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民族自治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自主權研究
定價:92.00元
作者:宋纔發
齣版社:人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9-03-01
ISBN:9787010078250
字數:670000
頁碼:743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民族自治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自主權是在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賦予民族自治地方經濟與社會各項自治權的基礎和框架下,民族自治地方自主地管理和發展本地區經濟與社會各項事業的一項法定的權利。對民族自治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自主權的研究,實質上就是探索在新的曆史條件下,民族自治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道路、規律和途徑等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
內容提要
民族自治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自主權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賦予民族自治地方經濟與社會各項自治權的基礎上,民族自治地方自主地管理和發展本地區經濟與社會各項事業的一項法定的權利。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的貫徹實施,極大地調動瞭民族自治地方發展本地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的自主性、積極性,實現瞭把國傢幫助少數民族地方發展的義務製度化、法律化。推動民族自治地方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促進和實現民族自治地方經濟繁榮和社會全麵進步,構建民族自治地方和諧社會,是中國黨和中央人民所有民族工作的根本宗旨和在民族政策上的根本立場。本書對民族自治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自主權的權利建構、權利實施、存在問題、解決對策等進行瞭深入研究。
目錄
作者介紹
宋纔發,漢族,1953年齣生於湖北省武穴市,法學博士,現任中央民族大學法學教授、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少數民族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重點學科帶頭人。主持完成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10項,主要有:2002年國傢民委重點項目《民族法學學科體係可行性研究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和裝幀風格,給我的第一印象是非常嚴謹的學術著作,那種散發著油墨和紙張混閤的乾燥氣息,讓人立刻進入到一種需要全神貫注閱讀的狀態。我個人對這種專注於特定製度細節的著作情有獨鍾,因為它們往往能揭示齣製度運行的“盲點”和“灰色地帶”。我預感這本書不會是那種輕鬆讀物,它需要讀者具備一定的政治學或經濟學基礎,纔能跟上作者的邏輯推演。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定義和量化“自主權”這個概念的。這是一個高度抽象的政治術語,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和不同的自治單位中,它的內涵是不斷變化的。書中會不會涉及到大量的案例對比?比如,將一個西部省份的自治州與一個靠近發達地區的自治州進行對比,看看外部環境如何塑造瞭其“自主權”的行使效果。如果作者能構建一個清晰的分析模型,用以衡量國傢政策與地方實踐之間的張力,那這本書的價值就遠超一般綜述瞭。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前瞻性的思考,指齣在未來幾十年內,如何通過製度創新來進一步優化這種治理模式,使其既能滿足國傢整體戰略需求,又不扼殺地方的創新活力。
評分對於這種專注於特定製度領域的書籍,我最看重的就是其論證的嚴密性和數據的可靠性。宋纔發這個名字,在相關研究領域應該有一定的分量,這讓我對內容的專業性有信心。我關注的焦點在於,本書在闡述“自主權”時,是否能避免陷入“西方中心論”的窠臼,而是真正立足於中國特定的政治文化土壤來構建自己的分析體係。比如,如何理解“民族”與“地方”在自治權中的疊閤與衝突?這不僅僅是一個法律問題,更是一個社會認同和政治動員的問題。我設想,書中可能包含瞭對相關法規的逐條細緻解讀,並結閤大量的司法實踐案例來佐證觀點。對我而言,一本優秀的此類書籍,應該能讓一個外行人也能感受到這個議題的復雜性,同時讓一個行內人能找到新的研究切入點。它不應該給齣簡單的答案,而應該提齣更深刻的問題,促使讀者跳齣固有的思維定勢,去思考製度的適應性、韌性以及未來轉型的可能性。這本書,我希望它能成為我未來思考中國治理模式時,一個堅實的知識錨點。
評分這本書的名字聽起來就讓人感到沉甸甸的,充滿瞭學術的重量感。我通常喜歡讀一些能讓我對宏大敘事有更深層次理解的書籍,特彆是涉及到國傢治理結構和地方差異性的主題。這本書的題目直指中國這個復雜體係中的一個核心議題——民族自治地方的發展自主權。我猜測作者一定在這方麵投入瞭大量的精力進行細緻的文獻梳理和實地考察。我期待它能提供一個超越錶麵新聞報道的、更加細膩和深入的分析框架。比如,探討“自主權”在不同層麵的具體體現,是體現在財政分配上,還是體現在文化政策的製定上?一個好的研究,不應該隻羅列現象,更應該剖析背後的驅動力和製約因素。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清晰地闡釋,在維護國傢統一的宏觀框架下,地方的能動性究竟能發揮多大效用,以及這種自主權在實踐中是如何被協商、被界定,甚至是“被稀釋”的。對於任何關注中國區域發展不平衡、民族關係以及現代國傢構建曆史進程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個繞不開的文本。它或許能幫助我們理解,一個多民族、多區域的國傢,如何在保證整體穩定的前提下,激發地方的內生發展動力。我特彆想看看作者是如何處理那些敏感而微妙的平衡藝術的。
評分這本書的作者名字和齣版社背景,立刻讓我想到瞭那種紮根於深厚國情研究的學派。他們通常不滿足於理論的嫁接,而是緻力於將普適性的治理理論,嚴絲閤縫地嵌入到中國特有的曆史文化和社會結構之中。研究“自主權”,就不能迴避曆史遺留問題,也不能迴避地方精英的構建與培養。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處理時間維度上的連續性與斷裂性的。從建國初期的探索,到改革開放後的製度變遷,這種“自主權”的內涵是如何演變的?它是否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而産生瞭新的訴求和新的限製?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個跨越數十年的動態分析,那就太棒瞭。我期待看到對地方政府行為經濟學的深入探討——在資源有限的條件下,地方是如何權衡短期GDP增長與長期文化保護之間的關係的?這種內在的張力,往往是製度設計中最難解決的難題。這本書,從書名來看,似乎就是要正麵迎擊這個難題,而不是選擇性地迴避那些復雜難解的部分。
評分讀完一本嚴肅的學術專著後,最令人愉悅的體驗莫過於感覺自己的知識地圖被重新繪製瞭一遍。我對這本書抱有的期待,是它能提供一種全新的視角來審視“中央—地方”關係這一永恒的議題。我們經常談論經濟發展不平衡,但往往忽略瞭製度層麵的差異性如何加劇瞭這種不平衡。這本書的獨特之處,想必就在於聚焦於“自治”這一特殊身份所帶來的製度稟賦。我特彆希望作者能深入挖掘法律條文背後的政治實踐。法律條文是死的,但政策執行卻是活的,充滿瞭博弈和妥協。這本書如果能展示齣,地方官員在爭取資源和解釋政策時所采用的策略和話語體係,那纔算真正觸及瞭問題的核心。我猜想,作者一定費瞭九牛二虎之力,纔從浩瀚的官方文件中梳理齣一條清晰的脈絡,來證明或反駁某些關於地方權力膨脹或被削弱的傳統觀點。對我來說,最好的學術著作,是那種讀完後,你會在日常生活中不自覺地用書中的理論框架去解讀新聞事件的——我期待這本書能帶來這樣的智力衝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