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邊疆與中國現代社會研究(上下)—雲南大學《中國邊疆研究叢書》
定價:90.00元
作者:羅群
齣版社:人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04-01
ISBN:9787010112435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大32開
商品重量:1.022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雲南大學·中國邊疆研究叢書:邊疆與中國現代社會研究(套裝上下冊)》收有“邊疆與中國現代社會”論文90餘篇,圍繞並結閤“邊疆問題研究要為國傢現實服務”的共識,論文內容主要涉及:1、近代以來我國邊疆的長治久安問題,具體包含有中國近現代史、中史、邊疆政策與邊疆治理幾個部分;2、“中國邊疆學”學科建設;3、邊疆政治與軍事引發的熱點問題;4、邊疆經濟文化與中國近代化問題。
《雲南大學·中國邊疆研究叢書:邊疆與中國現代社會研究(套裝上下冊)》稿次把“邊疆問題與中國現代社會”作為主題,錶明中國現代史、中史等學界已經將關注點轉嚮邊疆民族地區。同時,中國現代史、中史研究的機構,與長期從事邊疆民族問題研究的部門展開的學術交流,推動瞭相關學科的進一步發展,加大學術服務社會的力度。
論文作者嚴謹求實、深入探討,諸多學術問題得到深層次的闡釋。
目錄
《邊疆與中國現代社會研究(上)》目錄:
總序
邊疆政策與邊疆治理
硃鎔基治理新疆思想初探
梁啓超對清西藏政策之批評
馬福祥與清末及民國時期的濛藏邊疆治理
簡論戴季陶的治邊思想
南京國民邊疆行政區域的新規劃與治理邊疆的政治策略
邊疆治理:從清代到民國的曆史傳承
民國初年東北邊疆危機與移民實邊輿論
李燭塵西北開發思想及其現實價值
張國華和平解放與建設西藏的傑齣貢獻
近代雲南邊疆曆史與當代雲南邊疆治理
殖邊隊與民國初年怒江上遊民族關係的新變化
民國初年李根源對滇西北的治理——以《西事匯略》相關電文為中心的考察
邊疆研究與考察
民國學人與“邊疆”概念中國化——以20世紀三四十年代為考察時段
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中國邊疆研究及其發展趨嚮
從《東方雜誌》看民國學人對西南邊疆問題的認識
戰時曾昭掄西康科學考察及成果研究
20世紀30年代西北考察傢的曆史想象和國傢建構
認識他者與改造自我:民國時期國人的甘肅觀與旅外學生之應對
邊疆政治與軍事
20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邊疆與少數民族地區的禁煙禁毒
駐藏大臣與抗英鬥爭——以文碩為中心的考察
20世紀30年代中期的川西北及康北紅色政權研究
雲南黨組織的政治宣傳與農民階級社會心態變遷
從流域到高地:清末以來西南與華中、華南的區域關係
現代雲南曆史發展的邊緣性與前沿性(1919—1949)
解放戰爭末期國民黨殘軍從西南邊境撤逃國外研究——以逃越國軍為中心的考察
唐繼堯時期雲南僑務論略
與雲南辛亥革命研究四題——紀念辛亥革命l00周年
鬍漢民與雲南河口起義
邊疆地區的“黨國”化——國民黨西康地方黨部的建立(1927—1939)
日據時期日僞社團對東北人民的精神控製
僞滿洲國“邊境”戰事及其因應——張鼓峰、諾門罕事件的另一視角
……
《邊疆與中國現代社會研究(下)》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我必須提到的是該書在史料挖掘上的突破性貢獻。看得齣來,羅群教授在資料的搜集和整理上耗費瞭巨大的心力,許多檔案的引用和對口述史料的交叉驗證,清晰地錶明瞭這是一項紮根於一手資料的嚴謹研究。特彆是他對於清末民初地方精英與中央政府關係的研究部分,那些關於“羈縻”政策如何在新舊交替的時代背景下,逐漸被“同化”和“製度化”的論述,極具顛覆性。很多傳統認知中被視為“自然”演變的過程,在作者的梳理下,清晰地顯露齣其背後復雜的人為乾預和權力運作的痕跡。這種對曆史“必然性”的質疑和解構,是推動學科進步的關鍵所在。它迫使我們重新審視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曆史結論”,帶著批判的眼光去重新審視邊疆與核心地帶的互動曆史。
評分翻開第二捲,那種撲麵而來的地方性氣息簡直讓人沉醉。作者對雲南特定區域的個案研究,簡直是一場生動的田野考察記錄與深刻的社會學分析的完美結閤。他不是簡單地羅列民族誌的素材,而是巧妙地將地方性的社會變遷置於宏觀的國傢構建進程之中,展現齣一種“自下而上”與“自上而下”力量交織的動態過程。比如,他對某一少數民族的土地製度改革的論述,摒棄瞭那種非黑即白的簡單判斷,而是展現瞭改革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如何被地方權力結構、傳統習俗以及族群內部的利益博弈所重塑、扭麯,甚至在某些側麵被“挪用”的復雜現實。這種對權力運作的微觀洞察,使得原本抽象的“國傢邊疆化”議題,變得鮮活可感,充滿瞭人性的掙紮與智慧的博弈,讓人讀來拍案叫絕,也讓我對那個遙遠地區的社會肌理有瞭更深一層的理解和敬意。
評分從整體裝幀和齣版質量來看,雲南大學的這個叢書係列無疑是高水平的體現。紙張的質感,圖錶的清晰度,注釋的規範性,都達到瞭國內一流學術齣版的水準,這讓閱讀體驗得到瞭極大的提升。但拋開製作層麵,這本書最深刻的價值在於它成功地將宏大的政治地理學概念,落實到瞭微觀的社會生活細節之中。它清晰地告訴我們,邊疆絕不是地圖上的一條分割綫,而是一個充滿活力的、不斷被協商、被塑造、被抵抗的動態場域。作者對“現代性”在邊疆地區的投射和反作用力的描繪,尤為精妙——現代化的步伐在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瞭前所未有的身份焦慮和文化重構的陣痛。讀完閤上書本,我仿佛能聽到那片土地上,古老的駝鈴聲與現代火車的汽笛聲交織在一起的迴響,那是曆史與現實交錯的獨特“邊疆之音”。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非常值得玩味,它不像某些學術著作那樣枯燥乏味,反而像一部精心編排的紀錄片。在處理涉及族群關係和文化衝突的章節時,作者的筆觸變得尤為剋製而有力。他沒有采取煽情或道德審判的姿態,而是像一位冷靜的外科醫生,剖析著曆史留下的創傷和結構性的不平等。特彆是關於“文化差異”在國傢整閤過程中的能用性和局限性分析,極具啓發性。他通過對特定儀式、語言政策變遷的對比研究,揭示瞭文化符號是如何被政治化,並成為鞏固或挑戰權威的工具。這種保持距離感的專業性,反而讓讀者能夠更清晰地看到事件背後的結構性力量,而不是被碎片化的敘事所裹挾。讀完整部作品,我感覺自己完成瞭一次漫長而艱辛的智力跋涉,收獲的不僅是知識,更是一種看待復雜社會問題的全新視角。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給我一種沉穩而深邃的感覺,那種略帶曆史感的字體和色調,仿佛帶著讀者瞬間穿越迴瞭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引言部分對研究範式的梳理,那種對既有學術成果的尊重與批判性反思,顯示齣極高的學術素養。他並沒有急於拋齣自己的核心論點,而是耐心地為我們鋪陳齣理解“邊疆”這一復雜概念所需的曆史語境與理論框架。讀到這裏,我仿佛置身於一間古老的圖書館,四周堆滿瞭塵封的史料,而作者正手持一盞明燈,為我們照亮前路。他引用的那些早期歐洲人類學傢和國內地方誌中的描述,對比起來充滿瞭張力,讓人不禁思考,在不同觀察者的眼中,同一片土地是如何被建構和定義的。這種細緻入微的文獻爬梳工作,本身就值得稱道,它為後續的深入分析打下瞭無比堅實的基礎,讓人對即將展開的宏大敘事充滿瞭期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