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古代科技
定价:25.00元
作者:王俊
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1-01
ISBN:9787504485557
字数:
页码:18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在人类历史上,古代科技发明之辉煌灿烂,可与日月同晖。《中国古代科技》紧扣人类历史前进的脉搏,分天文、地理、机械、化学冶金、医学、建筑、数学等几大板块,对历史上的各项科学和技术发展作了细致的分类、介绍,并阐述每一个理论对后继理论及发明的深远影响,每一项发明对后继发明及理论的产生巨大推动作用,就好像将一幅古代科技发展的宏大画卷在读者面前缓缓展开。
目录
章 中国古代科技趣话
节 走近古代科技
世界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石器、弓箭和钻木取火
震惊世界的四大发明
第二节 古人生活中的科技创造
鲁班、墨子造木鸢
古代的乘法口诀
早的温室栽培
早的酱油
古人的飞天梦
算盘的发明
别具风格的油漆技术
古代有特色的车子
第二章 历史悠久的业科技
节 走进古代农业
尝百草尝出的农业
原始耕作技术
早的复种轮作
植物的培育
日益成熟的养蚕技术
中国古代的治蝗斗争
第二节 农业机械与农田水利工程
水碓和水磨
马钧发明龙骨水车
李冰父子与都江堰
京杭大运河的兴修
第三节 农业与农书
世界首部农学百科全书——《汜胜之书》
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两部《农书》率群谱
第三章 世界的工业科技
节 智慧的工业技术
“材美、器利、工巧”的《考工记》
古代冶金技术
找矿和采矿技术
“百炼成钢”与炼钢技术
我国古代的机械发明制造
第二节 世界工业史上的早纪录
早发现和利用石油
早的太阳能利用
早开采和使用煤的国家
早对合金规律的认识
早的炼焦和用焦炭)台金
第四章 的天文地理科技
节 天文学成就
天文仪器与星图
“杞人忧天”与言天三家
《墨经》中的天文学
早的子午线长度测量
郭守敬的天文仪器
古代规模大的天文观测活动
第二节 地理成就
沧海桑田和海陆变迁
古代对湖海水域的认识
早的地震仪
从《山海经》到《水经注》
马王堆地图和裴秀“制图六体”
踏遍万水千山的徐霞客
第五章 丰富的医学科技
节 医学经典
医学经典《黄帝内经》
《神农本草经》
《伤寒杂病论》
药王孙思邈与《千金方》
《四部医典》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第二节 高超的医术
早期的针灸
“起死回生”的扁鹊
华佗的“神药”
脉学与针灸
牛痘接种的先声:人痘术
第六章 精湛的建筑科技
节 古代建筑奇观
创举——长城
敦煌石窟
云冈石窟的传说
千年不倒翁:应县木塔
西藏拉萨布达拉宫
伊斯兰教建筑
高超的建桥技术
明清紫禁城
第二节 古代建筑师
姬旦与弥牟
能工巧匠:鲁班
萧何与未央官
曹操与邺城
喻皓与李诫
明代造园师
清代私家园林的造园师
清代的民间建筑师
参考书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宝库里寻宝。每一页都可能藏着意想不到的惊喜。作者在梳理和呈现这些古代科技成果时,显然花费了巨大的心血,信息量之大,内容之杂,但整体却显得条理清晰,逻辑严谨。我尤其喜欢作者在介绍一项技术时,会穿插一些相关的历史典故、人物故事,甚至是当时的社会习俗,这让原本可能枯燥的技术介绍变得生动有趣,也更容易被读者理解和记忆。读到关于古代建筑技术的部分,那些关于榫卯结构、斗拱体系的描述,简直让我叹为观止。我很难想象在没有现代测量工具和工程软件的情况下,古人是如何建造出那些宏伟壮丽的宫殿和寺庙的。书中对这些技术的讲解,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更包含了其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追求。这种将技术与文化、哲学深度融合的写法,是这本书最与众不同之处,也让它具有了更强的生命力和吸引力。
评分坦白说,我最初是被这本书的“王俊”这个名字吸引过来的,总觉得名字里带着一股子学究气,应该会有些真东西。拿到手后,翻了几页,发现果然没让我失望。这书不像是那种市面上泛滥的“速成”读物,一看就是花了大功夫打磨出来的。它不像某些科普书那样,把复杂的东西讲得过于浅显,反而失去了原有的韵味。这本书的讲解方式,我觉得更像是请了一位博学的老先生,坐在你身边,娓娓道来,一点一点地帮你揭开中国古代科技的面纱。它不会直接给你一个结论,而是会先铺垫历史背景,介绍当时的社会需求,然后引出相关的技术发明。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理解了技术的精妙之处。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发明的阐述,比如某个朝代改进的灌溉工具,看似简单,但作者却能从其对农业生产力的提升,乃至对人口增长和社会稳定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进行分析,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看到了科技与社会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读这本书,与其说是学习知识,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与那些伟大的古代工程师和科学家对话,感受他们的匠心独运。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文化一直充满好奇的读者,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一道曙光,照亮了我探索知识的道路。当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封面设计所吸引,那种古朴典雅的气息扑面而来。迫不及待地翻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精美的排版和清晰的字体,阅读体验瞬间提升。书中内容之丰富,让我一度怀疑作者是如何收集到如此详实的历史资料的。从天文历法到医药养生,从农耕技术到军事器械,几乎囊括了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方方面面。我尤其对其中关于古代冶金术的描述印象深刻,那些关于炉火温度的控制、材料配比的讲究,以及最终锻造出的精美器物的细节,都让我惊叹于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书中不仅罗列了技术本身,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剖析了这些科技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如何产生、发展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作者的文笔流畅而不失严谨,既有学术的深度,又不乏故事的趣味性,读起来丝毫不会感到枯燥。每每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忍不住合上书本,在脑海中构想那古老而辉煌的画面,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智慧与创造的时代。
评分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民族的科技发展史,是认识这个民族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之一。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技术名词,而是将中国古代科技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历史图景中进行考察。比如,在讲述造纸术的演进时,书中并没有止步于工艺的改进,而是深入分析了造纸术的普及对文化传播、知识普及以及社会阶层流动可能产生的影响。这种“技术背后的人文关怀”让我觉得作者对历史的理解非常深刻。同时,书中对不同时期科技发展的特点和局限性的分析也相当到位。它不会一味地拔高古人的成就,而是会客观地指出当时技术水平所能达到的上限,以及可能存在的瓶颈。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反而让我对中国古代科技有了更全面、更客观的认识。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对于“应用”的重视,很多技术的出现,并非空中楼阁,而是为了解决当时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比如,书中对古代天文观测与农业生产之间紧密联系的阐述,就让我看到了科技服务于民生的智慧。
评分作为一个对历史和科学都有些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觉得要把两者结合得好,非常不容易。很多时候,历史类的书籍会过于侧重人文故事,而科学类的书籍又显得过于冷冰冰。但这本书,却巧妙地找到了一个平衡点。它在讲述科技知识的同时,又能让人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脉搏。我曾对古代的航海技术非常好奇,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内容就满足了我。它不仅介绍了指南针、水密隔舱等关键发明,还详细阐述了它们是如何改变了中国古代的地理认知和贸易格局的。读到这里,我才真正明白,科技不仅仅是几个发明而已,它能够重塑一个国家的命运。书中还提到了许多已经被遗忘的古代技术,作者通过严谨的研究,将它们重新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得以一窥古代中国文明的辉煌。虽然我不是专业研究人员,但这本书的逻辑性和严谨性,让我能够轻松地跟随作者的思路,理解那些复杂的概念。这是一本既有知识性,又有启发性的好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