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雨雪 光风霁月——陶诗言传 9787214106391

风云雨雪 光风霁月——陶诗言传 978721410639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娟娟 著
图书标签:
  • 陶渊明
  • 诗歌
  • 传记
  • 文学
  • 历史
  • 古典文学
  • 中国古典诗歌
  • 风云雨雪
  • 光风霁月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4106391
商品编码:2966571964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风云雨雪 光风霁月——陶诗言传

定价:18.00元

售价:12.2元,便宜5.8元,折扣67

作者:李娟娟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1-01

ISBN:978721410639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陶诗言传(风云雨雪光风霁月)》的作者是李 娟娟。
《陶诗言传(风云雨雪光风霁月)》: 陶诗言出身于浙江嘉兴一个衰落的大户之家。从 小他就学有潜质,中小学两次跳级,后随父在宁读高 中。抗战期间流亡到重庆进了四川国立中学,因成绩 被报送中央大学,毕业后由恩师涂长望介绍进入 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解放前夕,陶诗言决心跟着 竺可桢、赵九章领导的中研院气象研究所留下迎 接解放。解放后陶诗言迅速成长为新中国一代气象科 学大家。他是中国当代天气预报理论和方法的开拓者 之一,是的季风领域专家,曾任联合国世界 气象组织大气委员会首席代表,中美大气合作研究中 方首席专家,中科院大气物理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从 1960年代他为两弹试爆成功做出贡献,一直到2008年 为北京顺利举办奥运会确保天气保障,几十年来他的 科研都是从实际需要出发,在国防和重大建设与需求 等重要天气保障任务中,做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贡献 。陶诗言不仅的科学家,还是一个辛勤的园丁, 有人说全国的气象工作者都是他的学生,他为部队和 地方培养了大批气象人才,他的一些学生也成长 为院士、博导等气象精英。

目录

章 童年的快乐
 1.王江泾的陶家大院
 2.走出淀上村
 3.集贤小学的住宿生
 4.爱踢足球的一段“佳话”
第二章 出色的中学生
 1.次跳级
 2.每月拿奖学金的中学生
 3.从不忘记的感恩之心
 4.嘉兴中学的雨量站
 5.第二次跳级
 6.不平静的南京中学
 7.在炮火战乱中
第三章 战争年代的大学岁月
 1流亡到重庆
 2.迈入大学校门的保送生
 3.转系学习的“风波”
 4.中央大学届气象专业学生
 5.战时的大学生活
 6.奋发读书的学子
第四章 步入气象科研之门
 1.几乎被命运“捉弄”
 2.恩师涂长望与赵九章
 3.走进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
 4.锻炼与提高
 5.北碚生活“小插曲”
 6.年轻的学术报告主讲人
 7.从重庆北碚到南京北极阁
 8.生活的新起点
 9.北极阁的“小不拉子”
 10.在北极阁成长
 11.迎接全国解放
 12.父子兄弟别离
第五章 新中国气象科学的开拓者
 1.急待发展的新中国气象事业
 2.“联合天气分析和预报中心”的成立
 3.走进“联心”
 4.新中国早期的天气预报工作
 5.难忘的“预报员”时光
 6.建国后次大寒潮侵袭
 7.教训与经验
 8.“武汉保卫战”的胜利
 9.讲真话的青年气象学家
 10.“联心”的积累与收获
 11.对东亚寒潮路径与寒潮爆发的研究
 12.对东亚大气环流的季节突变的研究
 13.《中国的梅雨》与《西藏高原气象学》
第六章 时代赋予的使命
 1.张爱萍点将
 2.在艰苦的酒泉试验基地
 3.空爆核试验的功臣
 4.也曾经历过失败
 5.“两弹”试验立新功
 6.向气象卫星进军
 7.卫星资料的应用和开拓
 8.对卫星云图的深八研究
 9.卫星云图的推广及成就
 10.亲赴758大暴雨现场
 11.比西方早20年的“落区法”
 12.758大暴雨的研究成果
第七章 科研道路新征程
 1.专著《中国之暴雨》
 2.对暴雨的后续研究及贡献
 3.东亚季风理论与预测方法的研究
 4.走向国际的中方首席科学家
 5.推进国际合作
 6.兄弟团聚
 7.海峡两岸气象交流的先行者
 8.两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实验
第八章 大师人生
 1.音乐、小说、足球
 2.温暖的港湾
 3.与叶笃正的友谊
 4.气象园丁的骄傲
 5.学无止境、勤奋如初
 6.淡泊名利、谦虚待人
 7.风云雨雪,光风霁月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江山万里行:一位隐士的视角》 作者: 魏明远 出版社: 翰墨轩文化出版社 ISBN: 9787538789012 字数: 约15万字 内容提要 《江山万里行:一位隐士的视角》并非一部帝王将相的宏大叙事,亦非市井百姓的琐碎描摹,而是一部聚焦于个体精神世界与自然融合的游记体随笔集。本书汇集了著名隐逸学者兼山水画家魏明远先生,在人生至中年时,为寻求“天人合一”的哲学境界,选择背弃尘嚣、隐居山林近二十载的所见、所闻、所思。 全书分为“入世探微”、“山居默识”、“物我两忘”三卷,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哲思,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中国山水画卷,并穿插了魏先生对古代哲学、诗词艺术以及传统文人生活方式的独到见解。 卷一:入世探微——在喧嚣中聆听远方的回响 此卷主要记录了魏明远先生决定隐居前,对当时社会风貌的观察与反思。他并未直接参与朝堂政务,却以一位旁观者的身份,敏锐地捕捉到了时代变迁下,知识分子群体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传统理想与日益复杂的现实之间的巨大张力。 主要章节概述: 1. 《旧京杂记:市井烟火中的秩序与失序》: 记录了在繁华的都城中,对人际交往的观察。作者细致描绘了不同阶层的生活图景,尤其关注那些在制度夹缝中艰难求存的手艺人和底层文人。他探讨了在高度集中的权力体系下,个体创造力的压抑与释放。 2. 《文脉断续:对古典学问的再审视》: 这一部分是作者对自己多年所学的一次深刻盘点。他反思了儒家经典在实践中的僵化倾向,以及道家思想在面对现实挑战时的局限性。他认为,真正的学问应当是活的,能够与自然万物的变化同步。 3. 《归途的决定:松涛与竹影的召唤》: 详细叙述了促使他最终选择离开主流社会的契机。这段文字充满了内心的挣扎与释然,是对功名利禄的彻底放手,转向对生命本真的追寻。他在此处首次提及了对“空”与“有”辩证关系的体悟。 卷二:山居默识——与天地精神往来 这是全书的核心部分,记录了魏先生在西南深山隐居期间的日常生活与精神探索。他选择了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山谷,开始了一种与自然同步的“慢生活”。 主要章节概述: 1. 《苔痕的哲学》: 记录了他在一处古老的石壁前,观察苔藓的生长、枯荣、覆盖与重生。通过对这种微小生命的长期观察,作者阐述了他对“时间感”的理解——个体生命的短暂与自然永恒的对比,以及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的艺术。 2. 《松下清谈:与无言之物的对话》: 描绘了他与山中动植物的互动。重点不再是动植物的形态,而是它们所蕴含的“气韵”。他用诗意的语言描绘了鹰隼盘旋中的力量感、溪流穿石时的韧性,以及夜雨洗涤后山林的空灵。 3. 《耕读闲话:农事的修行》: 魏先生并非完全脱离生产,他亲自开辟了一小块田地。这部分详细记录了他学习农时的艰辛与乐趣。他将播种、灌溉、收获的过程,比作对心性的锤炼,强调了劳动在精神提升中的不可替代性。他反对将隐居生活浪漫化,直陈其中对体力与毅力的巨大考验。 4. 《笔墨的减法:留白中的意境》: 在绘画和书法方面,隐居生活使他的艺术风格发生了质的转变。他开始追求“计白当黑”的境界,反对过度雕琢。此章节对中国画的“留白”艺术进行了深入的理论阐述,认为“不画之处,才是画的灵魂所在”。 卷三:物我两忘——回归本真的境界 收录了魏先生在隐居后期,对人生终极关怀的思考与感悟。随着年龄增长和与自然深度融合,他的心境达到了平静而开阔的状态。 主要章节概述: 1. 《风的信使:气象变幻中的感应》: 探讨了古人对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的宗教式敬畏。作者以亲历者的身份,描述了如何在暴风雨来临前,通过细微的气味和声音变化,感知到自然的强大意志,并从中体悟到“顺天应命”的真正含义。 2. 《茶烟中的禅意》: 记录了他日常饮茶的过程。这并非简单的品鉴,而是一种仪式性的冥想。通过对水温、火候、茶叶舒展的专注,他达成了对“当下”的完全把握。他对茶道中的“和、静、清、寂”提出了自己的时代诠释。 3. 《归隐的意义:历史长河中的一粒尘埃》: 在篇末,作者对自己的选择进行了总结。他认为隐居并非逃避责任,而是在更广阔的历史尺度下,完成对自身使命的重新定位。他清晰地表明,真正的“济世”并非必须通过庙堂,通过维护一片纯净的精神高地,同样能对后世有所裨益。 4. 《夕阳下的远眺:对未来的期许》: 结尾部分描绘了夕阳西下时,他站在山巅远眺的景象。他的思绪不再局限于个人得失,而是投向了更广阔的生命共同体,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后学者的殷切期望,希望他们能在坚守本心的前提下,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 特色与价值 《江山万里行》的价值在于其真诚性与深度。它避开了时下流行的宏大叙事,以一种近乎枯槁的诚实,记录了一位士人如何与自然重新建立连接,如何将哲学思考融入柴米油盐的日常。本书的语言风格典雅而不失活力,融合了散文的灵动与哲学的思辨,是研究近现代中国文人隐逸思想、山水情怀以及传统美学回归的珍贵文献。它引导读者思考: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如何才能真正听见内心的声音,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清净地”。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史料考证工作想必是极其扎实的,虽然是以传记的形式呈现,但其中所透露出的严谨态度令人敬佩。作者似乎倾注了巨大的心力去挖掘、比对和梳理那些散落在历史角落里的碎片信息,最终构建出一个立体丰满的人物形象。即便是对于一些存在争议的事件,作者的处理也显得非常审慎和公允,没有一味地褒贬,而是力求呈现其复杂性与多面性。这种对史实的尊重,为整本书奠定了坚实可靠的基调,让读者在欣赏故事性的同时,也获得了知识的准确性,这对于一本传记作品来说,无疑是最核心的价值所在。它像一位可靠的向导,引领我在历史的长河中,清晰而有条理地认识这位重要人物的贡献与局限。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是一部精妙的交响乐,层次分明,起承转合自然流畅。作者似乎对如何搭建宏大的历史框架有着异乎寻常的天赋,总能在关键时刻引入新的视角或侧面材料,不断拓宽读者的认知边界。每一次阅读的深入,都像是在迷宫中找到了新的线索,层层剥开,发现背后更广阔的天地。我喜欢它那种“登山望远”的感觉,不是平铺直叙,而是引导读者一步步攀登至制高点,去俯瞰整个人物的生命轨迹和社会背景。这种精心设计的阅读体验,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和思考的深度,让人在合卷之后仍能久久沉浸在对历史脉络的梳理与回味之中。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简直是行云流水,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张力,将历史的厚重感与人物的个人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历史事件和个人命运之间的关系时所展现出的洞察力。它不是那种枯燥的年代记述,而是充满了人情味和生活气息的描摹,让人仿佛身临其境,与书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文字的密度把握得恰到好处,既有深入骨髓的剖析,又不乏轻松诙谐的调剂,使得整个阅读过程既充实又愉悦。读到某些关键情节时,那种扑面而来的情感冲击力,真让人忍不住放下书本,静静回味许久。这种高超的叙事技巧,真的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历史的深刻理解。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思考是多维度的,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人的生平,更像是一面折射时代的镜子。通过作者的笔触,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文化思潮乃至人性的复杂性。书中对某些社会现象的批判或赞颂,都显得那样不动声色,却又掷地有声,引人深思。我常常在阅读时被书中某些观点深深触动,甚至会停下来,拿起笔在旁边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感悟,这在一般的传记作品中是很少见的体验。它成功地激发了我对那个时代背景下个体抉择的共情和理解,让人明白,历史是由无数鲜活的生命个体共同塑造的,每个人都有其难以言说的挣扎与光芒。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太抓人眼球了,那种水墨晕染的感觉,仿佛一下子就把人带到了一个充满诗意的古典世界。拿到手的时候,首先感受到的是纸张的质感,厚实而又不失细腻,让人爱不释手。内页的排版也做得非常考究,字体的选择和行距的安排都透着一股文人雅士的韵味,阅读起来非常舒服。从这本书的装帧和细节处,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对这本书的用心程度,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我之前对这位人物的了解并不深,但光是这本书的外在表现,就已经勾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心,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去探寻其中蕴含的传奇故事和深邃思想。每次翻阅时,都觉得这不仅仅是知识的汲取,更是一种审美上的享受,让人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与沉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