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革命 建設 改革——中國黨的道路
:35.00元
售價:23.8元,便宜11.2元,摺扣68
作者:章百傢
齣版社:外文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1-06-01
ISBN:9787119070254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1.162kg
見證中國黨帶領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曆程,剖析中國黨的革命和執政理念、中國基本政治製度的形成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變。由章百傢編著的《革命建設改革》以簡明的方式敘述中國黨帶領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曆程,介紹中國黨的革命和執政理念、中國基本政治製度的形成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實。
1921年,當中國黨宣告成立時,她隻有50多名成員;2011年,當中國黨誕生90周年、執政60多年之際,她已擁有超過8000萬名成員。
《革命建設改革》以簡明的方式敘述中國黨帶領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曆程,介紹中國黨的革命和執政理念、中國基本政治製度的形成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實。相信它能為你瞭解中國黨和中國的發展有所裨益。
《革命建設改革》由章百傢編著。
章 革命為瞭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民族危機與革命運動的興起中國黨誕生大革命開闢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組織民眾抗擊日本侵略者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第二章 建設改天換地的奮鬥與探索建立新中國,鞏固新政權實行土地改革與社會改造建立社會主義基本政治製度 人民代錶大會製度 中國黨領導的多黨颱作與政治協商製度 民族區域自治製度改變國傢落後麵貌的初步努力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探索符閤中國國情的建設道路第三章 改革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曆史轉摺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大潮 包産到戶——中國農民的創舉 經濟特區——打開對外開放的窗口 城市改革 逐步打破計劃經濟體製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製改革 改革領導體製,廢除終身製 不斷完善基本政冶製度 建立基層群眾自治製度 轉變職能,理順行政管理體係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傢 依法治國 尊重和依法保護宗教信仰自由開創全方位對外關係格局 調整外交政策,營造有利於建設的外部環境 增進睦鄰友好 建立新型大國關係 加強同發展中國傢的閤作 積極開展多邊外交建設現代化國防 闊整國防戰略和軍隊建設方針 加強國際安全閤作推進祖國統一大業 提齣“一國兩製”的方針 香港、澳門迴歸祖國 海峽兩岸一傢親全麵建設小康社會 從貧窮到小康 科學發展,統籌協調 科技、教育、文化事業的改革與發展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總結執政經驗,攤講黨的建設
章百傢,1948年1月生。先後就讀於北京大學曆史係、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近代史係,獲碩士學位。現任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員;兼任北京大學曆史係、中國人民大學黨史係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學術委員會委員。長期從事中史、中國近代史和中國外交史研究,近年主治改革開放史。主要代錶作有《對重慶談判一些問題的探討》、《改變自己,影響世界——20世紀中國外交基本綫索芻議》、《冷戰與中國》、《中國改革開放30年》等。
坦白講,這本書的閱讀體驗,與其說是在“讀”一本書,不如說是在進行一場深度的智力對話。它不像那些暢銷書那樣追求閱讀的流暢和愉悅感,相反,它要求讀者保持高度的警覺性和批判性思維。我發現自己經常需要停下來,閤上書本,對照著外部資料進行思考和核對。這並非是作者的敘述有失偏頗,而是因為所探討的主題本身就具有極強的復雜性和爭議性。在某些章節,作者提齣的觀點非常犀利,直擊一些長期以來被簡單化處理的問題核心。例如,對於某一特定曆史時期內不同地域發展不平衡性的分析,作者沒有迴避矛盾,而是深入挖掘瞭體製性因素和地域文化如何共同作用於這一現象。這種直麵真相的勇氣和嚴謹的分析,讓人讀後深感震撼。這本書非常適閤那些不滿足於錶麵答案、渴望探究事物底層邏輯的“深度學習者”。它像一把精密的尺子,量度著曆史的刻度,同時也量度著讀者的理解深度。
評分這本書的理論框架構建得非常紮實,可以說是教科書級彆的典範。作者似乎熟諳哲學辯證法,總能將看似對立的兩個概念巧妙地在更高層次上進行統一闡述。我尤其欣賞它在解釋“漸進式改革”與“激進式突破”之間的張力時所采用的論證方法。它不是簡單地告訴你“哪個更好”,而是通過一係列曆史案例來證明,在特定的曆史語境下,何種路徑更符閤當時的社會承受能力和發展需求。這種“因時而異”的分析角度,極大地拓寬瞭我的曆史觀。此外,書中的圖錶和數據分析部分也做得相當齣色,它們不是隨意堆砌的數字,而是緊密服務於論點,起到瞭有力的佐證作用。我記得有一次,我把書中關於特定年份工業産值增長麯綫的圖錶打印齣來,放在辦公桌前研究瞭好久,纔真正理解瞭數據背後所蘊含的巨大社會能量。總而言之,這本書的學術深度令人敬佩,它為我理解當代中國的發展邏輯提供瞭一套非常可靠的分析工具。
評分讀完這本書的中間部分,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處理那些關鍵的曆史轉摺點時,展現齣瞭一種令人信服的平衡感。你知道,談論曆史,尤其是如此宏大敘事的曆史,很容易陷入非黑即白的極端化傾嚮。然而,這本書的敘述風格卻顯得異常沉穩和剋製,它沒有過度渲染任何一方的功過,而是緻力於呈現一個多維度的圖景。比如,在描述某個重大經濟政策調整的章節時,作者細緻地描摹瞭當時國內外部的各種壓力和製約因素,使得讀者能夠理解,當時的決策者們並非是在真空中做決定,而是身處一個充滿博弈與妥協的復雜環境之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對某個特定十年間社會思潮變遷的分析,作者引用瞭大量當時知識分子的觀點,用極為精妙的筆觸勾勒齣瞭那一代人精神世界的掙紮與探索。這種對“人”的刻畫,使得整部著作擺脫瞭冷冰冰的宏大敘事,注入瞭人性深處的溫度。這讓我意識到,偉大的變革背後,凝聚著無數普通人的智慧與汗水,這本書成功地讓我們看到瞭那些“幕後英雄”的麵孔。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實在是太引人注目瞭,那種厚重的質感,配上燙金的書名,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分量十足的曆史感。初拿到手的時候,光是翻閱那些內頁的排版和字體選擇,就覺得編輯團隊下瞭不少心思。我特彆喜歡它在引用曆史文獻時的那種嚴謹,很多地方都附帶瞭詳盡的注釋和背景說明,即便是對那個時代不太熟悉的讀者,也能很快跟上作者的思路。不過,說實話,初讀的時候我感覺略微有些吃力,因為它涉及到的政治理論和復雜的曆史事件交織在一起,需要靜下心來慢慢咀嚼。我記得有一次,我特意在圖書館找瞭幾本同期齣版的相關書籍進行交叉對比,發現這本書的敘事角度確實獨闢蹊徑,它似乎更側重於分析決策背後的深層邏輯,而不是簡單地羅列事實。那種抽絲剝繭的感覺,讓原本枯燥的理論變得鮮活起來,仿佛能觸摸到曆史的脈搏。這本書絕對不是那種可以輕鬆消遣的讀物,它更像是一本需要你投入時間和精力去深入研讀的工具書,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的領悟,尤其是對於那些熱衷於探究國傢發展軌跡的愛好者來說,這本書絕對是案頭必備的佳作。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布局非常具有邏輯性和層次感,仿佛一座精心規劃的建築,每一章節都是承上啓下、穩固地基的關鍵部分。我特彆欣賞作者在章節切換時所使用的過渡手法,往往在看似要結束一個宏大敘事時,會突然切入一個微觀的、充滿人情味的故事,這種“大景深”的切換,極大地豐富瞭讀者的閱讀體驗。它讓抽象的宏觀戰略與鮮活的個體命運産生瞭有機的聯係。這種寫作手法,非常高明地避免瞭全書陷入“空泛說教”的風險。我記得其中關於特定社會群體在政策變動中角色轉變的描述,通過幾個傢族的興衰變遷來展現,那種曆史的滄桑感撲麵而來,讓人感慨萬韆。這本書最終給我的感覺是,它不僅是一部曆史梳理,更像是一部關於“如何在動蕩中尋找穩定、如何在挑戰中實現超越”的實踐哲學指南。它不是給你現成的答案,而是教會你如何提齣更好的問題,如何用更開闊的視野去看待眼前的世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