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日本教科書中的'軍國美談文學'研究1894:1945 | 作者 | 周萍萍 |
| 定價 | 58.00元 | 齣版社 | 學苑齣版社 |
| ISBN | 9787507754209 | 齣版日期 | 2018-01-01 |
| 字數 | 頁碼 | 251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日本教科書中的“軍國美談文學”研究(1894-1945)》的主要特點在於采用實證主義的研究方法,注重原始史料的解讀與分析。作者詳細查閱瞭日本近代時期的國定教科書中齣現的“軍國美談人物”的傳記、新聞報道及相關的著作和論文,揭示瞭收錄在教科書中的具有代錶性的“軍國美談文學”作品的真實性及其影響。日本在中日甲午戰爭後陷入瞭“崇軍尚武”的瘋狂中,來自戰爭中的“軍國美談”故事通過各種途徑迅速傳遍日本全國,並進入到國定國語和修身教科書。 |
| 作者簡介 | |
| 目錄 | |
| 章 緒論 節 “軍國美談”的概念及選題意義 第二節 “軍國美談”的先行研究 第三節 方法與結構 第四節 創新與不足 第二章 “軍國美談文學”的曆史流變與文本載體分析 節 明治以前的“軍記物語”文學 第二節 “軍國美談”的主要“文學”形式 第三節 “軍國美談文學”的軍國主義本質及收入教科書問題 第三章 以甲午戰爭為背景。進入教科書的“軍國美談” 節 《勇氣》的“主人公”究竟是誰 第二節 《水兵之母》的原型揭秘 第三節 《能久親王》的“真實麵目” 第四章 以日俄戰爭為背景。進入教科書的“軍國美談” 節 《一太郎屋間》故事的真與假 第二節 《水師營的會見》和《清廉》中虛構的“乃木希典神話” 第三節 《廣瀨中佐》和《橘中佐》的“軍神形象”的背後 第五章 以全麵侵華戰爭為背景,進入教科書的“軍國美談” 節 《爆彈三勇士》的真相何在 第二節 動物“美談”的利用——《軍犬利根》和《小小傳令使》 第六章 以太平洋戰爭為背景,進入教科書的“軍國美談” 節 教科書中《特彆攻擊隊》的“九軍神”與一名俘虜的故事 第二節 “軍”的塑造 第三節 “九軍神”與一個俘虜 第四節 空中的“軍神”——加藤建夫的“反麵影響” 第七章 戰後日本右翼對“軍國美談文學”的所謂“研究” 節 戰後日本右翼學者對教科書中“軍國美談文學”的辯護與“研究” 第二節 戰後日本“軍國美談文學”的變種與復活問題 參考文獻 後記 |
| 編輯推薦 | |
| 文摘 | |
| 《日本教科書中的“軍國美談文學”研究(1894-1945)》: 早在17世紀初,日本大阪市齣現瞭早的報紙雛形——“瓦版”。瓦版齣自民間,是一種以黏土燒製成版後印刷的讀物,類似於報紙,屬於非法齣版物,可能是由一些香火道人或遊方術士之類的人所為。瓦版是不定期齣版發行的單頁印刷品,特點是圖文並茂,主要刊載地震、火災、仇殺等自然災害和社會問題以街頭叫賣方式發行,很像發傳單的形式,所以又被稱為“讀賣瓦版”。日本現今三大報紙之一的“讀賣新聞”,據說其名的由來就與“瓦版”的叫賣方式有關。據日本有關學者的考證,現存日本早的瓦版是一份記載瞭1615年“大阪安部閤戰之圖”的瓦版。該份瓦版主要是圖,配有簡略的文字說明,較為形象地描繪瞭當時江戶幕府的創始人德川傢康終打敗豐臣秀賴的大阪夏季攻防的戰鬥場麵。①17世紀80至90年代,瓦版得到進一步發展,德川幕府所在的江戶城開始齣現這一類印刷品。進入18世紀80年代後,瓦版在江戶極為盛行。瓦版在日本民間延續瞭300多年,直到19世紀60年代明治維新後近代報紙的齣現,它纔退齣曆史舞颱。②1862年,《官版·巴達維亞新聞》公開發行,這是日本早公開發行的官方報紙。它的前身是《荷蘭傳聞書》。《荷蘭傳聞書》是在日本鎖國時期,長崎齣島荷蘭商館將收集來日通商的各國商船所帶來的消息整理而成的一份“報告書”,每年上呈幕府一次,由幕府官辦的翻譯機構“洋書調所”譯成日文,以便幕府掌握有關世界各國的情況。它原本屬於日本德川幕府的絕密文件,但在鎖國政策失敗後,迫於壓力,幕府放寬瞭《荷蘭傳聞書》的閱覽範圍,同時,荷蘭當局也擔心《荷蘭傳聞書》會影響國際關係,不再嚮幕府提供《荷蘭傳聞書》,改成機關報Javasche Courent(周刊),直接嚮荷蘭東印度總督府呈送。但是,當時的幕府還是必須依賴這一渠道獲得情報,於是責令洋書調所將J avasche Courent譯成日文,並在發行時冠以“官版”字樣,更名為《官版·巴達維亞新聞》。《官版·巴達維亞新聞》由日本早的洋書商人萬屋兵四郎發行,先後共發行瞭23捲。後來,在《官版·巴達維亞新聞》的基礎上又衍生齣《官版·海外新聞》和《官版·海外新聞彆集》,前者發行瞭9捲,後者發行瞭上、中、下3捲。這時期的官版報紙一般采取木版手工印刷,有的甚至采用手抄形式,裝訂形同綫裝書,分捲齣版,齣版周期均為不定期,發行量極少。① “明治維新”後,近代日本的報業進發展時期。1871年,《橫濱每日新聞》的創刊標誌著日本近代報紙登上瞭曆史舞颱。②此後,日本報業在激蕩的政治變遷中不斷地嚮前發展,於20世紀20年代形成瞭以<東京日日新聞》(《每日新聞》的前身)、<東京朝日新聞》、《讀賣新聞》、《産經新聞》、《日本經濟新聞》五傢全國性的大報為龍頭的報業格局。③其中,《東京日日新聞》、《東京朝日新聞》和《讀賣新聞》以曆史悠久、發行量大、發行範圍廣等優勢,在日本新聞輿論界握有強大的話語權,在輿論導嚮的、政治環境的營造等方麵起到瞭推波助瀾的作用。④ “九一八”事變之後,日本認識到“必須卓有成效地利用報刊新聞的宣傳鼓動機能”⑤,“在全體國民麵前造成一種改造的大勢”⑥,從而將報界納入到國傢控製管理下,成為完全依附於日本軍國主義的“惡魔的吹鼓手和辯護士”⑦。“七七”事變爆發後,日本報紙因其強大的宣傳和教化功能而被納入到日本國傢戰時體製之中,加緊進行報紙整頓閤並和機構改革,很快實現瞭由準戰時到戰時的過渡,成為國民精神總動員的工具,終走上瞭化的道路。為瞭順應戰時形勢,配閤日本軍部的侵略行為,從1938年至1941年12月,報界進行瞭大規模的整頓閤並。1934年日本共有報刊11690傢,到1940年末減至8124傢,至1941年4月則僅剩5190傢。⑧而且,與此同時,各報社在編輯部內設立瞭編輯指導會議和報道審查課,加強編輯權限,監督報道的新聞內容,以免齣現與軍國利益不符的報道言論,使報道內容完全軍國主義化瞭。 …… |
| 序言 | |
初次接觸到這本書的標題,我就被其強烈的曆史感和批判性所吸引。我一直認為,要理解一個民族在特定曆史階段的集體心理和行為模式,探究其教育體係的底層邏輯是至關重要的一環。“軍國美談文學”這個提法本身就極具張力,它暗示瞭一種將暴力、犧牲和愛國主義包裝成動人故事的藝術。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看到一種跨學科的視角,不僅僅是文學批評,或許還涉及到修辭學、社會心理學,甚至是符號學。作者是否能夠梳理齣這些“美談”在不同時間段(比如甲午戰爭後、日俄戰爭後、以及全麵侵華戰爭期間)的具體演變和側重點差異?這種細緻的梳理,將有助於我們理解日本社會在不同曆史節點的意識形態需求。我更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生動的、過去鮮為人知的教科書節選或教學案例,讓讀者得以親身感受那種被精心灌輸的“美”與“崇高”,從而更深刻地理解曆史的沉重。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承諾瞭一次對曆史深層的挖掘,對我來說,這是一個絕佳的機會去審視宣傳機器的運作機製。我個人對“文學”如何服務於政治權力有很深的探究欲望。這本書如果能成功,它應該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齣哪些故事是“美談”,更重要的是闡釋瞭這些故事如何被“製度化”並成為一代又一代日本學童的集體記憶。例如,作者是否探討瞭這些敘事在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中的迴響,以及它們如何與官方曆史敘事形成互文關係?我期待看到一個清晰的脈絡,展示這種美學如何從精英階層的 ideation 轉化為普及大眾的“常識”。如果作者能夠對比分析戰前、戰中、戰後的不同版本教科書,展示意識形態的細微挪移和策略調整,那將是極具學術價值的。這本書對我而言,是一把解剖集體心智的鋒利手術刀。
評分作為一名關注國傢敘事建構的讀者,我對這本書的興趣點在於其對“美化”過程的解構能力。曆史常常被後人簡單概括為“邪惡”或“正義”,但真正令人恐懼的是,當邪惡的行徑被包裹在極度“美化”的語言和故事之中時,它所爆發齣的巨大感染力。“軍國美談”正是這種包裝的典型案例。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套嚴謹的分析框架,來揭示這種美學是如何規避或消解戰爭的真實痛苦和道德睏境的。作者是否深入探討瞭“自我犧牲”這種敘事在當時的社會語境下的具體含義,以及它如何成為一種強製性的道德標尺?我希望看到的,不是一個簡單的道德譴責,而是一次深入骨髓的文化考古,展示在那個特定曆史階段,一個國傢是如何係統性地、以“文學”的名義,為即將到來的毀滅性衝突鋪設瞭最華麗也最危險的紅毯。
評分讀到這個書名,我立刻聯想到的是,在任何一個旨在動員全民參與戰爭的社會中,對“美”和“崇高”的定義權是何等重要。這本書聚焦於教科書這一“第一文本”,這無疑抓住瞭問題的核心。我希望作者能夠提供一種細膩的、非宏大敘事的分析,去考察那些構成“美談”的具體元素——比如對天皇的絕對忠誠、對戰友的無私奉獻、對死亡的泰然接受——這些情感是如何被分解成易於理解和模仿的文學模塊,植入到兒童的心智中。我更關心的是,這種美學建構對日本社會內部的道德結構産生瞭何種深遠影響?是否也壓製瞭其他不同的、非軍事化的價值觀念?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些關於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如何解讀和運用這些“美談”的側麵記錄,那將使整部作品更具現場感和說服力,不再停留在對文本的平麵解讀上。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聽起來非常引人注目,它聚焦於一個特定的曆史時期——1894年到1945年,以及一個敏感的主題——日本教科書中的“軍國美談文學”。作為一個對近代史和教育史抱有濃厚興趣的讀者,我感到非常好奇。我期待這本書能深入剖析在那個特殊的年代,日本是如何通過教科書這個最基礎的教育載體,構建和傳播一種以軍國主義為核心的敘事美學。這種研究不僅僅是對文學作品的分析,更是對社會意識形態構建過程的細緻考察。我特彆關注作者是否能提供豐富的史料和具體的文本案例,用以佐證“美談”是如何被精心編織,如何將戰爭和犧牲浪漫化,從而實現對國民思想的潛移默化。這本書的價值,我認為在於它揭示瞭文化宣傳機器在塑造民族精神中的巨大能量,以及這種精神是如何最終導嚮曆史悲劇的。我希望看到作者能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剝開那些看似光鮮亮麗的敘事外衣,還原齣曆史的復雜性和殘酷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