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用文字呐喊
定价:32.00元
作者:邱晓雨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1-10-01
ISBN:978755020317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81kg
编辑推荐
阿来、莫言、张贤亮、贾平凹、韩少功、张抗抗、迟子建,华语文坛**访谈
中国作家协会支持、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倾力打造,毕淑敏、陈忠实、二月河、白先勇、李洱、刘心武、王安忆、贺敬之、刘震云……中国有影响力的作家尽集于此,精彩内容陆续出版。
中国**穿透力的声音、中国*特立独行的思想,时代、社会、写作、人生、世界、故乡、母亲、爱情、幸福、死亡、恐惧……
每个喜欢文字的人都来读读这本书
内容提要
本书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中国作协重点合作访谈节目“作家与世界”的文字记录。
文人,作为文化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在中国历代都担负着定位那个时代精神,并反应其韧性和张力的责任。
《用文字呐喊》一书采用人物访谈的形式,记录了阿来、莫言、张贤亮、贾平凹、韩少功、迟子建、张抗抗、陈忠实、二月河、李洱、白先勇等一大批中国当代特立独行的文人,披露的人生故事、心灵疆域和存在之思。他们用中国*穿透力的声音,对社会、时代、世界、理想、死亡、幸福等热点话题进行了思想评述。这是他们每个人的简明创作史和思想史,所勾勒出来的,是过去30多年中国文人的进化轨迹。
这是一批了解中国必先了解他们的人,他们的作品和思想推荐到国际上,将会颠覆传统对中国的认识和价值评价。世界只有聆听了来自他们的声音,才是叩开了一扇正确理解中国的大门。
目录
“作家与世界”系列图书总序
阿来:浮华时代之中的本真质感
历史本身的真相跟事实,总得有人把它说出来,现在我也想清楚了,知识分子的生活并不是为了讨谁高兴来活的,我们大概就是那种讨人不高兴的。
莫言:梦幻文字背后的现实足音
前几年我会说是请看我的《》,但是从2006年以后,我会改口了,我说你看一看我的《生死疲劳》,因为那里面我把我很多的个人的奥秘,内心深处的一些东西写出来了。
张贤亮:传奇足迹之下的不老青春
个,这个世界上没有我恐惧的东西,因为恐龙已经绝种了。第二个,幸福是一种愉快,能够长期地保持愉快,就是幸福,所谓知足者常乐,所谓知足者就是幸福的。
贾平凹:穿过笑骂评说,谁解真实心境
一生为什么老受争议,我一生一直在受争议,从我一开始写作就受批评。关键是有时写作我就不管那些东西,我反正把我怎么想的,我把它写出来就对了,《废都》基本上也就是这样。
韩少功:精神世界的山南水北
当然,这个时代变化太快,压力巨大,甚至价值观迷茫,也特别容易让人苦闷,让人不舒服,让人很容易愤怒。不过,如果我们生活在一个价值观非常清晰和稳定的时代,一切都由大人物安排好了,不需要我们思考了,难道就很有意思吗?我觉得也没什么意思吧。
张抗抗:河流般的岁月成长
我们不能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社会承担,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问题。我试图跳出知青文学的套路,站在人性的高度上来反思自身,知青文学的局限。
迟子建:心灵在夜晚绽放的光芒
在你生活很不如意,或者遇到挫折的时候,这个写作的世界给予你的这种力量和安慰,超出了常人。所以我觉得这个写作的世界,跟大自然一样,对我是特别重要的。
后记 午夜的花开
作者介绍
邱晓雨,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硕士。
曾经的北京女子手球队队员,曾经的《北京晚报》摄影记者,曾经的模特、外企文秘和电视编导。现供职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环球资讯广播,任高端访谈节目《环球名人坊》及国际时评节目《新闻盘点》主持人。
曾获中央电视台《挑战主持人》月冠军,“都市女孩服饰风采大赛”*形象奖,“朵而女性新主持赛”季军。先后主持过中央电视台 《戏中有戏》《文化正午》等谈话节目。策划并专访了上百位中外知名人士,如法国导演雅克贝汉,传奇女性陈香梅,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官员南书毕,电影人顾长卫,音乐家李云迪等。
文摘
序言
坦白说,我对文学作品的接受度一向比较高,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强烈的“在场感”。它不是在“讲述”一个故事,而是让你“成为”故事的一部分。作者似乎拥有某种魔力,能轻易穿透读者的皮肤,直接作用于神经末梢。书中的节奏控制得极其高明,时而如暴雨倾盆,信息量和情绪强度瞬间拉满,让人喘不过气;时而又像深秋的湖面,平静得近乎凝固,只留下角色内心活动的细微涟漪。我尤其赞赏作者对“沉默”的运用。很多关键的转折点,都不是通过激烈的对话完成的,而是通过人物之间令人窒息的沉默、一个未被说出的眼神来实现的。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文本的留白美学,给予了读者极大的想象和解读空间。与其说这是一部小说,不如说它是一场精心编排的感官体验。如果你想找一本可以快速读完并遗忘的作品,请绕道而行;但如果你渴望一场需要全身心投入、并在读完后仍能在脑海中回响数周的心灵对话,那么这本书绝对是近些年来不可多得的佳作。
评分这本新出版的书籍,初次翻开时,那种扑面而来的文字力量感实在令人震撼。它不像某些畅销书那样,用华丽的辞藻堆砌出虚无的场景,而是直击人心的本源,仿佛作者将自己最深层的焦虑、最热烈的希望,毫不保留地倾泻在了纸上。我特别欣赏它在叙事结构上的大胆尝试,那种跳跃式的、非线性的推进,初读时或许会让人略感费解,但细细咀嚼之后,便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精妙构思。每一个章节的结尾,都像是一记重锤,敲击着读者的固有认知,迫使我们停下来反思自身所处的环境以及人生的意义。阅读过程中,我的思绪不断地被拉扯,一会儿是置身于宏大的社会图景之中,一会儿又被拉回至极其私密的情感体验。作者对于语言的驾驭达到了近乎苛刻的精准度,即便是最朴素的词汇,经过他的组合,也能焕发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生命力。这本书真正做到了“用文字说话”,它不需要华丽的包装,仅凭其文本本身的密度和张力,就足以构筑起一个复杂而引人入胜的世界。我已经把它推荐给了身边所有追求深度阅读体验的朋友,并期待着下一次重读时,能从中挖掘出更多未曾察觉的深意。
评分读完这本新作,我最大的感受是精神上的“疲惫但满足”。这种感觉很奇特,它不是因为文字晦涩难懂而产生的阅读障碍,而是源于作者所构建的情感和思想的复杂性。全书弥漫着一种近乎史诗般的悲悯情怀,但它绝非一味地控诉或沉溺于悲伤。相反,在那些看似灰暗的笔触背后,总能捕捉到一线不易察觉的光亮,那是人类精神在绝境中迸发出的韧性。书中对日常细节的捕捉细致入微,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场景,经过作者的重新描绘,立刻蒙上了一层哲学思辨的光晕。例如,书中对一个普通家庭日常晚餐场景的描写,竟然可以延展出关于时间流逝和代际隔阂的深刻探讨。这种将微观与宏观完美结合的能力,是很多作家梦寐以求却难以企及的境界。我个人认为,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它映照出的不是世界本来的面貌,而是我们内心深处那些不愿面对的阴影与渴望。对于那些习惯于被动接受故事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可能需要多一份耐心,但相信我,当你愿意主动参与到这场思想的探险中时,回报将是巨大的。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挑战了我原有的阅读习惯。它不像主流文学那样追求清晰的道德指向或者圆满的结局,它呈现的是一种世界的“原貌”——混乱、多义且充满悖论。书中角色的动机往往是模糊不清的,他们的选择常常是互相矛盾的,这反而更贴近真实的人性,让人感到既熟悉又陌生。作者似乎有意地打破了传统叙事中的“因果链”,很多情节的发生看似突兀,但当你回溯前文时,会发现那正是由人物长期压抑的情感酝酿出的必然爆发。这种“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写作手法,极大地考验了读者的逻辑构建能力。我个人对于书中对于“记忆”与“现实”之间界限的模糊处理印象尤为深刻,作者不断地在提醒我们:我们所坚信的“事实”,或许只是我们自己构建的、脆弱的叙事结构而已。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答案,而在于它能够不断地提出更深刻、更尖锐的问题,将我们从习以为常的舒适区里拽出来,直面存在的荒谬性。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密度高到令人发指,每一页都仿佛经过了千锤百炼。它摒弃了冗余的形容词和不必要的铺垫,直奔主题,那种精炼的力量感,让人联想到古典诗词的韵味,但其表达的议题却是极其现代和尖锐的。我特别留意到作者在句式上的变化,长句的绵延舒展,仿佛一条河流在蜿蜒流淌,承载着复杂的情绪;而短句的突兀插入,则像是石子投入水中,激起瞬间的清醒。这种节奏的交错运用,使得阅读过程本身就成了一种富有韵律感的体验。这本书成功地营造了一种强烈的“氛围感”,仿佛空气中都弥漫着某种特定的情绪基调,让你无法逃脱。对于长期阅读西方叙事模式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提供了一种非常东方式的、注重内在心流和意境构建的阅读体验。它要求读者慢下来,去品味那些被精心放置的意象,去感受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潜台词。这是一部需要被珍视和反复研读的作品,它值得被放在书架上,在不同的心境下进行重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