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傳統文明 傳統科學 傳統農業
定價:35.00元
售價:23.8元,便宜11.2元,摺扣68
作者:嚴火其
齣版社:江蘇人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7-01
ISBN:9787214176189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中國憲法史上的國旗、國歌、國徽》是我社“憲法知識叢書”中的一本。本書通過大量考證曆史文獻資料,梳理瞭國旗、國歌、國徽的曆史及製度、發展脈絡等,旨在分析與探討國旗、國歌、國徽的憲法意義、審定的機構與程序以及有關使用的規範,是一本科普型憲法知識類讀本。
晚清以來,國旗、國歌、國徽這些政治符號在中國的相繼齣現,意味著中國也逐漸邁進瞭現代國傢的行列。從它們被選定的那一刻起,就烙上瞭時代的明顯印記,比如政治意念、符號圖案、色彩意義等。但是,隨著時間流逝,隻要不發生暴力革命,政權更迭在憲法秩序之下運行,那些當時鮮明的時代元素或許會淡化,沉澱下來的隻是其曆史內涵和象徵意義。
本書梳理瞭國旗、國歌、國徽的曆史及製度、發展脈絡等,旨在分析與探討國旗、國歌、國徽的憲法意義、審定的機構與程序以及有關使用的規範。
餘淩雲,清華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公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領域為行政法學、行政訴訟法學、警察法學。著有《行政法講義》《行政法案例分析和研究方法》《行政契約論》《行政自由裁量論》《行政法上閤法預期之保護》《警察行政強製的理論與實踐》等10部學術專著,在《中國社會科學》《法學研究》《中國法學》、International Journal oMinority and Group Rights 等刊物發錶論文90餘篇。主持國傢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等多項課題,入選2007年教育部“新世紀人纔支持計劃”,獲得第六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成果奬(人文社會科學)二等奬、第五屆“錢端升法學研究成果奬”一等奬、首屆中國青年法律學術奬(法鼎奬)、北京市第八屆哲學社會科學成果二等奬等奬項。
新中國的五星紅旗
1949年6月,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簡稱“新政協”)籌委會召開次會議,決定成立“國旗、國徽、國歌評審小組”(第六小組),馬敘倫任組長,、茅盾任副組 長,成員包括張奚若、田漢、鄭振鐸、郭沫若、翦伯贊、錢三強、蔡暢、李立三、馬寅初、張瀾(劉王立明代)、陳嘉庚、歐陽予情、廖承誌等名流。彭光涵擔任秘 書。7月4日,第六小組次會議決定,登報公開徵求國旗、國徽圖案和國歌詞譜,設立國旗國徽評選委員會和國歌評選委員會。
7月10日,由郭沫若、瀋雁冰、鄭振鐸等草擬的《徵求國旗國徽圖案及國歌詞譜啓事》,經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常委會批準,7月15日至26日,在《人民日報》《北平解放報》《新民報》《天津日報》《光明日報》《大眾日報》《進步日報》等全國各大報紙上連續刊登,嚮海內外徵召新國旗圖案。要求是:
(甲)中國特徵(如地理、民族、曆史、文化等);
(乙)政權特徵(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
(丙)為長方形,長闊三與二之比,以莊嚴簡潔為主;
(丁)形式色彩以紅為主,可用其他配色。
截至8月20日,收到應徵稿件1920件,共2992餘件(一說為3012件) 作品。大緻分為四類:類,為鐮錘交叉並加五角星,此類多,並有變體。第二類,為嘉禾齒輪並加五角星,或不加五角星,也有變體。第三類,以兩色或三色 之橫條或竪條組成旗之本身,於左上角或中央置鐮錘、嘉禾或五角星。第四類,旗麵大部分為紅色或多色,加以紅色或黃色五角星。經評委、專傢反復研究,認為前 三類“多模仿、不簡潔”,不采用。第四類較好。從中遴選瞭38件入圍,分彆編號,隱匿作者姓名,製作圖冊,送各位委員審閱、挑選。
但是,委員們對後入選的方案爭執較大。9月25日,毛、在豐澤園召開國旗、國歌等協商會議。毛期望能夠選齣一幅,“能一緻通過”。毛親自選定瞭編號為32的、由曾聯鬆設計的“紅地五星紅旗”。毛說:“中 國革命的勝利就是在黨領導下以工農為基礎,團結瞭小資産階級和民族資産階級,共同鬥爭取得的,這是中國革命的曆史事實,今後還要共同努力建設社會主 義。我看這個圖案反映瞭中國革命的實際,錶現瞭我國革命人民大團結。不但現在要團結,將來也要團結,我看這個圖案是較好的圖案。”
但是,原設計的大五星中央鑲有鐮刀與斧頭,與蘇聯的國旗近似,所以,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次全體會議采納瞭取消鐮刀斧頭之後的五星紅旗方案,通過《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都、紀年、國歌、國旗的決議》第四條規定,“全體一緻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為紅色五星旗,象徵中國革命人民大團結”。10月1日,在北京廣場舉行的開國大典上,由毛親手升起的五星紅旗,是由北京美術供應社的趙文瑞趕製的,用的是北京瑞蚨祥提供的紅綢子和黃緞子。 1949年11月15日,《人民日報》發錶新華社答讀者問,對國旗的說明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旗麵的紅色象徵革命。旗上的五顆五角星及其相互關係象徵黨領導下的革命人民大團結。星用黃色是為著在紅地上顯齣光明,黃色較白色明亮美麗,四顆小五角星各有一尖正對著大星的中心點,這是錶示圍繞著一個中心而團結,在形式上也顯得緊湊美觀。”‘
1954年,我國部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是五星紅旗。”之後的1975年、1978年、1982年憲法都沒有變化。1990年6月28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錶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自1990年10月1日起施行。
……
當看到《傳統文明》《傳統科學》《傳統農業》這個書名時,我的第一反應是,這絕對是一本值得深入研究的書。它似乎涵蓋瞭人類社會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幾個方麵。我設想,在“傳統文明”的部分,作者會不會深入探討那些奠定人類文明基礎的社會結構、信仰體係和藝術錶達?比如,早期人類是如何形成社群的?他們的宗教和哲學觀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通過口頭傳承和藝術創作來凝聚認同感的?我特彆希望能夠瞭解到不同文明在麵對共同挑戰時,是如何發展齣各自獨特的解決之道和生存智慧的。在“傳統科學”這一塊,我更加好奇,它是否會顛覆我們對科學的固有認知?它會不會介紹那些在現代科學框架之外,卻同樣有效解釋和改造世界的知識體係?例如,古代人在天體運行、藥物藥理、建築力學等方麵的獨特理解,以及他們是如何通過實踐和經驗不斷完善這些知識的。而“傳統農業”,我更是充滿瞭期待,因為它直接關係到人類的生存根本。我希望它能展現古人如何與土地建立深厚的聯係,如何利用自然規律來保障糧食生産,以及那些蘊含在其中的生態智慧和可持續發展理念,這些在當下尤其顯得珍貴。
評分《傳統文明》《傳統科學》《傳統農業》——這個書名組閤,勾起瞭我對於人類起源和發展曆程的濃厚興趣。我常常在思考,在沒有現代科技的介入下,人類是如何認識世界、改造世界,並最終形成今天這樣一個復雜而多元的文明的。我猜想,“傳統文明”部分會帶領讀者迴溯到那些人類文明的搖籃,去探尋不同古老文明在社會組織、思想文化、藝術形式等方麵的獨特之處,瞭解它們如何度過漫長的歲月,又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留下深刻的印記。而“傳統科學”則讓我眼前一亮,我期待它能夠揭示那些被現代科學的光芒所掩蓋的、但同樣充滿智慧的古老知識體係。這可能包括古代的曆法、天文觀測、醫藥學、工程技術,甚至是那些流傳在民間卻被忽視的經驗智慧。我好奇,在沒有精密儀器和復雜理論的時代,古人是如何憑藉敏銳的觀察力和嚴謹的實踐,掌握自然規律的?至於“傳統農業”,這是我最為關注的部分之一。我期望它能展現齣古人如何與自然和諧共處,如何利用土地的特性,如何順應天時地利,發展齣既能滿足生存需求,又對環境影響最小的耕作方式。我希望它能為我們當下如何在日益嚴峻的環境問題下,發展齣更可持續的農業模式提供寶貴的藉鑒。
評分讀到《傳統文明》《傳統科學》《傳統農業》這個書名,我的思緒就飄到瞭那些古老的故事裏。我常常在想,在沒有現代科技的時代,人們是如何生活的?他們是如何認識自然,又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它可能會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旅行,讓我有機會深入瞭解那些被時間掩埋的古老智慧。我猜測,在“傳統文明”這個部分,作者或許會描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獨特文化,例如中國古代的禮儀、哲學思想,歐洲中世紀的騎士精神,或者印第安人的神話傳說。而在“傳統科學”的部分,我期待它能揭示那些古老文明在天文學、數學、醫學、建築學等領域的驚人成就。比如,古巴比倫人對天文的觀測記錄,古希臘人對幾何學的貢獻,或者中醫獨特的診斷和治療方法。至於“傳統農業”,我則希望它能展現那些古老而有效的耕作技術,比如輪作、休耕、堆肥等,以及與土地、氣候、生物相協調的農業生産模式。這本書能否讓我看到,在追求物質進步的同時,我們的祖先是如何保持對自然的敬畏,又是如何構建可持續的生活方式的?我希望它能帶來一種返璞歸真的感覺,讓我重新審視現代文明的發展方嚮。
評分《傳統文明》《傳統科學》《傳統農業》——這個書名組閤,立刻勾起瞭我對人類曆史根源的好奇。我腦海中浮現的是一幅幅生動的畫麵:古老的部落圍著篝火,講述著世代相傳的故事;古老的智者在星空下觀測,試圖解讀宇宙的奧秘;勤勞的農民在田間勞作,用智慧和汗水滋養大地。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領我深入探索這些古老的根脈,去理解那些塑造瞭我們現在世界的基石。在“傳統文明”的部分,我期待能看到關於不同文化如何在曆史長河中演變、融閤,又如何形成獨特的精神內核。比如,那些流傳韆古的神話傳說,那些影響深遠的哲學思想,那些構成社會基礎的倫理道德。而“傳統科學”則讓我聯想到那些被現代科學體係所忽視,卻同樣具有深刻洞察力的知識。我設想,作者或許會介紹古代的數學傢如何用有限的工具解決復雜的問題,古代的醫師如何通過觀察和實踐積纍寶貴的醫療經驗,或者古代的工匠如何憑藉對材料和結構的理解建造齣令人驚嘆的工程。關於“傳統農業”,我則更加期待,它能否展現古人如何與自然建立起一種互利共生的關係?那些因地製宜的種植方法,那些順應時節的農耕智慧,那些在物質相對匱乏的年代如何實現自給自足的精妙之處。
評分這本書的名字吸引瞭我——《傳統文明》《傳統科學》《傳統農業》。這三者組閤在一起,讓我産生瞭無限的聯想。我一直對人類文明的起源和發展非常著迷,特彆是那些古老的智慧和技藝,它們在曆史的長河中沉澱下來,至今仍閃耀著獨特的光芒。我設想,這本書或許會帶領我走進一個波瀾壯闊的曆史畫捲,從遠古的篝火旁,到宏偉的金字塔下,再到田間地頭的辛勤耕耘。它會不會講述那些早期文明是如何理解世界的?是如何觀察星辰,又是如何摸索齣種植的奧秘的?我期待它能揭示那些失落的科學知識,那些在現代科學體係之外,卻同樣精妙絕倫的智慧。例如,古人是如何建造那些宏偉建築的?他們對天文、曆法、數學的理解又有多深?在農業方麵,我尤其好奇,那些延續瞭數韆年的耕作方式,比如梯田、水渠的修建,以及對土地、氣候的精準把握,是如何形成的?它們是否蘊含著我們現代人已經遺忘的關於生態平衡和可持續發展的深刻道理?我希望這本書不是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能夠生動地展現傳統文明的魅力,讓我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創造力,並從中獲得啓迪。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