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教科書中的"軍國美談文學"研究1894:1945 9787507754209

日本教科書中的"軍國美談文學"研究1894:1945 9787507754209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周萍萍 著
圖書標籤:
  • 日本文學
  • 軍國主義
  • 教科書
  • 文學研究
  • 近現代史
  • 文化史
  • 教育史
  • 戰爭文學
  • 曆史教育
  • 思想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韻讀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學苑齣版社
ISBN:9787507754209
商品編碼:29657656606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8-01-01

具體描述

   圖書基本信息
圖書名稱 日本教科書中的'軍國美談文學'研究1894:1945 作者 周萍萍
定價 58.00元 齣版社 學苑齣版社
ISBN 9787507754209 齣版日期 2018-01-01
字數 頁碼 251
版次 1 裝幀 平裝
開本 16開 商品重量 0.4Kg

   內容簡介
《日本教科書中的“軍國美談文學”研究(1894-1945)》的主要特點在於采用實證主義的研究方法,注重原始史料的解讀與分析。作者詳細查閱瞭日本近代時期的國定教科書中齣現的“軍國美談人物”的傳記、新聞報道及相關的著作和論文,揭示瞭收錄在教科書中的具有代錶性的“軍國美談文學”作品的真實性及其影響。日本在中日甲午戰爭後陷入瞭“崇軍尚武”的瘋狂中,來自戰爭中的“軍國美談”故事通過各種途徑迅速傳遍日本全國,並進入到國定國語和修身教科書。

   作者簡介

   目錄
章 緒論
節 “軍國美談”的概念及選題意義
第二節 “軍國美談”的先行研究
第三節 方法與結構
第四節 創新與不足

第二章 “軍國美談文學”的曆史流變與文本載體分析
節 明治以前的“軍記物語”文學
第二節 “軍國美談”的主要“文學”形式
第三節 “軍國美談文學”的軍國主義本質及收入教科書問題

第三章 以甲午戰爭為背景。進入教科書的“軍國美談”
節 《勇氣》的“主人公”究竟是誰
第二節 《水兵之母》的原型揭秘
第三節 《能久親王》的“真實麵目”

第四章 以日俄戰爭為背景。進入教科書的“軍國美談”
節 《一太郎屋間》故事的真與假
第二節 《水師營的會見》和《清廉》中虛構的“乃木希典神話”
第三節 《廣瀨中佐》和《橘中佐》的“軍神形象”的背後

第五章 以全麵侵華戰爭為背景,進入教科書的“軍國美談”
節 《爆彈三勇士》的真相何在
第二節 動物“美談”的利用——《軍犬利根》和《小小傳令使》

第六章 以太平洋戰爭為背景,進入教科書的“軍國美談”
節 教科書中《特彆攻擊隊》的“九軍神”與一名俘虜的故事
第二節 “軍”的塑造
第三節 “九軍神”與一個俘虜
第四節 空中的“軍神”——加藤建夫的“反麵影響”

第七章 戰後日本右翼對“軍國美談文學”的所謂“研究”
節 戰後日本右翼學者對教科書中“軍國美談文學”的辯護與“研究”
第二節 戰後日本“軍國美談文學”的變種與復活問題
參考文獻
後記

   編輯推薦

   文摘
《日本教科書中的“軍國美談文學”研究(1894-1945)》:
  早在17世紀初,日本大阪市齣現瞭早的報紙雛形——“瓦版”。瓦版齣自民間,是一種以黏土燒製成版後印刷的讀物,類似於報紙,屬於非法齣版物,可能是由一些香火道人或遊方術士之類的人所為。瓦版是不定期齣版發行的單頁印刷品,特點是圖文並茂,主要刊載地震、火災、仇殺等自然災害和社會問題以街頭叫賣方式發行,很像發傳單的形式,所以又被稱為“讀賣瓦版”。日本現今三大報紙之一的“讀賣新聞”,據說其名的由來就與“瓦版”的叫賣方式有關。據日本有關學者的考證,現存日本早的瓦版是一份記載瞭1615年“大阪安部閤戰之圖”的瓦版。該份瓦版主要是圖,配有簡略的文字說明,較為形象地描繪瞭當時江戶幕府的創始人德川傢康終打敗豐臣秀賴的大阪夏季攻防的戰鬥場麵。①17世紀80至90年代,瓦版得到進一步發展,德川幕府所在的江戶城開始齣現這一類印刷品。進入18世紀80年代後,瓦版在江戶極為盛行。瓦版在日本民間延續瞭300多年,直到19世紀60年代明治維新後近代報紙的齣現,它纔退齣曆史舞颱。②1862年,《官版·巴達維亞新聞》公開發行,這是日本早公開發行的官方報紙。它的前身是《荷蘭傳聞書》。《荷蘭傳聞書》是在日本鎖國時期,長崎齣島荷蘭商館將收集來日通商的各國商船所帶來的消息整理而成的一份“報告書”,每年上呈幕府一次,由幕府官辦的翻譯機構“洋書調所”譯成日文,以便幕府掌握有關世界各國的情況。它原本屬於日本德川幕府的絕密文件,但在鎖國政策失敗後,迫於壓力,幕府放寬瞭《荷蘭傳聞書》的閱覽範圍,同時,荷蘭當局也擔心《荷蘭傳聞書》會影響國際關係,不再嚮幕府提供《荷蘭傳聞書》,改成機關報Javasche Courent(周刊),直接嚮荷蘭東印度總督府呈送。但是,當時的幕府還是必須依賴這一渠道獲得情報,於是責令洋書調所將J avasche Courent譯成日文,並在發行時冠以“官版”字樣,更名為《官版·巴達維亞新聞》。《官版·巴達維亞新聞》由日本早的洋書商人萬屋兵四郎發行,先後共發行瞭23捲。後來,在《官版·巴達維亞新聞》的基礎上又衍生齣《官版·海外新聞》和《官版·海外新聞彆集》,前者發行瞭9捲,後者發行瞭上、中、下3捲。這時期的官版報紙一般采取木版手工印刷,有的甚至采用手抄形式,裝訂形同綫裝書,分捲齣版,齣版周期均為不定期,發行量極少。①
  “明治維新”後,近代日本的報業進發展時期。1871年,《橫濱每日新聞》的創刊標誌著日本近代報紙登上瞭曆史舞颱。②此後,日本報業在激蕩的政治變遷中不斷地嚮前發展,於20世紀20年代形成瞭以<東京日日新聞》(《每日新聞》的前身)、<東京朝日新聞》、《讀賣新聞》、《産經新聞》、《日本經濟新聞》五傢全國性的大報為龍頭的報業格局。③其中,《東京日日新聞》、《東京朝日新聞》和《讀賣新聞》以曆史悠久、發行量大、發行範圍廣等優勢,在日本新聞輿論界握有強大的話語權,在輿論導嚮的、政治環境的營造等方麵起到瞭推波助瀾的作用。④
  “九一八”事變之後,日本認識到“必須卓有成效地利用報刊新聞的宣傳鼓動機能”⑤,“在全體國民麵前造成一種改造的大勢”⑥,從而將報界納入到國傢控製管理下,成為完全依附於日本軍國主義的“惡魔的吹鼓手和辯護士”⑦。“七七”事變爆發後,日本報紙因其強大的宣傳和教化功能而被納入到日本國傢戰時體製之中,加緊進行報紙整頓閤並和機構改革,很快實現瞭由準戰時到戰時的過渡,成為國民精神總動員的工具,終走上瞭化的道路。為瞭順應戰時形勢,配閤日本軍部的侵略行為,從1938年至1941年12月,報界進行瞭大規模的整頓閤並。1934年日本共有報刊11690傢,到1940年末減至8124傢,至1941年4月則僅剩5190傢。⑧而且,與此同時,各報社在編輯部內設立瞭編輯指導會議和報道審查課,加強編輯權限,監督報道的新聞內容,以免齣現與軍國利益不符的報道言論,使報道內容完全軍國主義化瞭。
  ……

   序言




曆史的重塑與民族情感的塑造:以近現代中國視角審視日本教科書中的“軍國美談文學”(1894-1945) 導論:曆史敘事的張力與民族記憶的構建 曆史並非冰冷的數據和客觀事實的堆砌,而是在特定社會文化語境下,由權力、意識形態和情感交織而成的敘事。尤其是對於一個民族而言,曆史教育更是塑造集體記憶、凝聚國傢認同的重要途徑。從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長達半個世紀的近代中國,與近鄰日本經曆瞭復雜而深刻的互動。在這段波詭雲譎的歲月裏,日本的軍事擴張與侵略,給中國人民帶來瞭深重的災難。然而,與此同時,在日本國內,一股以“軍國美談文學”為核心的思想潮流,正在教科書中悄然生長,並被廣泛傳播,其目的顯而易見:在於塑造日本國民,特彆是青少年一代的民族精神,為國傢的對外擴張提供思想土壤和道義支撐。 本書的研究,正是從中國近現代曆史的視角齣發,深入剖析1894年至1945年間,日本教科書中所呈現的“軍國美談文學”的構成、傳播及其潛在影響。我們並非簡單地對日本曆史進行評判,而是試圖通過審視其教育體係如何構建和傳播特定的敘事,來理解一個國傢在特定曆史時期所選擇的道路,以及這種選擇如何作用於其國民的思想意識。中國作為日本擴張的主要受害者,對這些“美談”的審視,更添瞭一層曆史的復雜性和現實的警醒意義。 第一章:時代洪流中的“美談”萌芽(1894-1911) 1894年,甲午海戰的慘敗,猶如一道劃破天際的驚雷,驚醒瞭沉睡的中國,也為日本帶來瞭空前的民族自信和擴張野心。在這個時期,日本的明治維新已經取得瞭初步成果,國傢正朝著富國強兵的方嚮邁進。“軍國美談文學”也在此背景下,開始在日本的教育領域悄然顯露。 這一時期的“美談”,往往以強調武士道精神、忠君報國、犧牲奉獻為主題。教科書中開始齣現大量歌頌明治維新功臣、徵日戰爭英雄的篇章。例如,講述西鄉隆盛“忠義”的故事,將其塑造成一個為瞭天皇和國傢可以捨棄一切的典範;或是描繪新撰組等武士團體的英勇事跡,強調其對幕府的忠誠和對敵人毫不留情的殺戮。這些故事,雖然在錶麵上是曆史的片段,但在教科書的編撰中,被有意識地篩選、改編和放大,剝離瞭其曆史的復雜性和殘酷性,取而代之的是簡化、浪漫化的英雄主義敘事。 更重要的是,這些“美談”開始與對天皇的絕對效忠聯係在一起。天皇被描繪成國傢民族的象徵,臣民對天皇的忠誠被提升到至高無上的道德高度。“忠君”不再僅僅是一種政治效忠,更被賦予瞭神聖的宗教色彩。例如,通過講述聖德太子“十七條憲法”中強調的“敬君”精神,將其與現代國傢的忠誠理念相勾連。同時,日本神話傳說中關於天皇神聖起源的敘事,也開始在教科書中占據一席之地,旨在潛移默化地強化天皇的權威和國民對皇室的敬畏。 這些早期“軍國美談”的傳播,為後來的軍國主義思潮奠定瞭基礎。它們通過對曆史人物和事件的理想化處理,構建瞭一種基於忠誠、勇武和犧牲的民族價值觀,為國傢未來可能的軍事行動提供瞭精神上的閤法性。對於中國而言,這段時期是民族危機的開端,而日本的教科書則在為即將到來的侵略戰爭,悄然播撒著侵略性的思想種子。 第二章:國民精神的強化與帝國擴張的助推(1912-1930) 進入大正時代,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獲得瞭戰勝國的地位,國力進一步增強,對外擴張的野心也日益膨脹。這一時期,“軍國美談文學”在日本教科書中得到瞭係統性的強化和發展,其目的更加明確地指嚮瞭國民精神的塑造,為日本的帝國主義擴張服務。 這一時期的“美談”更加側重於歌頌近代戰爭的“榮耀”與“正義”。例如,在講述日俄戰爭時,教科書往往著重描繪日軍在旅順口攻堅戰中的英勇無畏,以及對俄軍的勝利,將其描繪成“弱者戰勝強者”、“東方民族的崛起”的象徵。而對戰爭造成的巨大傷亡和對俄國人民造成的苦難,則被刻意忽略或淡化。陸軍大臣乃木希典,這位在日俄戰爭中錶現“勇猛”的將領,成為瞭這一時期教科書中最常齣現的英雄人物之一。他的“忠勇”、“獻身”精神被反復強調,成為年輕一代模仿的榜樣。 同時,對“國體”的強調也達到瞭新的高度。“國體”一詞,在日本的語境下,並非單純指政治製度,而是指以天皇為核心的、具有特殊曆史和宗教意義的日本國傢形態。教科書中大量渲染“國體”的獨特性和優越性,強調日本是“神國”,擁有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國民精神。這種敘事,旨在構建一種優越感和排他性,將其他民族視為劣等,為日本的侵略行為製造心理上的閤理性。例如,通過解讀《教育敕語》,強調國民對天皇的忠誠和對國傢的奉獻,將其升華為一種超越個體利益的道德義務。 此外,對“大東亞共榮圈”的早期構想,也開始通過“美談”的形式滲透到教科書中。雖然此時“大東亞共榮圈”的說法尚未明確,但教科書中的一些篇章已經開始強調日本作為“亞洲文明的燈塔”,有責任“引導”和“解放”亞洲其他國傢。這種敘事,將日本的侵略行為包裝成一種“大義”,試圖收買人心,並為日後對中國、東南亞等地的侵略尋找藉口。 對於中國而言,這一時期是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與北洋軍閥的混戰交織的時代。日本在這一時期對中國的侵略,從“二十一條”的齣颱,到在東北的勢力滲透,都與教科書中傳播的“軍國美談”息息相關。教科書中那些被理想化瞭的戰爭敘事,以及對“國體”的特殊強調,為日本的擴張提供瞭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 第三章:戰爭機器的全麵運作與“軍國美談”的極緻升華(1931-1945) “九一八事變”的爆發,標誌著日本全麵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意味著日本國內“軍國美談文學”進入瞭其發展的高峰期。在戰爭機器全麵運作的背景下,教科書成為瞭推行軍國主義思想、煽動對外侵略的直接工具。 這一時期的“美談”,不再僅僅是歌頌曆史英雄,而是直接服務於當前的戰爭宣傳。教科書中的戰爭敘事,被極度誇張和扭麯。例如,對“滿洲事變”的描寫,將其描繪成日本軍隊“自衛反擊”、“解放東北同胞”的正義之舉。對中國軍隊的描繪,則充滿瞭貶低和妖魔化,將其塑造成軟弱、腐敗、野蠻的形象,以激發日本國民對中國人民的仇恨。 “忠君報國”的精神被推嚮極緻。教科書中充斥著大量關於為天皇捐軀、為國犧牲的“美談”。“一億玉碎”的口號,不再是虛幻的口號,而是被具象化為無數年輕士兵的英勇事跡。例如,講述神風特攻隊隊員如何為瞭天皇和國傢,駕駛飛機撞嚮敵艦的“壯烈”故事,試圖通過這種極端化的敘事,製造一種集體自殺式的悲壯氛圍,以此來鼓勵國民在戰爭中毫不畏懼地獻齣生命。 “八紘一宇”的口號,作為日本帝國主義的最高綱領,也開始在教科書中得到體現。教科書開始強調日本民族的“使命”,即統一亞洲,建立以日本為中心的“大東亞新秩序”。這種宏大的敘事,將日本的侵略行為包裝成一種“解放”和“建設”的使命,企圖在被侵略國傢的人民中製造認同感,同時也在日本國內製造一種“偉大使命”的使命感。 此外,對於中國古代文明的糟粕性解讀,以及對中國國民劣根性的刻畫,也成為這一時期教科書的特點。例如,將中國古代曆史中的內鬥和腐敗放大,以此來證明中國國民的“劣等性”,從而為日本的殖民統治尋找“閤理性”。與此同時,對日本本土文化的贊美,特彆是對武士道精神的不斷重申,更是為瞭鞏固日本國民的民族優越感。 對於中國而言,這一時期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最艱苦卓絕的歲月。“軍國美談文學”在日本教科書中的泛濫,是對中國人民的直接侮辱和精神挑釁。這些被扭麯的曆史敘事,不僅加劇瞭日本侵略者的殘暴,也警示著我們,一個民族的思想教育,其力量足以影響曆史的走嚮。 結論:曆史的反思與現實的警醒 1894年至1945年,日本教科書中的“軍國美談文學”,是一麵映照齣日本帝國主義擴張邏輯的鏡子。它並非是簡單的文學創作,而是與國傢政治、軍事戰略緊密相連的思想工具。通過對曆史人物和事件的浪漫化、理想化處理,通過對天皇的絕對神化,通過對民族優越感的刻意營造,日本的教育體係成功地將一代又一代的日本國民,塑造成瞭服務於帝國擴張的工具。 從中國的視角審視這段曆史,我們更能深刻地體會到曆史敘事的重要性。當一個國傢選擇將戰爭的殘酷轉化為“美談”,將侵略的行為包裝成“使命”,其所帶來的後果將是災難性的。中國人民在長達十四年的抗日戰爭中,付齣瞭巨大的犧牲,也正是因為我們堅守著民族尊嚴和國傢主權,纔最終贏得瞭勝利。 本書的研究,並非意在煽動仇恨,而是希望通過對這段曆史的深入挖掘,警示我們: 警惕曆史敘事的操弄: 任何形式的教育,都可能被用來傳播特定的意識形態。我們必須對曆史敘事保持審慎的態度,辨彆其背後的意圖。 反思民族精神的建構: 一個民族的精神,應當建立在理性、包容、尊重他人的基礎上,而非建立在狹隘的民族主義和對他者的優越感之上。 珍視和平,勿忘曆史: 曆史的教訓是寶貴的財富。隻有銘記曆史,纔能更好地珍惜和平,避免重蹈覆轍。 1894-1945年的日本教科書,是一段不容忽視的曆史。通過對其“軍國美談文學”的研究,我們得以窺見一個國傢在特定曆史時期的思想脈絡,也更加堅信,對曆史的清醒認知,是我們走嚮未來的重要基石。

用戶評價

評分

初次接觸到這本書的標題,我就被其強烈的曆史感和批判性所吸引。我一直認為,要理解一個民族在特定曆史階段的集體心理和行為模式,探究其教育體係的底層邏輯是至關重要的一環。“軍國美談文學”這個提法本身就極具張力,它暗示瞭一種將暴力、犧牲和愛國主義包裝成動人故事的藝術。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看到一種跨學科的視角,不僅僅是文學批評,或許還涉及到修辭學、社會心理學,甚至是符號學。作者是否能夠梳理齣這些“美談”在不同時間段(比如甲午戰爭後、日俄戰爭後、以及全麵侵華戰爭期間)的具體演變和側重點差異?這種細緻的梳理,將有助於我們理解日本社會在不同曆史節點的意識形態需求。我更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生動的、過去鮮為人知的教科書節選或教學案例,讓讀者得以親身感受那種被精心灌輸的“美”與“崇高”,從而更深刻地理解曆史的沉重。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承諾瞭一次對曆史深層的挖掘,對我來說,這是一個絕佳的機會去審視宣傳機器的運作機製。我個人對“文學”如何服務於政治權力有很深的探究欲望。這本書如果能成功,它應該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齣哪些故事是“美談”,更重要的是闡釋瞭這些故事如何被“製度化”並成為一代又一代日本學童的集體記憶。例如,作者是否探討瞭這些敘事在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中的迴響,以及它們如何與官方曆史敘事形成互文關係?我期待看到一個清晰的脈絡,展示這種美學如何從精英階層的 ideation 轉化為普及大眾的“常識”。如果作者能夠對比分析戰前、戰中、戰後的不同版本教科書,展示意識形態的細微挪移和策略調整,那將是極具學術價值的。這本書對我而言,是一把解剖集體心智的鋒利手術刀。

評分

作為一名關注國傢敘事建構的讀者,我對這本書的興趣點在於其對“美化”過程的解構能力。曆史常常被後人簡單概括為“邪惡”或“正義”,但真正令人恐懼的是,當邪惡的行徑被包裹在極度“美化”的語言和故事之中時,它所爆發齣的巨大感染力。“軍國美談”正是這種包裝的典型案例。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套嚴謹的分析框架,來揭示這種美學是如何規避或消解戰爭的真實痛苦和道德睏境的。作者是否深入探討瞭“自我犧牲”這種敘事在當時的社會語境下的具體含義,以及它如何成為一種強製性的道德標尺?我希望看到的,不是一個簡單的道德譴責,而是一次深入骨髓的文化考古,展示在那個特定曆史階段,一個國傢是如何係統性地、以“文學”的名義,為即將到來的毀滅性衝突鋪設瞭最華麗也最危險的紅毯。

評分

讀到這個書名,我立刻聯想到的是,在任何一個旨在動員全民參與戰爭的社會中,對“美”和“崇高”的定義權是何等重要。這本書聚焦於教科書這一“第一文本”,這無疑抓住瞭問題的核心。我希望作者能夠提供一種細膩的、非宏大敘事的分析,去考察那些構成“美談”的具體元素——比如對天皇的絕對忠誠、對戰友的無私奉獻、對死亡的泰然接受——這些情感是如何被分解成易於理解和模仿的文學模塊,植入到兒童的心智中。我更關心的是,這種美學建構對日本社會內部的道德結構産生瞭何種深遠影響?是否也壓製瞭其他不同的、非軍事化的價值觀念?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些關於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如何解讀和運用這些“美談”的側麵記錄,那將使整部作品更具現場感和說服力,不再停留在對文本的平麵解讀上。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聽起來非常引人注目,它聚焦於一個特定的曆史時期——1894年到1945年,以及一個敏感的主題——日本教科書中的“軍國美談文學”。作為一個對近代史和教育史抱有濃厚興趣的讀者,我感到非常好奇。我期待這本書能深入剖析在那個特殊的年代,日本是如何通過教科書這個最基礎的教育載體,構建和傳播一種以軍國主義為核心的敘事美學。這種研究不僅僅是對文學作品的分析,更是對社會意識形態構建過程的細緻考察。我特彆關注作者是否能提供豐富的史料和具體的文本案例,用以佐證“美談”是如何被精心編織,如何將戰爭和犧牲浪漫化,從而實現對國民思想的潛移默化。這本書的價值,我認為在於它揭示瞭文化宣傳機器在塑造民族精神中的巨大能量,以及這種精神是如何最終導嚮曆史悲劇的。我希望看到作者能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剝開那些看似光鮮亮麗的敘事外衣,還原齣曆史的復雜性和殘酷性。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