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生物多樣性與傳統知識叢書:滇黔桂生物多樣性相關傳統知識調查與研究
:118.00元
售價:80.2元,便宜37.8元,摺扣67
作者:薛達元
齣版社:中國環境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10-01
ISBN:9787511114778
字數:
頁碼:512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生物多樣性與傳統知識叢書:滇黔桂生物多樣性相關傳統知識調查與研究》基於對我國滇黔桂少數民族地區生物多樣性相關傳統知識的大量調查和案例研究,內容涉及傳統農業遺傳資源、傳統醫藥、傳統技術與生産生活方式、傳統文化與習俗、以及傳統標誌産品。在案例研究的基礎上,還特彆關注瞭傳統知識的形成曆史、傳承現狀、主要威脅因素、保護措施等問題,提齣加強少數民族地區遺傳資源及相關傳統知識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政策與措施。
目錄
篇 傳統遺傳資源
1 麯靖和元陽地區傳統種質資源現狀案例研究
1.1 種質資源概述
1.2 師宗縣黑爾壯族社區傳統種質資源調查案例
1.3 元陽地區哈尼族村傳統遺傳資源調查案例
1.4 討論與建議
2 西雙版納傣族傳統文化變遷與稻榖品種變化案例研究
2.1 西雙版納傣族傳統文化簡介
2.2 前期研究及田野調查簡介
2.3 西雙版納州稻米品種的變化情況
2.4 西雙版納傣族傳統生活方式的變遷
2.5 小結
3 廣西東山瑤植物遺傳資源傳統知識案例研究
3.1 東山雲霧茶案例
3.2 東山青皮梨案例
4 廣西東山瑤畜禽品種遺傳資源案例研究
4.1 東山豬案例
4.2 東山土雞案例
4.3 東山土鴨案例
4.4 竹鼠案例
4.5 禾花魚案例
5 廣西壯族自治區環江縣毛南族菜牛傳統知識案例研究
5.1 背景介紹
5.2 毛南菜牛傳統知識的知識內涵及特徵
5.3 毛南菜牛相關傳統知識的産生曆史與發展曆程
5.4 毛南菜牛傳統知識保護和傳承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因素
5.5 保護和確保傳統知識傳承和惠益分享的措施建議
6 榕江縣黔東南小香雞案例研究
6.1 前言
6.2 黔東南小香雞知識內涵及特徵
6.3 黔東南小香雞保護和傳承中麵臨的問題及其影響因素分析
6.4 建議措施
第二篇 傳統醫藥
7 廣西壯族自治區那坡縣黑衣壯傳統醫藥案例研究
7.1 黑衣壯簡介
7.2 壯族醫藥發展概況
7.3 調查方式
7.4 調查結果
7.5 發展保護措施和建議
8 廣西壯族自治區全州縣東山瑤傳統醫藥案例研究
8.1 東山瑤簡介
8.2 調查方式
8.3 東山瑤醫藥傳統知識調查結果
8.4 關於東山瑤醫藥傳統知識開發和惠益分享的思考
9 劍河鈎藤傳統知識案例研究
9.1 前言
9.2 劍河鈎藤傳統知識的知識內涵及特徵
9.3 劍河鈎藤傳統知識的産生曆史與發展曆程
9.4 劍河鈎藤傳統知識保護和傳承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因素
9.5 劍河鈎藤傳統知識影響因素分析
9.6 保護和確保傳統知識傳承和惠益分享的措施建議
10 從江縣瑤族藥浴調研報告
10.1 前言
10.2 瑤族藥浴知識內涵及特徵
10.3 瑤族藥浴的産生曆史與發展曆程
10.4 瑤族藥浴保護和傳承中麵臨的問題及其影響因素分析
10.5 保護與發展措施建議
11 荔波縣民族醫藥傳統知識調研報告
11.1 前言
11.2 研究方法
11.3 研究地區概況
11.4 荔波縣藥用植物資源現狀
11.5 荔波縣民族草醫發展現狀
11.6 荔波縣民族醫藥傳統知識藥方保存現狀
11.7 荔波縣民族醫藥傳統知識傳承與發展現狀
11.8 民族醫藥麵臨的威脅及發展對策
11.9 結語
第三篇 傳統技術方式
12 雲南德宏州阿昌族戶撒刀傳統技術案例研究
12.1 阿昌族簡介
12.2 戶撒阿昌族鄉
12.3 調查研究方法
12.4 戶撒刀的曆史沿革
12.5 作為傳統知識的戶撒刀
12.6 戶撒刀的惠益分享未來
13 廣西壯族自治區寜明縣、龍州縣境內左江流域漁民、漁具與漁獲傳統知識案例研究
13.1 背景介紹
13.2 漁民
13.3 漁船和漁具
13.4 漁獲
13.5 左江流域的蛋民生計
14 貴州安順蠟染傳統知識保護案例研究
14.1 傳統知識的特徵描述
14.2 傳統知識形成曆史與現狀
14.3 發展趨勢
14.4 受威脅原因分析
14.5 保護和促進傳統知識傳承的措施
14.6 結語
15 貴州丹寨縣苗族蠟染傳統知識案例研究
15.1 前言
15.2 苗族蠟染的知識內涵及特徵
15.3 苗族蠟染的産生曆史與發展曆程
15.4 苗族蠟染保護和傳承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因素
15.5 丹寨苗族蠟染影響因素分析
15.6 發展保護措施及建議
16 貴州布依族藍靛傳統知識案例研究
16.1 前言
16.2 布依族藍靛傳統知識的知識內涵及特徵
16.3 布依族藍靛傳統知識的産生曆史與發展曆程
16.4 布依族藍靛傳統知識保護和傳承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因素
16.5 傳統知識影響因素分析
16.6 保護和確保傳統知識傳承和惠益分享的措施建議
17 黔東南侗族鼓樓及建築技術案例研究
17.1 侗族鼓樓及建築技術概況
17.2 侗族鼓樓傳統知識調查問捲概況
17.3 侗族鼓樓的發展現狀
17.4 侗族鼓樓的保護與傳承分析
18 貴州丹寨縣古法造紙傳統知識案例研究
18.1 前言
18.2 古法造紙知識內涵及特徵
18.3 古法造紙的産生曆史與發展曆程
18.4 古法造紙保護和傳承中麵臨的問題及其影響因素分析
19 貴州三都縣馬尾綉傳統知識案例研究
19.1 前言
19.2 水族馬尾綉傳統知識特徵及內涵
19.3 水族馬尾綉的産生曆史與發展曆程
19.4 水族馬尾綉保護和傳承中麵臨的問題及其影響因素分析
19.5 保護和確保水族馬尾綉發展傳承保護和惠益分享的措施建議
20 貴州三都縣九阡酒傳統知識案例研究
20.1 前言
20.2 九阡酒知識內涵及特徵
20.3 九阡酒的産生曆史與發展曆程
20.4 九阡酒保護和傳承中麵臨的問題及其影響因素分析
20.5 措施建議
……
第四篇 傳統文化
第五篇 地理標誌産品
作者介紹
文摘
閤作社時期是從1954年傢阿昌族的打鐵生産閤作社開始,一直持續到1992年民族刀具廠撤銷。其實,早在1982年,當地實施包産到戶,這個刀具廠就名存實亡瞭。因此,這個閤作社時期主要是1954—1982年這28年間。根據報道,1953年戶臘撒地區的農具産量就比1952年增加瞭將近3倍。1954年,戶撒芒東寨的10傢阿昌族打鐵戶,成立瞭個打鐵生産閤作社。1956年,閤作社又擴大到瞭37戶,爐子也從5盤增加到13盤。1956年,僅騰衝、梁河、隴川、盈江、瑞麗5個縣的貿易公司,從戶臘撒地區訂購的鋤頭和鐮刀等農具就有1萬多件。
1957年,個體手工業已經基本走上集體化道路。戶臘撒全區96盤打鐵爐,除瞭4盤打鐵爐的人年老體弱之外,其餘的都入瞭社,在社管會的統一領導下組織副業的生産。這裏可以發現,其實打鐵領域已經有明顯的萎縮,因為在解放初期,可能達到300盤爐子。特彆是,前麵介紹過戶撒曼東寨,在1953年就有59盤爐子,而這僅僅是一個寨子。但在1957年,整個戶臘撒地區打鐵爐已經僅有96盤,說明當時的社會運動,已經對於打鐵造成瞭一定的影響。
在閤作社時期,中央為瞭滿足邊疆各族人民的刀具需求,商業供銷部門對阿昌族的鐵器手工業給予瞭大力的支持,保證供應優質鋼材、白銀和黃銅,並且包銷産品。1960年創辦瞭戶撒鐵農具廠,購置瞭氣錘和機床,1963年又改為民族刀具廠。
這樣,毛鐵的來源就從裝油的桶、牛奶罐頭等馬口鐵和、火車鐵軌等原料,變為國傢供給,戶臘撒阿昌族專門從事手工刀具的鍛製。而這時候,也不需要騰衝的漢族通過馬幫從緬甸等地馱來各種廢鐵,銷售也不需要操心,自有供銷係統代勞。
如此的生産模式,對於閤作社之後的阿昌族手工刀具的未來造成瞭深遠的影響。因為阿昌族習慣瞭墨守成規的鐵器加工之後,對市場銷售等領域一無所知,等到從計劃經濟改為市場經濟之後,阿昌族的刀具的市場,基本上被外界所把握。阿昌族自身沒有商業人纔可以有效地推動市場,並且無人促進生産開發。
……
序言
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被它的厚重感所吸引,也感受到瞭作者的用心。這本書的編排很嚴謹,內容也很充實,給我一種“乾貨滿滿”的感覺。我一直對不同地區獨特的民族文化和習俗很感興趣,而滇黔桂地區恰恰是這樣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地方。這本書詳細地介紹瞭當地居民是如何認識和利用當地豐富的生物資源,從日常飲食、醫藥健康到服飾、節日慶典,都與當地的生物多樣性息息相關。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醫藥知識的介紹,書中列舉瞭許多民間常用的草藥,以及它們具體的功效和用法,這讓我對中國傳統醫藥的博大精深有瞭更深的認識。同時,我也看到瞭這些傳統知識在現代社會的應用前景,比如一些傳統草藥的藥理研究,或者一些生態旅遊的開發,都可能為當地帶來新的發展機遇。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傳統知識的生命力,以及它在現代社會中依然可以發揮的重要作用,非常值得推薦給所有對民族文化、生物多樣性以及傳統智慧感興趣的朋友們。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我們對於“科學”的定義是不是過於狹隘瞭?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打開瞭我對傳統知識理解的新視角。我一直以為科學就是實驗室裏的精密儀器和嚴謹的公式,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另一種形式的科學——根植於生活,曆經歲月沉澱,與自然共生的智慧。作者在書中詳細記錄瞭滇黔桂地區一些少數民族在植物、動物、微生物等方麵的知識,這些知識並非來自書本,而是通過口傳心授,一代代傳承下來。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一些植物藥用的章節,那些看似不起眼的野菜野草,在當地人的手裏卻能治愈疾病,緩解疼痛,這讓我不得不重新審視那些被我們忽略的自然寶藏。書中還提到瞭許多與農業、狩獵、漁業相關的傳統技術,這些技術不僅高效,而且對環境的影響也微乎其微,這與我們現代工業化生産方式形成瞭鮮明對比,引發瞭我對可持續發展的深刻思考。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記錄這些知識時的細緻和尊重,他沒有用居高臨下的姿態去評判,而是用一顆謙卑的心去學習和理解,這使得書中的內容顯得尤為真實和寶貴。
評分這本書的齣版,對於保護和傳承瀕危的傳統知識來說,無疑是一件意義重大的事情。我一直覺得,隨著現代文明的快速發展,許多珍貴的傳統文化和知識正在逐漸消失,就像風中的沙礫,被吹散得無影無蹤。滇黔桂地區,作為一個生物多樣性極其豐富的區域,其孕育齣的傳統知識也應該是獨一無二的。這本書就像一位忠實的記錄者,將這些即將消逝的智慧搶救瞭下來。我非常關注書中關於一些地方性動植物的利用方式,比如某個民族如何利用特定的昆蟲來防治農作物病蟲害,或者如何通過觀察特定鳥類的遷徙來預測天氣變化,這些細節都讓我驚嘆於人類與自然之間如此精妙的聯係。而且,書中還探討瞭這些傳統知識在現代社會麵臨的挑戰,比如年輕人對傳統知識的興趣下降,以及商業化對傳統生活方式的衝擊,這些都讓我對如何更好地保護和傳承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産感到憂慮,也更加堅定瞭支持這類研究的決心。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實在是太長瞭,第一次看到的時候,我甚至有點猶豫是不是要買。不過“生物多樣性”和“傳統知識”這兩個詞勾起瞭我的興趣,再加上“滇黔桂”這個地域限定,我猜想這本書應該會講述一些關於雲南、貴州、廣西地區獨特的生物資源和當地居民的智慧。我一直對那些隱藏在山林深處、世代相傳的經驗很著迷,比如藥用植物的使用,或者是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我希望這本書能帶我走進這些地方,瞭解當地人是如何觀察、理解和利用身邊的動植物的,是否有一些我們現代科學尚未發現的奧秘。我腦海裏浮現齣很多畫麵,比如身穿民族服飾的阿婆,在山坡上采集著草藥,臉上帶著寜靜的笑容;或者是在竹林裏,原住民用古老的方法製作工具,每一個步驟都充滿瞭對自然的敬畏。我期待書中能夠有豐富的案例和故事,讓我感受到這些傳統知識的生命力,以及它們在當下依然具有的價值。說實話,我對學術性的研究報告總是有點距離感,我更喜歡那種能夠觸及人心的敘事,能夠讓我産生共鳴,甚至激發我去實地探訪的衝動。這本書的封麵設計也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色彩鮮艷,充滿地域特色,讓我對書中的內容充滿瞭期待。
評分我是一名對生態學和人類學都感興趣的讀者,這本書恰好滿足瞭我這兩方麵的需求。它不僅僅是關於生物的分類和分布,更深入地探討瞭人類活動與生物多樣性之間的相互作用。滇黔桂地區是中國一個地理環境復雜、民族文化多樣性極高的地區,這裏的傳統知識體係無疑是研究人與自然關係的一個絕佳範例。我仔細閱讀瞭書中關於不同民族在農耕、采集、狩獵等方麵的習俗,以及這些習俗如何影響當地的植物和動物群落。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書中提到瞭一些關於生物資源的管理和利用的傳統智慧,比如輪耕、休耕製度,或者對某些瀕危物種的保護性采集,這些都體現瞭當地人民對自然資源的敬畏和長遠眼光。這種“生態智慧”在現代社會中顯得尤為珍貴,它提醒我們,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不應忽視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更不應遺忘那些祖輩留下的寶貴經驗。這本書的學術價值很高,但同時語言也相對易懂,適閤非專業讀者閱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