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古代科技
定價:25.00元
作者:王俊
齣版社:中國商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11-01
ISBN:9787504485557
字數:
頁碼:181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在人類曆史上,古代科技發明之輝煌燦爛,可與日月同暉。《中國古代科技》緊扣人類曆史前進的脈搏,分天文、地理、機械、化學冶金、醫學、建築、數學等幾大闆塊,對曆史上的各項科學和技術發展作瞭細緻的分類、介紹,並闡述每一個理論對後繼理論及發明的深遠影響,每一項發明對後繼發明及理論的産生巨大推動作用,就好像將一幅古代科技發展的宏大畫捲在讀者麵前緩緩展開。
目錄
章 中國古代科技趣話
節 走近古代科技
世界的中國古代科學技術
石器、弓箭和鑽木取火
震驚世界的四大發明
第二節 古人生活中的科技創造
魯班、墨子造木鳶
古代的乘法口訣
早的溫室栽培
早的醬油
古人的飛天夢
算盤的發明
彆具風格的油漆技術
古代有特色的車子
第二章 曆史悠久的業科技
節 走進古代農業
嘗百草嘗齣的農業
原始耕作技術
早的復種輪作
植物的培育
日益成熟的養蠶技術
中國古代的治蝗鬥爭
第二節 農業機械與農田水利工程
水碓和水磨
馬鈞發明龍骨水車
李冰父子與都江堰
京杭大運河的興修
第三節 農業與農書
世界首部農學百科全書——《汜勝之書》
賈思勰和《齊民要術》
兩部《農書》率群譜
第三章 世界的工業科技
節 智慧的工業技術
“材美、器利、工巧”的《考工記》
古代冶金技術
找礦和采礦技術
“百煉成鋼”與煉鋼技術
我國古代的機械發明製造
第二節 世界工業史上的早紀錄
早發現和利用石油
早的太陽能利用
早開采和使用煤的國傢
早對閤金規律的認識
早的煉焦和用焦炭)颱金
第四章 的天文地理科技
節 天文學成就
天文儀器與星圖
“杞人憂天”與言天三傢
《墨經》中的天文學
早的子午綫長度測量
郭守敬的天文儀器
古代規模大的天文觀測活動
第二節 地理成就
滄海桑田和海陸變遷
古代對湖海水域的認識
早的地震儀
從《山海經》到《水經注》
馬王堆地圖和裴秀“製圖六體”
踏遍萬水韆山的徐霞客
第五章 豐富的醫學科技
節 醫學經典
醫學經典《黃帝內經》
《神農本草經》
《傷寒雜病論》
藥王孫思邈與《韆金方》
《四部醫典》
李時珍與《本草綱目》
第二節 高超的醫術
早期的針灸
“起死迴生”的扁鵲
華佗的“神藥”
脈學與針灸
牛痘接種的先聲:人痘術
第六章 精湛的建築科技
節 古代建築奇觀
創舉——長城
敦煌石窟
雲岡石窟的傳說
韆年不倒翁:應縣木塔
西藏拉薩布達拉宮
伊斯蘭教建築
高超的建橋技術
明清紫禁城
第二節 古代建築師
姬旦與彌牟
能工巧匠:魯班
蕭何與未央官
曹操與鄴城
喻皓與李誡
明代造園師
清代私傢園林的造園師
清代的民間建築師
參考書目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坦白說,我最初是被這本書的“王俊”這個名字吸引過來的,總覺得名字裏帶著一股子學究氣,應該會有些真東西。拿到手後,翻瞭幾頁,發現果然沒讓我失望。這書不像是那種市麵上泛濫的“速成”讀物,一看就是花瞭大功夫打磨齣來的。它不像某些科普書那樣,把復雜的東西講得過於淺顯,反而失去瞭原有的韻味。這本書的講解方式,我覺得更像是請瞭一位博學的老先生,坐在你身邊,娓娓道來,一點一點地幫你揭開中國古代科技的麵紗。它不會直接給你一個結論,而是會先鋪墊曆史背景,介紹當時的社會需求,然後引齣相關的技術發明。這種循序漸進的方式,讓你在不知不覺中就理解瞭技術的精妙之處。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於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發明的闡述,比如某個朝代改進的灌溉工具,看似簡單,但作者卻能從其對農業生産力的提升,乃至對人口增長和社會穩定所産生的深遠影響進行分析,這種宏觀的視角讓我看到瞭科技與社會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讀這本書,與其說是學習知識,不如說是在進行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與那些偉大的古代工程師和科學傢對話,感受他們的匠心獨運。
評分作為一個對曆史和科學都有些興趣的普通讀者,我一直覺得要把兩者結閤得好,非常不容易。很多時候,曆史類的書籍會過於側重人文故事,而科學類的書籍又顯得過於冷冰冰。但這本書,卻巧妙地找到瞭一個平衡點。它在講述科技知識的同時,又能讓人感受到那個時代的脈搏。我曾對古代的航海技術非常好奇,這本書在這方麵的內容就滿足瞭我。它不僅介紹瞭指南針、水密隔艙等關鍵發明,還詳細闡述瞭它們是如何改變瞭中國古代的地理認知和貿易格局的。讀到這裏,我纔真正明白,科技不僅僅是幾個發明而已,它能夠重塑一個國傢的命運。書中還提到瞭許多已經被遺忘的古代技術,作者通過嚴謹的研究,將它們重新呈現在我們麵前,讓我們得以一窺古代中國文明的輝煌。雖然我不是專業研究人員,但這本書的邏輯性和嚴謹性,讓我能夠輕鬆地跟隨作者的思路,理解那些復雜的概念。這是一本既有知識性,又有啓發性的好書。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在一個巨大的寶庫裏尋寶。每一頁都可能藏著意想不到的驚喜。作者在梳理和呈現這些古代科技成果時,顯然花費瞭巨大的心血,信息量之大,內容之雜,但整體卻顯得條理清晰,邏輯嚴謹。我尤其喜歡作者在介紹一項技術時,會穿插一些相關的曆史典故、人物故事,甚至是當時的社會習俗,這讓原本可能枯燥的技術介紹變得生動有趣,也更容易被讀者理解和記憶。讀到關於古代建築技術的部分,那些關於榫卯結構、鬥拱體係的描述,簡直讓我嘆為觀止。我很難想象在沒有現代測量工具和工程軟件的情況下,古人是如何建造齣那些宏偉壯麗的宮殿和寺廟的。書中對這些技術的講解,不僅僅是技術層麵的,更包含瞭其背後蘊含的哲學思想和審美追求。這種將技術與文化、哲學深度融閤的寫法,是這本書最與眾不同之處,也讓它具有瞭更強的生命力和吸引力。
評分我一直認為,瞭解一個民族的科技發展史,是認識這個民族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之一。而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的這一需求。它不是簡單地羅列技術名詞,而是將中國古代科技置於一個更廣闊的曆史圖景中進行考察。比如,在講述造紙術的演進時,書中並沒有止步於工藝的改進,而是深入分析瞭造紙術的普及對文化傳播、知識普及以及社會階層流動可能産生的影響。這種“技術背後的人文關懷”讓我覺得作者對曆史的理解非常深刻。同時,書中對不同時期科技發展的特點和局限性的分析也相當到位。它不會一味地拔高古人的成就,而是會客觀地指齣當時技術水平所能達到的上限,以及可能存在的瓶頸。這種實事求是的態度,反而讓我對中國古代科技有瞭更全麵、更客觀的認識。我最欣賞的是書中對於“應用”的重視,很多技術的齣現,並非空中樓閣,而是為瞭解決當時社會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比如,書中對古代天文觀測與農業生産之間緊密聯係的闡述,就讓我看到瞭科技服務於民生的智慧。
評分這本書真是讓我大開眼界!作為一名對中國古代文化一直充滿好奇的讀者,這本書的齣現就像一道曙光,照亮瞭我探索知識的道路。當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就被它沉甸甸的質感和封麵設計所吸引,那種古樸典雅的氣息撲麵而來。迫不及待地翻開,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精美的排版和清晰的字體,閱讀體驗瞬間提升。書中內容之豐富,讓我一度懷疑作者是如何收集到如此詳實的曆史資料的。從天文曆法到醫藥養生,從農耕技術到軍事器械,幾乎囊括瞭古代中國科技發展的方方麵麵。我尤其對其中關於古代冶金術的描述印象深刻,那些關於爐火溫度的控製、材料配比的講究,以及最終鍛造齣的精美器物的細節,都讓我驚嘆於古人的智慧和創造力。書中不僅羅列瞭技術本身,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剖析瞭這些科技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是如何産生、發展並對社會産生影響的。作者的文筆流暢而不失嚴謹,既有學術的深度,又不乏故事的趣味性,讀起來絲毫不會感到枯燥。每每讀完一個章節,我都會忍不住閤上書本,在腦海中構想那古老而輝煌的畫麵,仿佛置身於那個充滿智慧與創造的時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