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海绵状脑病 9787565504280

传染性海绵状脑病 978756550428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德明 著
图书标签:
  • 传染病
  • 神经系统疾病
  • 脑病
  • 朊病毒
  • 医学
  • 生物学
  • 公共卫生
  • 动物疾病
  • 实验研究
  • 疾病预防控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5504280
商品编码:29654053439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2-02-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传染性海绵状脑病 作者 赵德明
定价 68.00元 出版社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565504280 出版日期 2012-02-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精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1.121Kg

   内容简介

赵德明主编的《传染性海绵状脑病》对传染性海绵状脑病在外*的研究进展进行汇编,从分子生物学与传染病学、流行病学等多个角度,较为系统地介绍传染性海绵状脑病的研究史、生物学特性、诊断方法、治疗和风险控制,以及朊蛋白疾病与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关系;并分别对疯牛病、痒病、鹿科动物慢性消耗性疾病、传染性水貂脑病、猫科动物和动物园动物的传染性海绵状脑病从流行病学、临床和病理学、诊断和防治等多方面的*研究进行阐述;附录部分列出TSEs疾病编年表,OIE关于疯牛病防控的标准及国际TSEs风险评估的制度等,便于读者了解TSEs疾病的研究历史和防控策略;同时还对本实验室近些年和朊蛋白有关的研究工作进行全面的总结,以期抛砖引玉和各位同仁共同探讨。《传染性海绵状脑病》内容新颖翔实、图文并茂,不仅可作为对本疾病感兴趣的专业人员的基础读本,也为有意从事本领域研究的学者提供参考。 


   作者简介

赵德明,山东省人,现为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动物海绵状脑病实验室首席科学家。目前社会有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理事、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副理事长、兽医病理学分会理事长、北京市顾问,《Journalof VeterinaryScience》杂志编委会委员、《北京实验动物科学》副主编,全国疯牛病风险防范专家委员会委员、届全国动物防疫专家委员会大动物病专家组组长、科技部届国家实验动物专家委员会委员等。长期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动物海绵状脑病和牛结核病等人畜共患病。先后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SCI论文40余篇。编(译)著8部,其中主编教材1部,主译著作3部。获得省部级奖励12项,并于2011年12月获得农业部颁发的(狂犬病灭活疫苗)新兽药证书。


   目录
篇 总论章 传染性海绵状脑病概述 1.1 传染性海绵状脑病的研究史 1.2 传染性海绵状脑病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1.3 传染性海绵状脑病的发病机制 1.4 新发现的朊蛋白疾病 1.5 朊蛋白类似蛋白的研究 1.6 朊蛋白疾病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1.7 朊蛋白疾病治疗研究进展 1.8 朊蛋白疾病的风险评估 1.9 朊蛋白疾病尚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第2章 朊蛋白生物学特性和遗传学特性 2.1 朊蛋白的理化特性 2.2 朊蛋白的结构生物学 2.3 朊蛋白的生理功能 2.4 朊病毒的复制、转运机制 2.5 PrPc向PrPSc转化的可能机制 2.6 朊蛋白疾病的种间屏障机制 2.7 朊蛋白毒株的研究 2.8 朊蛋白的抗体 2.9 朊蛋白基因的突变 2.10 朊蛋白的免疫学研究 2.11 朊蛋白的分子伴侣 参考文献第3章 朊蛋白作用因子 3.1 PrP与金属离子的关系 3.2 朊蛋白与核酸分子 3.3 其他与PrP作用的因子 参考文献第4章 朊蛋白疾病与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关系 参考文献 第2篇 各论第5章 疯牛病 5.1 概述 5.2 流行病学 5.3 临床与病理 5.4 检测与诊断 5.5 防治 参考文献第6章 羊痒病 6.1 概述 6.2 流行病学 6.3 临床与病理 6.4 检测与诊断 6.5 防治 参考文献第7章 鹿科动物慢性消耗性疾病 7.1 概述 7.2 流行病学 7.3 临床与病理 7.4 检测与诊断 7.5 防治 参考文献第8章 传染性水貂脑病 8.1 概述 8.2 病原学 8.3 流行病学 8.4 临床与病理 8.5 检测与诊断 8.6 防治 参考文献第9章 猫科动物海绵状脑病 9.1 概述 9.2 流行病学 9.3 临床与病理 9.4 检测与诊断 9.5 防治 参考文献0章 动物园动物海绵状脑病 10.1 概述 10.2 流行病学 10.3 临床与病理 10.4 检测与诊断 10.5 防治 参考文献附录 附录1 TSEs疾病编年表 附录2 OIE关于疯牛病防控的标准 附录3 中国对具有TSEs感染风险物质的评估的原则 附录4 420种来源于反刍动物的可疑风险物质列表 附录5 中国卫生部所列2类、85种牛、羊动物源性可疑风险物质列表 附录6 可疑具有TSEs感染性的反刍动物组织列表 附录7 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动物海绵状脑病实验室科研工作概述

   编辑推荐

赵德明主编的《传染性海绵状脑病》从分子生物学与传染病学、流行病学等多个角度,系统地阐述传染性海绵状脑病的发生、流行、发病的分子机制,诊断预防以及与人类健康关系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进展。本书分为两大部分,篇总论,详细介绍海绵状脑病的发病机制、理化特性、诊断方法、治疗和风险控制;对朊蛋白基因复合体的生物学特性和作用因子进行深入的描述。第2篇各论,分别对疯牛病、痒病、鹿科动物慢性消耗性疾病、传染性水貂脑病、猫科动物和动物园动物海绵状脑病从流行病学、临床与病理、诊断与防治等多方面的**研究进行详细的描述。


   文摘

   序言

《细说神经退行性疾病:从病因到疗法》 书籍简介 在人类探索生命奥秘的漫长旅途中,神经系统始终占据着核心地位。它精密复杂,承载着我们的意识、记忆、情感以及感知世界的能力。然而,当这套精密的指挥系统遭遇病变,带来的往往是难以想象的痛苦和对生活质量的严重打击。本书《细说神经退行性疾病:从病因到疗法》便是这样一本旨在深入剖析各类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专著,它不仅梳理了这些疾病的发生机制、临床表现,更致力于展望未来的诊断与治疗前沿,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临床医生以及对神经科学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份详实而富有启发性的参考。 第一章:神经系统的精妙与脆弱 本章将首先从宏观角度为读者构建一个对神经系统基本功能的理解框架。我们将介绍神经元作为神经系统基本单元的结构与功能,包括其信息传递的电化学机制,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突触可塑性对学习和记忆的重要性。随后,我们将深入探讨大脑各区域的特异性功能,例如皮层负责高级认知活动,小脑协调运动,脑干控制生命基本功能等。在理解了健康的神经系统如何精密运作之后,本章将引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普遍特征:神经细胞的进行性损伤和死亡。我们将简要概述这种损伤的共同病理生理学基础,为后续章节对具体疾病的深入探讨奠定理论基础。重点将放在神经元细胞死亡的多种途径,如凋亡、自噬异常、线质体功能障碍以及氧化应激的累积等方面,强调这些过程在不同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共性和差异。 第二章:阿尔茨海默病:记忆的侵蚀者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作为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占据了本章的中心。我们将详细阐述AD的发病机制,重点聚焦于β-淀粉样蛋白(Aβ)的异常沉积形成老年斑,以及 tau 蛋白过度磷酸化导致神经原纤维缠结。本章将深入分析这些病理产物如何引发神经元的失能和死亡,以及由此导致的神经递质系统(尤其是胆碱能系统)的紊乱。从临床表现来看,我们将细致描绘AD的病程发展,从早期的轻度认知障碍,到中期的记忆力、语言能力、定向力等全面下降,直至晚期的严重痴呆和生活自理能力丧失。诊断方面,本书将介绍现有的影像学(如MRI、PET)、生物标志物(如CSF中的Aβ和tau蛋白)以及认知评估方法。治疗部分,我们将回顾目前已批准的药物,如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和NMDA受体拮抗剂,分析它们的疗效和局限性。同时,本章将重点探讨正在进行中的、针对Aβ和tau蛋白的新型疗法,包括单克隆抗体、靶向清除Aβ和tau蛋白的药物,以及基因疗法等,并展望其潜在的突破性意义。 第三章:帕金森病:运动的枷锁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是另一种广泛存在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以其典型的运动障碍为主要特征。本章将深入探讨PD的发病核心——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进行性变性丢失。我们将分析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异常聚集形成路易小体的病理过程,以及这如何影响多巴胺的合成、释放和再摄取,导致纹状体多巴胺水平的显著下降。从临床角度,本章将详述PD的核心运动症状,包括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不稳,并提及非运动症状,如嗅觉减退、便秘、睡眠障碍和情绪改变,强调这些非运动症状往往在运动症状出现前就已存在。诊断方法将涵盖临床评估、神经影像学(如DAT扫描)以及对不同治疗反应的观察。治疗方面,本书将详细介绍多巴胺替代疗法,如左旋多巴的机制、剂量调整以及常见的运动并发症(如“开关”现象和异动症)。此外,本章还将讨论其他药物疗法,如多巴胺受体激动剂、MAO-B抑制剂和COMT抑制剂,以及手术治疗,如脑深部电刺激(DBS)的适应症、技术和疗效。对于正在探索的治疗策略,如靶向α-synuclein、基因疗法和干细胞疗法,也将进行深入的介绍。 第四章:亨廷顿病:遗传的命运之殇 亨廷顿病(Huntington's Disease, HD)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遗传性特点使其在家族中具有特殊的意义。本章将聚焦于HD的遗传基础,即HTT基因的CAG三核苷酸重复序列异常扩增。我们将解析这种基因突变如何导致异常的亨廷顿蛋白(Huntingtin protein)产生,进而引发神经元的损伤,尤其是在纹状体(包括尾状核和壳核)和皮层的广泛神经元丢失。临床表现方面,本章将详细描述HD的三大核心特征:进行性舞蹈样不自主运动、精神行为异常(如抑郁、焦虑、易激惹)和认知功能障碍(如执行功能、记忆力下降)。诊断将侧重于基因检测作为确诊的金标准,并结合临床表现和神经影像学证据。虽然目前尚无治愈HD的方法,本章将回顾支持性疗法的应用,包括用于控制舞蹈样运动的药物,以及治疗精神行为异常的药物。同时,本书将大力介绍正在进行的、针对HD病因的治疗研究,包括反义寡核苷酸(ASO)疗法、RNA干扰(RNAi)疗法以及基因编辑技术,旨在降低异常亨廷顿蛋白的表达。 第五章:肌萎缩侧索硬化(ALS):运动神经元的失落 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又称卢伽雷氏病,是一种侵犯上、下运动神经元的疾病,导致进行性肌无力和萎缩。本章将深入探讨ALS的病理生理学,包括运动神经元退行性变的原因,例如谷氨酸毒性、氧化应激、蛋白质错误折叠以及神经营养因子缺乏等。我们将区分散发型ALS和家族性ALS(约占10%),并探讨在家族性ALS中发现的关键基因突变,如SOD1、C9orf72、TARDBP和FUS等。临床表现方面,本章将描绘ALS的渐进性肌肉无力、肌萎缩、肌束震颤以及痉挛等症状,强调其对吞咽、呼吸和语言功能的严重影响,最终导致呼吸衰竭。诊断过程将侧重于排除其他疾病,通过临床评估、神经传导和肌电图(EMG)以及影像学检查来支持诊断。治疗章节将重点介绍目前已被批准的能够延缓疾病进展的药物,如利鲁唑和依达拉奉,并分析其作用机制和疗效。此外,本章将广泛介绍正在进行的、针对ALS的多种新兴疗法,包括靶向基因治疗、干细胞移植、以及旨在改善神经保护和清除毒性蛋白的新药研发。 第六章: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概览 除了上述几种主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本章还将简要介绍其他一些重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为读者提供更全面的视野。我们将触及: 额颞叶痴呆(Frontotemporal Dementia, FTD):重点介绍其与AD的不同之处,以及主要亚型(行为变异型FTD和进行性失语症)的临床特点,病理基础(如tau蛋白、TDP-43和FUS的异常聚集)和诊断挑战。 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rogressive Supranuclear Palsy, PSP):描述其独特的眼动障碍、姿势不稳和早期跌倒等特征,以及其与帕金森病的鉴别要点,病理上主要为tau蛋白的异常沉积。 多系统萎缩(Multiple System Atrophy, MSA):概述其以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运动障碍(如帕金森综合征或小脑综合征)和锥体/锥体外系体征为主要表现的特点,以及其病理基础(α-突触核蛋白沉积)。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pinocerebellar Ataxias, SCAs):介绍这类异质性疾病的共同特点是小脑和/或脊髓退行性变,导致进行性共济失调,并简要提及其中一些常见的遗传性类型。 对于这些疾病,本章将简要阐述其主要的临床表现、已知的病理基础以及当前的诊断和治疗现状,为读者提供一个初步的认识。 第七章: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诊断技术前沿 本章将聚焦于神经退行性疾病诊断技术的最新进展。我们将深入探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MRI)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在早期检测脑结构改变、脑血流异常以及特定病理标志物(如Aβ、tau蛋白、α-突触核蛋白)方面的应用。此外,本章将详细介绍液体活检技术,包括脑脊液(CSF)和血液中的生物标志物检测,如游离DNA、外泌体、microRNA等,分析其在辅助诊断、疾病分型以及预后评估中的潜力。我们还将讨论新兴的神经影像技术,如扩散张量成像(DTI)和功能性MRI(fMRI),它们如何帮助我们理解神经通路的连接性和功能障碍。最后,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技术在揭示疾病易感基因、寻找新的诊断标志物和理解疾病发生机制方面的作用也将被深入探讨。 第八章: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策略与未来展望 本章是本书的总结与升华,将全面审视当前针对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策略,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我们将回顾目前药物治疗的局限性,强调其主要作用是缓解症状而非逆转病程。在此基础上,本章将重点介绍正在蓬勃发展的基因疗法(包括基因替代疗法、基因沉默疗法)、细胞疗法(如干细胞移植、诱导多能干细胞衍生神经元移植)以及基于靶向蛋白(如Aβ、tau、α-synuclein)的免疫疗法和靶向小分子药物。我们将讨论这些前沿疗法的原理、研究进展、临床试验结果以及面临的挑战,例如递送效率、免疫原性、安全性和伦理问题。 此外,本章还将强调多学科协作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管理中的重要性,包括神经内科医生、神经外科医生、康复治疗师、心理学家、营养师以及社会工作者等。生活方式干预、营养支持、认知训练和心理支持等非药物疗法的作用也将得到充分肯定。 最后,本书将以对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的未来进行展望来结束。我们将讨论精准医学、人工智能在药物研发和诊断中的应用,以及对疾病早期预测和预防的重视。我们期待通过不懈的努力,最终能够实现对这些复杂疾病的有效控制,甚至治愈,从而为全球数百万受影响的患者及其家庭带来希望。 《细说神经退行性疾病:从病因到疗法》致力于成为一本权威、全面且面向未来的著作,旨在推动相关领域的知识进步,并最终造福于人类健康。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改变我们对世界认知的科学著作抱有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无疑属于这一类。传染性海绵状脑病,这个在普通人看来有些遥远甚至有点恐怖的疾病,却与我们每个人的健康息息相关。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科学研究并非总是光鲜亮丽,它往往需要无数次的失败和坚持,才能揭开自然的奥秘。书中那些关于疾病研究历程的叙述,一定充满了曲折和挑战,而正是这些挑战,塑造了我们今天对这个疾病的理解。我特别想知道,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科学家们是如何一步步地攻克这些难题的,有哪些关键的发现是如何改变了研究的方向,又有哪些技术突破是如何帮助我们更好地诊断和控制这些疾病。这本书就像一部科学史的缩影,记录了人类在面对未知病原体时所展现出的智慧和勇气。它不仅是一本关于疾病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科学精神的书,激励着我去思考,去探索,去理解那些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深刻道理。

评分

作为一名对动物健康和公共卫生议题十分关注的读者,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更全面的信息。传染性海绵状脑病,不仅仅是影响人类的疾病,它同样会对畜牧业和野生动物种群造成毁灭性的打击。书中关于动物源性传染性海绵状脑病的章节,想必会非常精彩,能够解释这些疾病是如何在动物之间传播,又是如何跨越物种障碍感染人类的。我特别好奇书里会提及哪些具体的动物疾病,比如羊瘙痒病、疯牛病等,以及它们对全球农业和生态系统造成的长期影响。了解这些疾病的传播链条,对于我们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至关重要。这本书的出现,为我提供了一个系统学习这些知识的平台,让我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的健康与动物的健康是紧密相连的,我们必须采取一种综合性的视角来应对这些复杂的健康挑战。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国际合作和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案例,展现科学家们是如何协同合作,共同守护全球的公共卫生安全。

评分

坦白说,在阅读这本书之前,“传染性海绵状脑病”这个词对我来说,更多的是一种陌生的、带点神秘色彩的科学术语,而对它背后的具体内容缺乏了解。这本书犹如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一步步走进这个复杂而迷人的研究领域。我会被书中那些详细的病理图像和显微照片所吸引,它们直观地展示了大脑组织是如何被破坏的,那种海绵状的空洞,仿佛能看到疾病侵蚀的痕迹,令人触目惊心。同时,我也会对书中关于疾病传播的细致分析产生浓厚兴趣,特别是关于不同传播途径的对比和风险评估。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科学研究的严谨性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之中,从样本的采集到数据的分析,都必须经过严格的验证。我期待书中能够探讨一些前沿的研究方向,比如新的诊断技术、潜在的治疗靶点,甚至是预防性的干预措施。虽然一些科学概念可能对我来说仍然是挑战,但我相信通过这本书的引导,我能够逐渐理解并掌握这些知识,从而对传染性海绵状脑病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评分

在翻阅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它不仅仅是罗列一些科学事实,而是试图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从疾病的起源、分子生物学机制,到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调查,再到诊断技术和治疗策略,几乎涵盖了传染性海绵状脑病研究的各个方面。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朊病毒(PrPsc)的详细阐述感到惊叹,这个看似微小的致病因子,却能引发如此可怕的神经退行性改变,其折叠错误和自我复制的机制,简直是生物学中的一个奇迹,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我好奇书里是如何解释朊病毒在不同物种间传播的,以及人类是如何暴露于这些致病源的。书中提到的那些经典的病例和研究案例,想必能让读者对疾病的实际影响有更直观的认识。虽然我对其中一些复杂的生化反应和遗传学概念感到吃力,但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力求严谨而不失条理,让我能够跟随作者的思路,一点点地理解这些深奥的知识。它就像一本百科全书,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让我对这个曾经模糊的概念有了清晰而深刻的认知。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沉甸甸的学术气息,厚重的纸张、严谨的排版,让我第一眼就觉得它不是一本轻松的消遣读物。拿到手里,我能感受到它背后蕴含的巨大信息量,仿佛每一页都承载着无数科研人员的心血和多年的探索。虽然我本身并非专业领域的专家,但对于“传染性海绵状脑病”这个概念,在日常生活中偶尔也会听到一些相关的讨论,比如一些关于“疯牛病”的报道,总让人感到一丝不安。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深入了解这个复杂疾病的大门。我期待它能以一种相对易懂的方式,为我揭示这些疾病的成因、传播途径、以及它们对人类和动物健康可能造成的潜在威胁。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更希望能在书中找到一些关于疾病预防和控制的信息,以及当前科学界在攻克这些难题方面所取得的进展。书中的插图和图表想必会非常有帮助,能够直观地展示病理变化和传播机制,即使是没有专业背景的人,也能从中获得启发。总而言之,我对这本书充满了好奇和求知欲,希望它能满足我对科学知识的渴望,同时也能引发我对公共卫生和动物健康更深层次的思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