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北京舞蹈学院“十五”规划教材:晚会编导艺术
:38.00元
作者:吕艺生 著
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9-01
ISBN:9787806675205
字数:217000
页码:25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北京舞蹈学院“十五”规划教材:晚会编导艺术》是我国首部有关晚会的专业用书。作者凭借丰富的实践积累和同行们提出的宝贵意见,对晚会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总结与阐述内容丰富,资料详实,可读性强。
内容提要
《北京舞蹈学院“十五”规划教材:晚会编导艺术》是我国首部有关晚会的专业用书。作者凭借丰富的实践积累和同行们提出的宝贵意见,对晚会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总结与阐述内容丰富,资料详实,可读性强。
《北京舞蹈学院“十五”规划教材:晚会编导艺术》内容涉及晚会策划、创意、结构、台本与串词的撰写、编排的艺术手法等。不仅对其复出并繁荣的历史原因进行了理论分析,还对编创人员的构成、创作排演队伍的组织、生产指挥以及营销等进行了全面探讨。可作为编导、舞美设计、作曲家、撰稿者以及晚会组织者们的参考用书。
目录
作者介绍
吕艺生,北京舞蹈学院教授、北京舞蹈学院硕士生导师、北京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北京舞蹈家协会主席、北京文联副主席、公开发表了《舞蹈教育学》、《舞蹈学导论》、《社会学百科词典·艺术社会学》、《晚会编导艺术》、《舞论》等论著。
曾出任晚会总编导的主要作品有:全国七运会《爱我中华》、香港回归《欢庆香港回归》、澳门回归《濠江欢歌》、第四次*妇女大会《NGO在北京》、全国第六次少数民族运动会《锦绣中华》、上海第六界国际广播音乐节《世纪序曲》等。
序言
总序
前言
章 审美新时尚
一、千年大轮回
二、综合晚会新生的起因
1.传统节日的复活
2.新节日的产生
3.重大庆典和纪念日的增多
4.大众媒体的快速发展
5.旅游业的新兴
三、晚会的类型
1.庆典性晚会
2.节日性晚会
3.纪念性晚会
4.行业专题性晚会
5.文体性晚会
6.景点旅游性晚会
四、商品化的时尚
第二章 创意——成功的步
一、遵命与创意
1.内容的限定
2.时间的限定
3.地点的限定
4.经费的限定
案例2.1:*妇女大会NGO论坛开幕式地点的变化
二、创意者
1.宏观把握能力
2.艺术想象能力
3.综合思维能力
4.创造思维能力
5.组织操作能力
三、创意是“点子”
案例2.2:《创世纪》成为*之窗新卖点
案例2.3:一个点子5000万美元
四、创意是一种高思维
1.综合优选
……
第三章 搭好晚会框架
第四章 写好台本
第五章 主持词及实例评点
第六章 主创群体
第七章 常用艺术手法
第八章 大晚会怎样进市场
后记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晦涩,充斥着大量的哲学思辨和后现代解构主义理论,探讨的核心似乎是“时间性”在个体意识中的非线性体验。作者频繁地引用福柯和德里达的观点,用极其抽象的词汇来描述一个概念的多个面向,仿佛在拆解一个永恒无法被完全理解的谜团。我读到一些关于“主体与客体边界消融”的段落时,不得不停下来,反复查阅相关的哲学背景知识,才能勉强跟上作者的思路。我本来是想学习如何设计一场具有震撼人心的开场仪式,如何通过镜头语言和节奏剪辑来制造高潮,但这本书似乎更关心的是“什么是仪式本身?”,“我们如何定义‘在场’?”这种形而上的问题。它像一个不断自我诘问的思想迷宫,每当我以为找到出口时,却发现自己只是进入了另一个更复杂的循环。对于实操层面的指导,这本书提供的帮助几乎为零,它更像是一本引发读者进行哲学沉思的文本。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体验,就好像我误入了一间专注于海洋生物学,尤其是深海热液喷口生态系统的实验室。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详细记录了某种未知细菌群落在极端高压和高温环境下如何依赖化学合成作用维持生命。书中充满了复杂的生物化学公式、基因测序的图表以及对生态系统能量流转的精确计算。每一页都散发着冷峻的科学气息,图注里充斥着拉丁文的物种名称和复杂的分子结构图。我原本以为会读到一些关于如何设计一个吸引眼球的舞台背景,或者如何通过色彩心理学来引导观众情绪的技巧。这本书对我而言,就像是一本硬核的科学专著,它告诉了我生命的极限在哪里,宇宙的奥秘如何运转,但对于如何将一个团队拧成一股绳,如何让台下的观众爆发出掌声这些“软技能”的指导,则完全是付诸阙如。我感觉自己像是研究完了一整套生命起源的奥秘,却忘记了如何开口与人交流。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的内容完全集中在古代冶金术和特定金属合金的提纯工艺上,具体描述了从矿石开采到最终铸造成型过程中,需要精确控制的温度曲线、冷却速率以及添加的微量元素对材料最终物理性能的影响。书中配有大量详细的熔炉结构图、材料相图以及各种金属在不同热处理下的显微结构照片。我甚至学习到了关于青铜器制作中“失蜡法”的几种不同流派及其技术优势的对比分析。这种对物质世界进行精确量化的探究,展现了极高的技术深度。然而,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想了解如何有效地组织一场大型活动的赞助招商、如何撰写一份引人注目的活动企划书,或者如何应对现场突发的危机公关。这本书教我如何打造出最坚固的矛头,却没能告诉我如何与台下的观众建立起最有效的沟通桥梁,它沉浸在材料的坚硬和纯粹之中,与我所需要的、关于人与人之间沟通协作的“软科学”领域,存在着天壤之别。
评分这本书拿到手里的时候,我就被它厚重的质感和精美的封面设计吸引住了。初翻几页,我发现它似乎将视角聚焦在了一个非常具体的、关于古典音乐史上的某一个特定时期的深入探讨上,特别是对巴洛克时期作曲家们在和声运用和对位法创新上的细微差别进行了详尽的考证。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原始手稿和学者的注解,那种学术上的严谨程度,简直让人肃然起敬。比如,书中花了整整一个章节来分析维瓦尔第的某部协奏曲的结构是如何受到其早期歌剧创作的影响,这种层层剥茧的分析,对于一个纯粹的古典音乐爱好者来说,无疑是饕餮盛宴。我原本以为会读到一些关于乐器制作工艺的常识性介绍,或者是一些普及性的音乐欣赏指南,但这本书显然将目标读者群锁定在了专业研究者或者有深厚音乐理论基础的听众身上。它深入到乐谱的肌理之中,探讨的是音乐语言的演变,而不是大众所能轻易接触到的表演技巧或舞台调度。整本书读下来,我感觉自己像是上了一堂为期一年的高级音乐分析课,受益匪浅,但同时也感到了一种高处不胜寒的专业性。
评分我本来是想找一本能帮我提升一下在公司年会或社区活动中组织策划能力的实用手册,期待能看到一些关于流程管理、预算控制、现场灯光音响调试的最佳实践案例。结果这本书的内容似乎完全跑偏了,它似乎把所有的篇幅都放在了对中世纪欧洲宗教仪式中的象征主义与空间布局关系的研究上。书中详细描绘了哥特式大教堂是如何通过建筑的几何比例来烘托神圣感,并探讨了特定光线角度在特定圣日如何影响信徒的心理感受。这种跨学科的、侧重于历史和神学的论述,虽然在学术上或许很有价值,但对于我这个渴望快速上手、解决实际活动执行难题的普通读者来说,简直是“文不对题”。我甚至在其中找到了关于不同颜色的织物在不同历史时期所代表的社会等级的图表,这些知识点虽然有趣,却与我如何协调舞美团队、如何设计一个吸引人的开场环节毫无关联。这本书的深度无可挑剔,但它的应用场景似乎只存在于历史博物馆的学术研讨会中,而非我们日常所面对的灯火辉煌的演出后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