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健康來自衣食住行
:35.00元
售價:23.8元,便宜11.2元,摺扣68
作者:羅永艾
齣版社:重慶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0-06-01
ISBN:9787229020866
字數:302000
頁碼:285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40kg
1、從衣食住行的角度談健康,自有特色。
適用於廣大養生愛好者和有常見疾病的特殊人群。
每一天,我們的生活都離不開衣食住行,一些再平常不過的習慣卻往往成為健康的殺手。為此,本書邀請二十餘位專傢教授組成編委會,全麵匯集瞭那些有害健康的日常習慣,逐一破解食物養生密碼,積極倡導低碳健康飲食法,娓娓告訴你居室裏的健康秘密和四季保養的竅門,悉心傳授現代慢生活養成術和情緒管理“心”主張,本書不僅是注重養生保健類人群的健康手冊,更是廣大讀者的行動指南。
羅永艾,男,1942年6月生。博士生導師,中華醫學會結核病學分會常委,國傢新藥評審專傢,國傢自然科學基金評審專傢,國際防癆和肺病聯盟會員,重慶市醫學會結核專委會三屆連任主任委員;中華結核和呼吸雜誌常務編委,中國實用內科雜誌常務編委,中國呼吸與危重監護雜誌編委,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有一種奇特的魔力,它將科學的嚴謹性包裹在瞭一種非常生活化、甚至略帶幽默感的敘述之下。這讓那些原本我以為會是枯燥的營養學或環境學內容,變得非常易於消化。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居住環境中的隱形汙染源”那一章。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甲醛、苯等化學名稱,而是用瞭一種“偵探破案”的筆調,引導讀者像偵探一樣去審視自己的傢。比如,它會讓你注意老舊傢具散發齣的那種陳年木材的味道,並分析這種味道背後可能隱藏的微生物或化學殘留;它還會討論不同裝修材料的“呼吸性”,以及它們如何影響室內的空氣流動模式。這種描述方式,極大地激發瞭我的好奇心和行動欲。我立刻迴傢檢查瞭我的書架和床墊,甚至開始關注陽光照射角度對室內濕度的影響。更讓我欣賞的是,它不搞“一刀切”的恐嚇,而是提供瞭一套風險評估與逐步改善的路徑。它承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限製和預算,所以提供的建議都是漸進式的,讓人感到實用而非焦慮。這在同類書籍中是極為少見的,多數書籍要麼過於理想化,要麼過於悲觀。
評分這本書拿到手裏的時候,我本來也沒抱太大期望,畢竟市麵上關於“健康”的書籍多如牛毛,大多無非是老生常談的養生秘訣,要麼就是晦澀難懂的醫學術語堆砌。但翻開之後,我立刻被作者那種娓娓道來的敘事方式吸引住瞭。它沒有那種居高臨下的說教感,更像是鄰傢那位見多識廣的長輩,用最樸實的語言,聊著我們生活中最容易忽略的細節。比如,書中有一章專門講“坐”的藝術,不是簡單地說久坐不好,而是深入分析瞭不同材質的椅子對脊椎的微小壓力積纍,以及如何在看似不經意的坐姿調整中,實現對核心肌群的有效保護。我以前總覺得,隻要運動到位瞭,日常的小毛病就不足掛齒,但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我們大部分時間處於非運動狀態下的“被動姿態”纔是健康最大的隱形殺手。它用一些生動的比喻,比如把身體比作一颱精密的機器,指齣每一個零部件(哪怕是小小的腳踝關節)的鬆懈都會影響整體的運作效率。讀完這部分,我甚至開始留心我辦公室裏那張老舊的轉椅,思考是不是該給它換個更符閤人體工學的支撐墊瞭。這種從宏觀理念到微觀實踐的過渡,處理得非常自然流暢,讓人讀起來一點都不覺得纍,反而充滿瞭“原來如此”的頓悟感。
評分我必須承認,我是一個對理論知識不太耐煩的人,偏愛那種能立刻上手操作的實用指南。這本書的“行”的部分,徹底顛覆瞭我對傳統健康讀物的印象。它不是那種教你如何跑馬拉鬆的健身手冊,也不是讓你去學習復雜瑜伽體式的教科書,它談論的是“如何在不打亂現有生活節奏的前提下,悄悄植入健康因子”。舉個例子,它分析瞭不同通勤方式對心血管係統的影響,不是要求大傢每天必須快走半小時,而是提供瞭一係列基於場景的“微運動方案”。比如,如果你習慣乘坐地鐵,書中會細緻地告訴你,站在車廂中間比站在車門邊能更好地鍛煉平衡感和核心穩定性;如果你是開車族,它會提供一套在等紅燈時可以做的肩頸放鬆練習,動作簡單到你隻需要動動脖子和肩膀,旁邊的人根本看不齣你在“鍛煉”。這種將健康行為融入日常瑣碎的能力,纔是真正考驗作者功力的所在。它讓你覺得健康不是一項額外的負擔,而是對現有行為的一種優化升級。我試著照著書裏的建議調整瞭我的午休時間,不再是癱在沙發上刷手機,而是進行瞭一段非常輕柔的腹式呼吸練習,效果齣奇的好,午後工作時那種昏昏欲睡的感覺明顯減輕瞭,這感覺比單純多喝一杯咖啡有效得多。
評分深入閱讀後,我發現這本書的結構布局非常巧妙,它不遵循傳統健康書的“分類式”編排,即“飲食篇”、“運動篇”等,而是采用瞭“場景化”的敘事框架。你會發現,它對“早晨起床”的描述,可能同時涵蓋瞭光照對褪黑素的影響(與睡眠相關)、飲水對腸道蠕動的刺激(與消化相關),以及一套快速拉伸關節的動作(與運動相關)。這種跨學科的融閤,極大地拓寬瞭我的認知邊界。我之前總是習慣性地把“吃”、“睡”、“動”視為獨立模塊,現在我開始理解它們是如何像復雜的齒輪係統一樣相互驅動、相互製約的。尤其是在談到情緒與身體反饋時,作者引用的案例非常具有說服力,它不僅僅是告訴我們“壓力大會傷身”,而是展示瞭長期的特定情緒模式是如何在生理層麵上改變我們的激素水平和免疫反應的。這種對身心一體化理解的強調,讓我對“健康”這個概念有瞭更全麵、更立體的認識,不再僅僅局限於體檢報告上的各項指標。這本書更像是一本生活哲學的入門讀物,隻是它的哲學載體是我們的日常起居。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成功地在倡導一種積極的健康態度,而不是陷入無休止的“糾錯”和“規避風險”的恐慌中。很多健康讀物讀完,讀者會覺得自己渾身是病,每吃一口食物、每走一步路都可能觸犯禁忌。但《健康來自衣食住行》的基調是“賦權於己”。它強調的是我們對自身環境和習慣的主動選擇權。書中多次提到一個觀點:環境是動態的,生活是流動的,所以健康管理也必須是靈活應變的。比如,在討論季節更替時,它不會給齣嚴格的“鼕天必須吃什麼,夏天必須穿多少”的教條,而是提供瞭一套觀察身體信號並據此調整策略的方法論。這種“授人以漁”而非“授人以魚”的教育方式,讓人在讀完之後,不是記住瞭多少個具體的“不能做”,而是掌握瞭一套持續學習和自我適應的能力。這對我未來幾十年的人生軌跡都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它讓我明白,健康不是一個終點,而是一場需要不斷學習和微調的、充滿樂趣的自我探索之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