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齊民要術》之農學文化思想內涵研究及解讀
定價:55.00元
作者:李興軍
齣版社:中國農業科學技術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9-01
ISBN:9787511628916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是《齊民要術》農學文化思想研究的重要學術成果,內容涉及到瞭文化的基本知識和中華傳統文化,並從賈思勰的傢學傳承、齊魯文化、齊魯聖賢文化、農聖文化相關聯的獨特視角,進行瞭係統深入地分析研究,科學縝密地闡述瞭《齊民要術》農學文化思想的淵源,對《齊民要術》農學文化思想內涵進行瞭按圖索驥式分析解讀。全書既有對理論的研究,又有實踐的佐證,結構係統科學,資料豐富詳實,觀點新穎,邏輯嚴密,論述嚴謹,文風樸素,圖文並茂,信息容量大。在“賈學”研究材料有限的情況下,本書既可作為重要參考資料,為專傢學者的學術研究提供理論參考;又可作為科普讀物,方便一般群眾瞭解賈思勰《齊民要術》農學文化思想。同時,對挖掘和傳承創新中華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也具有積極和現實的意義。
目錄
章文化簡識()
第二章解讀賈思勰和《齊民要術》()
節“農聖”賈思勰()
一、賈思勰其人之“謎”()
二、賈思勰身份之“謎”()
三、關於“農聖”冠名之“謎”()
四、關於賈思勰任職高陽郡所在屬地彆論()
第二節“中國古代農業百科全書”《齊民要術》()
一、《齊民要術》的主要影響略述()
二、《齊民要術》的概況()
三、《齊民要術》的內容體係()
第三章賈思勰傢學傳承的研究與解讀()
節《齊民要術》傳達齣來的重要證據信息()
一、基於《齊民要術》“中國古代農業百科全書”的評價分析()
二、基於《齊民要術》知識容量與架構的分析()
三、從《齊民要術》的語言特色分析()
第二節賈思勰有著淵源深厚的傢學傳統()
一、壽光賈氏傢族的輝煌發展()
二、基於賈思勰同族同輩兄弟及朋友情況的分析()
第四章《齊民要術》的文化價值與魅力()
節《齊民要術》的文化淵源追溯()
一、齊魯文化為《齊民要術》提供瞭底蘊深厚的文化土壤()
二、《齊民要術》是齊魯文化中的農學文化精華()
第二節《齊民要術》的學術文化研究與現狀()
一、20世紀50年代對《齊民要術》的學術文化研究()
二、20世紀90年代對《齊民要術》的學術文化研究()
三、農聖故裏對《齊民要術》農學文化思想的研究()
第三節《齊民要術》農學文化在賈思勰故裏的創新()
一、農聖賈思勰故裏——山東壽光擁有深厚的文化積澱()
二、農聖故裏對《齊民要術》農學文化思想的創新()
第五章賈思勰《齊民要術》與農聖文化()
節聖賢文化與齊魯十二聖()
一、商聖——管仲()
二、史聖——左丘明()
三、文聖——孔子()
四、兵聖——孫武()
五、工聖——魯班()
六、科聖——墨子()
七、醫聖——扁鵲()
八、亞聖——孟子()
九、算聖——劉洪()
十、智聖——諸葛亮()
十一、書聖——王羲之()
十二、農聖——賈思勰()
第二節農聖文化及其基本特點()
一、農聖文化的概念()
二、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特點()
三、齊魯聖賢文化的主要特點()
四、《齊民要術》農學文化思想的基本特點()
五、《齊民要術》農學文化思想的基本精神內涵及其關係()
第六章《齊民要術》農學文化思想實踐與典型代錶()
節《齊民要術》農學文化思想的蝶變飛躍()
一、《齊民要術》記載的與蔬菜相關的知識()
二、《齊民要術》農學文化思想中的蔬菜存儲理念()
三、《齊民要術》農學文化思想中“蔬菜存儲”理念的創新()
四、《齊民要術》農學文化思想的傳播與影響()
第二節《齊民要術》農學文化思想與菜博會()
第三節《齊民要術》農學文化思想與農聖文化研討會()
第四節《齊民要術》農學文化思想的教育傳承()
一、濰坊科技學院辦學理念與《齊民要術》農學文化思想的融閤()
二、濰坊科技學院學校精神與《齊民要術》農學文化思想結閤()
三、濰坊科技學院“一訓三風”對《齊民要術》農學文化思想的新發展()
四、濰坊科技學院校園文化精神與農聖文化的聯係()
第五節《齊民要術》農學文化思想的文學價值()
一、《齊民要術》是《農聖賈思勰》文學創作的核心依據()
二、《齊民要術》的文本暗示為《農聖賈思勰》的文學創作留足瞭“寫實”空間()
三、《齊民要術》的文本暗示為《農聖賈思勰》的文學創作設計瞭基本框架()
四、《齊民要術》文本暗示為《農聖賈思勰》文學創作提供瞭“活”性元素()
第七章誌存高遠胸懷天下的責任擔當精神()
節關於《齊民要術》書名及署名前的引文()
一、關於《齊民要術》書名的理解()
二、關於賈思勰署名前的引文()
第二節從《齊民要術·序》分析責任擔當精神()
第三節《齊民要術》農學文化思想責任擔當精神價值()
第八章敢為人先矢誌不渝的創業敬業精神()
節《齊民要術》農學文化思想中的創業精神()
一、從專傢學者對《齊民要術》的評價看()
二、從《齊民要術》對後世的影響看()
三、從《齊民要術》的規模內容看()
四、從《齊民要術》的傳播研究情況看()
第二節《齊民要術》農學文化思想中的敬業精神()
一、一生隻著一部書()
二、著書作注見本心()
三、“四途”同歸見功力()
第三節《齊民要術》農學文化思想創業敬業精神價值()
第九章熱愛勞動樸實無華的勤儉樸素精神()
節《齊民要術》農學文化思想中的勤儉精神()
一、勤勞思想在《齊民要術·序》中的體現()
二、節儉精神在《齊民要術·序》中的體現()
第二節《齊民要術》農學文化思想中的樸素精神()
一、反對社會上“用之又無節”的奢靡風氣()
二、反對“浮僞”不實()
第三節《齊民要術》農學文化思想勤儉樸素精神價值()
第十章一絲不苟學而不厭的嚴謹治學精神()
節嚴謹治學之基——讀萬捲書()
一、賈思勰身上具有典型的古代知識分子特點()
二、賈思勰是勤奮的求知狂人和博學的多麵手()
第二節嚴謹治學之路——勤奮學習()
一、注重廣泛學習和學以緻用()
二、注重實地考察和研究總結()
第三節嚴謹治學之法——一絲不苟著書立說()
一、著書立說體例規範,科學嚴謹()
二、著書立說引經據典,彆齣心裁()
第四節《齊民要術》農學文化思想嚴謹治學精神價值()
第十一章尊重規律敢於質疑的實事求是精神()
節尊重客觀規律,宜時宜地宜法進行農事活動()
一、針對自然規律特點提齣閤理的耕種辦法()
二、針對客觀的土壤條件提齣不同種植標準()
三、根據農作物固有特性確定適宜種植的田地()
四、根據作物成熟規律適時進行收獲()
第二節實事求是勇於挑戰敢於質疑()
一、對荒唐不稽的說法敢於質疑()
二、對曆史(學術)的大膽否定()
第三節《齊民要術》農學文化思想實事求是精神價值()
第十二章支持創新潛心鑽研的科學精神()
節《齊民要術》體例設計的科學精神體現()
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處理的科學性()
二、傳統經驗與實踐經驗相結閤的全麵性()
三、邏輯結構處理上的嚴密性()
第二節對先進農業生産工具的重視和提倡()
第三節注重對農業科學技術的總結、推廣和應用()
一、《齊民要術》記載瞭以前或當時先進的農業科學知識()
二、從《齊民要術》幾則典型記載看賈思勰的科學精神()
第四節《齊民要術》農學思想科學精神的價值()
第十三章腳踏實地身體力行的實踐精神()
節對賈思勰注重實踐的思想探析()
一、援引傳統經典闡明實踐思想主張()
二、列舉古代聖賢所作所為強調實踐理念()
第二節賈思勰“躬行踐履”的文本探析()
一、賈思勰有重視、搜集、整理生産實踐經驗的實際行動()
二、賈思勰有“驗以行事”的切身經曆()
三、賈思勰有行萬裏路、接地氣的豐富體驗()
第三節《齊民要術》農學文化思想實踐精神價值()
第十四章居安思危防患未然的憂患意識()
節憂患意識在《齊民要術》中的明確錶達()
第二節《齊民要術》農學文化思想中的憂患意識()
一、賈思勰重視主要農林作物之外的救荒作物()
二、賈思勰非常重視自然野生的救荒植物()
第三節《齊民要術》農學文化思想憂患意識價值()
第十五章大愛無疆忠誠博大的愛國精神()
節思想意識層次的愛國錶現()
一、對國傢富強、人民“富實”的願望錶達()
二、對北魏社會奢靡浪費之風的強烈反對()
第二節實踐行動層次的愛國行為()
一、對祖國物産的重視與熱愛()
二、注重取他族之長以利吾民的實際行動()
第三節《齊民要術》農學文化思想愛國精神價值()
一、《齊民要術》農學文學愛國精神與中國傳統文化一脈相承()
二、《齊民要術》農學文化愛國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附錄兗州刺史賈使君碑()
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李興軍,1972年生,中員,工程碩士,副教授,濰坊科技學院黨委宣傳部部長,中國農業曆史學會理事、中國農業曆史學會賈思勰與《齊民要術》研究會秘書長、山東農史學會理事、中國楹聯學會會員、山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會理事、山東省學校文化研究院研究員。濰坊市師德標兵、教師,山東高校新聞宣傳工作者,壽光文化之星、農聖文化奬突齣貢獻先進個人,2015年意大利米蘭世博會中國館《齊民要術》展項學術指導、顧問。多年來,堅持在教學一綫、新聞采寫和宣傳工作一綫。發錶學術論文、文學作品20餘篇(部),獲山東省軟科學成果奬、職業教育科研成果奬多項。主參編高校教材7部,是《青春飛翔——濰坊科技學院校園文化釋義》主要撰審人,采寫的《“適閤的教育”花開中國蔬菜之鄉》獲山東教育新聞奬,10餘項成果獲山東高校校園文化成果奬、濰坊市科技新聞奬。工作之餘,於文學、書畫等,創作瞭52集原創文學劇本《農聖賈思勰》和多部影視、音樂作品,詩詞楹聯作品獲全國二等奬。
文摘
序言
僅僅從書名《齊民要術》之農學文化思想內涵研究及解讀來看,就足以引起我對這本書的強烈興趣。我對作者是如何在研究《齊民要術》這部農學巨著的基礎上,深入挖掘其所蘊含的“農學文化思想內涵”感到非常好奇。我猜測,這本書一定是對《齊民要術》進行瞭多角度、深層次的解讀,不僅僅停留在技術層麵,更可能觸及到隱藏在農事操作背後的古人的人生觀、宇宙觀,甚至是道德觀。例如,書中是否會探討《齊民要術》中對於“五榖”的細緻描述,這其中是否暗含著古人對於食物的敬畏,對於“粒粒皆辛苦”的深刻體會,以及對於自然賜予的感恩之情?我又如何理解書中關於“農時”的強調,這是否體現瞭古人順應自然、遵循天道的哲學思想?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不同於以往的閱讀體驗,讓我在領略古代農學成就的同時,更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深厚文化底蘊,仿佛能夠觸摸到那個時代的脈搏,理解古人如何在土地上耕耘,如何在自然中尋求智慧,從而為我們今天的生活和思考提供新的啓示。
評分讀到這本書的簡介,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齊民要術》那本厚重的古籍,以及它在中國農耕文明史上的分量。我對這本書的解讀角度充滿瞭好奇,特彆是“農學文化思想內涵”這個提法,這不僅僅是對技術層麵的探討,更指嚮瞭其背後所蘊含的、指導著古代農業實踐的深層文化觀念。我猜測作者一定對《齊民要術》進行瞭細緻入微的文本分析,試圖從中挖掘齣與當時社會經濟、哲學思想、倫理道德等緊密相關的聯係。例如,書中是否會探討古代社會對“農”的重視程度,以及這種重視是如何體現在《齊民要術》的字裏行間的?又或者,作者會如何解析其中關於“時令”的強調,這其中摺射齣的對時間、對季節變化規律的尊重,以及如何將這種尊重融入到具體的農業生産中?我非常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全新的視角,讓我們看到《齊民要術》不僅僅是古人的“生産手冊”,更是他們理解世界、認識自然、安身立命的一種方式。如果作者能夠將那些看似樸實的農事方法,上升到對人類智慧、對與自然和諧相處這一永恒命題的思考,那將是對《齊民要術》一次極其深刻的挖掘和升華。
評分這本書的標題聽起來就充滿瞭學術的厚重感,《齊民要術》作為中國古代農學領域的巔峰之作,其文化思想內涵的挖掘與解讀,無疑是一項極具挑戰性且意義深遠的工程。作為一個對傳統文化和農業曆史懷有濃厚興趣的讀者,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帶領我深入理解《齊民要術》不僅僅是一本農事操作指南,更是一部蘊含著古人天人閤一、順應自然、精耕細作等深刻哲學智慧的典籍。我尤其好奇作者將如何梳理《齊民要術》中關於農業生産的技術方法與背後所承載的儒傢、道傢等思想的融閤,例如,古人如何看待土地的價值、如何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以及在當時社會背景下,農學思想如何影響瞭人們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書中是否能通過對具體農事技術的分析,來摺射齣古代社會對節約、對食物的敬畏,對可持續發展的早期探索?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紮實的論證和引人入勝的解讀,讓我在閱讀中,不僅能學到知識,更能感受到一種跨越時空的文化傳承和思想啓迪,仿佛置身於那個樸素而智慧的農耕時代,與古人進行一場關於土地與生命的對話。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齊民要術》之農學文化思想內涵研究及解讀,讓我聯想到的是一種穿越時空的學術對話。我對作者是如何將《齊民要術》這部古老而重要的農學著作,與“文化思想內涵”這樣一個更宏觀、更具哲學深度的概念聯係起來,感到非常著迷。我猜想,這本書可能不僅僅是對書中具體農技的考證和闡述,更可能是在這些技術背後,去探尋古人對於土地、對於勞作、對於糧食的信仰和價值觀。例如,書中是否會深入分析《齊民要術》中關於“糞肥”的利用,這其中摺射齣的古人對於“廢物”再利用的智慧,以及對土壤肥力維係的深刻認識,是否與我們今天所倡導的可持續發展理念有異麯同工之妙?我同樣期待作者能夠解讀,在《齊民要術》的字裏行間,是否能夠窺見古人對於“民生”的關懷,以及農學知識普及的社會意義。如果這本書能夠做到,將那些陳舊的農事知識,轉化為具有現代啓示意義的文化思考,讓我們在理解古代先賢的智慧的同時,也能反思當下,那將是一次非常寶貴的閱讀體驗,讓我對“農學”這個詞有瞭更廣闊的理解。
評分看到《齊民要術》之農學文化思想內涵研究及解讀的書名,我立刻被其深厚的文化底蘊所吸引。我一直認為,《齊民要術》不僅僅是一本農書,更是一部承載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百科全書。我對作者是如何將這部經典的農學著作,上升到“文化思想內涵”的層麵進行研究和解讀,感到十分期待。我猜測,書中一定會對《齊民要術》中的具體農事技術,如耕作、播種、灌溉、施肥等,進行細緻的剖析,並從中提煉齣其背後所蘊含的文化觀念。例如,書中是否會解讀《齊民要術》中關於“因地製宜”的思想,這是否體現瞭古人尊重自然、利用自然的智慧?又或者,書中對“勤勞”、“節儉”等品質的強調,是否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核心價值觀有著緊密的聯係?我非常希望這本書能夠通過嚴謹的研究和生動的解讀,讓我們重新認識《齊民要術》的價值,不僅僅是技術上的,更是思想文化層麵的。我期待這本書能帶領我走進古人的精神世界,感受他們對土地的熱愛、對生命的敬畏,以及他們是如何在平凡的勞作中,構建起一套深刻而智慧的文化體係,從而為我們今天的社會提供寶貴的藉鑒。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