 附录3 中国对具有TSEs感染风险物质的评估的原则 附录4 420种来源于反刍动物的可疑风险物质列表 附录5 中国卫生部所列2类、85种牛、羊动物源性可疑风险物质列表 附录6 可疑具有TSEs感染性的反刍动物组织列表 附录7 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动物海绵状脑病实验室科研工作概述 |
| 编辑推荐 | |
| 赵德明主编的《传染性海绵状脑病》从分子生物学与传染病学、流行病学等多个角度,系统地阐述传染性海绵状脑病的发生、流行、发病的分子机制,诊断预防以及与人类健康关系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进展。本书分为两大部分,篇总论,详细介绍海绵状脑病的发病机制、理化特性、诊断方法、治疗和风险控制;对朊蛋白基因复合体的生物学特性和作用因子进行深入的描述。第2篇各论,分别对疯牛病、痒病、鹿科动物慢性消耗性疾病、传染性水貂脑病、猫科动物和动物园动物海绵状脑病从流行病学、临床与病理、诊断与防治等多方面的**研究进行详细的描述。 |
| 文摘 | |
| 序言 | |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改变我们对世界认知的科学著作抱有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无疑属于这一类。传染性海绵状脑病,这个在普通人看来有些遥远甚至有点恐怖的疾病,却与我们每个人的健康息息相关。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科学研究并非总是光鲜亮丽,它往往需要无数次的失败和坚持,才能揭开自然的奥秘。书中那些关于疾病研究历程的叙述,一定充满了曲折和挑战,而正是这些挑战,塑造了我们今天对这个疾病的理解。我特别想知道,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科学家们是如何一步步地攻克这些难题的,有哪些关键的发现是如何改变了研究的方向,又有哪些技术突破是如何帮助我们更好地诊断和控制这些疾病。这本书就像一部科学史的缩影,记录了人类在面对未知病原体时所展现出的智慧和勇气。它不仅是一本关于疾病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科学精神的书,激励着我去思考,去探索,去理解那些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深刻道理。
评分作为一名对动物健康和公共卫生议题十分关注的读者,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更全面的信息。传染性海绵状脑病,不仅仅是影响人类的疾病,它同样会对畜牧业和野生动物种群造成毁灭性的打击。书中关于动物源性传染性海绵状脑病的章节,想必会非常精彩,能够解释这些疾病是如何在动物之间传播,又是如何跨越物种障碍感染人类的。我特别好奇书里会提及哪些具体的动物疾病,比如羊瘙痒病、疯牛病等,以及它们对全球农业和生态系统造成的长期影响。了解这些疾病的传播链条,对于我们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至关重要。这本书的出现,为我提供了一个系统学习这些知识的平台,让我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的健康与动物的健康是紧密相连的,我们必须采取一种综合性的视角来应对这些复杂的健康挑战。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国际合作和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案例,展现科学家们是如何协同合作,共同守护全球的公共卫生安全。
评分坦白说,在阅读这本书之前,“传染性海绵状脑病”这个词对我来说,更多的是一种陌生的、带点神秘色彩的科学术语,而对它背后的具体内容缺乏了解。这本书犹如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一步步走进这个复杂而迷人的研究领域。我会被书中那些详细的病理图像和显微照片所吸引,它们直观地展示了大脑组织是如何被破坏的,那种海绵状的空洞,仿佛能看到疾病侵蚀的痕迹,令人触目惊心。同时,我也会对书中关于疾病传播的细致分析产生浓厚兴趣,特别是关于不同传播途径的对比和风险评估。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科学研究的严谨性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之中,从样本的采集到数据的分析,都必须经过严格的验证。我期待书中能够探讨一些前沿的研究方向,比如新的诊断技术、潜在的治疗靶点,甚至是预防性的干预措施。虽然一些科学概念可能对我来说仍然是挑战,但我相信通过这本书的引导,我能够逐渐理解并掌握这些知识,从而对传染性海绵状脑病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评分在翻阅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它不仅仅是罗列一些科学事实,而是试图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从疾病的起源、分子生物学机制,到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调查,再到诊断技术和治疗策略,几乎涵盖了传染性海绵状脑病研究的各个方面。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朊病毒(PrPsc)的详细阐述感到惊叹,这个看似微小的致病因子,却能引发如此可怕的神经退行性改变,其折叠错误和自我复制的机制,简直是生物学中的一个奇迹,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我好奇书里是如何解释朊病毒在不同物种间传播的,以及人类是如何暴露于这些致病源的。书中提到的那些经典的病例和研究案例,想必能让读者对疾病的实际影响有更直观的认识。虽然我对其中一些复杂的生化反应和遗传学概念感到吃力,但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力求严谨而不失条理,让我能够跟随作者的思路,一点点地理解这些深奥的知识。它就像一本百科全书,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让我对这个曾经模糊的概念有了清晰而深刻的认知。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沉甸甸的学术气息,厚重的纸张、严谨的排版,让我第一眼就觉得它不是一本轻松的消遣读物。拿到手里,我能感受到它背后蕴含的巨大信息量,仿佛每一页都承载着无数科研人员的心血和多年的探索。虽然我本身并非专业领域的专家,但对于“传染性海绵状脑病”这个概念,在日常生活中偶尔也会听到一些相关的讨论,比如一些关于“疯牛病”的报道,总让人感到一丝不安。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深入了解这个复杂疾病的大门。我期待它能以一种相对易懂的方式,为我揭示这些疾病的成因、传播途径、以及它们对人类和动物健康可能造成的潜在威胁。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更希望能在书中找到一些关于疾病预防和控制的信息,以及当前科学界在攻克这些难题方面所取得的进展。书中的插图和图表想必会非常有帮助,能够直观地展示病理变化和传播机制,即使是没有专业背景的人,也能从中获得启发。总而言之,我对这本书充满了好奇和求知欲,希望它能满足我对科学知识的渴望,同时也能引发我对公共卫生和动物健康更深层次的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